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四二九集) 2012/7/15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429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八百九十二頁,我們從第二行最後一句看起:
「又如未悟者,謂山是山,水是水」,這是禅宗裏面一句話,凡夫看山就是山,看水就是水。覺悟的人他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,覺悟了。山跟水,《金剛經》上都是說一合相,比一般人聰明,看到山跟水的真相。那個徹底覺悟的人,徹悟者,看山還是山,看水還是水。真的透徹了,知道體、相、作用原本就是一體,決定不能分割;分割,你就看錯了。凡夫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,得山水之用,不知道山水究竟是什麼,這凡夫,迷了。覺悟的人知道山跟水是什麼回事情,可是怎麼樣?不得其用,體跟現象都搞清楚了,不能用。只有真正參透了,體用是一不是二,萬法一如,他得大自在,山還是山,水還是水,體用都顯現出來了,這叫徹悟。
所以悟,悟的人不少,悟不起作用。哪些人是代表人?阿羅漢、辟支佛,他們是個代表。見思煩惱真斷了,辟支佛不但斷煩惱,連見思習氣都斷了,沒有把它用在生活上,沒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,所以講不圓融。悟沒有圓悟,只見到一邊,沒有透徹圓融。透徹圓融就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這是法身菩薩,得大自在。所以「高峰禅師曰:元來只是舊時人,不改舊時行履處」,真正徹底覺悟的人,還是這個人。我們以禅宗六祖惠能大師做個代表,沒覺悟的時候,你看他這個人老老實實,謙虛恭敬;悟了之後,還是這個人,沒有改變,還是那麼謙虛,還是那麼恭敬,還是那麼老實。悟跟不悟不一樣在哪裏?沒覺悟的時候,他所運用的遵循倫理道德,有心,要學;悟了之後,這個念頭都沒有了,依舊遵循,一絲毫不違反,自自然然的,這就是真正徹悟了。
沒覺悟,要用戒律來約束自己;覺悟之後,自然就是戒律,不要起心動念、不要分別執著。戒律是性德,稱性發揮。不但世尊製作的戒律他全做到了,世尊沒有說到的那些善行、善業,他都圓滿而沒有遺漏。「只是仍舊,何等自然」,自性是自然的,現的相是自然的,起的作用也是自然的。自然相就是自性本然之實相,在哪裏?在一切處,在一切萬物之中。山水自然的,男女自然的,今時、舊時,就是現前、過去、未來,也是自然的,沒有一樣不自然。所以,「一一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」,實相就是自然,實相就是本性,實相就是自性。性相一如,性相不二,性變成相了,相就是性。所以一一諸法沒有一樣離開自性。
禅宗學人開悟了,求老師給他印證,老師常常說,舉一個例子來看看。覺悟的人隨拈一法。這一個問題問出去之後,回答的時候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隨拈一法。老師點頭,印可,這就真的開悟了。惠能大師聽經,五祖跟他講《金剛經》,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他就開悟了。老師沒有問他,他自己說出來了,他說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、本不生滅、本自具足、本無動搖」,後面「能生萬法」。五祖一聽,行了,後頭不要說了,他全知道了,衣缽就給他,認定他禅宗第六代祖。船准備好了,帶著他上船,五祖送了他一程,叫他走。他問五祖,到哪裏去?五祖說,你從哪裏來?他說我從嶺南來,南方,廣東這一帶。你還回到那邊去。去避難,嫉妒障礙。他躲在獵人隊,給獵人當夥夫,侍候這些獵人,打獵的、殺生的。六祖開悟就是成佛了,這尊佛給他們燒飯、給他們當夥夫,六祖不是短時間,十五年。十五年,這打獵的人也就慢慢老了,他緣才成熟,這才出來。
出來,我們相信那是佛菩薩示現的,印宗法師。怎麼就那麼大的度量,一點嫉妒心都沒有,愛才如命,見到六祖佩服得五體投地。六祖要現出家相,印宗給他剃度,所以印宗是惠能大師的剃度師。剃度完了之後,印宗再拜他爲老師。他們兩個是互爲師生,六祖傳法給他,印宗是六祖的剃度和尚,六祖是印宗的傳法老師,傳法的和尚。大徹大悟四十叁個人,有印宗、有無盡藏比丘尼。這是佛門護法的好榜樣,惠能如果沒有遇到印宗,誰會相信他?他要自己修行,表現得好,至少要十年,別人看十年,這出家人不錯。遇到印宗,不必要了,印宗回頭拜他爲師,那還有什麼話說?水漲船高,一下就擡起來了。印宗當時在嶺南一帶是大法師,很有名氣,受到社會大衆的敬仰。現在這個老師拜惠能做師父,能大師的身分一下就提升。中國人講擡舉,印宗把他一擡舉出來,沒有一個人不服。以後,講經、講道、傳法一帆風順,這是印宗法師的影響力。
爲我們顯示出來,一一法無非實相,一一法當體就是自性的流露。「當相即道」,道就是性,任何一個現象都是自性。大乘經上佛所說的,一切法不離自性,離自性,無有一法可得,就是說這樁事情。所以「即事而真」,一切事就是真心,一切相就是真心。「一一皆是清淨本然,一一皆是自然中自然相」。《楞嚴經》上把這樁事情說得很透徹,很長的一段經文。
『根本』,就是本體,現在哲學裏面講本體論,專門研究這個問題。哲學能不能真正得到?得不到,有名無實。爲什麼得不到?因爲他用妄心。哲學家、科學家沒有離開妄心,妄心永遠緣不到真實;不用妄心,真實就在現前,真實沒離開你,它是真的,它不是妄的。所以妄見不到真,真知道妄,妄見不到真。這就是哲學跟科學的一個瓶頸,這個瓶頸它沒有辦法突破。佛說過了,用妄心,對外能緣到虛空法界,今天所說的宏觀宇宙。物理學家有一類專門研究無窮大,宇宙到底有多大,用精密的儀器來觀察,就是天文學家。他們的報告我們看了,我們能看得懂。報告裏所說的,今天用最先進的、最精密的望遠鏡,乃至無線電望遠鏡,能觀察到的宇宙現象,只有百分之十,還有百分之九十的現象不見了,不知道怎麼回事情。那百分之九十怎麼知道的?應該是從數學裏頭推出來的,數學是科學之母。他們這個說法,我們聽了會點頭,他不知道,我們知道。我們沒看到,我們是在大乘經教裏頭聽佛說的。百分之九十到哪裏去了?回到常寂光去了。只要回到常寂光,科學跟哲學都見不到了。爲什麼?常寂光裏頭沒有現象,科學跟哲學的探索一定要有現象,物質現象、心理現象、自然現象。只要有現象他們都能夠找得到,沒有現象他就沒法子了。
回歸自性,自性就是常寂光,因爲它沒有現象,你找不到它。它存在,在哪裏?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。佛經上講就在當下,你就找不到。什麼人能找到?經上說八地以上,八地以上的菩薩他們見到了。爲什麼見到?他不用心意識,連心意識的影響都沒有了,我們佛經上講習氣,心意識的習氣都沒有。八地到等覺這四個位次,無始無明習氣並沒有斷幹淨,但是很薄。常寂光裏頭他看到了。如果這個習氣完全斷盡,等覺菩薩斷盡了,他就契入常寂光,跟常寂光融成一體。身沒有了,一片光明,居住的土也沒有了,身跟土都是一片光明。這個時候才真正知道,一切法跟自己是一體,都是光明。就好像我們這個房間有十幾盞燈,每個燈都亮了,每個燈光都充滿這個房間,光光互照。這個燈亮了,光跟光融在一起,分不出你我他。但是真的有你我他,爲什麼?你看燈,熄這一盞燈,這盞燈光就沒有了;點燃一盞燈,它跟大家合在一起,熄掉時候它就沒有了。所以不能說一,也不能說不一,一跟不一都說不上,妙就妙在這個地方,這稱作妙。
最高的果位叫妙覺,妙覺才是佛經上講的無上正等正覺,再沒有比他高的,他到了究竟圓滿。所以稱爲寂光,寂是清淨,光是光明遍照。真正知道,一切諸法是一個自體,自他是一不是二。既然是一個體,智慧、神通、德相都是一體的,一證一切證。我們可以說,真正證得常寂光,究竟圓滿成就了,成就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性修一切功德。自性本具的、曆劫修成的統統圓滿,他修就是我修,我修就是他修,自他一體,不二,這是真的。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了,才知道修行什麼最重要?見性最重要。怎麼見性?放下。在理上講,見性最重要;在事上講,放下最重要。因爲你本來就是,就是因爲放不下,迷了,把自己本有的智慧德相迷失掉。只要把障礙放下,自性裏面的智慧德相就又現前。它並沒有失掉,只是有障礙,起心動念是障礙,分別是障礙,執著是障礙。千言萬語、千經萬論說的什麼?就是說這樁事情,除這樁事情沒得說。
本體是一切諸法根本的自體。「《大日經》曰:一身與二身,乃至無量身,同入本體」。世尊在大乘經裏頭常說,「十方叁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這一法身就是本體。十方叁世佛包括我們在內,怎麼說?叁世佛是說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一切衆生皆是未來佛,一切衆生沒有一個不成佛的,就是早晚不一樣。爲什麼一切衆生皆成佛?因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佛性就是實相,就是自性、就是法性,是一樁事情。所以,佛法住平等,沒有高下,佛法是真平等。真平等,這個人就成佛了。菩薩雖然覺悟,大徹大悟,還沒有真正平等;進入真正平等,這人成佛了。
佛在大乘教裏面跟我們講十法界的因行,十法界是果,什麼因造成的?《華嚴經》上說,無量因緣。無量因緣說不盡,這是真的。爲什麼人跟事那麼複雜?無量因緣,不是單純的。他說,無量因緣裏頭總有個最重要的,第一個因緣是什麼,佛爲我們說出來了。佛法界,成佛了,第一個因緣就是平等。這平從哪來的?平從和來的,和平。所以佛教給我們修六和敬,真正常常把六和放在心上的人,這個人跟佛距離愈來愈近。和它就平了,平等才有和平,和平這兩個字互爲因果,這兩個字不能分開。中國人講和平,和是果報,平是原因。日本人講平和,平它才有和,也挺有道理的,他們講平和就是我們和平的意思。
不平的心態、不平的言行要放下,不和的心態、不和的言行也要放下,才能行菩薩道,菩薩道就是幫助一切苦難衆生。我們今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二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