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果然沒有了。沒有了看到是什麼東西?看到是念頭波動的現象。所以這才恍然大悟,物質從哪來?念頭生的,沒有念頭,決定沒有物質。科學這個發現,是科學界裏頭一個大的革命動作,把從前科學的依據推翻了。
以前科學依據這個理念是二分法,宇宙之間兩樣東西,一個是物質現象,一個精神現象。所以他把它分爲物理學、心理學,分成兩個。他說這是錯誤的,決定錯誤,誤導了科學的走向,造成今天物理産生這些問題不能解決。這些問題真的,物理不能解決,什麼能解決?心理能解決。爲什麼?物質是心理變現出來的,所以心可以控物質。今天提出來新的概念「以心控物」,用我們意念來控製物質環境。現在科學家全心全力在搜集證據,支持他的理論。將來有足夠證據證明這個話是真的,一點不假,整個科學要改變研究方向,不能以物理爲中心,要轉過來以心理爲中心。
他們今天找這個證據是找療愈,就是疾病的治療,專門去搜集這些重病症,重大的,癌症這一類,醫院已經宣布放棄,不能治療了,他們去找這些人。這些人當中,有不經過治療的,居然完全好了,很多。絕大多數都是有宗教信仰的人,去找他們。他們經過幾個月,再去檢查,癌症沒有了。問他怎麼治的?這些人大概一致都有這麼一個傾向,醫生宣布存活的時間只有一、二個月,他就抓緊這一、二個月去祈禱,把念頭完全集中。因爲知道自己壽命沒有多久了,一心一意求神、求上帝帶他到天國。他只有這麼一個念頭,身體不想了,病好不好也不想了,都放下了,一心一意去想上帝、想神、想天國。這樣想了一、二個月,身體愈來愈好,再去檢查沒有了。這是念頭。所以不能想病,愈想病愈嚴重,准死無疑。也不要想病好,也不要想病不好,根本不要去理會它就沒事。念佛人,在這個期間當中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他的壽命要沒有到的話,就好了,檢查就沒事了;壽命真的到了,佛帶他到極樂世界去了。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,決定不要去想病,決定不要想身體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決定沒事情。科學現在不斷搜集這個證據,來證明這個理論是正確的。
所以我常常也想一個問題,這是個大問題。科學這個舉止會引起很大的阻力,這個阻力是什麼?醫生跟醫院。這個方法一成立,醫生要失業了,醫院要關門了,爲什麼?每個人都可以用這個方法來療愈。醫院將來搞什麼?跌打損傷,這些它還管用,這些重病不需要它了。不但能夠治療疾病,而且能夠治療居住地球的災難,人心一轉好了,災難就沒有了。地球是物質現象,完全聽人念頭在轉變,一念善,地球就恢複健康;一念不善,就帶來災難。所以,未來科學的走向,是心理擺在主要地位,物理改爲輔助了。
所以這個地方「適得其中」這句話非常重要,我們要明了,要懂得用中。中國老祖宗講的中庸之道,這是道理,道理要明了,然後把這個理落實在生活,是最健康的生活;落實在工作,是最有智慧的工作;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那就是道德的模範。在中國,我們很佩服宋朝的朱熹先生,他爲我們後人編了一部書,四書。編四書這個智慧,我想他是從《華嚴經》得來的,爲什麼?它非常像《華嚴經》。《華嚴經》是釋迦牟尼佛開悟之後第一部的報告,將他開悟的境界完全說出來。這個裏頭有理論,《中庸》是理論;有方法,方法是《大學》,《大學》是方法;有表演,表演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把它做出來給我們看。方東美先生把《華嚴經》看作是大乘的佛經哲學概論,他是這個看法。這個裏頭有究竟圓滿的理論,有精奇善巧的方法,或者我們說精純善巧的方法,又帶表演,善財童子表演給我們看。他說這種哲學教科書,全世界找不到第二種。他一生學這個東西,佩服得五體投地,也把這部書介紹給我,我也非常歡喜。
你看四書,中國老祖宗智慧的結晶,這是講理論,中庸之道。中庸之道應用在哪些地方?《大學》裏頭說的,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都不能離開《中庸》。中庸之道太大了,就是大乘經上講的中道第一義谛,諸佛與法身菩薩之所履,他們的立足地,自行化他,無不圓滿。大乘佛法全在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是統統都具足。講到這八種,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的智慧、理念、方法、經驗、效果,我們這部經上統統具足。這部經用在出世間法,幫助我們一生成佛;用在世間法,它能指導你治國、平天下。這部經典的分量跟現代人講是恰到好處,不很長,也不很短,內容這麼豐富。所以我把它看作什麼?看作《群書治要》,唐太宗《群書治要》是中國的精華,這部書是整個佛經的《群書治要》。我們這一生有幸,這些東西都被我們碰到了。我們好好的學習,在這個世間就成聖人、成賢人,出世間,你就成佛、成菩薩。這真正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,沒有比這更高了。這兩種書能不學嗎?佛經字字句句含無量義,關于這方面,黃念祖老居士提出了最大的貢獻,給我們搜集一百九十叁種資料,來注釋這部經的經文,所以這個注解是集注。將來我們再印要把集字放上去,黃念祖老居士集注。說明注不是他自己的意思,他用佛經來注的,佛的意思,祖師大德的注疏,這些祖師大德都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不是凡人。
所以,而自然如是,生活,自然如是;工作,自然如是;待人接物,自然如是。這什麼?諸佛菩薩的生活。「自然無爲者,不因造作」,自己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。起心動念是造作,分別執著是造作。六根在六塵境界上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看得清楚、聽得清楚,智慧,法爾自然;不起心不動念,法爾自然,這就是佛菩薩。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無所不知,沒有起心動念,如如不動,這是什麼?自性本定,自性真知,都現前了。這個境界就是佛境界,這個人就叫成佛了。
凡人跟佛菩薩不一樣,凡人眼見色起心動念,耳聞聲起心動念,不但起心動念,還分別執著,起心動念是迷,分別執著是造業。業有染淨,染有善惡,愈陷愈嚴重。最高明的是佛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,沒有一樣不知道,心如如不動,叫定慧等運。定慧是同時,沒有先後的。自性本無動搖,六祖惠能大師第四句講的,自性本定。末後一句,「能生萬法」,能生萬法就是無所不知。《般若經》上說般若無知,般若無知是自性本定,無所不知是自性本定的起作用,這個起作用是法爾自然。無所不知決定不是學來的,學來的是有爲法,學的再多還是有所不知。佛家不重視學,中國老祖宗接受了佛法,裏面一些原理、原則的概念,認爲很好采取了,于是也著重在開悟;道也著重在開悟。悟了,那是從自性裏生出的智慧,這個智慧能通一切法。我們在《壇經》、在禅宗的語錄,明顯的可以找到很多證據,沒有學過的,爲什麼一看就懂、一聽就懂,而且是正確沒有錯誤,這是性德流露,這是自然。
所以,「自然安住于無爲法中」,無爲法中就是我們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,這是無爲。真心本來是清淨的,本來是平等的,本來是覺悟的。這五個字就是相宗所說的轉八識成四智,轉識成智是法身大士。轉末那識爲清淨,末那是染汙,轉過來之後就是清淨,惠能大師第一句所說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。第二個,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。妙觀察智就是平等,沒有分別了,沒有分別就平等。第七是執著,是染汙。一切不執著了,清淨心現前;一切不分別了,平等心現前。最後轉阿賴耶爲大圓鏡智,就是後頭覺,覺是大徹大悟,轉阿賴耶爲大圓鏡,佛證得的。清淨,阿羅漢證得的;平等,菩薩證得的;覺,佛證得的。你看,都在經題上。
經題末後是講修行,修行的宗旨、修行的綱要說出來了。什麼叫修行?八萬四千種,那是方法。修什麼?修清淨平等覺,每個方法都是修清淨平等覺。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還要與清淨平等覺相應,這叫一念相應一念佛。與清淨平等覺相應,這叫真念佛,這修因。修這個因,什麼果報?上半段講果報。你看果報第一個,「大乘」,大乘是自性本具的智慧,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。《華嚴》講得清楚,六祖沒有這麼明白說,六祖只說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具足什麼?沒說。就是具足智慧、德、相,這個經題上有了,「大乘」是智慧,「無量壽」是德,「莊嚴」是相。你看看,有因有果,修清淨平等覺就得大乘無量壽莊嚴。大乘無量壽莊嚴統統在極樂世界,四土叁輩九品無不是圓滿的大乘無量壽莊嚴。這極樂世界不可思議,極樂世界無法形容,我們遇到能不去嗎?一定要覺悟,不能再幹傻事了。
要去,從放下下手,章嘉大師教給我的,看得破、放得下。我們從深入經藏,經藏這一部就夠了,因爲這部經它附帶的有一百九十叁種經論跟古大德的注疏,太豐富了!從這一部深入,你就看破了。看破什麼意思?了解事實真相,知道哪是真的、哪是假的,什麼是正、什麼是邪,什麼是是、什麼是非,你把這個東西統統搞清楚了,這叫看破。看破之後,邪惡的因全放下,邪惡的果報就沒有了。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因、緣我們明白了,我們要認真努力,天天來學習,才能有把握往生。
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往生必須要具備的緣,就是真信、真願、真肯念佛。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,要努力去做。做不到的不要去做了,把它放下。八萬四千法門我們做不到,爲什麼?它要斷煩惱,它要消業障,這兩樣東西我們一輩子都得不到。所以我們找這個法門,這個法門不要消業障,不要斷煩惱,叫帶業往生。我們老老實實,一心一意就修這個法門。別的法門好,我們贊歎、我們尊敬。贊歎、尊敬爲什麼不學?我能力不夠,有人能學我佩服、我贊歎,我自己量自己的力,不行,沒把握。這個法門我們有把握,我們決定得生。所以我們安住,自然安住于無爲法中,這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二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