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八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四三八集)  2012/7/20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438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九百一十一页倒数第七行,我们从经文看起:

  【善恶变化。追逐所生。道路不同。会见无期。】

  这四句经文是告诉我们六道轮回的真相。『善恶变化』,就是六道的果报。人的念头善恶不定,最重要的就是断气前的最后一念,这是关键的时候。最后这一念善,就引导他到善道去投生;如果最后这一念不善,是恶的,他就到恶道去往生。所以,念佛人最重要的就是最后一念,平常念多少都不相干,决定性的是最后一念。那平时念是养成习惯,希望最后这一念能提得起来,这是我们不能够不知道的,决定不能够疏忽的,关键是在最后。所以我们不可以轻视那些作恶的人,每个人善根不一样,作恶多端,临命终时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,他往生了。这个不是不公平,实在讲各人行业不相同。在我们想象当中,肯定是这个人过去生中宿世善根深厚,他才有这个机会。一生不念佛,最后这一声念佛,肯定遇善知识提醒他,他到那个时候来不及去思惟,人家教什么他就听什么,这就能往生。这种缘可遇不可求,一万人当中找不到一个,十万人当中也未必能找到一个。所以最有把握的就在平时,平时最有把握的是要放下。

  为什么临终他提不起来?我们对这个世间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了,不定想到什么事情,把佛号忘掉了。所以念佛人临终助念真的是一桩好事,助念的目的就是提醒最后一念,关键在此地。助念一定要懂得助念的规矩,不要去探望这个地方热、那个地方凉,那不重要,那反而扰乱他,对亡者不是一桩好事情,对活在世间的人也没有什么好处。他走了没有走,我们无可奈何,我们帮不上忙。所以还是守规矩的好。

  印光大师教导我们的我们要记住,老老实实的帮他助念,他没有状况的时候,就一句佛号念到底。什么状况?譬如说,他说他看见什么人在门口,什么人来接引他,这是状况。与净宗不相应的,要特别提醒他,不要理他们,一句佛号念到底,开示就开这一句话,一点都不罗嗦。见到什么样的家亲眷属,不要理他,见到别的佛菩萨的时候也不要理他;见到阿弥陀佛,劝他赶紧跟佛走,见到观音、势至也可以;不是西方三圣,就特别提醒他,决定不能跟他走,临终开示就这一句。见家亲眷属很多,那是《地藏经》上说的,不是他真的家亲眷属,都是冤亲债主变化家亲眷属来诱惑他,把他带走,那就要报复他。这些事情平常要讲,常讲,让他有印象,临终时这种状况现前,这一提醒,他就不理他了,一句佛号念到底,那个境界就没有了,就消失掉了。这些我们得相信。

  唐朝张善和这个公案要记住,这是非常好的一个例子。你看牛头人现前,这是地狱相现前,牛头人来索命。他的运气好,碰到一个法师,听到了,点了一把香,放他手上,念阿弥陀佛,就大声念了。念了几声,他告诉,牛头人不见了,阿弥陀佛来了。这是真往生,这个不是假的,他自己亲自说出来的,阿弥陀佛来接引他往生。所以平常善念、恶念很重要,不能有恶念,恶念肯定出不了六道轮回。我们念佛的人把恶念、善念全放下,统念阿弥陀佛,这就对了。念阿弥陀佛是大善,世出世间善法没有比念佛更善的,这总得要记住。自己所亲爱的人,怎么个想法?把他当作阿弥陀佛想,这个对自己很有利益,全是阿弥陀佛。

  《会疏》里头说,「今世虽善果」,果报不错,得人身,闻佛法,善果。我们所做的因,做的这个业因,如果是不善,「来世变招殃过」,这个殃过是恶道。现在虽然是恶报,生活很辛苦,人缘不好,我们讲人事环境不好,对我们不满意的人多,毁谤的人多,陷害的人多,障碍的人多,这个讲我们现前受的是恶报。可是所做的善,我们所做的业因善,「则后生化享福报」,这个善的业因一定给你带来福报。「千变万化,不可具述」,说不尽。这是变化这两个字又一个解释。「又《嘉祥疏》曰:恶因得苦,善因得乐,其报易前也」。易是难易的易,前是进的意思,就是「善恶感报疾速」,就快,果报很快,「故云易前」,易前,快速。尤其是我们现前这个时代,只要冷静一点细心去观察,果报全在面前,众生都在表演。

  『追逐所生』,「逐者,追从也。谓所生之处,果报追随,相从不舍。随其业因,感得善恶之报」,善因一定有善果,恶因一定有恶报。『道路不同』,这一生关系再密切,父子、夫妻、兄弟,死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道路,不一样。「作善者,天堂果报以待之」,天堂等着你去。「作恶者」,得地狱,「刀山剑树以待之。因果各异,生处悬殊。故临终分手,竟成永别」。能不能再遇到?非常困难,不是没有,有,很难。「三途一报历五千劫,辗转六趣,何日重逢」,时间是以劫来算的,辗转在六道里头受生,分手之后再见面,难了。「且重逢亦不相识,故曰会见无期」。

  这桩事情,我们看到近代催眠,这在外国很流行,中国这几年也很多。催眠到相当深度的时候,会知道现前家里的人,你所认识、接触的人,跟你过去生中有什么关系,都能说得出来。这个说明什么?说明是冤冤相报,他自然会聚在一起,他不聚在一起,他怎么报法?邬余庆这个居士,我前面提过,告诉我,他在上海这个朋友,这个事情是真的,一点不假,儿子是他的老板,德国人,投胎到他家来。因为财产是托他管的,不是赠送他的,他回国去之后死了,你看,他那个灵魂念念不忘。由此可知,这个人还不错,不是个坏人,坏人他不能得人身,不能到人道来;到人道,要具足五戒、中品十善,才能得人身。得人身,念念不忘他的财物,他来了。这个人也非常聪明,有智慧,一看到小孩面孔变成老板那个样子,他就晓得,当机立断,把财产转给他儿子,还给他了。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,否则的话,他这个老板不能把这个财舍弃掉,那这个东西没完没了,将来双方日子都不好过。这样一来就整个还清了,还清,替他保管这段时间,把他的事业发展、扩大了,他当然有报酬给他。你看两方面都好。如果不是个学佛的人,他不懂这个道理。所以,这段经文是教我们,对事实真相要看清楚,该放下的要放下。

  如果我们家亲眷属真的是恩爱,希望永远都能生活在一起,那就是念佛往生,往生到极乐世界,真的永远在一起。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?真的。为什么?你去看看我们净土宗十三代祖师的传记,初祖远公大师当年在庐山建念佛堂,邀集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个人,发愿在山上一起念佛,规定功课,求愿往生,个个都往生。往生不是同时的,有先走的,有后走的。远公大师往生的时候,就看到莲社早走的这些同修,都在阿弥陀佛的身边,跟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引他,这是非常有力的一个证据。到极乐世界才真的永远在一起,个个都得无量寿。极乐世界的无量是真无量,不是假的。在极乐世界决定证得常寂光,证得常寂光是真无量,没有证得常寂光的时候是有量的无量,证得之后就变成无量的无量。这种机缘我们在这一生能遇到,多稀有,可贵就是要把它掌握住。真正要想掌握住,这经不能不读,为什么?我们的妄念、妄想多,习气很重,怕一时把不住。所以现前就要放下万缘,该放下的就要放下,不要再留恋,一心专念阿弥陀佛,只求往生极乐世界,就对了。这个地方丝毫不能差错,一差错,那不是千古恨,真的铸成大错了。

  下面这一段,「劝力修善」。

  【何不于强健时。努力修善。欲何待乎。】

  这就是你还等待什么?我们看念老注解,「于是世尊哀之,劝醒世人,何不趁此强健之时,努力修善,将欲待至何时耶」。你还等到什么时候?世尊苦口婆心。人老身体衰了,精修就有困难,体力不够。像般舟三昧,我们想到般舟三昧就想到体力的问题。般舟三昧是精进念佛,一句佛号念到底,一期九十天,九十天不能睡觉,不能躺下来,不能坐下来,只许可站着、走动,要拜佛可以。站着、走动,拜佛,不能坐下来,不能躺下来,九十天一期,这个要什么?要很好的体力才能修,没有这个体力,这修不成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,善财童子第一个参访的善友,吉祥云比丘,他就是修般舟三昧。《华严经》在这个表演是非常明显告诉我们,华严会上佛菩萨修什么法门?修念佛法门。文殊、普贤率领,带头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无比的殊胜。所以彭际清居士说,《无量寿经》即是中本《华严》,有道理,不是随便说的。世间一切法也要年少,出世间修行亦复如是,年轻就遇到佛法,勇猛精进,成就快!

  「如《涅槃经》云」,这释迦牟尼佛叫着迦叶,迦叶年老,「譬如甘蔗,既被压已,滓无复味」。这好像甘蔗,甘蔗被压了之后,汁都出来了,剩下来是渣滓,渣滓就没有味道了,佛用这个做比喻。「壮年盛色,亦复如是。既被老压,无三种味」,年老了,三种味都没有了。第一个,「出家味」没有了,年岁老了不能出家了;第二个,「读诵味」没有了;第三个,「坐禅味」没有了。「年老者失三种味,故应及时努力,切莫迟延」。人要有智慧,人要有警觉心,能够把时间抓稳,年轻的时候应该勇猛精进,老的时候想勇猛精进来不及了,体力不许可。后头这一句话,切莫迟延。

  下面这一段,「示迷教业果」,教是经教,对于经教迷惑会有什么样的果报。这里头分两段,第一段,「三毒增上」。这又分两小段,第一段,「相续有根」。请看经文:

  【世人善恶自不能见。吉凶祸福。竞各作之。身愚神暗。转受余教。颠倒相续。无常根本。】

  这几句话说明,娑婆世界,我们居住的环境,「秽恶」,秽是染污。在今天这个时代,看这段完全是现实社会的描写,环境的染污、身体的染污、精神的染污,已经到人不能容忍的阶段,太严重了。为什么?圣贤教诲完全没有了,见不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