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八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到,也聽不到了,想學習都找不到地方。由于嚴重的染汙,所以「衆生叁毒熾盛」,貪瞋癡慢疑不是往下降,它上升,升的速度太快。我們細心去觀察,年年不一樣,月月不一樣,這麼快的速度向上成長,這還得了!叁毒熾盛就會「造惡可哀」。造惡爲什麼可哀?有果報。

  「初段表貪毒,貧富同然,憂苦萬端。次段顯瞋毒」,這一段講癡毒,這貪瞋癡。瞋,「至成大怨」,結下的仇恨。愚癡,「身愚神暗,不信經法,善惡之道,都不之信」,不相信行善有善果,造惡有惡報,他不相信。「癡毒之禍,傷人慧命,且爲叁毒之本,故癡毒爲患極深」,這是特別說明愚癡之毒危害太深了。人要有智慧,他就不會有貪心,他就不會有瞋恚,這個是我們要有高度警覺。以爲我有智慧,但是我還有貪心,你就要認真去反省,你還有貪心、還有瞋恚,你沒有智慧。你學的是什麼?知識,不是智慧。真正智慧現前,煩惱肯定化解,智慧有這個能力、能量,知識沒有。所以知識跟智慧要很清楚辨別出來,不要誤會把知識當作智慧。我們只有自知之明才能夠種善根,才能夠修善業。

  下面是念老的注解,經的意思是說,「世人愚癡,不明何者是善,何者爲惡」。這是現在社會普遍的現象,把利看作善,把義看作惡,是非顛倒,這非常可怕。尤其是把學佛看成錯誤、看成是迷信,把聖人的教誨看成是錯誤,中國爲什麼會搞成這樣子,都是古聖先賢那一套東西誤導了我們,這麼說法。以競爭爲能事,以累積的財富多少爲標准,倫理,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全沒有了;佛經上所說的十善、叁皈、五戒、六和、六度,全沒有了。于是我們冷靜去觀察,這世界上爲什麼有這麼多災難?稍稍涉入經藏都知道,世間所有一切法都離不開因果感應,善因善果,惡因惡報,這是真理,這不是學術,完全是事實真相,現在沒人懂。

  于是,「各逞己意,妄加分別」,這就是心、言不善。「于善惡叁世因果之恒規,不能生信」,恒是永恒不變,規則。恒規超越時間,古今不二,超越空間,遍法界虛空界也不能改變它。所以,今天講《十善業道》,還有少數人聽;講《太上感應篇》,聽衆都跑掉了,他不能接受。聽的時候,他很難過,說句句都在罵他,都在指責他,他不服氣,不聽你的,掉頭而去,對你産生怨恨。所以說『世人善惡,自不能見』,你自己見不到,給你說出來,不相信。

  「既不知因,便不畏果」,根本不知道因果報應的定律,所以他不怕。「但圖當時快意,不懼後患無窮」,根本他就沒有想到,後患真的是無窮。「縱情恣欲,任意作惡,競造惡因」,這是競爭,看誰造得多,看誰造得大,這比賽。「不顧當來之凶禍」。許許多多從各地傳來的信息,講的災難,結果災難沒來。說這些什麼?這嚇唬人的,這個不能相信,而且振振有辭,肯定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知道明天發生什麼事情。這個意思就是,所有一切預言全部否定,那是假的不是真的,你決定不要去相信它。這是真正不顧當來之凶禍,等凶禍現前,後悔莫及了。故雲『吉凶禍福,競各作之』,這個競就是競爭,作善不競爭,造惡要競爭。

  「又《嘉祥疏》謂,世人以死之祠祭殺生爲凶,嫁娶等爲吉,世人于此二事,競各爲之」。人死祭祀,殺生來祭祀,把這個當作凶事;可是婚嫁,這是吉事,以殺生爲慶賀,喜事。不知道只要是殺生就不是好事。好事更不能殺生,不可以把自己的好事、自己的快樂,讓這些畜生犧牲生命,結下冤仇,它不服。哪一個畜生願意,甘心情願,把它的肉奉獻給你,來慶祝你,哪有這種事情!都是弱肉強食,它沒有辦法抵抗你。你殺它、吃它,現在我們也有時候聽到,被殺的這些動物附體來報複,這幾年這些事情很多,我們聽了作何感想?應該真聽懂、真搞明白了,趕緊回頭,不能再殺生了。所有一切罪業,殺生最嚴重,所以戒條都把殺生擺在第一條,偷盜擺在第二,邪淫擺在第叁。而實際上殺盜淫常常有密切的關聯,換句話說,叁種都造了,叁毒全造了。世人于此二事,競各爲之。「吉凶是因,禍福是果。殺生祭祀是凶,殺業所感叁途之報爲禍」。佛家祭祀用蔬果,蔬菜、水果。「世人皆以嫁娶爲吉,但不知因喜慶而殺生,反成凶事,而招當來無窮之禍。此正是世人不明善惡所招之惡果也」。世間人真不知道,所以競各作之。

  『身愚神暗』者,「《嘉祥疏》曰:身造惡故雲身愚,心不信故雲神暗。又《淨影疏》曰:身愚神暗,心塞意閉」,心猶如茅塞,不能開解,「生死善惡,自不能見。故知愚暗,即是癡毒。以愚癡故,心意閉塞,不能正信因果」。也就是說,他沒有能力辨別善惡,沒有能力辨別是非,沒有能力見到禍福。這人糊塗,沒有智慧。愚癡,最大的傷害就是不能正信因果,他不相信。「不能信受經法」,佛菩薩的經論他聽不懂,聖賢人的教誨他不能理解、不能接受,正道不入。但是邪說,「外道邪說,反易信奉」。故雲:『轉受余教』,他迷信,他相信這些。

  「如是顛倒之見,相續不絕,永溺生死。而其根本,正是癡業」,這愚癡可怕。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,哪個人不愚癡?愚癡,怎麼能解決?一定要向聖賢學。科學行不行?科學不能解決愚癡,愚癡要聖賢學問。爲什麼?科學是屬于知識,不是智慧,科學可以用妄心取得,智慧不可以,智慧要用真誠心才能得到。一真一切真,真能解決問題,妄不能解決問題。妄解決問題必然有嚴重的後遺症,愈解愈麻煩,這些都擺在我們面前,我們都看到的。也就是科學技術不能夠讓人化解貪瞋癡,不能,科學幫助人增長貪瞋癡,這個麻煩就大了。智慧能幫助人化解貪瞋癡。所以不相信正道,不能接受聖人教誨,對于外道邪說他相信,這叫顛倒之見,相續不絕,永遠淪陷在六道輪回。

  「生死無常,以癡爲本」,所以癡非常嚴重,它的害好像明顯上來看沒有貪瞋那麼嚴重,其實它比貪瞋嚴重。古人有個比喻說,貪瞋容易斷,癡難斷,癡好比藕,藕斷絲連,很不容易斷,要定慧的功夫。前面講的貪瞋,有戒有定就能斷;愚癡要有定有慧它才能斷,沒有慧是沒辦法斷愚癡的。所以經教的薰修,對一般知識分子來說,佛家講的中下根性的人,有經教長時間的薰修,對于化解叁毒有一定的好處。經教修學也要懂規矩,最好的方法是一門深入,這是古德教導我們的。爲什麼?一門容易得定,容易得清淨心,清淨心是我們學習的第一個目標。我們這部經上經題,「清淨平等覺」,首先得清淨心,再進一步得平等心,最後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那就是覺的意思。所以知道我們所修所學爲什麼,我們想得什麼,這個要清楚。清淨平等覺現前,是你真得到了,智慧開了,清淨心生智慧,不生煩惱。所以清淨心現前,六道輪回就沒有了,你往生到四聖法界,四聖法界全是清淨心。

  底下一段,「耽著毒欲」。

  【蒙冥抵突。不信經法。心無遠慮。各欲快意。迷于瞋恚。貪于財色。終不休止。哀哉可傷。】

  佛看在眼睛裏頭,傷心。注解裏面說,『蒙冥抵突』,「蒙者,有眼球而不能見也」,世人常說,有眼無珠。沒有能力辨別真妄,沒有能力辨別邪正,沒有能力辨別利害,這叫蒙冥。「憬興雲」,蒙又作這旁邊有個目字的蒙。「蒙,覆不明也。冥,暗昧無知」,糊塗,迷惑顛倒的人。抵突,「抵者,獸以角觸物。突者,沖也」,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沖突,抵突就是沖突的意思。「又義寂釋此句曰」,他說,「無所了知」,對于事理他不知道,「觸事違犯,如小兒夜行,狂犬妄走,無所不作也」,這比比喻來說。無知,往往闖禍,闖禍他自己還不知道。下面舉這兩個例子,小孩夜行,沒有人帶著他,容易闖禍,爲什麼?他無知。狂犬妄走,狂犬也是無知,容易做錯事,無所不作。

  「以愚昧蒙昧,故不明經義」,聽經聽不懂,聽聖人的教誨也聽不懂。爲什麼?糊塗,愚魯,智慧不開。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,這些人對人、對事、對物沒有恭敬心、沒有真誠心,所以他聽不懂,他學不到,雖然學也達不到效果,這叫愚。祖師大德教導我們,一切法從真誠心中作,這句話非常重要。一切法,無論幹什麼事情,無論對什麼樣的人事物,都要用真誠心、要用恭敬心,你才能得智慧。如果掉以輕心,輕慢心,你就沒有辦法理解,開經偈上所說的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你永遠隔一層,真的不能了解。這什麼原因?諸佛如來、世法的聖賢都是用真誠心,他所說的話、他寫的文章,真誠清淨心中流出來的。我們也用真誠清淨,就跟他相應,能夠聽得懂他什麼意思,能看得出來。那我們是反其道而行之,我沒有恭敬心、沒有真誠心,那就沒法子。

  所以古時候的教學,學生對于所學的沒有真誠恭敬,對老師教導的沒有真誠恭敬,老師就不教了。爲什麼?教是白教,你不能吸收。這個原則我們要學到,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,統統用得上。對于沒有誠敬,敷衍塞責這種心態,就不必跟他說真的,勸善也用很淺顯的話,贊歎讓他生歡喜心,這就好了。你給他講真的,沒用,念幾聲佛號給他聽,對他有益處,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,這是好事情,這個方法可以應對一切衆生。

  這底下說,以愚昧蒙昧,故不明經義。「以抵觸爲性,乃好沖突」,這把沖突說出來了,也就是說,他成見很深,自以爲是,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,所以就很容易發生沖突。亦因此對于經法「不能信受」。于是『心無遠慮,各欲快意』,他沒有想到將來,也沒有想到別人,他所想的完全是自己,自己想怎麼做他就怎麼做,絕對不會替別人著想。有智慧的人不如是,有智慧的人起心動念先想到會不會傷害別人。不會傷害別人,對別人有沒有好處?如果有好處,這事就可以做。對社會、對別人有不利的事情,對自己有利,都不能做,這是佛菩薩,這是大慈大悲,這是真正的愛。

  「《會疏》曰:不顧後世,但求現樂,故雲各欲快意」。這個意思說得深,他想到來生、想到後世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