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七集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头,跟着大家一起绕佛念佛。有一天它寿命终了,它在大殿站在当中,眼睛看着佛,叫了三声,死了,站着死的。谛闲老法师把它处理的时候,当做出家人一样,把它火化。它修得不错,它那叫了三声,也许就是它念阿弥陀佛,它有灵性。古籍里头记这些事情记得很多,真的,不是假的。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,我们用爱心来对待,可以跟这些畜生沟通。最近十几年我们这个事情做得很多,感应不可思议,确实有六道轮回。

  「纵使眷属满堂,于生死之际,生是孤身来,死时独自去,无人相随,无人能代」。像这些话我们最好把它写出来,贴在很显著的地方,早晚都看看,提高我们的警觉,帮助我们放下。为什么放不下?没有想破。真想破了,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,你还有什么放不下?放下就在眼前,不要等明天、不要等后天。你什么时候放下,什么时候得自在。真正放下了,清净心念佛,平等心念佛,那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,念念相应念念佛,感应不可思议。我们看到念佛功夫成就,自在往生的,决定是真,不是假的。这些人做榜样给我们看,我们亲眼看见,亲耳所闻,这些都是佛菩萨大慈大悲的示现,增长我们的信心、愿心,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真相。

  『苦乐自当,无有代者』,「复指苦乐之果报,皆是自作自受,亦无有能替代者。憬兴云:自当,即自受也」。无论我们生活什么环境,都要有感恩的心,以报恩的心、感恩的心来对待一切万物。

  下面一段,「六趣异途」。

  【善恶变化。追逐所生。道路不同。会见无期。】

  每个人业力不一样。憬兴师说:「善变化即善趣报」,三善道,恶的变化就是三恶道。「《会疏》云:今世虽善果,(所作)业因恶,则来世变招殃过」,现在虽然是恶报,可是所造的业因善,我们后生就化享福报,「千变万化,不可具述」。「此则变化之又一解也」,这解释都解释得好。这一生我们得的善果,我们在人间享受富贵,有很高的地位,有很多的财富,这是今生现前享的善,这个善,善果,是过去生中修的。古人有言,四十岁之前,业因果报是受前世行业;四十岁之后,是自己这一生所造作的善恶果报,这个说法也说得很好。说法,勉励我们自己,断恶修善,改造命运。《了凡四训》就是非常明显改造成功的典范,为什么?因为命运是自己造的,命运没有掌握在别人手中,完全掌握在自己。过去断恶修善,积功累德,这一生得富贵的果报。可是我们享福的时候,造的是什么因,这很重要。如果我们享福,造的是善因,来生善中之善,比这一生果报还要殊胜;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所造的因是恶的、不善的,这一生的福享尽了,来生就要受苦。这个道理、事实真相我们要把它想通,要搞清楚、要搞明白,于是我们就能够掌握来生来世。

  现在我们非常清楚、非常明白,无比殊胜的果报是成佛,成佛是智慧、福报的圆满。你看我们常常念三皈依,「皈依佛,二足尊」。二是什么?一个智慧,一个福报。足是满足。智慧圆满,福报圆满,这个人称作佛。我们学佛,学的是什么?求的是什么?就是智慧跟福德,我别的不求,就求这两样东西。这两样东西就是两种享受,智慧是精神的享受,福德是物质的享受,两样都圆满,真正是福慧双修,没有缺陷了。

  今天遇到这个佛法,遇到净宗,实实在在是大乘里面的大乘,无比的殊胜庄严,我们知道该走哪一条路,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这就对了。菩提心,蕅益大师讲得好,在我们这个经本,实际上就是经题上讲的「清净平等觉」,菩提心。清净,阿罗汉的心;平等,菩萨的心;觉,是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这是佛的心。学佛就学这三种心,你要是得到了,就叫证果。清净心现前,证阿罗汉果;平等心现前,证菩萨果;觉心现前,证佛果,在经题上。证果之后得什么好处?清净平等觉是修因,果报是上半段,「大乘无量寿庄严」,果报。大乘是智慧,无量寿是福德。寿命是德里头的第一德,没有寿命,什么都落空了,所以寿命是第一德,无量寿。庄严是真善美慧。这本书里头所说的是什么,全在经题上。修净土,修净土的好处,修净土的因跟果,也在题上。

  我们学到了一定要能落实,真学到了。怎么落实?断一切恶,修一切善。善恶的标准是利益众生,有利于众生的事业是善,有利于自己的事业就是恶。为什么?增长你的贪瞋痴慢,这就是恶,增长你的五欲、七情。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。阿罗汉以上,身见破了,不再执著身是我。菩萨就非常明朗,菩萨认为什么是我?一切众生是我。利益一切众生,真正就是利益自己,自他不二,万法一体,他明白这个道理,了解这个事实真相。所以大公无私,利用自己这个身体,这身体是假的不是真的,以假修真,用这个假身体来为一切众生服务,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,这真实功德。

 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做出最好的榜样,一生教学,没有一天空过。他在一生当中所遇到的,毁谤、嫉妒、障碍,甚至于有人陷害,世尊是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应对,我们要知道,要学习。我们今天遇到这些一点都不稀奇,如果我们遇不到,释迦牟尼佛何必做这个样子给我们看?惠能大师大彻大悟之后,大彻大悟就成佛了,还要到猎人队里头去避难十五年,不是短时间,等待机缘成熟才出来弘法利生。那个十五年是修忍辱波罗蜜,忍辱里头当然有定有慧,没有定慧怎么能忍?所以我们晓得,六祖接受衣钵之后,他就是修忍辱、禅定、般若;十五年之后出来,他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他修这个,都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。

  佛菩萨什么不能忍!我们有一点点小的都忍不过,这怎么行,怎么能成为佛菩萨的弟子?一定要懂这个道理,起心动念就没有恶念,言语造作当然没有不善的行为。佛弟子都能依教奉行,我相信佛教会被社会大众普遍欢迎。今天人说我们是迷信,我们没有做出来,没有把释迦牟尼佛样子做出来,过失不在别人,在自己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七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