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九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四叁九集)  2012/7/20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439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九百一十五頁,從第一行看起:

  「勸發深思」,這裏頭兩小段,第一段,「昧事真相」。對于事實真相不了解,我們的判斷、行爲就會犯過錯。所以無論大事小事,世出世間,對一切諸法事實真相一定要認識清楚,我們的思想言行自然就純正,不至于産生過失。這個話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有一定的難度,特別是在現前的社會,如這個經裏所說的完全相同。請看經文:

  【先人不善。不識道德。無有語者。殊無怪也。死生之趣。善惡之道。都不之信。謂無有是。】

  『先人不善』,「表祖上愚癡」,祖上愚癡是因爲『不識道德』。『無有語者』,沒有人教導我們,我們當然不知道。在我們現前這個環境裏頭,我們真的遭遇到了。在這個世間,中國人把祖先丟掉了,外國人把宗教神明教誨丟掉了,崇尚于科學,認爲科學是真的,科學是萬能的。祖先千萬年的教誨認爲不合科學,那祖先就是愚癡的,科學是聰明的;祖先不值得相信,科學技術擺在面前,不能不相信,這是當前的狀況。不止一代,西方科技發生到今天差不多四百年。中國接受西方科學教育比較晚,日本比我們先進,日本大概科技剛剛開始的時候就接觸到,中國科技是從日本傳過來的,比日本要晚兩百年。

  我們接受科學技術教育,對祖宗的東西疏忽,應該是在前清慈禧太後的時候。慈禧太後執政,由于她這經上講的蒙昧無知,我們相信她有福報,文化水平不高,對聖賢教育不認識。清朝從開國到鹹豐,就在她之前,宮廷裏面經常禮請儒釋道這叁教的,用現在的話說專家學者,在宮廷裏面講學,皇上帶著嫔妃、文武大臣聽課,很認真。像康熙、雍正、乾隆,聽完之後他們還要研究討論,做分享,皇帝帶著大衆,認真,可不是假的。這些資料都在《四庫全書》裏頭,我買到這部書先翻目錄,看到有這些東西我很好奇,想想當年這些人在宮廷裏面講給皇帝聽,怎麼講法的?把這些資料翻開來看看,那是他們的講義,很值得做參考。慈禧廢除了,國家大事不去找這些專家學者商量,她信鬼神,她非常相信扶鸾,所以宮廷裏面就扶鸾。宮廷裏面幹這個事情傳出去,老百姓一窩蜂的也走這個路子,叫上行下效。具有那麼大影響力的人,要做一樁不好的事情,影響太大了。

  這個事情,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的。我也是一個緣分向章嘉大師提出這個問題,就是扶鸾。我小時候住福建,余老師這兩天在此地,沒有把這個事情跟他回味一下。家庭稍微富有一點,他們的堂屋一定供著乩壇。扶乩,這個乩是個畚箕,竹子編的,但是很講究,雕刻的是龍頭,是個龍的樣子。平常都挂在堂屋,挂在堂屋當中,上方,非常尊重。有事把它請下來,在沙盤裏頭寫字。那時候我們很小,十歲、十一歲、十二歲的時候,我們這些小孩都跑到旁邊看,看在沙盤上寫字,寫的字規規矩矩,我們都認識。大概一個小時可以寫幾十個字,他動作很慢,不能不相信。扶的人,它是兩個人扶的,一個人一邊,兩個人扶。什麼人?拉黃包車的、挑水的、賣柴的,樵夫,賣柴的。都不認識字,居然在沙盤上寫出來字,還寫得挺規矩的,不能不相信。這是我看到很多次,不是一次,民間這些老人,有事就請乩,有疑問的時候就請。

  在臺灣也有,臺灣這個乩壇也請我去參觀了一次。它是專門一個人的,職業的,乩童,別人拿不行,一定要他拿。而且在沙盤上動的速度太快,我們根本沒有看到一個認識的字,旁邊仔細看了一個小時,沒看到一個認識的,都是他口裏頭念念有詞,旁邊有人筆記。一個乩壇下來差不多是一個小時的樣子,寫幾千字。我對他非常懷疑。我把這個事情跟章嘉大師報告,我問他,這個東西能不能相信?他就把前清這個事情告訴我。他說確實是有,這是靈鬼冒充佛菩薩、冒充聖賢做這些事情。小事很靈,近,眼前的事情,譬如一個星期的事情很靈,久遠的事情、大事情就不准了。章嘉大師把前清宮廷裏頭,說滿清亡國就亡國在這上面。

  所以對這種事情要小心謹慎,用智慧去判斷。他提供的也就跟我們一般人提供的一樣,可以做參考,如果要采取他的建議,那要特別慎重。這樁事情不但在中國有,外國也有,中國有這些靈鬼,外國也有,類似這種事情很多,這是不能相信的。所以,佛法不以神通做佛事,爲什麼?神通,鬼神可以冒充,到時候神佛混淆不清,就亂了。佛菩薩有神通不用神通,用教學,這些靈鬼他用神通,他不會教學,佛用教學這個方法他做不到。所以這就是佛菩薩爲什麼不用神通做佛事。我們愈學愈明白,愈學愈清楚,愈學對佛菩薩愈敬佩。聖賢的學問、佛菩薩的教誨,完全從心性當中流出,這是真的。現在量子力學家爲我們做出證明,純正它能自然化解災難,中國人所謂「逢凶化吉,遇難成祥」,這是有道理的,這就是念力,純正念力,不思議的感應。

  所以,沒有人教,當然「不識道德」。我們今天回味一下道德,道是大自然的規律,遵守大自然的規律,這叫德。所以在中國,常說倫常大道,倫是五倫,五倫第一個父子,父子是道。五倫都是道,這不是哪個人發明的、創造的、製定的,沒有,自然的。「父子有親」,這個親愛是真的不是假的,這個親愛是性德自然的流露。這是心性的一個原始點,所有一切性德都是從這裏衍生出來的、發揚光大的,叫萬能萬能,中心就是父子有親,中國人講孝慈。

  「夫婦有別」,這個別是義,合情、合理、合法。夫婦組成家庭、建立家庭,兩個人有不同的職責。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是經濟生活,過去男子負這個責任,謀生養家。婦女的責任是相夫教子,相夫是把家管理好,像一個國家的宰相一樣,家管好;更重要的責任是把下一代教好,這是她最大的責任。我們讀中國古書就知道,古人教子女,教女比教兒子更重要,所以在教女下的功夫最大,也最用心。爲什麼?有賢女就有賢妻,有賢妻就有聖賢兒女,你看婦女負的責任多大。在外國沒有。中國古時候,婦女的地位很高,受人尊重。爲什麼?你家庭有沒有後代靠她,你能不尊重她嗎?你能不愛護她嗎?她是你們家庭傳宗接代最重要的一個人。很有道理!

  所以在中國,妻子稱爲太太,太太這兩個字是尊敬到極處。太太有典故的,從周家開國而來的。周在中國的曆史是非常輝煌,周朝八百年。這叁個婦女,文王的母親、文王的祖母,跟文王自己的夫人,這叁個人。他的祖母太姜,他的母親太任,他自己的妃子是太姒,這叁個太,太太就從這來的。中國人對婦女的尊敬稱太太,那是什麼?聖人的母親。文王、武王、周公,那個時代的大聖人,孔子心目當中最佩服的、最敬仰的就這叁個人。後人稱婦女爲太太,希望每個婦女都能夠像太姜、太姒、太任,相夫教子,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這是多麼的偉大!但是現在沒有人知道,不知道太太叫什麼意思,不懂,把她稱作愛人,問題全變了。

  我們不知道,你看這個五倫,「君臣有義」,君仁,仁慈,臣忠,「長幼有序,朋友有信」,現在這個社會全沒有了。倫是道,沒有了。倫裏頭所含的這個意思也是道,父子有親,這個親愛是道;夫婦有別,這個別是道;君臣的義,這是道;長幼有序、朋友有信,這都是道。道落實在生活、落實在工作、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這叫德。我真的把它做到了,做到是隨順于道。這個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五常。五常,這五個字不是名詞,是動詞,仁義禮智信;做爲名詞講,它是道,做爲動詞講,它是德。真愛人,仁者愛人,那種真誠的愛心就跟父子有親那個親愛是一樣的,這種親愛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,這就是仁。仁從哪裏來?仁從親來的,父子有親來的。

  義,義是我們思想、言行完全與道德相應,不違背道德,這就是義。古人把它很具體的說明,義是合情、合理、合法。于情理法,人情、理法(道理、法律)統統相應不違背,這是義,義是應該這樣做法。禮是禮節,人與人之間一定要有禮節,再親密都要守禮,不能隨便。禮是什麼?禮是規矩的表演。不能認爲它麻煩,我們簡單、省事一點,不可以。真能夠遵守,一個人會做到很小心謹慎,不敢放逸,所謂是粗心大意,能夠對治粗心大意,小小禮節都不失。漢朝時候有個學禮的,也是儒家的名人,鄭玄,就是鄭康成,一生專攻叁禮,《周禮》、《儀禮》、《禮記》。這叁種書他都有注解,古時候學禮一定要看他的注解,以這個爲標准。鄭康成平常做人規規矩矩,一板一眼,這大家都知道的。

  他的老師是馬融,馬融是學者,也做了大官,相當于現在的部長,鄭康成在他幕下叁年,跟他學習。古時候講帳,房子裏面有這些裝飾品,我們現在叫窗簾,類似這些,很大的,圍在一周,這種裝飾品,很莊嚴的。這個幕後,馬融喜歡音樂,家裏面養了有一個樂隊,用現在說樂隊,載歌載舞。上課他也讓女孩子在後面奏樂唱歌,一面聽歌是一面講課。學生不老實的,總是往幕後去看,只有鄭康成,這個人跟他叁年,從來沒有一眼歪看、斜看到後面。所以馬融心裏有數,他的那些學問鄭康成全學去了。好!真有傳人。可是這個老師量小,有嫉妒心,他知道這個學生將來會超過他,怎麼辦?把這個學生除掉。可是鄭康成他很聰明,他完全看到了。

  長亭餞行,他回家了,畢業了回家。馬融帶了學生到長亭去送他,送行,每個人敬叁杯酒。所以叁百杯是真的不是假的,典故從這裏來的。他飲了叁百杯酒,小小的禮節都不失,真叫海量。李老師當年講這個故事給我們聽,他說如果每個人酒量都像鄭康成一樣,五戒裏頭就沒有酒戒了。因爲酒是預防的,怕你酒後亂性,鄭康成叁百杯,小小禮節都不失,真了不起。老師是找了幾個打手在路上等著他,等著他喝醉了收拾他一頓,是這個意思。鄭康成料到了,走了一段路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