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思还在后面。「皆因适得其中,而自然成就」,没有人设计,没有人去施工。「严整者,严肃整齐」,也是庄严整齐的意思,「指圣众之威仪」。『检敛端直』,就是严整的意思,严整的内容。所以「检敛端直」,应该在这一段的最后一句,以后再印时这个地方把它调整过来。
注解有三行,「检者检束,不使分散。敛者收敛。故检敛即经中耳目口鼻,皆当自端」,就是收敛的意思。「收听摄视,外绝诸缘之意」,这一句话就是世尊在楞严会上所说,「舍识用根」,像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,性成无上道。我们一般人听,心都缘外面,向外攀缘,看缘外面的色相,听为缘外面的音声。现在菩萨告诉我们,我们收听不听外面,听里面,里面是什么?里面是性。外面是相,是形相、是作用;里面听,里面听自性。收听摄视,把听收回来,把看也收回来,看收回来,观世音菩萨用耳做代表,反闻,用眼反视,不缘外面的色相,缘里面的见性;耳,缘里面的闻性;鼻,缘里面的嗅性;舌,反闻里面的尝性。这就叫反闻闻自性,性成无上道,这就见性,也是见性的一个方法,观世音菩萨用这个方法。无上道是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。
这个东西,佛没传到中国来,中国圣贤人也知道,孟子有一句话说,「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」。这句话说得好,学问之道没有别的,求其放心而已,就是此地收听摄视,外绝诸缘,就这个意思。孟子跟人家说的话不一样,意思完全相同,这叫收敛、检敛,约束自己,心不要往外面跑。那祖师大德有一句话教导我们,跟这个意思一样好懂,我们见闻觉知,看到外面境界相不要放在心上,就这个意思。不是叫你不看,不是叫你不听,不看不听做不到,看了怎么样?不要放在心上就没事。放在心上怎么样?放在心上你就有分别、有执著,不放在心上你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。甚至于更高一层还没有起心动念,那就跟诸佛菩萨、法身大士一样的。看得清清楚楚、听得明明白白是智慧,心里怎么样?如如不动,没有起心动念、没有分别执著,这是大定,定跟慧同时起作用。
我们今天这个定慧不能同时起作用,我们见色闻声跟谁起作用?跟烦恼起作用。执著是见思烦恼,分别是尘沙烦恼,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,我们跟这三个烦恼相应。要知道五根是中立的没有善恶,跟烦恼心所相应它就造业,造善恶业,心善就造善业,心恶就造恶业,它造业。如果不跟这个相应,跟法性相应就是佛菩萨,佛菩萨样样清楚、样样明了,根本不放在心上,心里头干干净净。清净平等觉是佛心,清净平等觉是法身菩萨的心,清净没有染污,平等没有分别,觉没有迷惑。你看看不是三善根吗?不染,无贪,不分别,无瞋,觉,无痴;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那是贪瞋痴。看我们六根起作用跟谁相应,跟清净平等觉相应是佛、是菩萨,跟贪瞋痴相应就造业了,痴是不觉,瞋是不平,染污是不清净,是贪。
所以佛常说,教导我们「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」,贪瞋痴一定要断。但是净宗不断也能往生,叫带业往生,净宗殊胜就殊胜在此地。但是这些事情,你要知道哪是真的、哪是假的,假的总得要舍弃。现在还不行,习气太重了,已经养成习惯,丢不掉,但是要知道它是假的,它不是好东西。往生的时候得佛光加持,佛来接引先放光照你,接触佛光你的烦恼、业障就去了一大半,就消业。坐上莲花保证你产生蜕变,你在莲花里头就变化了,阿赖耶的相分这个肉身没有了,变成法性身;我们现前环境,这环境是阿赖耶的相分,也不见了;我们能够思惟想象的是阿赖耶的见分,统统转变了。这个转变不能不感谢阿弥陀佛,是本愿力变现的,本愿力最重要是第二十愿,二十愿末后一句,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」。什么时候变的?就在莲花里头变的。莲花一开身体出现了,这个身相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,端庄正直。「端直」,指外面身相的威仪,端正庄严;内是指心意,「心意之正直,是乃身心俱端」,这是严整的意思。
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句,「咸为道慕」。要从:
【身心洁净。无有爱贪。】
从这看起:
【志愿安定。无增缺减。求道和正。不误倾邪。随经约令。不敢蹉跌。若于绳墨。咸为道慕。】
『身心洁净,无有爱贪』这一句,念老在注解里面说,「盖以契会中道」,空有二边都不着,这个时候中道的境界现前,这个境界就是「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」。空是自性的性体,色是现相,是从自性现出来的色相。自性能生能现,惠能大师告诉我们的,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。能生的是空,所生的是色,色代表物质、代表精神、代表自然现象,用这一个字做代表,它是自性变的,所以这些东西就是自性。自性的化身,它怎么不是自性!古人用黄金跟金器做比喻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黄金能现相,我们给它造个佛像、造个人像,造出来了,相就是金,金就是相,分不开的,金能生能现。今天佛告诉我们,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森罗万象,都是自性所生所变,所以性相是一不是二,性中有相,相中有性,你得要搞清楚。相是我们六根能够缘得到的,眼能见,耳能听,鼻能嗅,舌能尝,身能够触得到,意能够想象能缘得到。可是性,六根缘不到,因为它不是物质现象,前五根缘不到;它不是精神现象,也不是自然现象,我们第六、第七、第八都缘不到,但是它永远不能够脱离,它是一不是二。所以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《心经》上还有两句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四句就说得更清楚、更明白了。
「照破客尘,自然离爱」,这照破客尘,这万事万物都叫做客尘,用这两个字来形容,客是什么?不是主人,它是客人,在这里作客,旅游的,几天就走了。尘是尘土,尘土是什么?染污,所以它不是主人。你晓得它是临时来的,很快就离开了,你才自然离爱。爱代表是贪,你对它才不会有执著,或者我们说得更明显、粗一点,你对它不会有占有的念头,不会有控制的念头,这就对了。为什么?知道它是空的、是假的,自性不能占有,自性所现的一切现象也不能占有,你才真正能够体会到。圆教初住菩萨明心见性,刚刚见性,见到了是真的不是假的,但是没有圆满。圆满的见性要到什么程度?一般大乘经上佛都说八地以上。这个意思就是说,八地以上的菩萨他见性,看到圆满了。
古大德有用月亮做比喻,初住菩萨看到月亮,什么时候月亮?月牙,大概是初二、初三看到月牙。八地菩萨看到是什么?八地菩萨看到大概十四的月亮,差不多快圆还没圆,很清楚。妙觉果位他看到的是满月,月圆满月。所以佛常常讲八地以上,你看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,妙觉是圆满,妙觉好比是十五;八地到等觉这四个位次,大概十四的月亮。用这个比喻,我们印象比较深刻一点,见的是真月亮,不是假月亮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叫分证即佛,分证就是不圆满,见到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十法界里面的佛,也称之为佛,他所证得的是什么?天台大师讲的叫相似即佛。相似即佛是什么?不是真的。《楞严经》上有个比喻叫「捏目所见」,我们用一个指头按住我们的眼睛,就看到两个相。两个相里面一个是真的,一个还是幻相,这捏目所看的相,接近真不是真的,不是真佛,相似即佛。比这个更低一点、低一阶的,是「观行即佛」,观行即佛是什么?是真正在那里修,没见道,观行。观行好比什么?水中之月,我们看到池塘水里头有月亮,那比捏目看的还要假,叫观行。但是我们如果有观行这个功夫决定能往生,它属于什么?属于功夫成片。「名字即佛」是有名无实,尊称你是佛,你并不是真佛,假的,有名无实,名字即佛。这修行人在名字位中,是什么成就都没有,来生还是搞六道轮回。如果修一点善事,在三善道享福;如果造的罪业,还是要堕三途去受报,名字位中。天台大师这些比喻,比喻得很好。但是在理上讲理即佛,那佛讲的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这是理即佛,从理上讲一切众生都是佛。
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,叫做众生,人是众缘和合的,动物也是众缘和合的,植物也是众缘和合,山河大地没有一样不是众缘和合;换句话,就是统统是佛,一点都不错。《华严经》上有一句话,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,情是有情众生,有情我们今天讲他有精神作用,也就是他有受想行识,非常明显,有感受。其实我们现在知道有情跟无情很难分,江本胜博士用水做实验,发现水有情,它会看、会听,懂得人的意思。美国修.蓝博士到这来看我,告诉我,这个桌子有情、墙壁有情,天花板也会看、会听,地板也会看、会听,懂得我们的意思。
只要是物质现象,因为物质跟精神是分不开的。科学家告诉我们微中子,大概是佛所讲的极微色,物质里头最小的,它里头有受想行识。弥勒菩萨告诉我们的,「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,念念成形」,形是物质现象,就是色,是物质现象。他说「形皆有识」,识是什么?受想行识。换句话说,那么小的一个物质,里头圆满具足了色受想行识。所以这一批科学家们,他们说近代这四百年,科学里面有个错误的概念,就是二分法,二分法讲错了。二分法是什么?把一切法分作二分,一个物理、一个心理,你看现在学校里面,物理学、心理学。这二分法错了,让我们研究的方向产生错误,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,造成的灾难。实际上心跟物是一不是二,不能分,物里头有心、有受想行识,受想行识里头有物质、有色,根本就没有办法分,它是一不是二。这些科学家还在搜集证据,来支持他这个学说,这个学说真的被接受、被承认了,那是科学界一个最大的革命。
所以他们提出这个新的概念,「以心控物」,我们的心可以控制物质现象。心能控制物质现象,这个事情就好办了,第一个我们身体有病,无论是什么样的病毒,不要用医药,用自己的意念可以让自己的身体恢复正常。所有疾病是不正常的念头产生的,端正心念身体就恢复健康,这是对我们人身有好处。第二个对环境,我们居住的环境,不可能有灾难,我们的心念正,一切灾难都不会发生。物质是听命于意念的,意念不善,就会有灾难发生。意念善,善是什么?没有贪念头、没有瞋恚、没有愚痴、没有傲慢、没有怀疑,什么灾难都没有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自然的灾害,水灾贪心感应来的,贪感应水;火灾,火山爆发,地球温度上升,这是瞋恚;愚痴是风灾,傲慢是地震,怀疑是山崩地陷。现在这些现象统统都出现,说明居住在地球上的人,贪瞋痴慢疑太严重了。这是属于心理,只要一转过来,这个灾难就没有了。科学家教给我们的方法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二二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