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想得更远了。能如是想的话,我们就相信,这个人起心动念不会造恶。为什么?起心动念都有报应,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他对于后世就非常在意,对于现前自然就有约束,不敢为非作歹。但是蒙冥抵突不信因果的这些人,他们「存心瞋恚,贪财好色,无有休止,故云哀哉可伤」。为什么说『哀哉可伤』?他造的这是地狱业。心存瞋恚,贪财好色,无有休止,这就是地狱业,来生果报在地狱。看到一个人堕落地狱,这很可怜,哀哉可伤。
下面这段经文,「劝发深思」,也分为两段。第一段,「昧事真相」,也是愚痴。
【先人不善。不识道德。无有语者。殊无怪也。死生之趣。善恶之道。都不之信。谓无有是。】
第一句,『先人不善,不识道德』,「表祖上愚痴」,这个人所作不善是其来有自。「《净影疏》曰:素不为善,明其无行」,就是说一向不肯做善事,说明这个无行,没有善行。「不识道德,彰其无解」,不明了。
中国的学术,在整个世界来讲,真是洋洋大观,非常丰富,任何一个国家族群都不能跟中国相比。你到世界上去看,你找不到第二套《四库全书》,这是事实。这套书里头讲的是什么?中国老祖宗、历代的圣贤他们的智慧、他们的理念、他们的方法,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、经验、效果,全都在这部书里头。这部书的分量,以前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跟我说过,假设这个小孩出生下来就会读《四库全书》,每天读十个小时,读到一百岁还没念完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这是中国的百科全书,分为经、史、子、集四大类。经学,是古往今来大家都尊重它是经典、是真理,必须要遵从,不能违背的,所谓经天纬地。历史是经验,这些经学在世世代代推行当中,实行的效果、成效、经验,留给后人做参考。子学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哲学,历代的思想家,这里面是他们的东西。文学,涵盖是艺术,文艺分量很大。可是这四大类都不能离开核心的思想,核心的思想就是五伦、五常、四维,八德,包括艺术都不偏离。这是中国人的宝藏。
我们同学晓得,唐太宗在这部书里头,这部书,每一个时代都有新的作品收进去。唐太宗那个时候,是从三皇五帝到晋代,这些著作都搜罗到了,一万多种。里面精挑细选,取其精华,专门对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这一些文字,把它抄录编成一本,叫《群书治要》。所以《群书治要》是精华的精华,主要的对象是提供给国君做为施政的参考。所以他那个《治要》,那个治是政治,怎样把国家治好,怎样把世界治好。世界的目标是和谐,我们中国人讲太平盛世,天下太平。
那这个地方讲,「先人不善,不识道德」,这个问题严重了,祖上愚痴,没人教。这是哪些人?家破人亡就会出这些现象,家破人亡,没人教了,这个要知道。过去的社会,中国旧社会,可以说它是以家为社会的核心,家是个社会组织,我们现在看不到。现在这个小家庭跟中国过去家完全不一样,性质不相同。从前的家,团体生活,不是个人的,兄弟不分家的,世世代代都不分家。所以今天我们展开家谱来看,家谱里头看到的,五代,五代同堂。五代里面就延伸为九族,我们自身,自身为单位,上面有父母,父母上面有祖父母,祖父母上面有曾祖父母,曾祖父上面有高祖父母,上面四代;下面,下面有儿子,儿子下面有孙子,孙子下面有重孙,所以上下就九代,不分家。你就知道,我们自己有兄弟姐妹,父母有兄弟姐妹,我们的伯父母,再上去,曾祖父母有兄弟姐妹,你就知道这个家族多大。历史上记载,家庭兴旺到极处的时候,这个家有一千多人,一个高祖父。普通家庭,三百人左右,这最常见的;家庭人丁不旺,衰了,大概也有两百人。
既然是家庭生活,你就晓得,最重要是什么?和,和为贵。那要不和,那天天吵架,这家就完了。所以家的规矩非常重要,家规。《弟子规》是中国古时候家里头共同必须遵守的,一百一十三条,里面说一百一十三桩事,必须要遵守的,共同的。每一个家还有每一家特别的规矩,不是要求别人共同的,但是自己家里要求家人。这是什么?家业不相同,家学不相同,家风不相同,所以各人还有各人的、不同的,这在家谱里头全都看到。
现在家没有了,二次大战,中日战争,我感到最痛心的,不是死伤很多人,也不是损失很多资源,而是我们的家没有了。家没有了,那不就算了吗?不行,家没有了,恐怕我们这个族会灭亡,国会灭亡。你看世界上四大古文明,三个都没有了,为什么中国还存在?就是中国人有家,所以它永远不会灭亡。如果中国人家没有了,就很可能步它们的后尘,中国也灭亡了。这个事是大事,不是小事。
大家庭出来的,在从前,所以家庭教育非常重要,从小教小孩决定不能有私心,这最怕的。有私心,他只顾自己,他不顾家庭,这个家会被他败亡。所以从小培养他,他有个正确的观念,他一生要贡献给这个家庭,不是为自己,我生为这个家庭,死也为这个家庭,一生的努力统统奉献给家庭,赚的钱全要归到家里。家置产业,在从前,产业以恒产为第一,恒产就是土地。家里面买土地,土地都可以耕种,都可以生产;买山林,山林可以种树,可以生产木材,山还有矿业,所以他家庭有财富。家庭负责教育,对子弟的教育,这是家学。家庭负责养老,我们现在常听到一句话说,「落叶归根」,归根是什么?回老家。无论从事什么工作,在外面工作,年老了退休了,回家养老,家庭养老,所谓天伦之乐。
你真正了解中国人的家,你才知道中国人人生是怎么度过的,非常幸福美满。虽然大家庭规矩很多,不能犯规,可是大家庭给你终身的保障,你读书,你从事任何行业,家支持你,家帮助你、成就你。你成就之后,一切奉献给家。所以治家就能治国,家一扩大就是国,会治家的人就能治国。忠臣出孝子之门,在家里能尽孝,对国家一定能尽忠,你能爱你的家人,你能够爱社会大众,他从这里养成的。那现在没有了,现在没有家了。没有家,人变成什么?自私自利,跟父母都要算帐,跟兄弟那更不必说了。这是古时候大家族没有这种行为的,这种观念都不能有,那就是一家人。所以今天中国家破人亡,没人教了。
在古时候,因为是大家庭,所以教育比什么都重要,子弟统统都教好了,都肯定这是一家人,什么问题都没有。到社会上不敢做坏事,做坏事是什么?连累家庭,给家庭蒙羞,这就是大不孝。所以每个人在社会上要做得很光荣、很体面,为家庭增光,大家赞叹某家,赞叹,这是大孝,扬祖宗之德。这老祖宗好,把儿孙教得这么好。所以他真负责任。现在学校不行,学校不负责,没有这种关系。所以这个家道世世代代相传。
今天这问题怎么办?上一个星期,深圳有七个家庭,他们联合起来想组成一个中国从前大家庭。以前大家庭都是兄弟姐妹,有血缘的关系,这七个家庭,不同的姓氏,想组成一个大家庭,做道义,想把中国传统的家做出来给大家看看,好事,太难得了。为什么?这样的大家庭必须把自己的私财奉献出来,爱心奉献出来,才能做得到。这一家人要爱每一个家人,要自动自发为每一个家人服务,互相尊重、互相敬爱、互相关怀、互相照顾、互助合作,全世界找不到,这只有中国有。我对这个家庭非常赞叹,很难得!真正做好了,就很有价值,让社会大众来参观、来看,中国,古代中国人是怎样过日子的。能不能让每一个家族反省,我们兄弟不再分家了。但是现在的家庭可怜,国家政策一胎化,从前家庭没有不希望子孙多,愈多愈好,因为中国社会是以农耕为主,农耕要靠人力,人愈多愈好。这七个家庭组织一个大家庭,发的愿值得我们赞叹。
将来的发展完全要靠道德,没有一个中心的信仰,这就是六和敬里头的「见和同解」,没有这个你不能成功。今天这个见和同解必须建立在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,坚定牢固,人人懂得,有这样的共识就能成功。一定要把教育做好,让小孩都有这个共识,我爱父母,爱祖父母,爱跟我父母年龄相彷佛的,那都是我的父母,这个做不到不行。难得有这么多人发心,我觉得这是祖宗之德,做出一个榜样来给大家看看。中国人所谓的家跟现在这个家的概念完全不相同。
所以先人,现在真的是先人不善。我们把家丢失了,疏忽了,应该是两百年。前面一百年,有,在家教上逐渐淡化了;最近这个一百年,没落了。民国初年还有,我这个年龄我还看到,看过这样的家庭。那已经不是兴旺的相,已经在衰,家里,里头还有两百多人,有一个子弟学校,私塾。看到老人在家里养老,和乐,我们看到。可是中日战争结束之后,没有了,一个都没有了,我们感到非常遗憾。现在,真的,先人不善,不识道德,『无有语者』,没有人给你讲道德、讲伦理。他们现在做出来的完全相违背,我们怎么办?不要怪他,这就是用孔子忠恕之道来应对。忠是存心,我们心地要善良、要纯净,忠是不偏不邪,用真诚心来待人;恕,原谅他的过失,怜悯他没有受到好教育,他不懂得伦理。
伦理是什么?是人与人的关系。中国千万年来讲五伦,人与人一共是五种关系。第一种是父子,「父子有亲」,父子的亲爱是天性,这不是哪个立的法,不是哪个发明、哪个学说,不是的,是自然的。顺乎自然,这就是道,五伦是大道;随顺自然,这就是德。父子是道,它的德是什么?亲爱,这个亲爱也是自然的。「夫妇有别」,夫妻两个结合,这是一个家庭的开始。夫妇要共同生活一辈子,所以两个人各有各的任务。古时候,夫,丈夫负责对外,在外面谋生,养家;妇女在家庭,相夫教子。相夫就是在家里把家庭管理好,照顾好。她最重要的使命,把下一代教好,所以妇女责任非常重大。家里头能不能出圣贤完全靠太太,太太是圣贤的母亲,是圣贤的老师。所以中国人教育,教儿教女,教女比教儿更重视,对于教女更严。为什么?她要做圣人的母亲,她的小孩要做圣贤。所以父母对她的管教格外严格,这个我们在古籍上都看到。这是夫妇有别,不同的任务。
像《弟子规》这些东西,一个大家庭,人人都要遵守。每一个人都做到了,小孩从出生,他就看到,他看到的、听到的、接触到的,都是这么好的规矩,他就学会了。所以古谚语有所谓,「三岁看八十」,就这个道理,从他睁开眼睛,他会看、会听,他已经开始学习,到三岁,这一千天,根扎下去了。这一千天的根扎得好,他一生到八十岁都不会改变。现在这种教育没有了。现在人心不善、言行不善,一定要原谅他,为什么?没人教他。我们这一代不知道,父母不知道,祖父母也不知道;上面去,曾祖父母大概还是不清楚;到高祖父母,也许知道有这些事情。你说怎么办?所以一定要学孔夫子忠恕之道,不要去责备这些人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八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