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二五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個無爲法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就是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就這個方法,這叫「真無爲」。爲是造作,不造作了,什麼都放下了。「若因造作,則是有爲矣」。造作,起心動念是意業在造作,分別執著是嚴重的造作,殺盜淫妄是極端的造作。造作有輕重不一樣,果報也不相同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要把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放下。

  「虛空者,指心如太空,開廣無際,離垢無染,不受一塵」。這都是我們要學習的,把心量拓開。沒學佛之前,我們心量很狹小,所謂自私自利,容不得人,這是決定錯誤。容不得人,對別人有沒有傷害?沒有,對自己的傷害太大太大了。就以中國古諺語一句話來做例子,古人所說「量大福大」,我們量很小,就是福很小,你看,這虧吃多大。量愈大的人福報愈大,爲什麼不把心量拓開?我們在《妄盡還源觀》裏面,賢首國師告訴我們的,我們本來的心量有多大?周遍法界。我們的念頭,自己不知道,不管什麼念頭,念頭才動,遍法界虛空界統統收到,都接收到了。千萬不要以爲我這個念頭沒有人知道,那是自己騙自己,騙不了別人。

  美國修.藍博士到香港來訪問我,來過我的這個攝影棚。他告訴我們大家,我們起心動念,這牆壁知道,天花板知道,地板知道,桌椅板凳,樣樣都知道。這個話我們今天懂了,爲什麼?只要是物質現象,都有見聞覺知,都有受想行識。迷了的時候叫受想行識,覺悟了叫見聞覺知。遍法界虛空界,這真的,這事實真相。修.藍博士用意念替人治病,全世界有名。他看了我一些東西,大概光盤、一些書籍,特地來看我,我們也一見如故。他今年七十叁歲,很難得,念力他完全用上了。我問他,你在什麼樣的基礎上應用這個念力,産生這麼大的效果?他告訴我,清淨心。他說,我們必須把心裏頭的記憶,善的記憶、惡的記憶統統清除掉。這個話說起來很容易,做起來也不容易。也就是清除,我們講放下,他是好像倉庫把它清理幹淨,統統清出去,是用這個意思。這個對的,你善的念頭感叁善道,惡的念頭感叁惡道,你都出不了六道輪回。所以,不善是染汙,善也是染汙,善與不善統統要把它清除掉。斷惡修善的事要不要幹?要幹,幹完了之後不要放在心上,就對了,那就是功德。幹完之後還老想著它,錯了,你的心被染汙了。心被染汙,你在六道輪回要受果報。幹了、沒幹都不放在心上,你的心清淨,這叫淨業,沒有六道的果報。這是他治療疾病真正的基礎。所以他的心清淨,我們講純淨純善,他能將帶著病毒的細胞讓它恢複原狀、恢複健康。

  這些理論佛經上全有,他講的我們完全懂,完全能接受,只是他真做,而且做出效果出來。他能做出效果,他說了,人人都能做得到,問題就是你肯不肯放下。他告訴我們,宇宙的中心就是一個愛,讓我們這個愛心對一切人、對一切事、對一切天地萬物。我們門口的小柏樹,你看,他走到那邊,雙手抱著,擁抱,愛這棵樹。樹有沒有感覺?有,你愛它,它也愛你。我們對畜生,我們愛它,它愛我們,用真誠心。我們可以住在一起相安無事,互不侵犯,我們以真誠心照顧它、關懷它。螞蟻到房間來找什麼?找吃的東西。我們知道,每天把吃的東西放在院子裏面,它就不進來了,它就能跟我們配合。小動物可以不幹擾我們。蚊蟲這些小飛蟲,我們愛它。我們剛剛搬進去住的時候很多,總是會咬成幾個包。我們看到它來咬我們,也不必趕它走,布施供養,它要來吃一頓,喂它。可是我們就會告訴它,你咬了,不要讓我痛,不要讓我癢。真的,看到紅點子,不痛不癢,二、叁個小時就不見了。現在我們居住環境蚊蟲很少很少,一天難得看一、二個。一定要用愛心,真誠的愛心跟它相處。花草樹木、山河大地,一片愛心。對人亦如是,不善的人久久也被感化了。

  每天讀經,每天跟大家一起分享,我每天八個小時工作,四個小時讀經,四個小時來做報告,快樂無比。所以,我非常感激老師,要不是老師教導我,我這一生的生活肯定很苦,哪有這麼自在,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一生喜歡讀自己喜歡的書,喜歡做自己喜歡的工作,這樁事情,這世界上七十億人口幾個人能做到?太少太少了。這是真正的福報,這個福報是從真誠信心裏頭生出來的,絕不受外界幹擾,無論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如如不動,境界不斷向上提升。這是不因造作,非有爲法,就是我們不要用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不用這個東西。遇到事,有人來問,隨口就應付了。有沒有通過思考?沒有,這就是非有爲法。這個應對是真心應對,是自心的應對。自然裏頭有智慧,自然裏面有方法,自然的解決了、化解了,解決得非常完美,經上講非常善巧、非常方便。人怎麼會不自在?

  虛空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。知道,無論是心理現象、物質現象,它都是波動的現象。這個波動,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一秒鍾的頻率是一千六百兆。臺灣有個劉醫生,虔誠的佛教徒,是個大孝子。他在前個月,在網路上看到一個信息,下載送給我看。近代的科學家,量子力學家,用精密的儀器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,捕捉到了。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,一千兆分之一秒,他看見了。科技的進步很驚人,我們相信將來一、二十年,阿賴耶的叁細相他們會看得清清楚楚。這也就是佛經上講的,肉眼、第六意識能夠觀察到的一個極限,就是阿賴耶的相分。自性沒有辦法觀察,爲什麼?自性沒有現象,不是物質現象,不是精神現象,也不是自然現象。所以自性,什麼樣的儀器都觀察不到,要靠什麼?靠定功,很深的禅定。大乘經上佛告訴我們,八地以上才真正見到。這個我們講宇宙人生的奧秘,八地以上的菩薩把它揭穿了。大乘經是根據這個所說的,諸法實相,這裏頭沒有一絲毫虛妄,全都是真實。清淨心要像太空一樣,開廣無際,離垢無染,不受一塵。塵是染汙,一絲毫的染汙都沒有。

  「無立者,指一法不立」。這一點很重要,一法不立就是一念不生。你起一個念頭,起心動念,你就立了,你就建立了一法。釋迦牟尼佛有沒有立?有,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建立佛法,教化衆生。有一乘法、有二乘法、有叁乘法、有五乘法,這是建立。這叫做什麼?清淨心中一法不舍,一法不舍就是完全建立。但是一定要曉得,在另一邊是一法不立,釋迦牟尼佛心清淨,根本就沒有起心動念。爲什麼有建立?衆生有感,自性自然的它應,應衆生之所感,他就建立一切法。然後把它融會到中道,就體相用具足了,體是一法不立,相是五乘佛法,用是普度衆生,這是中道。佛心清淨,沒有動搖,這是我們要學的。你看事上都圓滿,心上一法不立,幹幹淨淨,一塵不染。心是什麼心?永遠是清淨平等覺,你就對了。清淨平等覺是佛心,清淨平等覺是自己的真心,清淨平等覺是自己的本性,中國古人所說的本性本善。什麼是善?清淨平等覺是善。

  這樣子生活、工作、待人接物,這叫大乘佛法。真管用,不是迷信,帶給我們的好處利益太多了,說之不盡。你不學它,排斥它,不要它,這是什麼?這是愚癡。佛菩薩不怪你,佛菩薩憐憫你,你對它一無所知,又不肯去學它,當面錯過。真正有知識的人,他不知道他也去學學。你說是,我去學學,你說不是,我也去學學,我學了之後,到底是還是不是我才清楚。不經過自己親自去嘗試,輕聽別人的言論,我們會上當,我們會把很好的機會喪失掉。所以,都必須要親身經曆,看他到底講的是什麼。他講的是人性,一切衆生都是一個性,本性本善。所以這門學問,對于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信仰、不同的文化,他全能接受,沒有反對的。我們這十幾年來,接觸世界上各種不同的宗教,總以爲有些辯論、有些爭論。結果呢?結果完全沒遇到,提出來都能接受。這個我們佛門弟子,這是叁寶加持,對他們那些宗教來說,這是神的力量,上帝在加持,讓我們一見如故。我的經曆當中,只有基督教徒比較困難,叁年才完全融入,疑慮化解了,叁年。化解之後,真正一家人,親兄弟姊妹一樣。像天主教、伊斯蘭教、猶太教都很容易,再就是印度教,非常容易融入。

  我們要把這個教誨、這個理念用在生活上,用在生活上,懂得一法不立,我們的心多自在。懂得一法不舍,我們在事相上會做得非常圓滿,爲什麼?沒有私心、沒有妄想。也就是一般講的,我們對于一切法沒有占有、沒有控製的念頭,沒有支配的念頭,你說你多自在!這些占有、支配、控製都是世間人他的事情,我沒有,那是你們的。于他們不妨礙,你要能學我們這樣能放下,你得更自在;你不放下,行,你們做你們的。我們清楚幹這些事情,斷惡修善,斷叁惡道、修叁善道,我們清楚,是好事不是壞事,可以做。當你再有高度的覺悟,不想住六道,六道不是真正安穩,求生天堂,天堂也沒有離開六道。在佛法裏求得一點智慧,把事實真相搞明白,才知道佛法說的是真的。用現在的人來說,真正的哲學,真實的科學,登峰造極,登峰造極是方東美先生的話,真正能幫助我們徹底解決問題。

  我們求生淨土,是換一個環境來學習,這個環境因爲壽命太短,我們學習的時間不夠,那個環境是無量壽,真的是無量壽。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,無量壽是有量的無量。我們這個世界,生到這個地方來的人,大概壽命長的一百多歲,報得的。但是西方極樂世界,生到那裏去壽命多長?叁個阿僧祇劫。這麼長的時間,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來學習。但是叁個阿僧祇劫,他決定成佛了,一成佛就是真的無量壽,那就不是叁個阿僧祇劫,就沒有時間的了。所以,它從有量跟無量挂鈎,那我們就可以說真的是無量壽。這是第一個,壽命長,足夠的時間。

  第二個,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就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的加持,有能力像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一樣去普度衆生。別的世界要等自己修,修得差不多了才行,這不必,到那裏,阿彌陀佛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加持你。你就跟阿彌陀佛差不多,立刻就能到十方世界,哪個世界衆生跟我有緣,我就能現身去幫助他。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就像觀世音菩薩《普門品》所說的叁十二應。這種利益是十方世界沒有的,這是極樂世界不能不去的第二個原因。第叁個原因,是到極樂世界去,保證你一生成佛,絕不要第二生。就這叁條,非去不可,什麼樣的障礙都障礙不了,我決定要去。在這個世界所有一切障礙我往生的障緣統統放下,決定不能放在心上。

  『淡安』,這是我們在這個地方生活的形象,極樂世界得到是真實的,我們得到相似的。「淡者,淡泊。安者,甯靜。又淡安爲水流平滿之貌」。我們決定明白這個道理。淡泊,于人無爭,于世無求,處處能忍讓,我們的身心都做到淡安。《文選宋玉賦》裏頭有這句話,「潰淡淡而並入」。這是形容流水,「水波相繼,相似相續,此喻心離斷常。平滿喻平等圓滿」。日常生活當中用的什麼心?這個心好,淡泊。特別是名聞利養,完全不放在心上,你的心這個淡安的境界就現前,淡泊、甯靜現前。心確實像水波一樣,念念不停止,前念滅了後念接著生。這個念很微細,一秒鍾一千六百兆,它是相似相續,爲什麼?它不是完全相同的,相似,相似相續相。比喻這個心離斷常。這是把所有一切知見分爲這兩大類,一類,有人認爲人死如燈滅,就沒有了,這叫斷,斷見。還有一種人見解是什麼?人死來生還是人,狗死了,來生還是狗,這叫常見。這兩種都是邪見,都是錯誤的。菩薩這兩種錯誤見解都斷了,菩薩對于一切法的真相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相有性空,事有理空。

  沒有覺悟,沒有離開六道輪回,就有善惡果報。脫離六道輪回了,轉識成智,不但超越六道,而且超越十法界,生實報莊嚴土。這些果報有沒有?果報沒有了。雖然沒有了,遇到緣還會起現行,雖起現行,不昧因果。由于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起心動念決定不能有違背性德的,這就是百丈大師所說的「大修行人,不昧因果」,對于因果報應很清楚、很明白。現前,惡報現前接受,善的果報現前也接受,不放在心上,爲什麼?它不是真的。雖有受,沒有苦樂,善的果報現前沒有樂的感受,惡的苦報現前沒有苦的感受,爲什麼?他不放在心上,平平淡淡處理掉了。

  平滿,比喻平等圓滿。『無欲』,欲是欲望。在中國古聖先賢也把它放在第一個,《大學》八目裏頭,格物,物是什麼?物欲,跟這個地方欲是同一個意思,欲就是物欲。「《大乘義章》曰:染愛塵境,名之爲欲」。塵境是物,你在這些物裏頭起什麼?起貪瞋癡慢,這就是欲,你貪愛它是欲,你瞋恨它也是欲。這些欲要舍掉,爲什麼?它是煩惱。「又曰:于緣欲受,稱欲」。遇到緣,遇到緣起什麼?受想行識。受是感受,有樂受、有苦受,這是身體,身的感受。心裏面有憂的感受、有喜的感受,喜怒哀樂。這都是欲受,一定要把它看破,欲是個幻相,不是真實。「又《俱舍論》雲:欲,謂希求所作事業」。也是欲望,我想做些什麼。

  佛教我們離欲,儒教我們格物,格是什麼?格是格鬥,就是打仗。跟誰打仗?跟欲望打仗。如果打勝了,我這一關通過了,把欲望真正放下,不受它幹擾了,這叫格物。因爲物欲障礙性德,我們自性裏面的智慧、德相不能現前,就是受它的障礙。我能把它克服,這個障礙沒有了,障礙沒有了,智慧就現前。所以,格物而後致知,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了,這個智慧不是從外來的,是自己本有的。智慧現前意才誠,意誠之後心才正,它有連帶關系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所以,傳統文化裏面的,佛經上都有解釋,而且比它解釋得還透徹,講得還清楚。格物千萬不能當做研究講,中國有人用這個來解釋,這個解釋錯了。司馬光是個佛教徒,司馬光的解釋就是格除物欲,跟佛經是一個意思,就是斷煩惱。致知就是學法門,煩惱不斷不能學法門,煩惱斷了,學法門,智慧就開了。這個東西要從這裏學起。所做事業能不能做?能。大乘,不著空、不著有,做事,不著空,但是做了之後不放在心上,不著有。這就高明,這就是中道,二邊不立,二邊又不離,你看,多圓融。不立是自利,不舍是利他,自利利他統統都顧到了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二五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