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頭,跟著大家一起繞佛念佛。有一天它壽命終了,它在大殿站在當中,眼睛看著佛,叫了叁聲,死了,站著死的。谛閑老法師把它處理的時候,當做出家人一樣,把它火化。它修得不錯,它那叫了叁聲,也許就是它念阿彌陀佛,它有靈性。古籍裏頭記這些事情記得很多,真的,不是假的。只要我們細心去觀察,我們用愛心來對待,可以跟這些畜生溝通。最近十幾年我們這個事情做得很多,感應不可思議,確實有六道輪回。
「縱使眷屬滿堂,于生死之際,生是孤身來,死時獨自去,無人相隨,無人能代」。像這些話我們最好把它寫出來,貼在很顯著的地方,早晚都看看,提高我們的警覺,幫助我們放下。爲什麼放不下?沒有想破。真想破了,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,你還有什麼放不下?放下就在眼前,不要等明天、不要等後天。你什麼時候放下,什麼時候得自在。真正放下了,清淨心念佛,平等心念佛,那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,感應不可思議。我們看到念佛功夫成就,自在往生的,決定是真,不是假的。這些人做榜樣給我們看,我們親眼看見,親耳所聞,這些都是佛菩薩大慈大悲的示現,增長我們的信心、願心,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真相。
『苦樂自當,無有代者』,「複指苦樂之果報,皆是自作自受,亦無有能替代者。憬興雲:自當,即自受也」。無論我們生活什麼環境,都要有感恩的心,以報恩的心、感恩的心來對待一切萬物。
下面一段,「六趣異途」。
【善惡變化。追逐所生。道路不同。會見無期。】
每個人業力不一樣。憬興師說:「善變化即善趣報」,叁善道,惡的變化就是叁惡道。「《會疏》雲:今世雖善果,(所作)業因惡,則來世變招殃過」,現在雖然是惡報,可是所造的業因善,我們後生就化享福報,「千變萬化,不可具述」。「此則變化之又一解也」,這解釋都解釋得好。這一生我們得的善果,我們在人間享受富貴,有很高的地位,有很多的財富,這是今生現前享的善,這個善,善果,是過去生中修的。古人有言,四十歲之前,業因果報是受前世行業;四十歲之後,是自己這一生所造作的善惡果報,這個說法也說得很好。說法,勉勵我們自己,斷惡修善,改造命運。《了凡四訓》就是非常明顯改造成功的典範,爲什麼?因爲命運是自己造的,命運沒有掌握在別人手中,完全掌握在自己。過去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這一生得富貴的果報。可是我們享福的時候,造的是什麼因,這很重要。如果我們享福,造的是善因,來生善中之善,比這一生果報還要殊勝;如果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所造的因是惡的、不善的,這一生的福享盡了,來生就要受苦。這個道理、事實真相我們要把它想通,要搞清楚、要搞明白,于是我們就能夠掌握來生來世。
現在我們非常清楚、非常明白,無比殊勝的果報是成佛,成佛是智慧、福報的圓滿。你看我們常常念叁皈依,「皈依佛,二足尊」。二是什麼?一個智慧,一個福報。足是滿足。智慧圓滿,福報圓滿,這個人稱作佛。我們學佛,學的是什麼?求的是什麼?就是智慧跟福德,我別的不求,就求這兩樣東西。這兩樣東西就是兩種享受,智慧是精神的享受,福德是物質的享受,兩樣都圓滿,真正是福慧雙修,沒有缺陷了。
今天遇到這個佛法,遇到淨宗,實實在在是大乘裏面的大乘,無比的殊勝莊嚴,我們知道該走哪一條路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就對了。菩提心,蕅益大師講得好,在我們這個經本,實際上就是經題上講的「清淨平等覺」,菩提心。清淨,阿羅漢的心;平等,菩薩的心;覺,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這是佛的心。學佛就學這叁種心,你要是得到了,就叫證果。清淨心現前,證阿羅漢果;平等心現前,證菩薩果;覺心現前,證佛果,在經題上。證果之後得什麼好處?清淨平等覺是修因,果報是上半段,「大乘無量壽莊嚴」,果報。大乘是智慧,無量壽是福德。壽命是德裏頭的第一德,沒有壽命,什麼都落空了,所以壽命是第一德,無量壽。莊嚴是真善美慧。這本書裏頭所說的是什麼,全在經題上。修淨土,修淨土的好處,修淨土的因跟果,也在題上。
我們學到了一定要能落實,真學到了。怎麼落實?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。善惡的標准是利益衆生,有利于衆生的事業是善,有利于自己的事業就是惡。爲什麼?增長你的貪瞋癡慢,這就是惡,增長你的五欲、七情。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。阿羅漢以上,身見破了,不再執著身是我。菩薩就非常明朗,菩薩認爲什麼是我?一切衆生是我。利益一切衆生,真正就是利益自己,自他不二,萬法一體,他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。所以大公無私,利用自己這個身體,這身體是假的不是真的,以假修真,用這個假身體來爲一切衆生服務,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,這真實功德。
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做出最好的榜樣,一生教學,沒有一天空過。他在一生當中所遇到的,毀謗、嫉妒、障礙,甚至于有人陷害,世尊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應對,我們要知道,要學習。我們今天遇到這些一點都不稀奇,如果我們遇不到,釋迦牟尼佛何必做這個樣子給我們看?惠能大師大徹大悟之後,大徹大悟就成佛了,還要到獵人隊裏頭去避難十五年,不是短時間,等待機緣成熟才出來弘法利生。那個十五年是修忍辱波羅蜜,忍辱裏頭當然有定有慧,沒有定慧怎麼能忍?所以我們曉得,六祖接受衣缽之後,他就是修忍辱、禅定、般若;十五年之後出來,他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他修這個,都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。
佛菩薩什麼不能忍!我們有一點點小的都忍不過,這怎麼行,怎麼能成爲佛菩薩的弟子?一定要懂這個道理,起心動念就沒有惡念,言語造作當然沒有不善的行爲。佛弟子都能依教奉行,我相信佛教會被社會大衆普遍歡迎。今天人說我們是迷信,我們沒有做出來,沒有把釋迦牟尼佛樣子做出來,過失不在別人,在自己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七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