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六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你今天教誰,誰肯放下?中國古時候這個家庭爲什麼容易放下?他從小教的,從出生就教你要讓,不能爭。你看現在的教育,從幼稚園就教你競爭,一定要比別人強,這就什麼?和就沒有了。所以今天這個世界是個競爭的世界,它沒有和,它只有爭,爭很辛苦。

  競爭的這個時代,佛法在這個環境裏頭,它不能生存,沒有人願意接受佛法,因爲佛法叫你讓,佛法是損己利人,競爭是損人利己,完全是相反的。這是眼前的事實真相,不能不知道。我們要把它帶回,回歸到性德,那有一定的難度,能不能回頭?當然能,需要時間。時間不是一代,我們一定要知道,我們把老祖宗東西丟掉了兩百年,至少八代,我們要恢複也要八代,也要兩百年。這個要志士仁人很有耐心,先不能讓這個燈滅掉,一代一代相傳,我們相信五、六代之後會發揚光大。我們守住這盞燈,要小心謹慎,這是無量功德!別人不做,我們做,志同道合人數不拘,真正在一起做,從一個小村莊做。我們上個星期,深圳有一個喜樂之家,是以七個家庭他們發心修六和敬。七個家庭組成一個大家庭,也推選出一個家長做總管,不容易,每個人把自己的私財統統奉獻出來,這點就很難做到。真正做到,這些人菩薩示現,把我們中國過去傳統的家做出來給大家看。中國以前是有血統、血緣關系,現在他們沒有這個關系,他們完全是佛法,大乘佛法,佛門弟子,道義上的結合,智慧的結合,做好了這個功德不可思議。這個做成功了,也可以到聯合國去發表,讓全世界人看到,你看人這樣活在世界上,多幸福、多美滿,何必要你爭我鬥?和睦相處,大公無私。

  像這些理念,這不僅是理念,在中國已經做了幾千年,只是最近兩百年我們疏忽,逐漸遠離老祖宗。真正中國這個家斷絕是二戰之後,二戰時候有,二戰之前我親眼看到。抗戰勝利之後,我回到老家看不到,沒有了,這是讓我們感到非常傷心的一樁事情,把我們文化的根拔掉,這是我們最大的損失。有這些人發心把它表演出來,好事情,他們來見我,見我,他們問到家庭經濟生活,問我怎麼辦?我說家庭一定要有生計來支持你,最好的方式農耕。你們這一個家庭,能夠有二、叁十畝地,自己耕種收成,生活就有保障。今天中國的政策,我聽說是以文化帶動旅遊,以旅遊帶動經濟,這個想法好,很合理。你們組成的家庭這是文化,如果在旅遊區的話,你們這個家族可以讓人家來參觀,全世界人都來參觀。你們自己就可以經營一個小的,就是自己家,自己家多蓋幾間房子,他們不要住旅館,來的時候跟我住在一起,費用不要定,隨他自己。我覺得那收入就相當可觀,你這個問題可以解決,但是農耕是根本,至少要有幾畝地,不能種糧食也得種蔬菜,素食,完全提倡素食。

  這是好事情,都是值得讓社會大衆來觀摩,來學習,看看中國過去傳統那個家庭。我勸他們多看看過去的這些家譜,家譜裏面記載都很詳細,多看、多學習,好的地方學習,不好的地方改正,真有志同道合的,這樣做幸福!特別是對老人,中國老人常說「落葉歸根」,歸根幹什麼?回家享福。中國人這個思惟跟外國不一樣,中國人童年嚴守規矩、嚴加管教,根紮得好。叁歲看八十,叁歲,從出生到叁歲一千天紮下去這個根,八十歲都不會改變,根深蒂固,倫理道德的根。私塾就是家學,決定要有,課程怎麼教法這得研究,老方法好。年老的時候不能再工作,退休了,落葉歸根回老家養老,享受天倫之樂。中國人你看小時候嚴加管教,品德的修養,做人的道理,中年奉獻給社會,老年享樂。外國人恰跟中國全顛倒,小孩享樂,兒童的天堂,大人完全隨順小孩,滿足小孩的欲望,中年人的戰場,老年的墳墓,這外國人。中國人是顛倒,享福是在晚年,晚年享福是真正的福報。所以我希望他們那個家庭能把這做出來,也得要辦個私塾教小朋友,要辦一個養老院不對外的,自己家族的老人。

  現在不做樣子給人看,沒有人相信,都要把樣板做出來。中國從前的家庭,做個樣板出來,可以給全世界人來參觀,看看中國古文化。如果再有這些專家學者來指導,古時候每個朝代有每個朝代不同的生活方式,如果都能夠做出來,那是一套中國活的五千年曆史。你來看,漢朝什麼樣子,能夠再往前推上去,堯舜是什麼樣子,漢朝、唐朝、宋朝、明朝、清朝都曾經出現過太平盛世,真正把它做出來,這非常有價值。在現代講觀光旅遊,這價值很高,到中國來看一趟,看到中國傳統文化。也可以到這邊來嘗試嘗試,多住幾天,過我們同樣的生活。我相信外國人喜歡好奇,這種文化旅遊決定會興旺,肯定會帶動經濟。但是我們不要希望這個,不求財富,只求收支平衡,就會做得好,做到盡善盡美,向全世界去推廣。

  再看底下這一段,「谕心诤成怨」,這是教誡我們:

  【或時心诤。有所恚怒。後世轉劇。至成大怨。世間之事,更相患害。雖不臨時。應急想破。】

  對于這個事情要看破,人與人之間業力不一樣,夫妻有時候還吵架。現在離婚很平常的事情,古時候沒有聽說過離婚,離婚那是非常大的大事,說明什麼?說明那個家家教有問題,怎麼會出現這種事情!婚姻是非常隆重的,人生第一樁大事情,考慮非常慎重,結合在一起就是百年和合,哪有分離這樁事情!現在的婚姻是兒戲,人對于人倫完全喪失掉,所以現在最嚴重問題是什麼?人不知道自愛,不自愛就決定不會愛人,人自愛決定會愛別人。早年我跟方東美老師,他常常告訴我,學哲學的人,這個哲學你能夠到達什麼程度,完全看你的愛心。這話說得非常有道理,沒有愛心的人不能學哲學。愛自己,愛自己實在是爲了愛別人,爲別人做出愛的榜樣。所以什麼都得從自己著手,幫助別人先愛自己,愛自己才能夠發憤,佛家講的精進,求智慧、求道德、求能力,爲什麼?爲大衆服務,這服務是無條件的,這個服務是不求回報的,這真正自愛。

  人與人的關系,大乘佛法講是一體,比一家還要親,是一體。人要自愛,他的生活一定謹慎,他要保養他的身體,爲什麼?每個器官都要愛護。暴飲暴食傷害身體,傷害腸胃,這就是不自愛。中國古人講,早晨吃得好,中午吃得飽,晚上吃得少,爲什麼?睡眠的時候,讓你的腸胃有休息的時間;晚上吃太多,它還得工作消化,你就不愛惜它。所以對我們五髒六腑都要愛惜,不能讓它有過分的工作,現在的人不懂這個道理。古人說的話,「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」,言語不慎,不知不覺得罪別人,結下冤仇不知道,到知道的時候來不及了;飲食不懂得節製,傷害身體。現在這些沒人教,在從前家庭老人都教,老人經驗豐富,所以家人在一起都學會了,都懂得,這養生的一些知識都有,現在沒有了。現在人可憐沒有家,從前有家有教,家沒有,教也沒有了,人真的是自由、解放。人到自由解放的時候,最後跟禽獸差不多,禽獸沒有家,自由解放。人之所以異于禽獸,就是人接受教育,禽獸沒有接受過教育。

  中國古人有智慧,知道教育重要,幾乎在曆代,我們細心去觀察人的一生爲什麼?就是爲教育。到老了,老了一舉一動表現的是身教,還是給晚輩做榜樣。剛才我提到的,我們周校長周邦道先生,晚年人家請他到考選部去做政務次長,你看他所表現的他在教,教人什麼樣的一個公務員才盡忠職守、認真負責,爲國家、爲人民服務,做出樣子給人看,這是修善積德,佛經上講的「斷惡修善」,那種浪費國家的資財是罪過,那是人民的血汗。連公家的電話都不浪費,私人的事情不用它,從這些小事你去看,大的當然更沒有問題,這人會貪汙嗎?不可能。這個人做事能不負責嗎?點點滴滴都是大公無私,對人真愛護,愛護裏頭沒有私人關系、沒有人情,這事才能辦得好。

  早年抗戰時期做校長的時候,我們看他對待學生,真的比我們的父母還周到,真關心、真照顧,我們一生感激,老師夫妻對學生的愛護確實超過父母。你說學生在學校念書,能不用功嗎?不用功怎麼對得起老師!這種道德的攝受力感人最深。這是我們大衆的典範,我們應該向他學習。他兒子在我們面前說他爸爸傻,他一點都不傻,他在積功累德,果報在來生。占這些便宜的,那叫真傻,假公濟私占些便宜認爲這是好事,不是好事,果報在叁途。周老師的果報,他不念佛、不往生肯定在天道,一生所累積的功德。我們一定把它認清楚。

  這段經文,我們看注解,『或時心诤』,「诤」,通常作競爭的爭。「《一切經音義》解作訟」,訴訟,所以爭訟常常連在一起。「《會疏》曰:人情平時雖無憤恨,違境忽生,不時鬥诤,故雲或時」。特別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這個事情常常有,什麼原因?從小沒有接受過聖賢教育,不懂得忍讓。認爲什麼?忍讓就吃虧了,決定不肯吃虧,一定要爭在前面不肯落後。所以這一生當中苦難在所不免,縱然是居高位、得大富,他也不快樂。跟我們小時候受教育完全不一樣,我們小時候,小朋友在一起玩,都不許競爭,要學忍讓、要學吃虧,不怕吃虧,吃虧有福,老人是這樣教我們的。我們這一生當中沒有跟人爭過,在學校念書那麼多年,我不跟同學爭。我的考試大概差不多都是我第一個交卷,我一算六十分,再加幾分,六十六、七分我就交卷。所以老師都笑我,爲什麼不做了?我出去玩去,及格就行了,年年及格。

  我小時候記憶力很強,所以書不需要溫習。我聽課的時候非常注意,那一遍聽下來足夠應付考試。我把我的時間放在圖書館裏頭,讀我喜歡讀的書,所以我的知識一般同學不能相比,我看的書太多了。我不在乎分數,我喜歡的東西,學校念書的時候我喜歡作文,念初中,我的作文一篇不會少過一千字,很多時候都會寫到二、叁千字,喜歡,這個分數就拉得很高;不喜歡的東西,數學不喜歡,我會做。所以我跟我的老師講,同學做不出來的,我到黑板上去做,我能夠做出來,我就不要交練習簿。老師跟我就有這個約定,所以我不要交這個作業,老師同意的。在南京念書老師是我班主任,他特別喜歡我。不要浪費時間,所以我在課余讀的東西很多,知識的面很廣。

  在學校做學生頭,那個時候的學生頭會惹以後的麻煩。國共抗爭的時候,國民黨以爲我是共産黨,共産黨以爲我是國民黨,兩面不討好,但是我們很守規矩,我們不作亂。學生時代就好好念書就好了,所以什麼遊行示威我絕不參加,我也不喜歡同學參加,所以我學校老師對我很好。我們有學生自治會,學生有組織,各個學校舉行這示威活動,我們學校派四個代表就行了,學校照常上課沒事。所以在那個時候,我們學校的校風在南京擺在第一。那些場面去應付就好了,不要妨害我們讀書,不要妨害我們正常生活。所以我在很小的時候,這個觀念都很正確,老師們都很歡喜。

  所以爭,特別是在這個時代,是決定不能避免,沒事他都來找事,那有一點把柄就免不了口舌。這個事情,我們在一生當中遇到的太多太多了,怎麼處理?認真去聽,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。這毀謗、謠言,有要改過,要感謝他,他提醒我;沒有的時候要勉勵自己,絕不能犯過失。怎麼應對?不理他就好,隨他說,說久了沒有反應,他就不說了。像罵人給他罵,我們在旁邊聽,接受他罵,不回話,罵個一個鍾點、兩個鍾點,罵累了他就不罵,問題不就解決了!不能對罵,對罵就愈罵愈嚴重。別人打我,我躺在地下,他就不好意思再打,已經打倒了。這是我從小學來的,父母教的,打不還手,罵不還口,事情很容易解決,過個一、二天他來道歉:我對不起你。你要是還口就吵起來,要還手就對打起來,兩面都有傷害。還占便宜!同學、老師看到,某人很有修養,我還接受贊歎。都是老人教的,我們用了一輩子,所以許許多多難關都迎刃而解。對人沒有怨恨心,都是歡喜心,你批評我,我感激你,錯誤的批評也感激你。

  所以「或時心诤」,是決定不能避免。『恚怒』,這是發脾氣,「瞋恚忿怒。乃叁毒之一」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留在明天再學習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六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