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戒、定、慧,因戒得定,因定開智慧。規矩就是戒,一定要遵守規矩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定久了,自然開智慧。
所以我們在國外,在聯合國跟這些會友們做報告,我都是說中國古人有教育的智慧、有教育的理念、有教育的方法、有教育的經驗、有教育的成績,在典籍裏頭都有記載,這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,這個他們承認。中國教育的核心就是親愛,所以中國傳統教育是親愛的教育。孔,孔子講仁,仁愛。仁是二人,想到自己一定要想到別人,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孟子講義,義就是仁的落實。這種親愛落實在生活、落實在工作、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那就是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這就不會有錯誤。今天整個世界出了問題,總而言之,全是教育出了問題。我跟許多國家領導人談這個問題,不是別的出了問題,教育出了問題,教育的理念錯了、方法錯了,導致于現前的災難。只要把教育辦好,什麼問題都解決了。東方把聖賢教育找回來,西方把宗教教育找回來。
現在交通便捷,資訊發達,唐太宗的《群書治要》是最好的教科書,這是他一生的心血。從一萬多種典籍裏面去尋找,逐步逐步淘汰,到最後精選經、史、子六十五種。從這六十五種裏頭,再選擇裏面有關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的這些文字、這些教學,把它抄在一起,成爲這本書,《群書治要》。大唐盛世就靠這個做指導原則。這一套書就是中國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個教訓的捷徑,這個東西能救國家、能救全世界。現在黨校正式開課了,好事情。一些外國領導人,我把這個東西講給他聽,歡喜,找我趕緊翻成英文,他們要看。這麼大的書要翻成可不是一樁容易事情。急著要看,那怎麼辦?我就想出一個「360」,叁百六十句,一天你學一句,一年叁百六十天。我一年編一本,編個小冊子,「360」,編十年就圓滿了。每一年一本,翻成英文,供養外國的這些國家領導人,沒有不歡喜的。這是唐太宗對我們國家民族偉大的貢獻。這是什麼?這道德,精勤求道德。把這個東西找出來,我覺得我們國家民族有前途,這世界還有救。
這部書,過去我知道有這本書,沒有見過。我所以知道,是早年讀過一部小冊子,《諸子治要》,世界書局出版的,裏面說明了,從《群書治要》裏頭的一部分。所以我知道有這部書,找不到。這部書唐朝亡國的時候就失傳了。那個時候大唐盛世,日本的留學生、韓國的留學生、越南的留學生,外國留學生非常多,還有少數歐洲的,連穆罕默德都派學生到中國來留學。回教穆罕默德那時候在世,所以回教對中國文化很喜歡,他們聖人教他的。日本人帶回去了,中國沒有了。唐朝時候沒有印刷術,都是手寫的本子,當然分量不多,所以《唐書.藝文志》裏頭沒有記載,宋元明清曆史上都沒有,都沒有這部書。到乾隆讓位給他的兒子嘉慶,他做太上皇,嘉慶登基,日本對中國皇帝進貢,就是送的禮物,裏頭有這套書,這才知道。但是乾隆、康熙的盛世絕不亞于唐朝,所以他們就不重視這個。嘉慶享了余福,清朝總共大概有一百五十年盛世,太平盛世,不容易,這是他們的這些帝王重視傳統文化。
清朝,滿清入關,少數民族統治這麼大的國家,入關的時候,軍隊只有二十萬人。爲什麼能統治這個國家統治這麼多年,還造成空前的盛況,超過貞觀,什麼原因?完全用中國傳統文化。他們真學,邀請儒釋道叁家的今天所說的專家學者,到宮廷裏面講學。講學的這些講義都搜集在《四庫》裏頭,所以在《四庫》裏頭看到當年在宮廷裏講義,你看看他講些什麼,怎麼個講法。皇帝聽完之後,跟一些大臣互相研究討論,真幹、真學。這個風氣一直到鹹豐,慈禧太後廢除掉了,不再邀請,所以慈禧亡國了。慈禧迷信,喜歡扶鸾、扶乩,這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,清朝亡國,亡國在扶鸾上。重大的事情,她不跟大臣們商量,她就跟鬼神商量,鬼神要她怎麼做她就怎麼做,亡國了。
所以精勤求道德,這句話重要。今天有這麼好的書被發現了,我那時候是偶爾在講經的時候提到這部書,有聽衆他們去找來了,寄給我。我一看,民國初年商務印書館印的版子。我問商務印書館,沒有人知道。當時我們就印了一萬冊,送到全世界國家圖書館、大學圖書館去收藏,不會失傳了,這個東西完完整整保存下來。現在要做的工作,注音、注解,翻成白話文。同時,我鼓勵大家學文言文,學文言文不難。我在美國,有些美國人學中國漢學,能看得懂中國古文,用中國古人的注疏做資料,我很感動。我問他,你們學了多少年?叁年。美國有個留學生在臺灣,她的博士論文是用《華嚴經》,不簡單!她有能力讀《華嚴經》,有能力看清涼大師的注疏,是美國紐約的大學跟臺灣大學交換學生。正好我在臺灣講《華嚴經》,學校就送到我這裏來,在我圖書館住了四個月,聽我講經。我問她,你學文言文多久?也是叁年,不難!我在倫敦特別注意這個事情,問這些學校的學生,你們學中國文言文,都是叁年。我就有了信心,中國人要學,頂多兩年。他們一點中國傳統的底蘊都沒有,叁年能學會,可見得它不是難事情。再想想我們童年的時候在鄉下讀私塾,全讀的是文言文。可惜時間太短了,我念了大概一年半,沒有繼續再去念。所以我曉得這門事情不難,只要好好教,小孩很聰明,記憶力非常強,要認真好好教他。
古時候,中國的小學是以倫理道德爲主,從小要把這個習慣養成,這紮根教育。中國古諺語有句話說「叁歲看八十」,從出生到叁歲這一千天,是紮根教育。學什麼?學《弟子規》。《弟子規》不是講給他聽的,不是教他念的,是父母做樣子給他看。父母,你看,怎樣孝順父母,怎樣友愛兄弟,這個嬰兒看清楚了,他會看、他會聽,統統記在心上,叁年堅固,八十歲不會改變,這叫紮根。現在是叁歲開始教,已經學壞了,麻煩就大了,要從一出生就開始。更早的,懷孕的時候開始,胎教。縱然胎教做不到,一生下來,不能讓小孩看見、不能讓他聽到的、不能讓他接觸到的,統統要隔絕。讓他看到、聽到、接觸到全是正面的,全是孝悌忠信,禮義廉恥,仁愛和平,叫他看這個。父母在他面前都不能隨便說話,要知道他在學習、他在模仿,所以紮根教育是父母。以後交給老師,老師也是學生的榜樣,老師一舉一動都要合乎禮法。爲什麼?讓小孩繼續長成,不會變壞。老師教學不容易,要做榜樣給學生看。
這麼好的教育的方法,沒人知道了。古時候都寫在家譜上,所以大家庭,它有家道、有家學、有家規、有家業、有家風。能治家就有能力治國,所以齊家、治國。領導人要找好的幫手,到哪裏去找?到每一家去訪問,你們的好子弟。都教好了,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。古時候叁百六十行,從政也是一行,最喜歡的從政。爲什麼?從政有地位,地位很清高;有收入,國家的俸祿養家不成問題;清閑,沒事情幹,這是最難得。爲什麼?沒有案子辦,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,沒有作奸犯科的。皇上叫太平天子,縣官叫太平縣官,這是大家最喜歡的。你看看《四庫》的集部,一半以上都是做官人寫的文章、詩詞,他沒事情幹,每天遊山玩水。不像現在,現在辦不完的案子,現在做官真累!
做官能有那麼樣的悠閑,都是每一家,教育是家負責的,家都把子弟教好了。國家只每年辦幾次考試,選拔人才。選拔出來的時候,國家有學校,那個學校就像現在的黨校一樣,接受國家的培訓,訓練成爲公務人員。這個理念好,因爲家負責教育才能真正把子弟教好。因爲什麼?家長是他的父輩、祖父輩、曾祖父輩,都希望我家的後代出人才,他有這麼一分心在裏頭。學校它沒這個心,校長、老師他沒這種念頭。所以古時候家長對老師的尊敬,叁跪九叩首,這樣尊敬。老師不把學生教好怎麼對得起人家?所以請老師,全家人會議,請哪個老師,真正有道德、有學問,會教小孩。以前學生跟老師的關系,師生如父子,老師全心全力教學生,不管自己兒女。如果老師把自己兒女教好了,考試的時候,自己兒女考中了,學生沒考中,這個老師就沒有臉做人,有什麼臉能見人!學生都考中了,兒女不中沒關系,這個老師負責任,沒有不贊歎的。你的兒女有同學照顧,爲什麼?老師的兒女跟自己的親兄弟沒有兩樣,一生要照顧,所以老師肯教。學生教出來,他的後代有保障,他不要操心。現在學校沒這個關系了。
方東美先生夫妻都過世了,叁個小孩在美國,現在大概都退休了。老大到香港來看我,我勸他,我勸他回國,你回國跟我住在一起,我送一套房子給你,你夫妻兩個我照顧你,我們在一起學習。另外還有兩個弟弟在紐約,我沒有見過面,他們要願意回來,好,落葉歸根。晚年,我們還有一點能力,貢獻給國家民族。他們一生在外國教書,語文好,把中國這些好東西翻成外國語,你不要幹別的事情,就專門幹這一樣。我們這個道場需要這些人才,或者是佛學院裏頭,我們要教外國語文,都可以來擔任。所以,倫理就是講關系。道德我們搞清楚了,道德就是大自然的規律,我們能夠遵照,那就是德,落實在生活上就是德。
說到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講得多了,極樂世界怎麼來的?不是阿彌陀佛憑空想象的。阿彌陀佛有悲願,看到世間人太苦,如何幫助世間人離苦得樂,向他的老師請教。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如來,老師教他,你去參訪、考察,一切諸佛刹土你多看、多聽,人家的好的地方攝取,不好的地方就改正,將來你建築這個地方、這個國土就比別人強,比別人殊勝。他真幹,用了很長的時間,所有諸佛刹土他都去過,最後結成四十八願。四十八願是他考察的總結、總報告,也就是說,這四十八種是一切諸佛刹土裏頭殊勝之處,他將來他的這個世界統統都有,沒有缺陷,他做到了。這就是告訴我們,我們如果建立一個城市,城市怎樣才建成世界一流的?每一個城市去考察,你去看,好的東西記下來,不好的東西也記下來;我們將來要做,好的東西要汲取,不好的東西改善,或者是不要。這是真學問,不是憑空想象。考察,肯定還有幫手,有團隊,不是一個人,天天在一起看,天天在學習,是這麼成就的。這都是告訴我們,真正的成就要多看、要多聽,中國人所說的,讀萬卷書還得行萬裏路,不看不知道。
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,末後的五十叁參,那就是什麼?那就是實驗。我學的東西一定落實,完全落實在生活。五十叁參是講我們整個社會各行各業、男女老少,統統都要看,統統都要學習,樣樣都通,樣樣都明了,你的事才能做得圓滿。書念了,光在家裏念沒用處。一定要去看,要考察、要實驗,這是真學問。方老師對佛法的,他說佛法是真學問,爲什麼?它是禁得起考驗的,它是從考驗當中出來的。它不是自己想象的,確實有理論、有事實做根據,這個合乎邏輯,合乎辯證法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叁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