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八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想得更遠了。能如是想的話,我們就相信,這個人起心動念不會造惡。爲什麼?起心動念都有報應,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。他對于後世就非常在意,對于現前自然就有約束,不敢爲非作歹。但是蒙冥抵突不信因果的這些人,他們「存心瞋恚,貪財好色,無有休止,故雲哀哉可傷」。爲什麼說『哀哉可傷』?他造的這是地獄業。心存瞋恚,貪財好色,無有休止,這就是地獄業,來生果報在地獄。看到一個人墮落地獄,這很可憐,哀哉可傷。

  下面這段經文,「勸發深思」,也分爲兩段。第一段,「昧事真相」,也是愚癡。

  【先人不善。不識道德。無有語者。殊無怪也。死生之趣。善惡之道。都不之信。謂無有是。】

  第一句,『先人不善,不識道德』,「表祖上愚癡」,這個人所作不善是其來有自。「《淨影疏》曰:素不爲善,明其無行」,就是說一向不肯做善事,說明這個無行,沒有善行。「不識道德,彰其無解」,不明了。

  中國的學術,在整個世界來講,真是洋洋大觀,非常豐富,任何一個國家族群都不能跟中國相比。你到世界上去看,你找不到第二套《四庫全書》,這是事實。這套書裏頭講的是什麼?中國老祖宗、曆代的聖賢他們的智慧、他們的理念、他們的方法,處事待人接物的方法、經驗、效果,全都在這部書裏頭。這部書的分量,以前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跟我說過,假設這個小孩出生下來就會讀《四庫全書》,每天讀十個小時,讀到一百歲還沒念完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這是中國的百科全書,分爲經、史、子、集四大類。經學,是古往今來大家都尊重它是經典、是真理,必須要遵從,不能違背的,所謂經天緯地。曆史是經驗,這些經學在世世代代推行當中,實行的效果、成效、經驗,留給後人做參考。子學是我們今天所謂的哲學,曆代的思想家,這裏面是他們的東西。文學,涵蓋是藝術,文藝分量很大。可是這四大類都不能離開核心的思想,核心的思想就是五倫、五常、四維,八德,包括藝術都不偏離。這是中國人的寶藏。

  我們同學曉得,唐太宗在這部書裏頭,這部書,每一個時代都有新的作品收進去。唐太宗那個時候,是從叁皇五帝到晉代,這些著作都搜羅到了,一萬多種。裏面精挑細選,取其精華,專門對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這一些文字,把它抄錄編成一本,叫《群書治要》。所以《群書治要》是精華的精華,主要的對象是提供給國君做爲施政的參考。所以他那個《治要》,那個治是政治,怎樣把國家治好,怎樣把世界治好。世界的目標是和諧,我們中國人講太平盛世,天下太平。

  那這個地方講,「先人不善,不識道德」,這個問題嚴重了,祖上愚癡,沒人教。這是哪些人?家破人亡就會出這些現象,家破人亡,沒人教了,這個要知道。過去的社會,中國舊社會,可以說它是以家爲社會的核心,家是個社會組織,我們現在看不到。現在這個小家庭跟中國過去家完全不一樣,性質不相同。從前的家,團體生活,不是個人的,兄弟不分家的,世世代代都不分家。所以今天我們展開家譜來看,家譜裏頭看到的,五代,五代同堂。五代裏面就延伸爲九族,我們自身,自身爲單位,上面有父母,父母上面有祖父母,祖父母上面有曾祖父母,曾祖父上面有高祖父母,上面四代;下面,下面有兒子,兒子下面有孫子,孫子下面有重孫,所以上下就九代,不分家。你就知道,我們自己有兄弟姐妹,父母有兄弟姐妹,我們的伯父母,再上去,曾祖父母有兄弟姐妹,你就知道這個家族多大。曆史上記載,家庭興旺到極處的時候,這個家有一千多人,一個高祖父。普通家庭,叁百人左右,這最常見的;家庭人丁不旺,衰了,大概也有兩百人。

  既然是家庭生活,你就曉得,最重要是什麼?和,和爲貴。那要不和,那天天吵架,這家就完了。所以家的規矩非常重要,家規。《弟子規》是中國古時候家裏頭共同必須遵守的,一百一十叁條,裏面說一百一十叁樁事,必須要遵守的,共同的。每一個家還有每一家特別的規矩,不是要求別人共同的,但是自己家裏要求家人。這是什麼?家業不相同,家學不相同,家風不相同,所以各人還有各人的、不同的,這在家譜裏頭全都看到。

  現在家沒有了,二次大戰,中日戰爭,我感到最痛心的,不是死傷很多人,也不是損失很多資源,而是我們的家沒有了。家沒有了,那不就算了嗎?不行,家沒有了,恐怕我們這個族會滅亡,國會滅亡。你看世界上四大古文明,叁個都沒有了,爲什麼中國還存在?就是中國人有家,所以它永遠不會滅亡。如果中國人家沒有了,就很可能步它們的後塵,中國也滅亡了。這個事是大事,不是小事。

  大家庭出來的,在從前,所以家庭教育非常重要,從小教小孩決定不能有私心,這最怕的。有私心,他只顧自己,他不顧家庭,這個家會被他敗亡。所以從小培養他,他有個正確的觀念,他一生要貢獻給這個家庭,不是爲自己,我生爲這個家庭,死也爲這個家庭,一生的努力統統奉獻給家庭,賺的錢全要歸到家裏。家置産業,在從前,産業以恒産爲第一,恒産就是土地。家裏面買土地,土地都可以耕種,都可以生産;買山林,山林可以種樹,可以生産木材,山還有礦業,所以他家庭有財富。家庭負責教育,對子弟的教育,這是家學。家庭負責養老,我們現在常聽到一句話說,「落葉歸根」,歸根是什麼?回老家。無論從事什麼工作,在外面工作,年老了退休了,回家養老,家庭養老,所謂天倫之樂。

  你真正了解中國人的家,你才知道中國人人生是怎麼度過的,非常幸福美滿。雖然大家庭規矩很多,不能犯規,可是大家庭給你終身的保障,你讀書,你從事任何行業,家支持你,家幫助你、成就你。你成就之後,一切奉獻給家。所以治家就能治國,家一擴大就是國,會治家的人就能治國。忠臣出孝子之門,在家裏能盡孝,對國家一定能盡忠,你能愛你的家人,你能夠愛社會大衆,他從這裏養成的。那現在沒有了,現在沒有家了。沒有家,人變成什麼?自私自利,跟父母都要算帳,跟兄弟那更不必說了。這是古時候大家族沒有這種行爲的,這種觀念都不能有,那就是一家人。所以今天中國家破人亡,沒人教了。

  在古時候,因爲是大家庭,所以教育比什麼都重要,子弟統統都教好了,都肯定這是一家人,什麼問題都沒有。到社會上不敢做壞事,做壞事是什麼?連累家庭,給家庭蒙羞,這就是大不孝。所以每個人在社會上要做得很光榮、很體面,爲家庭增光,大家贊歎某家,贊歎,這是大孝,揚祖宗之德。這老祖宗好,把兒孫教得這麼好。所以他真負責任。現在學校不行,學校不負責,沒有這種關系。所以這個家道世世代代相傳。

  今天這問題怎麼辦?上一個星期,深圳有七個家庭,他們聯合起來想組成一個中國從前大家庭。以前大家庭都是兄弟姐妹,有血緣的關系,這七個家庭,不同的姓氏,想組成一個大家庭,做道義,想把中國傳統的家做出來給大家看看,好事,太難得了。爲什麼?這樣的大家庭必須把自己的私財奉獻出來,愛心奉獻出來,才能做得到。這一家人要愛每一個家人,要自動自發爲每一個家人服務,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、互相關懷、互相照顧、互助合作,全世界找不到,這只有中國有。我對這個家庭非常贊歎,很難得!真正做好了,就很有價值,讓社會大衆來參觀、來看,中國,古代中國人是怎樣過日子的。能不能讓每一個家族反省,我們兄弟不再分家了。但是現在的家庭可憐,國家政策一胎化,從前家庭沒有不希望子孫多,愈多愈好,因爲中國社會是以農耕爲主,農耕要靠人力,人愈多愈好。這七個家庭組織一個大家庭,發的願值得我們贊歎。

  將來的發展完全要靠道德,沒有一個中心的信仰,這就是六和敬裏頭的「見和同解」,沒有這個你不能成功。今天這個見和同解必須建立在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堅定牢固,人人懂得,有這樣的共識就能成功。一定要把教育做好,讓小孩都有這個共識,我愛父母,愛祖父母,愛跟我父母年齡相彷佛的,那都是我的父母,這個做不到不行。難得有這麼多人發心,我覺得這是祖宗之德,做出一個榜樣來給大家看看。中國人所謂的家跟現在這個家的概念完全不相同。

  所以先人,現在真的是先人不善。我們把家丟失了,疏忽了,應該是兩百年。前面一百年,有,在家教上逐漸淡化了;最近這個一百年,沒落了。民國初年還有,我這個年齡我還看到,看過這樣的家庭。那已經不是興旺的相,已經在衰,家裏,裏頭還有兩百多人,有一個子弟學校,私塾。看到老人在家裏養老,和樂,我們看到。可是中日戰爭結束之後,沒有了,一個都沒有了,我們感到非常遺憾。現在,真的,先人不善,不識道德,『無有語者』,沒有人給你講道德、講倫理。他們現在做出來的完全相違背,我們怎麼辦?不要怪他,這就是用孔子忠恕之道來應對。忠是存心,我們心地要善良、要純淨,忠是不偏不邪,用真誠心來待人;恕,原諒他的過失,憐憫他沒有受到好教育,他不懂得倫理。

  倫理是什麼?是人與人的關系。中國千萬年來講五倫,人與人一共是五種關系。第一種是父子,「父子有親」,父子的親愛是天性,這不是哪個立的法,不是哪個發明、哪個學說,不是的,是自然的。順乎自然,這就是道,五倫是大道;隨順自然,這就是德。父子是道,它的德是什麼?親愛,這個親愛也是自然的。「夫婦有別」,夫妻兩個結合,這是一個家庭的開始。夫婦要共同生活一輩子,所以兩個人各有各的任務。古時候,夫,丈夫負責對外,在外面謀生,養家;婦女在家庭,相夫教子。相夫就是在家裏把家庭管理好,照顧好。她最重要的使命,把下一代教好,所以婦女責任非常重大。家裏頭能不能出聖賢完全靠太太,太太是聖賢的母親,是聖賢的老師。所以中國人教育,教兒教女,教女比教兒更重視,對于教女更嚴。爲什麼?她要做聖人的母親,她的小孩要做聖賢。所以父母對她的管教格外嚴格,這個我們在古籍上都看到。這是夫婦有別,不同的任務。

  像《弟子規》這些東西,一個大家庭,人人都要遵守。每一個人都做到了,小孩從出生,他就看到,他看到的、聽到的、接觸到的,都是這麼好的規矩,他就學會了。所以古諺語有所謂,「叁歲看八十」,就這個道理,從他睜開眼睛,他會看、會聽,他已經開始學習,到叁歲,這一千天,根紮下去了。這一千天的根紮得好,他一生到八十歲都不會改變。現在這種教育沒有了。現在人心不善、言行不善,一定要原諒他,爲什麼?沒人教他。我們這一代不知道,父母不知道,祖父母也不知道;上面去,曾祖父母大概還是不清楚;到高祖父母,也許知道有這些事情。你說怎麼辦?所以一定要學孔夫子忠恕之道,不要去責備這些人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八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