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二五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果然没有了。没有了看到是什么东西?看到是念头波动的现象。所以这才恍然大悟,物质从哪来?念头生的,没有念头,决定没有物质。科学这个发现,是科学界里头一个大的革命动作,把从前科学的依据推翻了。

  以前科学依据这个理念是二分法,宇宙之间两样东西,一个是物质现象,一个精神现象。所以他把它分为物理学、心理学,分成两个。他说这是错误的,决定错误,误导了科学的走向,造成今天物理产生这些问题不能解决。这些问题真的,物理不能解决,什么能解决?心理能解决。为什么?物质是心理变现出来的,所以心可以控物质。今天提出来新的概念「以心控物」,用我们意念来控制物质环境。现在科学家全心全力在搜集证据,支持他的理论。将来有足够证据证明这个话是真的,一点不假,整个科学要改变研究方向,不能以物理为中心,要转过来以心理为中心。

  他们今天找这个证据是找疗愈,就是疾病的治疗,专门去搜集这些重病症,重大的,癌症这一类,医院已经宣布放弃,不能治疗了,他们去找这些人。这些人当中,有不经过治疗的,居然完全好了,很多。绝大多数都是有宗教信仰的人,去找他们。他们经过几个月,再去检查,癌症没有了。问他怎么治的?这些人大概一致都有这么一个倾向,医生宣布存活的时间只有一、二个月,他就抓紧这一、二个月去祈祷,把念头完全集中。因为知道自己寿命没有多久了,一心一意求神、求上帝带他到天国。他只有这么一个念头,身体不想了,病好不好也不想了,都放下了,一心一意去想上帝、想神、想天国。这样想了一、二个月,身体愈来愈好,再去检查没有了。这是念头。所以不能想病,愈想病愈严重,准死无疑。也不要想病好,也不要想病不好,根本不要去理会它就没事。念佛人,在这个期间当中,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,他的寿命要没有到的话,就好了,检查就没事了;寿命真的到了,佛带他到极乐世界去了。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,决定不要去想病,决定不要想身体,一心专念阿弥陀佛,决定没事情。科学现在不断搜集这个证据,来证明这个理论是正确的。

  所以我常常也想一个问题,这是个大问题。科学这个举止会引起很大的阻力,这个阻力是什么?医生跟医院。这个方法一成立,医生要失业了,医院要关门了,为什么?每个人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疗愈。医院将来搞什么?跌打损伤,这些它还管用,这些重病不需要它了。不但能够治疗疾病,而且能够治疗居住地球的灾难,人心一转好了,灾难就没有了。地球是物质现象,完全听人念头在转变,一念善,地球就恢复健康;一念不善,就带来灾难。所以,未来科学的走向,是心理摆在主要地位,物理改为辅助了。

  所以这个地方「适得其中」这句话非常重要,我们要明了,要懂得用中。中国老祖宗讲的中庸之道,这是道理,道理要明了,然后把这个理落实在生活,是最健康的生活;落实在工作,是最有智慧的工作;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,那就是道德的模范。在中国,我们很佩服宋朝的朱熹先生,他为我们后人编了一部书,四书。编四书这个智慧,我想他是从《华严经》得来的,为什么?它非常像《华严经》。《华严经》是释迦牟尼佛开悟之后第一部的报告,将他开悟的境界完全说出来。这个里头有理论,《中庸》是理论;有方法,方法是《大学》,《大学》是方法;有表演,表演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把它做出来给我们看。方东美先生把《华严经》看作是大乘的佛经哲学概论,他是这个看法。这个里头有究竟圆满的理论,有精奇善巧的方法,或者我们说精纯善巧的方法,又带表演,善财童子表演给我们看。他说这种哲学教科书,全世界找不到第二种。他一生学这个东西,佩服得五体投地,也把这部书介绍给我,我也非常欢喜。

  你看四书,中国老祖宗智慧的结晶,这是讲理论,中庸之道。中庸之道应用在哪些地方?《大学》里头说的,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都不能离开《中庸》。中庸之道太大了,就是大乘经上讲的中道第一义谛,诸佛与法身菩萨之所履,他们的立足地,自行化他,无不圆满。大乘佛法全在这部《无量寿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是统统都具足。讲到这八种,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智慧、理念、方法、经验、效果,我们这部经上统统具足。这部经用在出世间法,帮助我们一生成佛;用在世间法,它能指导你治国、平天下。这部经典的分量跟现代人讲是恰到好处,不很长,也不很短,内容这么丰富。所以我把它看作什么?看作《群书治要》,唐太宗《群书治要》是中国的精华,这部书是整个佛经的《群书治要》。我们这一生有幸,这些东西都被我们碰到了。我们好好的学习,在这个世间就成圣人、成贤人,出世间,你就成佛、成菩萨。这真正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,没有比这更高了。这两种书能不学吗?佛经字字句句含无量义,关于这方面,黄念祖老居士提出了最大的贡献,给我们搜集一百九十三种资料,来注释这部经的经文,所以这个注解是集注。将来我们再印要把集字放上去,黄念祖老居士集注。说明注不是他自己的意思,他用佛经来注的,佛的意思,祖师大德的注疏,这些祖师大德都是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,不是凡人。

  所以,而自然如是,生活,自然如是;工作,自然如是;待人接物,自然如是。这什么?诸佛菩萨的生活。「自然无为者,不因造作」,自己没有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著。起心动念是造作,分别执著是造作。六根在六尘境界上,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看得清楚、听得清楚,智慧,法尔自然;不起心不动念,法尔自然,这就是佛菩萨。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无所不知,没有起心动念,如如不动,这是什么?自性本定,自性真知,都现前了。这个境界就是佛境界,这个人就叫成佛了。

  凡人跟佛菩萨不一样,凡人眼见色起心动念,耳闻声起心动念,不但起心动念,还分别执著,起心动念是迷,分别执著是造业。业有染净,染有善恶,愈陷愈严重。最高明的是佛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,没有一样不知道,心如如不动,叫定慧等运。定慧是同时,没有先后的。自性本无动摇,六祖惠能大师第四句讲的,自性本定。末后一句,「能生万法」,能生万法就是无所不知。《般若经》上说般若无知,般若无知是自性本定,无所不知是自性本定的起作用,这个起作用是法尔自然。无所不知决定不是学来的,学来的是有为法,学的再多还是有所不知。佛家不重视学,中国老祖宗接受了佛法,里面一些原理、原则的概念,认为很好采取了,于是也着重在开悟;道也着重在开悟。悟了,那是从自性里生出的智慧,这个智慧能通一切法。我们在《坛经》、在禅宗的语录,明显的可以找到很多证据,没有学过的,为什么一看就懂、一听就懂,而且是正确没有错误,这是性德流露,这是自然。

  所以,「自然安住于无为法中」,无为法中就是我们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,这是无为。真心本来是清净的,本来是平等的,本来是觉悟的。这五个字就是相宗所说的转八识成四智,转识成智是法身大士。转末那识为清净,末那是染污,转过来之后就是清净,惠能大师第一句所说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。第二个,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。妙观察智就是平等,没有分别了,没有分别就平等。第七是执著,是染污。一切不执著了,清净心现前;一切不分别了,平等心现前。最后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,就是后头觉,觉是大彻大悟,转阿赖耶为大圆镜,佛证得的。清净,阿罗汉证得的;平等,菩萨证得的;觉,佛证得的。你看,都在经题上。

  经题末后是讲修行,修行的宗旨、修行的纲要说出来了。什么叫修行?八万四千种,那是方法。修什么?修清净平等觉,每个方法都是修清净平等觉。念这一句阿弥陀佛,还要与清净平等觉相应,这叫一念相应一念佛。与清净平等觉相应,这叫真念佛,这修因。修这个因,什么果报?上半段讲果报。你看果报第一个,「大乘」,大乘是自性本具的智慧,世尊在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。《华严》讲得清楚,六祖没有这么明白说,六祖只说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具足什么?没说。就是具足智慧、德、相,这个经题上有了,「大乘」是智慧,「无量寿」是德,「庄严」是相。你看看,有因有果,修清净平等觉就得大乘无量寿庄严。大乘无量寿庄严统统在极乐世界,四土三辈九品无不是圆满的大乘无量寿庄严。这极乐世界不可思议,极乐世界无法形容,我们遇到能不去吗?一定要觉悟,不能再干傻事了。

  要去,从放下下手,章嘉大师教给我的,看得破、放得下。我们从深入经藏,经藏这一部就够了,因为这部经它附带的有一百九十三种经论跟古大德的注疏,太丰富了!从这一部深入,你就看破了。看破什么意思?了解事实真相,知道哪是真的、哪是假的,什么是正、什么是邪,什么是是、什么是非,你把这个东西统统搞清楚了,这叫看破。看破之后,邪恶的因全放下,邪恶的果报就没有了。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因、缘我们明白了,我们要认真努力,天天来学习,才能有把握往生。

  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,往生必须要具备的缘,就是真信、真愿、真肯念佛。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,要努力去做。做不到的不要去做了,把它放下。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做不到,为什么?它要断烦恼,它要消业障,这两样东西我们一辈子都得不到。所以我们找这个法门,这个法门不要消业障,不要断烦恼,叫带业往生。我们老老实实,一心一意就修这个法门。别的法门好,我们赞叹、我们尊敬。赞叹、尊敬为什么不学?我能力不够,有人能学我佩服、我赞叹,我自己量自己的力,不行,没把握。这个法门我们有把握,我们决定得生。所以我们安住,自然安住于无为法中,这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二五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