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小孩,名字叫流離,「及年八歲,與梵志子好苦」,好苦是梵志子的名字,到摩诃男家。這個時候,「迦毗羅國新起一講堂,欲請如來于中供養,爾時流離太子往至講堂,即升師子之座」。「時諸釋種」,釋迦族的人,「見之」,罵他,這個小孩是奴婢所生的,怎麼敢坐在當中。「于是出語梵志子好苦曰:此諸釋種,捉我毀辱,乃至于此,我後紹王位時,汝當告我此事」。這是他受到侮辱,等到將來他繼承王位,讓他的周邊人提醒他。流璃太子以後確實坐了王位,好苦把這個事情告訴他,「流離集兵往伐釋種」。這是近因,近因是個緣,遠因呢?遠因在後頭。有因沒有緣不會起現行,不會發生問題,所以一定有遠因、有近緣。
「佛告比丘」,這佛說的,「往昔之時」,這很久以前,「此羅閱城有捕魚村,時世饑儉,彼村有池多魚。時城中人,向于池中捕魚食之。池中有二種魚,一名麸,二名多舌,各懷報怨。時有一小兒在岸,見魚跳而喜,以杖打彼魚頭。爾時羅閱人者,今釋種是」,這是從前這個因,種下的因。麸魚就是今天的琉璃王,多舌魚就是梵志好苦,小孩就是釋迦牟尼。前世的因緣,「故流離王殺釋種也」。下面也有琉璃王的一個簡單介紹。這就是說明,釋迦族原來是一群漁夫,以打魚爲業的,琉璃王這一族就是池裏頭的魚。當時把這些魚殺來吃,結了這個仇。這一生又遇到這麼小的事情,不是很嚴重的事情,辱罵這個王子,這是近因。近的緣、遠因,因緣聚合。
釋迦牟尼佛知道這個事情,能不能救?不能救,業力不可思議。目犍連有神通,用他的缽裝了五百個釋迦族的人,送到天上,想避免這個災難。佛就給大家講,講這段因緣,目犍連神通第一,讓目犍連,你再去,去看看你的缽。結果他去看了,缽裏頭人都化成血水,這才知道定業不能避免,逃不掉的。釋迦牟尼佛告訴他的族人逃亡、躲避,所以他這個家族一部分人逃到西藏,在後藏就定居下來,以後再沒有回去。這個事情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,釋迦族的後人都在西藏,等于說佛教全到中國來了。在曆史上有過這一次戰爭,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,決定不能殺生。
今天有很多信息都講有大災難,我們怎樣避免?幾乎也是有同樣的信息,多方面的信息,告訴我們叁樁事情。第一個,要吃長素,不要吃衆生肉。可見得這個災難與殺業有密切的關系,我們要忏悔,不再吃衆生肉。第二個,要有愛心,要能愛一切衆生。第叁個條件,要能鎮靜。災難縱然來了,不害怕,不畏不懼,你能夠度過這個災難。如果災難來了,恐怖,那我們相信,可能是被驚嚇而死的人很多,被嚇死了。所以一定要能夠定住,心裏頭不驚不怖。我們學佛的人當然以念佛最好,不要去想這些事情,別去想災難。佛在經上多少次教導我們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我們心裏頭沒有災難,事上就沒有災難,法從心想生。心裏面想佛,極樂世界會現前,佛菩薩會現前;想災難,災難也會現前,何必去想它?常常想災難這是負面的意念,不好。我們要把負面的清除掉,有個正確的觀念。正確觀念,在佛法上讓我們想十善、六和、六度、十願,這是非常正面的思想。在中國傳統文化裏頭,我們常常想到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這些都是純正的念頭,不會帶來災難。日常生活當中特別要留意的,有些小的沖突立刻化解,決定不能爭。吃虧,好!記住,吃虧有福,肯吃虧的人會有福報,古人講吃虧是福,很有道理,不跟任何人發生沖突。
我們再往下面看,『世間之事,更相患害』,指世間冤冤相報的事情,「互爲禍害。既造業因,必結惡果,報應雖不立即顯現于當時,故雲雖不臨時。但因果不虛,決當報償于後世」。我在學佛早年,那個時候已經出來講經了,講《楞嚴經》,那也是一部大經。當時一個邬余慶老居士,浙江奉化人,在臺灣也是個小企業,他是製造腳踏車的,有一個這樣的工廠,生産腳踏車,老居士。每次講經他都來,最早錄音是他做的,他每次來都帶個錄音機,錄音,不是錄影。那個錄音,從前最老的,箱子好大、好笨重,用盤帶,膠卷轉的那種帶子,最早的,那時候我們都沒有這個設備。他告訴我一個真正的故事,冤冤相報。
他有個朋友,在上海,他們都做生意的。抗戰期間這個朋友是在一個輪船公司,其實輪船只有一條,只有一條船,老板是德國人。因爲他做事情很負責,也很認真,老板很信任他,把這個公司交給他代管,他回國。回國之後就沒有再回來,所以這個産業就變成他的了。他很會經營,以後又買了幾艘船,這個公司就愈來愈大。以後結婚,也生了個兒子,兒子也很可愛,可是兒子不孝順父母,很浪費,不知道愛惜物品,用錢更是浪費。有一天,好像是他過生日,請客大家吃飯,來賀喜的時候,他突然看到他這兒子面孔是他前頭老板的面孔。他馬上就想起來,是老板來投胎。他也很聰明,當衆就宣布,所有産業是他兒子的,就轉他兒子名下。這念頭轉得快,知道這是他的産業,就全部還給他。曉得什麼?他是來討債的。所以他的態度不孝順,不孝順父母,對于用錢方面,很大方,他不吝惜,很浪費就是了。這一下就覺悟了。
他說這是真的事情,他親自,這是他的好朋友,遇到過這樣的事情,真有討債來的。你就曉得,你要殺人,殺人要償命,他來索命,要來報仇;欠債他要來討債,你得要還錢,這個事情決定不是假的。所以,我們在一生當中遇到這個事情,決定不能殺生,不但不能殺人,連動物都不能殺。不義之財決定不能取,有占便宜的念頭都是盜心,都不可以。我們能忍一時,後福無窮。
我在前面跟大家報告,我以前老校長周邦道,晚年的時候做官,考選部的常務次長。公家給他們家裏裝電話,他的兒子,兒子跟我們同學,告訴我們,老先生除非是公事才用這個電話,私事不用公家的電話,他們巷口有公用電話。告訴他兒子,你們朋友打電話家裏來可以,你們不可以打出去,你們要打出去的話,這是公家付錢,這個電話費是國家付的,不許可。公家配的有汽車,轎車給他,他上班公事用這個車,私事的時候他坐巴士。他兒子給我說,爸爸老頑固就頑固到這個樣子,這是國家給你的,你當然可以用,哪個人不用?不用白不用。可是老先生就是這麼固執,分得清清楚楚的,國家一滴汽油都不可以浪費,電話費,私人決定不能用公家的。大概到全世界找公務員,找不到一個像這樣的。他兒女跟我們說。我就告訴他,爸爸是學佛的,懂得因果報應,他這樣做,後福無窮,來生的果報殊勝。這是你們不知道,你們只看到眼前,你沒有看到後來。老先生死了之後,如果不是念佛往生,決定生天道,一生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決定不違背倫理道德,值得贊歎,值得歡喜。你們做兒女的也都沾光,這祖宗有德,他做得沒錯。
像這些事情,佛在此地提醒我們,『雖不臨時』,因果不虛,善有善果,惡有惡報,不是不報,時辰未到。所以佛提醒我們『應急想破』。衆生畏果,菩薩畏因,菩薩警覺性高,絕不造惡因,絕對沒有惡念。別人毀謗我、侮辱我、欺負我,陷害我,都不能用惡意對他,總要想著這些全是誤會,他對我們不了解,那是誤會,絕對不可以有怨恨心,這問題根本就沒有了。到他哪一天明白了,真正認識我們,自然就沒有了。所以古聖先賢教導我們,常常反省自己,決定有因、有緣,絕對沒有一樁事情是突發的。沒有因緣突發的,沒有。我們自己不懂事的時候,過去或者是今生,有意無意有得罪他的時候,有說錯話的時候,這就是我們種下的因。今天別人這樣對待我的,這是報。因是自己種的,報應該自己承受,不怨天、不尤人,這才是真正種大福報。特別是在現前的社會,佛在經上教給我們,「先人不善,不識道德,無有語者,殊無怪也」。做什麼樣的錯事,都要想到這句經文,不要去責怪他,他沒有受過倫理道德教育,沒有受過佛法的教育。換句話說,做錯事情是可以原諒的,他不知道哪些事情是不應該做的。今天認爲報複是正常的,我們要理解,就不會責怪他,也不會怨恨他,自己要做得更好,避免一切過失,這就對了。
底下一段,「谕舍惡修善」。這個裏頭有兩小段,第一段,「生死自當」。
【人在愛欲之中。獨生獨死。獨去獨來。苦樂自當。無有代者。】
這句句都是真話。「愛欲指情愛與貪欲」,一般人講情執,對于情愛的執著非常嚴重。這四個字,情愛、貪欲,是六道生死輪回的根本。所以古人說「愛不重不墮娑婆」,娑婆就是六道輪回。你怎麼會到六道輪回來?就是愛、貪太重。還有一句話,是「念不一不生淨土」,我們念佛求生淨土,要一心、要專注,不可以有妄念,不可以有雜念,一心專注他決定生淨土。愛不重不墮娑婆,那就是說,愛我們一定把它淡化,情執要淡化。學佛要轉愛緣爲法緣,親愛的人變成我們同參道友、變成同學,這樣子好。我們在一起共修,目的地是同生極樂國,親近阿彌陀佛,這就完全正確了。在這個世間互相照顧、互相勉勵,要不斷提升自己境界,決定要避免墮落。世間的東西應該要放下,生活所需一切隨緣,有很好,沒有也好,不要計較,不要放在心上,不要留戀這個世界,心心向往極樂世界。兩個世界的比較,佛在這部經裏頭介紹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「世人舉體沈溺于愛欲之中」,這個話說得不過分,「于是死此生彼,流轉無窮」。我們從一些寺院有些放生的畜生,細心去觀察,寺院放生這些畜生,多半都是寺院裏頭的修行人,他的愛欲沒斷,臨終的時候墮到畜生道。前世畢竟還有一點念佛功夫,有這一點佛緣,這個畜生被寺院出家人收養。如果靈性高的,跟著出家人在一起修行。像谛閑法師所說的,他在年輕時,住在一個小廟,頭陀寺。廟裏頭有一只公雞,應該是個修行人,每天早晨起來報曉,叫醒大家上早課。那個時候寺廟沒有鍾,沒有時鍾,完全靠雞叫,它來擔任這個工作。大衆念佛的時候,這個公雞跟在後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