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六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你今天教谁,谁肯放下?中国古时候这个家庭为什么容易放下?他从小教的,从出生就教你要让,不能争。你看现在的教育,从幼稚园就教你竞争,一定要比别人强,这就什么?和就没有了。所以今天这个世界是个竞争的世界,它没有和,它只有争,争很辛苦。

  竞争的这个时代,佛法在这个环境里头,它不能生存,没有人愿意接受佛法,因为佛法叫你让,佛法是损己利人,竞争是损人利己,完全是相反的。这是眼前的事实真相,不能不知道。我们要把它带回,回归到性德,那有一定的难度,能不能回头?当然能,需要时间。时间不是一代,我们一定要知道,我们把老祖宗东西丢掉了两百年,至少八代,我们要恢复也要八代,也要两百年。这个要志士仁人很有耐心,先不能让这个灯灭掉,一代一代相传,我们相信五、六代之后会发扬光大。我们守住这盏灯,要小心谨慎,这是无量功德!别人不做,我们做,志同道合人数不拘,真正在一起做,从一个小村庄做。我们上个星期,深圳有一个喜乐之家,是以七个家庭他们发心修六和敬。七个家庭组成一个大家庭,也推选出一个家长做总管,不容易,每个人把自己的私财统统奉献出来,这点就很难做到。真正做到,这些人菩萨示现,把我们中国过去传统的家做出来给大家看。中国以前是有血统、血缘关系,现在他们没有这个关系,他们完全是佛法,大乘佛法,佛门弟子,道义上的结合,智慧的结合,做好了这个功德不可思议。这个做成功了,也可以到联合国去发表,让全世界人看到,你看人这样活在世界上,多幸福、多美满,何必要你争我斗?和睦相处,大公无私。

  像这些理念,这不仅是理念,在中国已经做了几千年,只是最近两百年我们疏忽,逐渐远离老祖宗。真正中国这个家断绝是二战之后,二战时候有,二战之前我亲眼看到。抗战胜利之后,我回到老家看不到,没有了,这是让我们感到非常伤心的一桩事情,把我们文化的根拔掉,这是我们最大的损失。有这些人发心把它表演出来,好事情,他们来见我,见我,他们问到家庭经济生活,问我怎么办?我说家庭一定要有生计来支持你,最好的方式农耕。你们这一个家庭,能够有二、三十亩地,自己耕种收成,生活就有保障。今天中国的政策,我听说是以文化带动旅游,以旅游带动经济,这个想法好,很合理。你们组成的家庭这是文化,如果在旅游区的话,你们这个家族可以让人家来参观,全世界人都来参观。你们自己就可以经营一个小的,就是自己家,自己家多盖几间房子,他们不要住旅馆,来的时候跟我住在一起,费用不要定,随他自己。我觉得那收入就相当可观,你这个问题可以解决,但是农耕是根本,至少要有几亩地,不能种粮食也得种蔬菜,素食,完全提倡素食。

  这是好事情,都是值得让社会大众来观摩,来学习,看看中国过去传统那个家庭。我劝他们多看看过去的这些家谱,家谱里面记载都很详细,多看、多学习,好的地方学习,不好的地方改正,真有志同道合的,这样做幸福!特别是对老人,中国老人常说「落叶归根」,归根干什么?回家享福。中国人这个思惟跟外国不一样,中国人童年严守规矩、严加管教,根扎得好。三岁看八十,三岁,从出生到三岁一千天扎下去这个根,八十岁都不会改变,根深蒂固,伦理道德的根。私塾就是家学,决定要有,课程怎么教法这得研究,老方法好。年老的时候不能再工作,退休了,落叶归根回老家养老,享受天伦之乐。中国人你看小时候严加管教,品德的修养,做人的道理,中年奉献给社会,老年享乐。外国人恰跟中国全颠倒,小孩享乐,儿童的天堂,大人完全随顺小孩,满足小孩的欲望,中年人的战场,老年的坟墓,这外国人。中国人是颠倒,享福是在晚年,晚年享福是真正的福报。所以我希望他们那个家庭能把这做出来,也得要办个私塾教小朋友,要办一个养老院不对外的,自己家族的老人。

  现在不做样子给人看,没有人相信,都要把样板做出来。中国从前的家庭,做个样板出来,可以给全世界人来参观,看看中国古文化。如果再有这些专家学者来指导,古时候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不同的生活方式,如果都能够做出来,那是一套中国活的五千年历史。你来看,汉朝什么样子,能够再往前推上去,尧舜是什么样子,汉朝、唐朝、宋朝、明朝、清朝都曾经出现过太平盛世,真正把它做出来,这非常有价值。在现代讲观光旅游,这价值很高,到中国来看一趟,看到中国传统文化。也可以到这边来尝试尝试,多住几天,过我们同样的生活。我相信外国人喜欢好奇,这种文化旅游决定会兴旺,肯定会带动经济。但是我们不要希望这个,不求财富,只求收支平衡,就会做得好,做到尽善尽美,向全世界去推广。

  再看底下这一段,「谕心诤成怨」,这是教诫我们:

  【或时心诤。有所恚怒。后世转剧。至成大怨。世间之事,更相患害。虽不临时。应急想破。】

  对于这个事情要看破,人与人之间业力不一样,夫妻有时候还吵架。现在离婚很平常的事情,古时候没有听说过离婚,离婚那是非常大的大事,说明什么?说明那个家家教有问题,怎么会出现这种事情!婚姻是非常隆重的,人生第一桩大事情,考虑非常慎重,结合在一起就是百年和合,哪有分离这桩事情!现在的婚姻是儿戏,人对于人伦完全丧失掉,所以现在最严重问题是什么?人不知道自爱,不自爱就决定不会爱人,人自爱决定会爱别人。早年我跟方东美老师,他常常告诉我,学哲学的人,这个哲学你能够到达什么程度,完全看你的爱心。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,没有爱心的人不能学哲学。爱自己,爱自己实在是为了爱别人,为别人做出爱的榜样。所以什么都得从自己着手,帮助别人先爱自己,爱自己才能够发愤,佛家讲的精进,求智慧、求道德、求能力,为什么?为大众服务,这服务是无条件的,这个服务是不求回报的,这真正自爱。

  人与人的关系,大乘佛法讲是一体,比一家还要亲,是一体。人要自爱,他的生活一定谨慎,他要保养他的身体,为什么?每个器官都要爱护。暴饮暴食伤害身体,伤害肠胃,这就是不自爱。中国古人讲,早晨吃得好,中午吃得饱,晚上吃得少,为什么?睡眠的时候,让你的肠胃有休息的时间;晚上吃太多,它还得工作消化,你就不爱惜它。所以对我们五脏六腑都要爱惜,不能让它有过分的工作,现在的人不懂这个道理。古人说的话,「病从口入,祸从口出」,言语不慎,不知不觉得罪别人,结下冤仇不知道,到知道的时候来不及了;饮食不懂得节制,伤害身体。现在这些没人教,在从前家庭老人都教,老人经验丰富,所以家人在一起都学会了,都懂得,这养生的一些知识都有,现在没有了。现在人可怜没有家,从前有家有教,家没有,教也没有了,人真的是自由、解放。人到自由解放的时候,最后跟禽兽差不多,禽兽没有家,自由解放。人之所以异于禽兽,就是人接受教育,禽兽没有接受过教育。

  中国古人有智慧,知道教育重要,几乎在历代,我们细心去观察人的一生为什么?就是为教育。到老了,老了一举一动表现的是身教,还是给晚辈做榜样。刚才我提到的,我们周校长周邦道先生,晚年人家请他到考选部去做政务次长,你看他所表现的他在教,教人什么样的一个公务员才尽忠职守、认真负责,为国家、为人民服务,做出样子给人看,这是修善积德,佛经上讲的「断恶修善」,那种浪费国家的资财是罪过,那是人民的血汗。连公家的电话都不浪费,私人的事情不用它,从这些小事你去看,大的当然更没有问题,这人会贪污吗?不可能。这个人做事能不负责吗?点点滴滴都是大公无私,对人真爱护,爱护里头没有私人关系、没有人情,这事才能办得好。

  早年抗战时期做校长的时候,我们看他对待学生,真的比我们的父母还周到,真关心、真照顾,我们一生感激,老师夫妻对学生的爱护确实超过父母。你说学生在学校念书,能不用功吗?不用功怎么对得起老师!这种道德的摄受力感人最深。这是我们大众的典范,我们应该向他学习。他儿子在我们面前说他爸爸傻,他一点都不傻,他在积功累德,果报在来生。占这些便宜的,那叫真傻,假公济私占些便宜认为这是好事,不是好事,果报在三途。周老师的果报,他不念佛、不往生肯定在天道,一生所累积的功德。我们一定把它认清楚。

  这段经文,我们看注解,『或时心诤』,「诤」,通常作竞争的争。「《一切经音义》解作讼」,诉讼,所以争讼常常连在一起。「《会疏》曰:人情平时虽无愤恨,违境忽生,不时斗诤,故云或时」。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,这个事情常常有,什么原因?从小没有接受过圣贤教育,不懂得忍让。认为什么?忍让就吃亏了,决定不肯吃亏,一定要争在前面不肯落后。所以这一生当中苦难在所不免,纵然是居高位、得大富,他也不快乐。跟我们小时候受教育完全不一样,我们小时候,小朋友在一起玩,都不许竞争,要学忍让、要学吃亏,不怕吃亏,吃亏有福,老人是这样教我们的。我们这一生当中没有跟人争过,在学校念书那么多年,我不跟同学争。我的考试大概差不多都是我第一个交卷,我一算六十分,再加几分,六十六、七分我就交卷。所以老师都笑我,为什么不做了?我出去玩去,及格就行了,年年及格。

  我小时候记忆力很强,所以书不需要温习。我听课的时候非常注意,那一遍听下来足够应付考试。我把我的时间放在图书馆里头,读我喜欢读的书,所以我的知识一般同学不能相比,我看的书太多了。我不在乎分数,我喜欢的东西,学校念书的时候我喜欢作文,念初中,我的作文一篇不会少过一千字,很多时候都会写到二、三千字,喜欢,这个分数就拉得很高;不喜欢的东西,数学不喜欢,我会做。所以我跟我的老师讲,同学做不出来的,我到黑板上去做,我能够做出来,我就不要交练习簿。老师跟我就有这个约定,所以我不要交这个作业,老师同意的。在南京念书老师是我班主任,他特别喜欢我。不要浪费时间,所以我在课余读的东西很多,知识的面很广。

  在学校做学生头,那个时候的学生头会惹以后的麻烦。国共抗争的时候,国民党以为我是共产党,共产党以为我是国民党,两面不讨好,但是我们很守规矩,我们不作乱。学生时代就好好念书就好了,所以什么游行示威我绝不参加,我也不喜欢同学参加,所以我学校老师对我很好。我们有学生自治会,学生有组织,各个学校举行这示威活动,我们学校派四个代表就行了,学校照常上课没事。所以在那个时候,我们学校的校风在南京摆在第一。那些场面去应付就好了,不要妨害我们读书,不要妨害我们正常生活。所以我在很小的时候,这个观念都很正确,老师们都很欢喜。

  所以争,特别是在这个时代,是决定不能避免,没事他都来找事,那有一点把柄就免不了口舌。这个事情,我们在一生当中遇到的太多太多了,怎么处理?认真去听,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。这毁谤、谣言,有要改过,要感谢他,他提醒我;没有的时候要勉励自己,绝不能犯过失。怎么应对?不理他就好,随他说,说久了没有反应,他就不说了。像骂人给他骂,我们在旁边听,接受他骂,不回话,骂个一个钟点、两个钟点,骂累了他就不骂,问题不就解决了!不能对骂,对骂就愈骂愈严重。别人打我,我躺在地下,他就不好意思再打,已经打倒了。这是我从小学来的,父母教的,打不还手,骂不还口,事情很容易解决,过个一、二天他来道歉:我对不起你。你要是还口就吵起来,要还手就对打起来,两面都有伤害。还占便宜!同学、老师看到,某人很有修养,我还接受赞叹。都是老人教的,我们用了一辈子,所以许许多多难关都迎刃而解。对人没有怨恨心,都是欢喜心,你批评我,我感激你,错误的批评也感激你。

  所以「或时心诤」,是决定不能避免。『恚怒』,这是发脾气,「瞋恚忿怒。乃三毒之一」。现在时间到了,我们留在明天再学习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六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