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二八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老這一段注子注得好。「如《首楞嚴經》狂人迷失本頭,狂走尋覓」,這是不自然。這是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講經,舉了一個例子,說明是怎麼迷的。說明什麼?迷沒有原因。沒有原因什麼?真的迷了。狂人就是迷的人,迷的什麼?他找他的頭,我的頭在哪裏?到處去找,這就不自然。遇到一個人敲你,你的頭不就在你頸子上嗎?這一摸,真的在,這就是自然,明白了。

  這一樁事情,我們小時候常有這種事情。我們小時候,遇到的是中日戰爭,戰爭也很可怕。那個時候,小學高年級,就是五、六年級,這些孩子都要學軍訓。這非常時期,要學軍訓,萬一日本人打到這裏來,我們要怎樣自衛,學這個東西。學軍訓,每天早晨一定有緊急集合。老師,就是教官,哨子一吹,叁分鍾就要到操場,服裝整齊,排隊排好。這是常常有這種事情,我們自己也有過這麼一、二次,真的服裝整齊,帽子都戴好了,一集合,心裏一急,急的時候,我的帽子在哪裏?慌慌張張到處問人。人家一指,你帽子不在頭上嗎?一摸,果然在頭上。那就是迷頭認影,就跟《楞嚴經》上講的是一個境界、一樁事情。親身經曆,這個印象就很深刻。一慌一亂,迷失了。這個迷失了,戴在頭上的帽子,還在找帽子,這不自然;別人一下喚醒你,就在頭上,這自然中自然相。

  「一旦狂歇,歇即菩提,本頭宛在」。歇即菩提,菩提就是覺悟。你覺悟了,沒有失掉,頭在。「何等自然」。這個意思很深很深。他說的是什麼?說的就是,我們每天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,你這一天所見、所聞、所覺、所知,全是自然中自然相。你爲什麼入不了這個境界?是因爲你見色聞聲,你雜的有自己的妄想、有自己的意念,就變成不自然了。那個真正修行人、有功夫的人,他見到是自然中自然相。他功夫是什麼?他功夫就是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起心、不動念。換句話說,我在前面講的,那個念佛的老太婆、老阿公,他們見到的,六根見到就是自然中自然相。所以你不管給他講什麼,你不管問他什麼,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回答你。你問他懂不懂?他也跟你說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他沒有第二句話回答你,妙極了!你著急,他不著急;你心裏頭有妄念、有雜念,他沒有,他非常單純,這就叫功夫得力。功夫深了,他見的這個世間,跟佛與法身菩薩所見完全相同。法身菩薩見性了,他沒見性,沒見性也能做到,有同等的受用,所以往生有同等的果報。

  「又如古德悟時」,這都是禅宗的,古大德開悟的時候說,「原來師姑是女人做的」。師姑是比丘尼。這是什麼?自然中自然相。「又如:早知燈是火,飯熟已多時」。煮飯要燒火,燈就是火,這都是顯自然中自然相。「比丘尼是女人,燈即是火,均自然中自然之相也」。只要你把念頭沒有、熄掉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六根接觸現前六塵境界,就是自然中自然相,就是佛經上所說的法爾如是。給你說深一點,那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,不現的時候,是第叁句講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;現的時候,就是最後一句話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是自然;能生萬法,就是自然中自然相,沒有一法是例外。所以那個本然就是自性,清淨本然,能生萬法,能現萬象。

  下面又舉了個比喻,「又如未悟者」,這凡夫。凡夫什麼?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。凡夫,他有山的執著、有山的分別,有水的執著、有水的分別。那個覺悟的人?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。這悟了,悟了什麼?不再執著這是山、這是水,知道什麼?山跟水是假名。「名可名,非常名」,老子說的,大乘佛法講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,悟了,不執著這些名相,這是悟入。徹悟的,真正悟到的,看山還是是山,看水還是水。真正徹悟了,對于山的性相、理事、因果完全通達明了,不執著空,也不執著有,他在山水裏頭得大自在,在山水裏得受用,一塵不染,得大自在,這是徹悟。

  「高峰禅師曰:元來只是舊時人,不改舊時行履處。只是仍舊,何等自然」。這是說什麼?這是說成佛了。成佛,成佛還是你,沒改變。六祖惠能大師成佛了,還是舊時的惠能,沒有改頭換面,這何等自然。不是成佛了就改頭換面,成菩薩改成菩薩面孔,成阿羅漢就變成阿羅漢的樣子,不是的,還是老樣子。老樣子什麼?他真是阿羅漢,他真是菩薩,他真是佛,樣子沒改,他的心態改了。以前有心、有態,現在心態沒有了。雖沒有了,他表演出來還是一樣的,跟平常一樣。那是什麼?舞臺表演,知道這是在演戲。以前不知道演戲,以爲是真的。現在是舞臺演戲,要演得很逼真,演給別人看,不是給自己看,那就是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。如來應化在世間,法身菩薩應化在世間,何等自在,何等自然。這種示現,是衆生有感,佛菩薩示現。

  我們不說遠,我們說得很近,虛雲老和尚,這大家都還記得很清楚。解放的初期,香港這邊學佛的同學把老和尚接到香港來,給他建了一個精舍,我去參觀過,聽說老和尚住了一個月就回去了,說這個香港花花世界,不適合修行,他回去了。我們從他的傳記,《年譜》裏面看到一個故事,我常常提醒大家,這個故事是他四十幾歲的時候,四十七歲,發心朝五臺山,把這個功德回向給他父母,他父母早就過世了,報恩。他從普陀出發,叁步一拜,拜到五臺,叁年多的時間,路上很辛苦,叁步磕個頭。當中兩次生病,兩次生病都在曠野,看不到村莊。在那個時候病倒了怎麼辦?遇到一個乞丐,乞丐救了他,照顧他十幾天,等他身體完全恢複,再去拜,拜山。這兩次大病。第二次生病,又遇到這個人。這《年譜》上都有記載。是個乞丐,問他叫什麼名字?他叫文吉。問他住哪裏?他說我住在五臺山,你到五臺山去,五臺山人都知道我。他就記住了。拜到五臺山的時候,他就打聽,問人:有一個乞丐叫文吉,你們認不認識?沒有人知道。到廟裏面去之後,把他這個路上經過情形告訴大家,人家講,那是文殊菩薩化身的,恍然大悟。你看看,你有感,文殊菩薩就有應。文殊菩薩現乞丐相,你一點都不懷疑,照顧你十幾天,兩次病,在一起住了一個多月,這不是假的。你有困難的時候,菩薩真現身。

  我們如果一心,像老和尚那樣的虔誠,他是朝山,我們是念佛求生極樂世界,我們遇到最困難的時候,阿彌陀佛肯定化身來幫助我。人要有信心,遭遇到什麼困難,菩薩會來幫忙,真的,決定不是假的。我們對自己要沒有信心的話,你怎麼能成就?「信爲道元功德母」,有信心,一個人精神能振奮起來。我真幹,我真有成就,我真有把握往生,我跟阿彌陀佛念念相應,就像熱線電話一樣,我這一動心,他就知道。你說你多快樂!你多自在!什麼樣的災難與自己不相幹,心裏頭不要想這個東西,想這是錯誤的,想阿彌陀佛就對了。想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來了;想災難,災難就來了,一切法從心想生。這一句話希望大家好好的記住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想什麼,什麼就來,何必想災難!想病,病就來了;想死,死就來了,都是從自己心想生。大小乘經論,佛都這樣囑咐我們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二八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