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四叁八集) 2012/7/20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438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九百一十一頁倒數第七行,我們從經文看起:
【善惡變化。追逐所生。道路不同。會見無期。】
這四句經文是告訴我們六道輪回的真相。『善惡變化』,就是六道的果報。人的念頭善惡不定,最重要的就是斷氣前的最後一念,這是關鍵的時候。最後這一念善,就引導他到善道去投生;如果最後這一念不善,是惡的,他就到惡道去往生。所以,念佛人最重要的就是最後一念,平常念多少都不相幹,決定性的是最後一念。那平時念是養成習慣,希望最後這一念能提得起來,這是我們不能夠不知道的,決定不能夠疏忽的,關鍵是在最後。所以我們不可以輕視那些作惡的人,每個人善根不一樣,作惡多端,臨命終時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,他往生了。這個不是不公平,實在講各人行業不相同。在我們想象當中,肯定是這個人過去生中宿世善根深厚,他才有這個機會。一生不念佛,最後這一聲念佛,肯定遇善知識提醒他,他到那個時候來不及去思惟,人家教什麼他就聽什麼,這就能往生。這種緣可遇不可求,一萬人當中找不到一個,十萬人當中也未必能找到一個。所以最有把握的就在平時,平時最有把握的是要放下。
爲什麼臨終他提不起來?我們對這個世間牽腸挂肚的事情太多了,不定想到什麼事情,把佛號忘掉了。所以念佛人臨終助念真的是一樁好事,助念的目的就是提醒最後一念,關鍵在此地。助念一定要懂得助念的規矩,不要去探望這個地方熱、那個地方涼,那不重要,那反而擾亂他,對亡者不是一樁好事情,對活在世間的人也沒有什麼好處。他走了沒有走,我們無可奈何,我們幫不上忙。所以還是守規矩的好。
印光大師教導我們的我們要記住,老老實實的幫他助念,他沒有狀況的時候,就一句佛號念到底。什麼狀況?譬如說,他說他看見什麼人在門口,什麼人來接引他,這是狀況。與淨宗不相應的,要特別提醒他,不要理他們,一句佛號念到底,開示就開這一句話,一點都不羅嗦。見到什麼樣的家親眷屬,不要理他,見到別的佛菩薩的時候也不要理他;見到阿彌陀佛,勸他趕緊跟佛走,見到觀音、勢至也可以;不是西方叁聖,就特別提醒他,決定不能跟他走,臨終開示就這一句。見家親眷屬很多,那是《地藏經》上說的,不是他真的家親眷屬,都是冤親債主變化家親眷屬來誘惑他,把他帶走,那就要報複他。這些事情平常要講,常講,讓他有印象,臨終時這種狀況現前,這一提醒,他就不理他了,一句佛號念到底,那個境界就沒有了,就消失掉了。這些我們得相信。
唐朝張善和這個公案要記住,這是非常好的一個例子。你看牛頭人現前,這是地獄相現前,牛頭人來索命。他的運氣好,碰到一個法師,聽到了,點了一把香,放他手上,念阿彌陀佛,就大聲念了。念了幾聲,他告訴,牛頭人不見了,阿彌陀佛來了。這是真往生,這個不是假的,他自己親自說出來的,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往生。所以平常善念、惡念很重要,不能有惡念,惡念肯定出不了六道輪回。我們念佛的人把惡念、善念全放下,統念阿彌陀佛,這就對了。念阿彌陀佛是大善,世出世間善法沒有比念佛更善的,這總得要記住。自己所親愛的人,怎麼個想法?把他當作阿彌陀佛想,這個對自己很有利益,全是阿彌陀佛。
《會疏》裏頭說,「今世雖善果」,果報不錯,得人身,聞佛法,善果。我們所做的因,做的這個業因,如果是不善,「來世變招殃過」,這個殃過是惡道。現在雖然是惡報,生活很辛苦,人緣不好,我們講人事環境不好,對我們不滿意的人多,毀謗的人多,陷害的人多,障礙的人多,這個講我們現前受的是惡報。可是所做的善,我們所做的業因善,「則後生化享福報」,這個善的業因一定給你帶來福報。「千變萬化,不可具述」,說不盡。這是變化這兩個字又一個解釋。「又《嘉祥疏》曰:惡因得苦,善因得樂,其報易前也」。易是難易的易,前是進的意思,就是「善惡感報疾速」,就快,果報很快,「故雲易前」,易前,快速。尤其是我們現前這個時代,只要冷靜一點細心去觀察,果報全在面前,衆生都在表演。
『追逐所生』,「逐者,追從也。謂所生之處,果報追隨,相從不舍。隨其業因,感得善惡之報」,善因一定有善果,惡因一定有惡報。『道路不同』,這一生關系再密切,父子、夫妻、兄弟,死的時候各人有各人的道路,不一樣。「作善者,天堂果報以待之」,天堂等著你去。「作惡者」,得地獄,「刀山劍樹以待之。因果各異,生處懸殊。故臨終分手,竟成永別」。能不能再遇到?非常困難,不是沒有,有,很難。「叁途一報曆五千劫,輾轉六趣,何日重逢」,時間是以劫來算的,輾轉在六道裏頭受生,分手之後再見面,難了。「且重逢亦不相識,故曰會見無期」。
這樁事情,我們看到近代催眠,這在外國很流行,中國這幾年也很多。催眠到相當深度的時候,會知道現前家裏的人,你所認識、接觸的人,跟你過去生中有什麼關系,都能說得出來。這個說明什麼?說明是冤冤相報,他自然會聚在一起,他不聚在一起,他怎麼報法?邬余慶這個居士,我前面提過,告訴我,他在上海這個朋友,這個事情是真的,一點不假,兒子是他的老板,德國人,投胎到他家來。因爲財産是托他管的,不是贈送他的,他回國去之後死了,你看,他那個靈魂念念不忘。由此可知,這個人還不錯,不是個壞人,壞人他不能得人身,不能到人道來;到人道,要具足五戒、中品十善,才能得人身。得人身,念念不忘他的財物,他來了。這個人也非常聰明,有智慧,一看到小孩面孔變成老板那個樣子,他就曉得,當機立斷,把財産轉給他兒子,還給他了。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決定,否則的話,他這個老板不能把這個財舍棄掉,那這個東西沒完沒了,將來雙方日子都不好過。這樣一來就整個還清了,還清,替他保管這段時間,把他的事業發展、擴大了,他當然有報酬給他。你看兩方面都好。如果不是個學佛的人,他不懂這個道理。所以,這段經文是教我們,對事實真相要看清楚,該放下的要放下。
如果我們家親眷屬真的是恩愛,希望永遠都能生活在一起,那就是念佛往生,往生到極樂世界,真的永遠在一起。這個事情是不是真的?真的。爲什麼?你去看看我們淨土宗十叁代祖師的傳記,初祖遠公大師當年在廬山建念佛堂,邀集志同道合一百二十叁個人,發願在山上一起念佛,規定功課,求願往生,個個都往生。往生不是同時的,有先走的,有後走的。遠公大師往生的時候,就看到蓮社早走的這些同修,都在阿彌陀佛的身邊,跟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他,這是非常有力的一個證據。到極樂世界才真的永遠在一起,個個都得無量壽。極樂世界的無量是真無量,不是假的。在極樂世界決定證得常寂光,證得常寂光是真無量,沒有證得常寂光的時候是有量的無量,證得之後就變成無量的無量。這種機緣我們在這一生能遇到,多稀有,可貴就是要把它掌握住。真正要想掌握住,這經不能不讀,爲什麼?我們的妄念、妄想多,習氣很重,怕一時把不住。所以現前就要放下萬緣,該放下的就要放下,不要再留戀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只求往生極樂世界,就對了。這個地方絲毫不能差錯,一差錯,那不是千古恨,真的鑄成大錯了。
下面這一段,「勸力修善」。
【何不于強健時。努力修善。欲何待乎。】
這就是你還等待什麼?我們看念老注解,「于是世尊哀之,勸醒世人,何不趁此強健之時,努力修善,將欲待至何時耶」。你還等到什麼時候?世尊苦口婆心。人老身體衰了,精修就有困難,體力不夠。像般舟叁昧,我們想到般舟叁昧就想到體力的問題。般舟叁昧是精進念佛,一句佛號念到底,一期九十天,九十天不能睡覺,不能躺下來,不能坐下來,只許可站著、走動,要拜佛可以。站著、走動,拜佛,不能坐下來,不能躺下來,九十天一期,這個要什麼?要很好的體力才能修,沒有這個體力,這修不成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善財童子第一個參訪的善友,吉祥雲比丘,他就是修般舟叁昧。《華嚴經》在這個表演是非常明顯告訴我們,華嚴會上佛菩薩修什麼法門?修念佛法門。文殊、普賢率領,帶頭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無比的殊勝。所以彭際清居士說,《無量壽經》即是中本《華嚴》,有道理,不是隨便說的。世間一切法也要年少,出世間修行亦複如是,年輕就遇到佛法,勇猛精進,成就快!
「如《涅槃經》雲」,這釋迦牟尼佛叫著迦葉,迦葉年老,「譬如甘蔗,既被壓已,滓無複味」。這好像甘蔗,甘蔗被壓了之後,汁都出來了,剩下來是渣滓,渣滓就沒有味道了,佛用這個做比喻。「壯年盛色,亦複如是。既被老壓,無叁種味」,年老了,叁種味都沒有了。第一個,「出家味」沒有了,年歲老了不能出家了;第二個,「讀誦味」沒有了;第叁個,「坐禅味」沒有了。「年老者失叁種味,故應及時努力,切莫遲延」。人要有智慧,人要有警覺心,能夠把時間抓穩,年輕的時候應該勇猛精進,老的時候想勇猛精進來不及了,體力不許可。後頭這一句話,切莫遲延。
下面這一段,「示迷教業果」,教是經教,對于經教迷惑會有什麼樣的果報。這裏頭分兩段,第一段,「叁毒增上」。這又分兩小段,第一段,「相續有根」。請看經文:
【世人善惡自不能見。吉凶禍福。競各作之。身愚神暗。轉受余教。顛倒相續。無常根本。】
這幾句話說明,娑婆世界,我們居住的環境,「穢惡」,穢是染汙。在今天這個時代,看這段完全是現實社會的描寫,環境的染汙、身體的染汙、精神的染汙,已經到人不能容忍的階段,太嚴重了。爲什麼?聖賢教誨完全沒有了,見不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