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七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四三七集)  2012/7/19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437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九百零九页,最后一行看起:

  【或时心诤。有所恚怒。后世转剧。至成大怨。世间之事。更相患害。虽不临时。应急想破。】

  这段经文是佛在此地教给我们,不能有争执,这一点非常重要,无论是出家、在家,平时处世待人,要把争执放下。现在人口边上常讲的竞争,竞争可以说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源,竞争到激烈就变成斗争,斗争到激烈就变成战争。现在的战争是核武、生化,没有胜负,是同归于尽的。所以这是愚痴到极处。但是有时候人不能够忍受,原因是从很小很小事情起的动机,只要小能够忍,就不会出现灾难。我们看注解,念老在此地,为我们提供一些资料,给我们做参考。『或时心诤』,诤就是竞争的争,「《一切经音义》解作讼」,诤讼,意思是一样的。「《会疏》曰:人情平时虽无愤恨,违境忽生,不时鬪诤,故云或时」。或时,我们现在讲有时候会发生,不是一定的。在什么时候发生?两个人争执,意见不相同,谁也不服谁,这个时候就会发生。有智慧的人懂得让,什么叫忍让、谦让、礼让,都在这个时候用上了,只要用个让,问题立刻就化解。所以古圣先贤、诸佛菩萨,都教给我们修忍辱波罗蜜。中国古人很少讲争这个字,可是争这个字现在在全世界普遍用上了。

  我曾经向一位美国的老教授请教,澳洲时候遇到的,这是一个资深的教授,在昆士兰教书。我向他请教,我说美国是不是从幼儿园就教竞争?他告诉我,是的。我说,一直到大学、研究所?没错。我说竞争再升级是什么?他没有想到我这个问法,当时他很震惊,不能回答。我告诉他,我说竞争升级就是斗争,斗争升级就是战争。这种思惟、这种理念,就是造成现前整个世界社会动乱、地球上灾难频繁的真正因素,教错了。我说在过去的中国,一百年前,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,没有教小孩子竞争的,没听说过。我们童年,家里头教给我们,学校老师教给我们,都教我们让,没教我们争的,所以我们从小就没有争的这个概念。

  我在学校念书,从来不跟任何同学竞争。考试,我父母对这个不关心,只要我年年升级,他们就很满意了。我了解父母的心态,所以我考试,算算我的分数有六十分,再多加个五分,六十五分,我就交卷。所以考试我总是第一个交卷。老师一看,我的题目没做完,为什么不做?分数够了,及格了。没有争的念头。小时候确实记忆力很强,所以学校的功课很容易应付。我听课是很注意,很用心听,听了就不温习了,应付考试足够。所以我的时间都在图书馆,去看我想看的书、欢喜看的书,我的常识比同学们都丰富,我看的东西很多。抗战胜利,我在南京,那时念初中三年级,我们班主任是我们的训导主任,他对我非常好。就问我,你为什么不要高一点分数?我就给老师说,老师,学校学这个东西在社会上用不上,所学非所用,我不用在这上下功夫。老师非常惊讶,他说那你到学校来干什么?到学校来学习,我学习的东西在图书馆,我要看我喜欢的东西。我喜欢那个功课,分数都很高,喜欢的。读喜欢读的书,干喜欢干的事,这个多快乐,没有人强迫我,也没有任何压力对我,我涉猎的范围就很大。

  但是我有我的一个想法,好像有个中心的轴一样,不离开这个中心。这个中心,就是我这一生要为国家民族、要为人民做哪些好事,这是我的中心理念。各行各业很多,我选择一行,没有想到最后是走释迦牟尼佛的道路。好!释迦牟尼佛是教育,而且是义务教育,没有报酬的,义务教育,身心一点压力都没有。我真的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提升,最后提升到哲学。那是想到什么?再好的制度、方法,如果不是好人,就没有办法推动。所以到最后,大概在二十岁左右,就想到好人太重要了,这就走向哲学,得到方东美先生的帮助。

  方老师告诉我,学哲学的人是最有爱心的人,没有爱心不能学哲学。没有想到他教给我,给我讲哲学概论,最后一个单元讲的是佛经哲学,我们从这个地方认识了佛教。原本认为佛教是宗教、佛教是迷信,可是实际上让我们在表面上看到的佛教,你看寺院庵堂,真的是宗教、是迷信。所以老师告诉我,真正的佛经哲学现在不在寺庙。我说在哪里?在经教,经典里头。过去,二、三百年前,那时候佛经哲学在寺庙,这些出家人都有德行、有学问,他们真正是圣哲。现在出家人他不学了,只搞念经超度亡人,搞这个,为死人服务,不是为众生服务。所以告诉我这条路子,真正想学,到经典里面去找。跟方先生稍后,我就认识章嘉大师,这是个好老师、真善知识,指给我一条道路,叫我学释迦牟尼佛。第一部叫我读的书,是《释迦谱》、《释迦方志》,唐朝时候人编的,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。但是这个传记是经文里面搜集来的,都是经文的,经文里头有讲到释迦牟尼佛一生行谊,都把它抄出来、集中起来,用一个标题。读这个之后,了解释迦牟尼佛的生平,认识了佛教。

  释迦是个非常慈悲的人,一生就一个目标,怎样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,就这个目标。用什么方法?他终于了解了,苦从哪里来的?从迷惑来的,对于宇宙人生一切真相不了解,随着烦恼习气,这带来苦难;乐从哪里来?乐从觉悟来的。所以这个苦乐真实的受用,于富贵贫贱不相干。他终于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帮助众生离苦得乐,离苦得乐是讲的果,因是什么?因是一定要帮助众生破迷开悟,破迷就离苦,开悟就得乐。破迷开悟落实在教育,用教学做手段,达到这个目的。他一生就真干,身行言教。自己所明白的他全做到,然后教人,别人相信,自己率先做到。教人什么?教人做个好人。所以最初十二年,等于他办小学,这个小学叫普世教育,就等于说,这个地球上的居民都能离苦得乐,社会能安定和谐,人民能够幸福美满,以这个为目的。

  我们发现,佛教里头没有神,它不是宗教,宗教一定有个造物主,不是的。佛是什么意思?佛是老师,有德行、有学问,肯教化别人,这么一个好老师。佛陀、菩萨、阿罗汉,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佛教的学位,像我们现在讲博士、硕士、学士,最高的学位是佛陀,第二个学位是菩萨,第三个学位是阿罗汉。这个学位有标准的,标准不在乎你念多少书,不在乎这个,标准是放下。佛告诉我们,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绝对是平等的,又告诉我们,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这还得了吗?换句话说,每个众生都有圆满的智慧,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;有圆满的德行,这能力;有圆满的相好,我们中国人讲福报,一点欠缺都没有。现在我们为什么变得这么苦?是因为我们有障碍,三种障碍,第一种叫无明烦恼,障碍了本性,第二种尘沙烦恼,第三种叫见思烦恼。这三大类烦恼如果你都放下了,你就成佛了,你全都恢复了。

  所以我们看六祖惠能大师,不认识字,没念过书,在黄梅参学,实际上就做义工,做苦工的,做了八个月,五祖的衣钵传给他。那个时候的祖师就是佛的代表,实际上就成佛了。什么条件祖师才把衣钵传给你?就是三种烦恼都放下了。只要放下,你的智慧就现前,你的能力就会现前,一切统统现前了这叫成佛,真的,不是假的。五祖在半夜三更召见他,跟他讲《金刚经》大意,讲到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把无明、尘沙、见思烦恼统统放下,这一放下就成佛。我们说能大师受教育,受正式讲课的教育,他的一生不过两个小时,他就毕业了。他的毕业论文就是说的二十个字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、本不生灭、本自具足、本无动摇、能生万法」。你看,他一说出来,五祖说行了,肯定了,毕业了。衣钵给他了,那就是毕业证书,就是第六代祖。这是个什么样的等级?他什么都没学过,他什么都知道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,他不认识字,你念给他听,他全懂,他能给你讲出来。这是佛法。佛法之外,世间法,孔子的书、老子的书,什么东西你念给他听,他都懂,他都能给你讲。这什么个道理?我们现在晓得了,一切法不离自性,一切法从自性里生的,你只要见了性,哪有不通的道理?所以要不要学?不需要学,放下就是。

  我跟章嘉大师,头一天跟他见面,那是我第一次跟出家人见面,以前没有跟出家人往来过,第一次跟他见面。我也不知道他地位多高,不知道,把他当作老师看待。我见他的时候我二十六岁,他六十五岁,大我三十九岁,祖父辈的、爷爷辈的。我向他老人家请教,我说方东美先生告诉我佛法是哲学,佛经是属于高等哲学,释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。我向他请教,在佛法里头有没有一个方法,能让我们很快就契入境界?我们着急,想学。我这句话问出来之后,他看着我,我也看着他,等他回答。没想到看了半个多钟点,他不说话。半个钟点之后说了一个字,有。我们就非常振奋起来,精神提起来,专听,专心倾听,他又不说了。大概六、七分钟之后,告诉我六个字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这种教学方法我第一次领教了,十几年之后我才真正明了这里头的道理。什么个道理?年轻人心浮气躁,提出一个问题,你心不定,讲了没用,耳边风,这个耳朵进去,那里出去了。他必须等到你整个把情绪定下来,他才告诉你。说了个有,我们又定不住了,精神提起来,那什么叫精神提起来了?叫妄念,又浮躁了,毛病又出来了。又有六、七分钟,叫你沉淀下来,再给你讲,有道理!这中国古老的教学方法高明,言语不多,你记住一辈子不会忘记,你印象深刻。

  章嘉大师这个老人,行住坐卧都好像在定中,动作很慢,就像佛经上所说的「那伽常在定,无有不定时」,你真能在他身上看出来。态度非常温和,佛经上讲的四摄六度,你都在看他一举一动,言谈之间都透露出来,叫人仰慕。你见到他,舍不得离开他,纵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七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