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二叁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四二叁集)  2012/7/12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423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八八六頁倒數第四行,最後一句看起:

  『身心潔淨,無有愛貪』。「蓋以契會中道,則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。照破客塵,自然離愛,無有貪染。身心自然潔淨」。念老這個解釋非常重要,說明我們怎樣把愛貪放下,這是目前修行人最重要的一個問題,同時也是社會一個重大問題。今天不是局限的,是全面的,整個世界的人,哪一個沒有愛貪?從小孩,幼稚園小朋友,一直到老、到老死,都迷在愛貪裏頭,很難放下。學佛的同學,佛在大小、顯密各個不同派別法門經典裏頭,都講要放下愛貪,幾個人能做到?能做到的人,道業都有成就;做不到的人,還是依舊搞生死輪回,決定出不了六道輪回。就是念佛往生,臨命終時你愛貪心重,阿彌陀佛不會現在你眼前;換句話說,沒人來接引你,極樂世界在哪裏你找不到,最後還是回到六道輪回。這個道理跟事實真相我們一定要清楚。

  學習經教的目的何在?就是學習一點智慧,用這點智慧把事實真相看清楚、看明白,我們才能夠遠離愛貪。知道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就被這兩個字害了,現在還把它當好朋友,難分難舍,這怎麼得了!要怎樣才能真正覺悟放棄它?那就是契會中道,這可不是個容易事情。契是契入,會是體會,中道就是諸法實相,就是宇宙一切法的真相。對于真相真的逐漸逐漸明朗,逐漸逐漸的覺悟了,這個東西好。真正覺悟、真正明朗,方東美先生這句話你就懂得了,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沒有契會中道,最高享受有名無實,最高享受的概念不清楚,最高享受的意味你領略不到。最高的享受,于社會地位不相幹,于財富不相幹。

  我們回過頭來看,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師。他在社會沒地位,砍柴的,樵夫,沒有財富,一天不上山砍柴,一天就沒錢過生活。一擔柴我們很清楚,我們小時候見過,抗戰時候還有這種行業,居住在城市周邊的人都上山去砍柴,挑到城裏來賣。這一擔柴辛辛苦苦砍好、劈好,挑到城裏,才賣幾個銅板,抗戰期間還用銅板,一擔柴大概賣十幾個銅板,非常辛苦!十幾個銅板,一家人,叁、四口人,這個清苦的日子是可以維持過去。住在鄉村,都還自己種一點田地、蔬菜,這不需要去買;買,頂多一點油鹽。惠能大師過的日子契會中道,他的生活確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真正有學問、有德行的人看得出來,一般人看不出來。在黃梅真正認識他的,就是五祖一個人,五祖之外沒有人認識他。

  怎樣才能夠契會中道?那就是前面所說的「檢斂端直」。檢斂,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;端直,實在講就是一向專念,那就是端直。換句話說,萬緣放下,他心裏幹幹淨淨,什麼都不想,染淨、善惡、生死于他都不相幹,他都不予理會,只念一句阿彌陀佛,日夜不間斷。不一定是在口裏,要緊的是在心裏頭,心裏頭真有佛。阿彌陀佛念念沒有離心,這就是端直,端莊正直,這個人沒有邪念、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,他的人生就是最高的享受。《般若經》上講的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,這個境界他契入了,這個境界就是中道的境界。色是指現象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,用這一個字來代表。空是什麼?諸法實性。說明性相作用它是一體的,我們講體相用,一即是叁,叁即是一,決定不能分割。這兩句話就說的這個。六道衆生不知道,把色空分開了。就像現在量子力學家所說的,空是心理,色是物理,把宇宙萬法一分爲二,不知道它是一體。《心經》上接下去兩句話講得就更清楚、更明白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。這連的是講的四句話,這四句話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大乘教上講的諸法實相。

  整個宇宙是一體,是自己真心變現出來的,是自己本性變現出來的,惠能大師說得不錯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無論是空還是色都不可得,空是真空,色是妙色。妙,不能說它有,不能說它無,這就妙。你說它有,它確實不存在;你說它無,它有相,這個相,你見到的、你聽到的、你接觸到的。我們能見的六根,所見的六種境界,都不是真的,全都是由于波動産生的幻相,我們誤以爲真實。要了解事實真相,自然離愛,無有貪染,這自然的,一點勉強都沒有。離愛是什麼?我們今天講不放在心上,事上有,心上沒有,這就是最高的享受。事上有,有樂,快樂人生;心上沒有,不帶煩惱,心上有就有煩惱了。你看,有樂沒有苦,這個樂是真樂。爲什麼沒有苦?沒有占有,沒這個念頭,沒有控製、沒有支配,這些念頭全沒有,這個樂是真樂,極樂世界的樂。

  中道第一義谛生活的樂趣,所以沒有貪染。貪染沒有,下面全沒有了,瞋、癡、慢、疑都沒有。貪是一切不善的根,根拔掉了,其他的統統沒有。瞋從哪裏來?貪不到才瞋,貪到他就不發脾氣了,貪不到。你看,都是一個貪。貪心是愚癡,人不癡,哪來的貪?傲慢,瞋恚裏面的一分。懷疑,愚癡裏頭的一分。所以實際上叁個字就全包括了,貪瞋癡,佛稱它作叁毒煩惱。叁毒煩惱淡化、沒有了,就契會中道,中道是事實真相。換句話說,貪瞋癡障礙我們見中道,有這個煩惱在心裏頭,永遠見不到正道。到無有貪染的時候,身心自然潔淨。

  這個裏面有一個術語,就是「照破客塵」。什麼叫客?什麼叫塵?《楞嚴經》上講得很詳細。這是從《佛學大辭典》節了一個簡單的解釋。客塵是術語,「形容煩惱者。煩惱非心性固有之物」,心性裏頭沒有煩惱。煩惱從哪裏來的?「迷理而起者,故名之爲客」。它不是主人,主人是常住這裏,它是客,住一、二天它就走了,把煩惱比作客。又因爲它染汙心性,染汙就好比是塵。我們這張桌子,一天不擦,明天早晨看桌面上就有灰塵,這染汙。所以把煩惱比喻作客、比喻作塵,說明它是假的不是真的。你認識它,不礙事,爲什麼?不理會它。不認識它,就麻煩、就礙事,爲什麼?你以爲它真有;真有,它就當家做主,就給我們帶來麻煩。所以這個不能不懂。

  煩惱,就是指的根本煩惱六個,貪瞋癡慢疑還加上一個惡見,就是錯誤的見解、錯誤的看法。錯誤看法也分爲五大類,第一個是身見,認爲身是自己,這是嚴重的錯誤,最大的錯誤。身不是自己,爲什麼?身有生滅,身是屬于客塵。我,不生不滅。惠能大師見性了,告訴我們什麼是自己?性是自己,自性。你看他所說的,「何期自性」,沒有想到自性,「本自清淨」,它不會被染汙,煩惱會被染汙,它不染汙。第二句說,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」,它不生不滅,不生不滅是真的,有生有滅是假的。你看貪瞋癡慢疑,身見、邊見,這個東西它不是真的,這個念頭時有時斷,它不是永遠相續的,這就是說它不是正常的。末後他說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能生的自性不生不滅,所生的萬法刹那生滅,這就說明萬法是假的,身體也是刹那生滅。

  刹那意思我們不懂,我們對它沒有正確的概念,知道刹那形容快,快到什麼程度不知道。彌勒菩薩在經典裏面告訴我們,快到什麼程度?一秒鍾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,我們沒想到。我們看到過去播放的電影,它是用幻燈片組成的,電影上的畫面是生滅畫面,一秒鍾二十四次的生滅,我們的眼睛已經迷失了自性,把它當作真的。現在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我們眼前的境界,無論是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,一秒鍾是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,這是客塵。我們今天有這個概念,有這個概念就是照破客塵。客塵究竟是什麼,我們清楚了、明白了,它根本就不存在。所以《般若經》上說得好,一切法,世出世間所有的法全部包括盡,一個都不漏,「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」。你還能執著嗎?你還能占有嗎?占有不到。一口氣不來,什麼是你的?

  我們學佛之後,在過去我常常提醒大家,印光大師教我們常常把死字貼在額頭上,做爲警惕。我在這個世間存活就這一天,我就要死了,還有什麼好想的?只想阿彌陀佛,這叫真念佛。我還有明天,我還有明年,這個念佛是假念佛,爲什麼?你的生死心不切,你念佛沒有感應。如果想到我明天就要死了,我的時間只有這幾個小時,分分秒秒都會把它把握住,不再有其他的念頭夾進來,這個人叫真念佛。這個方法好!

  佛告訴我們方法比印光法師還要妙,好到極處!告訴我們什麼?只有這一念,就是現前一念,沒有過去,也沒有未來。我只有今天,今天還有十幾個小時。菩薩教給我只有這一念,沒有第二念,這一念就是佛,這一念滅了,下一個念頭出生的時候還是佛。念念他正念相續,正念是阿彌陀佛,除了阿彌陀佛之外沒有別的念頭,這叫正念相續。這個人,諸位想想看,他能不往生嗎?不但決定往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上輩上品。往生到極樂世界,他就作佛去了,這是真的,這不是假的,其他全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西方極樂世界作佛,作佛之後普度衆生,作佛是智慧圓滿、福報圓滿,有智慧、有福報,你才能幫助一切苦難衆生。這些是佛與法身大士的事業,我們選擇這一行,選擇這樁事情,我們立下志願,真幹!

  所以,貪瞋癡慢疑這些煩惱統統斷掉了,自然斷掉了,正念生起來,邪念就沒有了,業障不要消自然消掉了。這就是「檢斂端直,身心潔淨,無有愛貪」,應對在我們中國傳統教學裏頭,這就是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。格物就是無有愛貪,這是格物。物就是物欲,物就是此地講的愛貪,格是格鬥。格物就是要跟愛貪做一次的鬥爭,一定要戰勝它,一定要把它打敗,遠離愛貪,這是格物。因爲這個東西障礙我們的自性,障礙智慧、障礙福德。這一仗打勝了,把煩惱打倒,所以格物是斷煩惱,致知是開智慧。智慧是自性本有的,只要把障礙去掉,智慧就現前。智慧現前,意就誠,心就正了。

  『志願安定,無增缺減』。下面解釋「安」,安有很多意思,全都通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二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