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六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个完全没有,热心教导,在现在这个社会可遇不可求。以后我跟章嘉大师三年,大师也是每个星期给我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,每个星期天见一次面,从哲学正式进入到佛学。老人往生之后,我辞掉了工作专心学佛,由朱镜宙老居士、忏云法师两个人介绍我认识李老师。我在台中住了十年,跟李老师学经教,李老师慈悲,照顾得也是无微不至,我们一生感恩。感老师的恩就能感佛恩,今天展开佛的经教,看到佛苦口婆心教导我们,能真听懂、真落实。把我们听懂多少要用到多少,用在生活、用在工作、用在处事待人接物,要用上你真学到了。所学非所用,你没有学到,真学到哪有不会用的道理!章嘉大师早年教我,你没有能够落实,不是你不懂,就是你懈怠,你为什么没做到?大多数的人真的没听懂。听懂的人,如果习气很重,也是个障碍。

  我们真想学佛、真想能做到,怎么办?努力去学,学的时间长了,这讲薰习,长时薰修,长时间的薰修,不知不觉自自然然他就做到,不是勉强,完全出自于自然。先学还当然都是用妄心,妄想分别执著,时间久了,不能间断,不能离开佛经。佛不在世,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佛所在之处,展开经卷就是面对佛陀,求佛菩萨加持,让我们真正能够懂得佛的真实义。开经偈上所说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这个真实义往往跟我们的习性发生冲突,我们染上这些不好的习惯,这个都要长时间去薰习,慢慢的毛病都能够改过来。自己要真诚,要勇于改过,要学着真正去爱别人,去关心别人、关怀别人,才能够逐渐体会到佛菩萨的真实义。贪瞋痴慢疑,一定要认清楚这个东西是毒,真的是毒,统统障碍自性的智慧跟德能;换句话说,决定要远离。佛劝我们远离,不劝我们,我们也要远离它,绝对不是好东西。杀盗淫妄,你真正了解因果你就会被吓住,不敢造作,它有报应的。明白因果自然就能够忍受,开始是要忍受,逐渐根扎牢,懂得多了,善心出来,这些烦恼习气自然就消除,自己能感受得到,逐渐逐渐轻了,真看破、真放下。要过佛菩萨的生活,纯净纯善,世间这些恶念恶行自然淡薄了。

  『有无相通』,不仅仅是对家人眷属,如果有能力要照顾邻里乡党,你照顾的人愈多你的福报也愈大,你的心愈清净境界也会提升,所以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。爱护众生,真正爱护、照顾众生,第一桩大事情就是要帮助他觉悟,那叫真爱护。释迦牟尼佛的爱护从哪里表现?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不停止,这是真正爱护。所以布施,经教里说得太多了,财布施比不上法布施,大乘经上佛说,即使大千世界七宝布施,都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的功德。这是真的不是假的,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是物质,物质给你带来世俗的福报,不能让你开悟,不能帮助你脱离六道轮回,所以这个布施功德不大。为人说四句偈,虽然是小事情,甚至于劝他念一句阿弥陀佛,这都是布施。我们念佛他听到,听进去了;我们的形象他看见,他看到我们是个学佛的人,阿赖耶识里头落下佛的种子。这个种子虽然现在不起作用,来生后世,乃至于无量劫之后,他遇到缘这个种子起现行,会帮助他往生成佛。这个法布施的价值就太大太大了,我们要知道,知道利用善巧方便。布施的心真有,不断,遇到缘真干,不问收获,只问耕耘,绝不求果报。

  『无得贪惜』,对于财、名利没有贪心,财布施、法布施没有吝惜,这个样子才能够断恶修善,积功累德。『言色常和』,「言」是言语,「色」是我们今天讲的态度,仪态要柔和,要令人见到的时候生欢喜心,佛门这句话常常用弥勒菩萨来代表。中国人造弥勒菩萨像,都是造的布袋和尚,布袋和尚真有这个人,《高僧传》上有。南宋,他跟岳飞同时代,出现在浙江奉化,总统的家谱里头有记载,宋朝那个时候,他们的祖先礼请布袋和尚,在他家里接受供养两个月,家谱里头还有这个记载。所以有人说,供养弥勒菩萨两个月,出了两个总统。布袋和尚,我们在《高僧传》看他的传记,不知道他姓什么、名字什么,不知道,也不晓得他是哪里人。出现在奉化这一带到处化缘,背一个大布袋,所以人家叫他布袋和尚。化缘,人家给他东西,他都放在布袋上,背着就走了。他圆寂的时候告诉别人,他是弥勒菩萨再来的。说了之后,他真走了,大家才知道他是弥勒菩萨化身。这个人见人一天到晚满面笑容,肚皮很大,代表能包容,心量大。所以在中国造弥勒菩萨的像都造他的像,这个表法非常明显,笑面迎人,能包容万物,绝对没有看到他跟人计较的。《传记》里头有写,曾经有人向他请教佛法,他也不说话,他把布袋往地上一放两手张开,人家说这放下。放下之后怎么办?他把布袋提起来走了,一句话不说。这佛门知道叫放得下,提得起。该放下的时候要放下,该提起的时候要提起,不能搞错了,该提起你放下,该放下你提起,就大错特错。世间法要放下,弘法利生的事情要提起,很有味道。布袋和尚非常受人欢迎,「言色常和」,他做到这一点!

  『莫相违戾』,跟任何人都和睦相处;换句话说,跟任何人不会发生冲突,真正是「当相敬爱、言色常和」。大乘教里佛常说,「菩萨所在之处,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」,这个布袋和尚做到了,我们应当向他学习。所以在中国寺庙,这个建筑都是表法的,不是随便建造的。山门,一进山门,弥勒菩萨在天王殿坐在当中,面对着大门,进来的人第一个看到他。天王殿是表法的,是个教室,你想进入佛门一定要学弥勒菩萨,能包容一切、能忍辱。能包容、能忍辱,能以欢喜心对一切众生,这是你入大乘之门必须具备的条件。进门两旁边是四大天王,四大天王也是表法的,这护法神,护谁的法?护自己的法,这个一定要知道。我进这个门这护持我的,你进这个门是护持你的,他教你怎样护持自己。东方持国天王,表法都在名号里头,持国,我们引申这个意思,我如何持家,保持我这个家兴旺而不衰。再往前面看,如何持身,如何保持精进不退转,他教你这个。所以持国天王里面含的意思,表的是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代表这个意思。

  修身在正心,心要正;正心在诚意,意要诚。诚意要智慧,智慧要放下,这些物欲不能放下,智慧不会现前。所以格物,格物是放下,物是欲望,物欲,放下物欲,这叫格物。格是格斗,不是跟别人斗,跟自己的欲望去斗,放下欲望就对了。放下贪瞋痴慢疑、放下五欲六尘(财色名食睡),你的心就清净,清净心生智慧。所以「物格而后知至」,智慧现前,智慧现前意就诚,心就正。这个时候中国老祖宗讲的这些德目,我们把它总结十二个字,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仁爱和平,你都很容易做到,你不会违背,这就持身。自己能做到,你就影响这个家,家就能齐;自己没有做到,不能产生影响。所以这是日常生活,生活就是修行,生活就是教化众生,它是一体不能分开的。末后这一句尤其是重要的教诲,「莫相违戾」,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,人与人之间的相处,一定要和睦,决定不能有违戾。

  我们把注解念一遍,「敬爱者,指恭敬与慈爱。憎嫉指憎恶与嫉妒」,憎恶,我们现在一般讲讨厌,不喜欢这个人。「有无相通者,相通指财物,以我之所有,济彼之所无。言色,言语与面色。违戾,违者背逆,戾者乖也,狠也」,我们常讲心狠手辣。「《会疏》曰:怡声下气,言不违戾。温良恭谦,面无颦蹙,是谓常和。故知言色常和」,就是经中所讲的和颜爱语。「以上劝和」。这段经文非常重要,一定要认真把它做到,为什么?六和敬的基础在此地,这个做不到,六和是假的。

  六和这是佛陀对所有弟子,无论是在家、出家所要求的。六和第一个,「见和同解」,用现在的话说,一家人一定建立共识。大家庭有发号施令的,那是家长,家长一定推选出来的,多半都是祖父辈、曾祖父这一辈,年高德望,大家听他的话。有德行、有智慧、有经验,推选这种人做家长,全家听命于他。家里头家教比什么都重要,如果家教疏忽了,这家就会败、会亡,所以中国人为什么那么重视教育,道理就在此地。人是教得好的,不能不教,教他就明理,不教他他就迷惑。教什么?决定是圣贤之道,真实智慧。有共同的认识,这建立共识,下面就是规矩,「戒和同修」。这个戒是家规,《弟子规》是一般家庭里面共同必须要遵守的,里面只说了一百一十三桩事,那是每个家庭必须遵守的。这个东西的来源,是朱夫子的《童蒙须知》,陈弘谋先生的《五种遗规》里头有。除这个之外,每个家庭还有它自己定的规矩,一定要遵守的。因为每个家庭,他们所学的不一样,从事工作不一样,所以各家有各家的行规。你是这个家庭的一个成员,你必须要遵守。底下是「身同住,口无诤,意同悦」,意同悦就是欢喜,彼此互相尊重、互相敬爱、互相关怀、互相帮助。末后「利同均」,一切享受是平等的,没有厚此薄彼,所以大家庭与性德相应。每个人的福报不一样,那个福报大的,除自己生活之外,完全要归公,是家庭的。这中国人家的制度,个人没有私财,是你家里有,家里头每个人生活都是一样的,平等照顾,特殊需要一定全心全力照顾你。所以家是一个人一生的保障,无论从事哪个行业,遇到困难的时候家是你的支援,是你的后盾。中国古人他有依靠,家是他的依靠,这最可靠的,家负责育幼养老,小孩能读书、能栽培的,家是全心全力栽培他。

  团体,家是个团体,四个人以上在一起共同生活,算是一个小团体。三皈依里头说,「皈依僧,众中尊」,众就是团体,所有团体里面,出家人团体最值得人尊敬,为什么?它和睦,可以给一切团体做好榜样。今天这个团体没有了,两个人相处都意见不和,都做不到。佛经上告诉我们,如果这个地方出现一个六和敬的僧团,就得到诸佛护念,龙天善神拥护,这个地区不会有灾难,这么大的功德。为什么六和这么难?问题是在每个人不肯放下,这就难了。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