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戒、定、慧,因戒得定,因定开智慧。规矩就是戒,一定要遵守规矩,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。定久了,自然开智慧。
所以我们在国外,在联合国跟这些会友们做报告,我都是说中国古人有教育的智慧、有教育的理念、有教育的方法、有教育的经验、有教育的成绩,在典籍里头都有记载,这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,这个他们承认。中国教育的核心就是亲爱,所以中国传统教育是亲爱的教育。孔,孔子讲仁,仁爱。仁是二人,想到自己一定要想到别人,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孟子讲义,义就是仁的落实。这种亲爱落实在生活、落实在工作、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,那就是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这就不会有错误。今天整个世界出了问题,总而言之,全是教育出了问题。我跟许多国家领导人谈这个问题,不是别的出了问题,教育出了问题,教育的理念错了、方法错了,导致于现前的灾难。只要把教育办好,什么问题都解决了。东方把圣贤教育找回来,西方把宗教教育找回来。
现在交通便捷,资讯发达,唐太宗的《群书治要》是最好的教科书,这是他一生的心血。从一万多种典籍里面去寻找,逐步逐步淘汰,到最后精选经、史、子六十五种。从这六十五种里头,再选择里面有关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这些文字、这些教学,把它抄在一起,成为这本书,《群书治要》。大唐盛世就靠这个做指导原则。这一套书就是中国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个教训的捷径,这个东西能救国家、能救全世界。现在党校正式开课了,好事情。一些外国领导人,我把这个东西讲给他听,欢喜,找我赶紧翻成英文,他们要看。这么大的书要翻成可不是一桩容易事情。急着要看,那怎么办?我就想出一个「360」,三百六十句,一天你学一句,一年三百六十天。我一年编一本,编个小册子,「360」,编十年就圆满了。每一年一本,翻成英文,供养外国的这些国家领导人,没有不欢喜的。这是唐太宗对我们国家民族伟大的贡献。这是什么?这道德,精勤求道德。把这个东西找出来,我觉得我们国家民族有前途,这世界还有救。
这部书,过去我知道有这本书,没有见过。我所以知道,是早年读过一部小册子,《诸子治要》,世界书局出版的,里面说明了,从《群书治要》里头的一部分。所以我知道有这部书,找不到。这部书唐朝亡国的时候就失传了。那个时候大唐盛世,日本的留学生、韩国的留学生、越南的留学生,外国留学生非常多,还有少数欧洲的,连穆罕默德都派学生到中国来留学。回教穆罕默德那时候在世,所以回教对中国文化很喜欢,他们圣人教他的。日本人带回去了,中国没有了。唐朝时候没有印刷术,都是手写的本子,当然分量不多,所以《唐书.艺文志》里头没有记载,宋元明清历史上都没有,都没有这部书。到乾隆让位给他的儿子嘉庆,他做太上皇,嘉庆登基,日本对中国皇帝进贡,就是送的礼物,里头有这套书,这才知道。但是乾隆、康熙的盛世绝不亚于唐朝,所以他们就不重视这个。嘉庆享了余福,清朝总共大概有一百五十年盛世,太平盛世,不容易,这是他们的这些帝王重视传统文化。
清朝,满清入关,少数民族统治这么大的国家,入关的时候,军队只有二十万人。为什么能统治这个国家统治这么多年,还造成空前的盛况,超过贞观,什么原因?完全用中国传统文化。他们真学,邀请儒释道三家的今天所说的专家学者,到宫廷里面讲学。讲学的这些讲义都搜集在《四库》里头,所以在《四库》里头看到当年在宫廷里讲义,你看看他讲些什么,怎么个讲法。皇帝听完之后,跟一些大臣互相研究讨论,真干、真学。这个风气一直到咸丰,慈禧太后废除掉了,不再邀请,所以慈禧亡国了。慈禧迷信,喜欢扶鸾、扶乩,这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,清朝亡国,亡国在扶鸾上。重大的事情,她不跟大臣们商量,她就跟鬼神商量,鬼神要她怎么做她就怎么做,亡国了。
所以精勤求道德,这句话重要。今天有这么好的书被发现了,我那时候是偶尔在讲经的时候提到这部书,有听众他们去找来了,寄给我。我一看,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印的版子。我问商务印书馆,没有人知道。当时我们就印了一万册,送到全世界国家图书馆、大学图书馆去收藏,不会失传了,这个东西完完整整保存下来。现在要做的工作,注音、注解,翻成白话文。同时,我鼓励大家学文言文,学文言文不难。我在美国,有些美国人学中国汉学,能看得懂中国古文,用中国古人的注疏做资料,我很感动。我问他,你们学了多少年?三年。美国有个留学生在台湾,她的博士论文是用《华严经》,不简单!她有能力读《华严经》,有能力看清凉大师的注疏,是美国纽约的大学跟台湾大学交换学生。正好我在台湾讲《华严经》,学校就送到我这里来,在我图书馆住了四个月,听我讲经。我问她,你学文言文多久?也是三年,不难!我在伦敦特别注意这个事情,问这些学校的学生,你们学中国文言文,都是三年。我就有了信心,中国人要学,顶多两年。他们一点中国传统的底蕴都没有,三年能学会,可见得它不是难事情。再想想我们童年的时候在乡下读私塾,全读的是文言文。可惜时间太短了,我念了大概一年半,没有继续再去念。所以我晓得这门事情不难,只要好好教,小孩很聪明,记忆力非常强,要认真好好教他。
古时候,中国的小学是以伦理道德为主,从小要把这个习惯养成,这扎根教育。中国古谚语有句话说「三岁看八十」,从出生到三岁这一千天,是扎根教育。学什么?学《弟子规》。《弟子规》不是讲给他听的,不是教他念的,是父母做样子给他看。父母,你看,怎样孝顺父母,怎样友爱兄弟,这个婴儿看清楚了,他会看、他会听,统统记在心上,三年坚固,八十岁不会改变,这叫扎根。现在是三岁开始教,已经学坏了,麻烦就大了,要从一出生就开始。更早的,怀孕的时候开始,胎教。纵然胎教做不到,一生下来,不能让小孩看见、不能让他听到的、不能让他接触到的,统统要隔绝。让他看到、听到、接触到全是正面的,全是孝悌忠信,礼义廉耻,仁爱和平,叫他看这个。父母在他面前都不能随便说话,要知道他在学习、他在模仿,所以扎根教育是父母。以后交给老师,老师也是学生的榜样,老师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法。为什么?让小孩继续长成,不会变坏。老师教学不容易,要做榜样给学生看。
这么好的教育的方法,没人知道了。古时候都写在家谱上,所以大家庭,它有家道、有家学、有家规、有家业、有家风。能治家就有能力治国,所以齐家、治国。领导人要找好的帮手,到哪里去找?到每一家去访问,你们的好子弟。都教好了,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。古时候三百六十行,从政也是一行,最喜欢的从政。为什么?从政有地位,地位很清高;有收入,国家的俸禄养家不成问题;清闲,没事情干,这是最难得。为什么?没有案子办,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,没有作奸犯科的。皇上叫太平天子,县官叫太平县官,这是大家最喜欢的。你看看《四库》的集部,一半以上都是做官人写的文章、诗词,他没事情干,每天游山玩水。不像现在,现在办不完的案子,现在做官真累!
做官能有那么样的悠闲,都是每一家,教育是家负责的,家都把子弟教好了。国家只每年办几次考试,选拔人才。选拔出来的时候,国家有学校,那个学校就像现在的党校一样,接受国家的培训,训练成为公务人员。这个理念好,因为家负责教育才能真正把子弟教好。因为什么?家长是他的父辈、祖父辈、曾祖父辈,都希望我家的后代出人才,他有这么一分心在里头。学校它没这个心,校长、老师他没这种念头。所以古时候家长对老师的尊敬,三跪九叩首,这样尊敬。老师不把学生教好怎么对得起人家?所以请老师,全家人会议,请哪个老师,真正有道德、有学问,会教小孩。以前学生跟老师的关系,师生如父子,老师全心全力教学生,不管自己儿女。如果老师把自己儿女教好了,考试的时候,自己儿女考中了,学生没考中,这个老师就没有脸做人,有什么脸能见人!学生都考中了,儿女不中没关系,这个老师负责任,没有不赞叹的。你的儿女有同学照顾,为什么?老师的儿女跟自己的亲兄弟没有两样,一生要照顾,所以老师肯教。学生教出来,他的后代有保障,他不要操心。现在学校没这个关系了。
方东美先生夫妻都过世了,三个小孩在美国,现在大概都退休了。老大到香港来看我,我劝他,我劝他回国,你回国跟我住在一起,我送一套房子给你,你夫妻两个我照顾你,我们在一起学习。另外还有两个弟弟在纽约,我没有见过面,他们要愿意回来,好,落叶归根。晚年,我们还有一点能力,贡献给国家民族。他们一生在外国教书,语文好,把中国这些好东西翻成外国语,你不要干别的事情,就专门干这一样。我们这个道场需要这些人才,或者是佛学院里头,我们要教外国语文,都可以来担任。所以,伦理就是讲关系。道德我们搞清楚了,道德就是大自然的规律,我们能够遵照,那就是德,落实在生活上就是德。
说到极乐世界,极乐世界讲得多了,极乐世界怎么来的?不是阿弥陀佛凭空想象的。阿弥陀佛有悲愿,看到世间人太苦,如何帮助世间人离苦得乐,向他的老师请教。他的老师世间自在王如来,老师教他,你去参访、考察,一切诸佛刹土你多看、多听,人家的好的地方摄取,不好的地方就改正,将来你建筑这个地方、这个国土就比别人强,比别人殊胜。他真干,用了很长的时间,所有诸佛刹土他都去过,最后结成四十八愿。四十八愿是他考察的总结、总报告,也就是说,这四十八种是一切诸佛刹土里头殊胜之处,他将来他的这个世界统统都有,没有缺陷,他做到了。这就是告诉我们,我们如果建立一个城市,城市怎样才建成世界一流的?每一个城市去考察,你去看,好的东西记下来,不好的东西也记下来;我们将来要做,好的东西要汲取,不好的东西改善,或者是不要。这是真学问,不是凭空想象。考察,肯定还有帮手,有团队,不是一个人,天天在一起看,天天在学习,是这么成就的。这都是告诉我们,真正的成就要多看、要多听,中国人所说的,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,不看不知道。
《华严经》善财童子,末后的五十三参,那就是什么?那就是实验。我学的东西一定落实,完全落实在生活。五十三参是讲我们整个社会各行各业、男女老少,统统都要看,统统都要学习,样样都通,样样都明了,你的事才能做得圆满。书念了,光在家里念没用处。一定要去看,要考察、要实验,这是真学问。方老师对佛法的,他说佛法是真学问,为什么?它是禁得起考验的,它是从考验当中出来的。它不是自己想象的,确实有理论、有事实做根据,这个合乎逻辑,合乎辩证法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三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