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七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四叁七集)  2012/7/19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437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九百零九頁,最後一行看起:

  【或時心诤。有所恚怒。後世轉劇。至成大怨。世間之事。更相患害。雖不臨時。應急想破。】

  這段經文是佛在此地教給我們,不能有爭執,這一點非常重要,無論是出家、在家,平時處世待人,要把爭執放下。現在人口邊上常講的競爭,競爭可以說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源,競爭到激烈就變成鬥爭,鬥爭到激烈就變成戰爭。現在的戰爭是核武、生化,沒有勝負,是同歸于盡的。所以這是愚癡到極處。但是有時候人不能夠忍受,原因是從很小很小事情起的動機,只要小能夠忍,就不會出現災難。我們看注解,念老在此地,爲我們提供一些資料,給我們做參考。『或時心诤』,诤就是競爭的爭,「《一切經音義》解作訟」,诤訟,意思是一樣的。「《會疏》曰:人情平時雖無憤恨,違境忽生,不時鬪诤,故雲或時」。或時,我們現在講有時候會發生,不是一定的。在什麼時候發生?兩個人爭執,意見不相同,誰也不服誰,這個時候就會發生。有智慧的人懂得讓,什麼叫忍讓、謙讓、禮讓,都在這個時候用上了,只要用個讓,問題立刻就化解。所以古聖先賢、諸佛菩薩,都教給我們修忍辱波羅蜜。中國古人很少講爭這個字,可是爭這個字現在在全世界普遍用上了。

  我曾經向一位美國的老教授請教,澳洲時候遇到的,這是一個資深的教授,在昆士蘭教書。我向他請教,我說美國是不是從幼兒園就教競爭?他告訴我,是的。我說,一直到大學、研究所?沒錯。我說競爭再升級是什麼?他沒有想到我這個問法,當時他很震驚,不能回答。我告訴他,我說競爭升級就是鬥爭,鬥爭升級就是戰爭。這種思惟、這種理念,就是造成現前整個世界社會動亂、地球上災難頻繁的真正因素,教錯了。我說在過去的中國,一百年前,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,沒有教小孩子競爭的,沒聽說過。我們童年,家裏頭教給我們,學校老師教給我們,都教我們讓,沒教我們爭的,所以我們從小就沒有爭的這個概念。

  我在學校念書,從來不跟任何同學競爭。考試,我父母對這個不關心,只要我年年升級,他們就很滿意了。我了解父母的心態,所以我考試,算算我的分數有六十分,再多加個五分,六十五分,我就交卷。所以考試我總是第一個交卷。老師一看,我的題目沒做完,爲什麼不做?分數夠了,及格了。沒有爭的念頭。小時候確實記憶力很強,所以學校的功課很容易應付。我聽課是很注意,很用心聽,聽了就不溫習了,應付考試足夠。所以我的時間都在圖書館,去看我想看的書、歡喜看的書,我的常識比同學們都豐富,我看的東西很多。抗戰勝利,我在南京,那時念初中叁年級,我們班主任是我們的訓導主任,他對我非常好。就問我,你爲什麼不要高一點分數?我就給老師說,老師,學校學這個東西在社會上用不上,所學非所用,我不用在這上下功夫。老師非常驚訝,他說那你到學校來幹什麼?到學校來學習,我學習的東西在圖書館,我要看我喜歡的東西。我喜歡那個功課,分數都很高,喜歡的。讀喜歡讀的書,幹喜歡幹的事,這個多快樂,沒有人強迫我,也沒有任何壓力對我,我涉獵的範圍就很大。

  但是我有我的一個想法,好像有個中心的軸一樣,不離開這個中心。這個中心,就是我這一生要爲國家民族、要爲人民做哪些好事,這是我的中心理念。各行各業很多,我選擇一行,沒有想到最後是走釋迦牟尼佛的道路。好!釋迦牟尼佛是教育,而且是義務教育,沒有報酬的,義務教育,身心一點壓力都沒有。我真的是一個層次一個層次提升,最後提升到哲學。那是想到什麼?再好的製度、方法,如果不是好人,就沒有辦法推動。所以到最後,大概在二十歲左右,就想到好人太重要了,這就走向哲學,得到方東美先生的幫助。

  方老師告訴我,學哲學的人是最有愛心的人,沒有愛心不能學哲學。沒有想到他教給我,給我講哲學概論,最後一個單元講的是佛經哲學,我們從這個地方認識了佛教。原本認爲佛教是宗教、佛教是迷信,可是實際上讓我們在表面上看到的佛教,你看寺院庵堂,真的是宗教、是迷信。所以老師告訴我,真正的佛經哲學現在不在寺廟。我說在哪裏?在經教,經典裏頭。過去,二、叁百年前,那時候佛經哲學在寺廟,這些出家人都有德行、有學問,他們真正是聖哲。現在出家人他不學了,只搞念經超度亡人,搞這個,爲死人服務,不是爲衆生服務。所以告訴我這條路子,真正想學,到經典裏面去找。跟方先生稍後,我就認識章嘉大師,這是個好老師、真善知識,指給我一條道路,叫我學釋迦牟尼佛。第一部叫我讀的書,是《釋迦譜》、《釋迦方志》,唐朝時候人編的,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傳記。但是這個傳記是經文裏面搜集來的,都是經文的,經文裏頭有講到釋迦牟尼佛一生行誼,都把它抄出來、集中起來,用一個標題。讀這個之後,了解釋迦牟尼佛的生平,認識了佛教。

  釋迦是個非常慈悲的人,一生就一個目標,怎樣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,就這個目標。用什麼方法?他終于了解了,苦從哪裏來的?從迷惑來的,對于宇宙人生一切真相不了解,隨著煩惱習氣,這帶來苦難;樂從哪裏來?樂從覺悟來的。所以這個苦樂真實的受用,于富貴貧賤不相幹。他終于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幫助衆生離苦得樂,離苦得樂是講的果,因是什麼?因是一定要幫助衆生破迷開悟,破迷就離苦,開悟就得樂。破迷開悟落實在教育,用教學做手段,達到這個目的。他一生就真幹,身行言教。自己所明白的他全做到,然後教人,別人相信,自己率先做到。教人什麼?教人做個好人。所以最初十二年,等于他辦小學,這個小學叫普世教育,就等于說,這個地球上的居民都能離苦得樂,社會能安定和諧,人民能夠幸福美滿,以這個爲目的。

  我們發現,佛教裏頭沒有神,它不是宗教,宗教一定有個造物主,不是的。佛是什麼意思?佛是老師,有德行、有學問,肯教化別人,這麼一個好老師。佛陀、菩薩、阿羅漢,用現在的話來說是佛教的學位,像我們現在講博士、碩士、學士,最高的學位是佛陀,第二個學位是菩薩,第叁個學位是阿羅漢。這個學位有標准的,標准不在乎你念多少書,不在乎這個,標准是放下。佛告訴我們,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絕對是平等的,又告訴我們,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這還得了嗎?換句話說,每個衆生都有圓滿的智慧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;有圓滿的德行,這能力;有圓滿的相好,我們中國人講福報,一點欠缺都沒有。現在我們爲什麼變得這麼苦?是因爲我們有障礙,叁種障礙,第一種叫無明煩惱,障礙了本性,第二種塵沙煩惱,第叁種叫見思煩惱。這叁大類煩惱如果你都放下了,你就成佛了,你全都恢複了。

  所以我們看六祖惠能大師,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在黃梅參學,實際上就做義工,做苦工的,做了八個月,五祖的衣缽傳給他。那個時候的祖師就是佛的代表,實際上就成佛了。什麼條件祖師才把衣缽傳給你?就是叁種煩惱都放下了。只要放下,你的智慧就現前,你的能力就會現前,一切統統現前了這叫成佛,真的,不是假的。五祖在半夜叁更召見他,跟他講《金剛經》大意,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把無明、塵沙、見思煩惱統統放下,這一放下就成佛。我們說能大師受教育,受正式講課的教育,他的一生不過兩個小時,他就畢業了。他的畢業論文就是說的二十個字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、本不生滅、本自具足、本無動搖、能生萬法」。你看,他一說出來,五祖說行了,肯定了,畢業了。衣缽給他了,那就是畢業證書,就是第六代祖。這是個什麼樣的等級?他什麼都沒學過,他什麼都知道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他不認識字,你念給他聽,他全懂,他能給你講出來。這是佛法。佛法之外,世間法,孔子的書、老子的書,什麼東西你念給他聽,他都懂,他都能給你講。這什麼個道理?我們現在曉得了,一切法不離自性,一切法從自性裏生的,你只要見了性,哪有不通的道理?所以要不要學?不需要學,放下就是。

  我跟章嘉大師,頭一天跟他見面,那是我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,以前沒有跟出家人往來過,第一次跟他見面。我也不知道他地位多高,不知道,把他當作老師看待。我見他的時候我二十六歲,他六十五歲,大我叁十九歲,祖父輩的、爺爺輩的。我向他老人家請教,我說方東美先生告訴我佛法是哲學,佛經是屬于高等哲學,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。我向他請教,在佛法裏頭有沒有一個方法,能讓我們很快就契入境界?我們著急,想學。我這句話問出來之後,他看著我,我也看著他,等他回答。沒想到看了半個多鍾點,他不說話。半個鍾點之後說了一個字,有。我們就非常振奮起來,精神提起來,專聽,專心傾聽,他又不說了。大概六、七分鍾之後,告訴我六個字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這種教學方法我第一次領教了,十幾年之後我才真正明了這裏頭的道理。什麼個道理?年輕人心浮氣躁,提出一個問題,你心不定,講了沒用,耳邊風,這個耳朵進去,那裏出去了。他必須等到你整個把情緒定下來,他才告訴你。說了個有,我們又定不住了,精神提起來,那什麼叫精神提起來了?叫妄念,又浮躁了,毛病又出來了。又有六、七分鍾,叫你沈澱下來,再給你講,有道理!這中國古老的教學方法高明,言語不多,你記住一輩子不會忘記,你印象深刻。

  章嘉大師這個老人,行住坐臥都好像在定中,動作很慢,就像佛經上所說的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,你真能在他身上看出來。態度非常溫和,佛經上講的四攝六度,你都在看他一舉一動,言談之間都透露出來,叫人仰慕。你見到他,舍不得離開他,縱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