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個完全沒有,熱心教導,在現在這個社會可遇不可求。以後我跟章嘉大師叁年,大師也是每個星期給我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,每個星期天見一次面,從哲學正式進入到佛學。老人往生之後,我辭掉了工作專心學佛,由朱鏡宙老居士、忏雲法師兩個人介紹我認識李老師。我在臺中住了十年,跟李老師學經教,李老師慈悲,照顧得也是無微不至,我們一生感恩。感老師的恩就能感佛恩,今天展開佛的經教,看到佛苦口婆心教導我們,能真聽懂、真落實。把我們聽懂多少要用到多少,用在生活、用在工作、用在處事待人接物,要用上你真學到了。所學非所用,你沒有學到,真學到哪有不會用的道理!章嘉大師早年教我,你沒有能夠落實,不是你不懂,就是你懈怠,你爲什麼沒做到?大多數的人真的沒聽懂。聽懂的人,如果習氣很重,也是個障礙。
我們真想學佛、真想能做到,怎麼辦?努力去學,學的時間長了,這講薰習,長時薰修,長時間的薰修,不知不覺自自然然他就做到,不是勉強,完全出自于自然。先學還當然都是用妄心,妄想分別執著,時間久了,不能間斷,不能離開佛經。佛不在世,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所在之處,展開經卷就是面對佛陀,求佛菩薩加持,讓我們真正能夠懂得佛的真實義。開經偈上所說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這個真實義往往跟我們的習性發生沖突,我們染上這些不好的習慣,這個都要長時間去薰習,慢慢的毛病都能夠改過來。自己要真誠,要勇于改過,要學著真正去愛別人,去關心別人、關懷別人,才能夠逐漸體會到佛菩薩的真實義。貪瞋癡慢疑,一定要認清楚這個東西是毒,真的是毒,統統障礙自性的智慧跟德能;換句話說,決定要遠離。佛勸我們遠離,不勸我們,我們也要遠離它,絕對不是好東西。殺盜淫妄,你真正了解因果你就會被嚇住,不敢造作,它有報應的。明白因果自然就能夠忍受,開始是要忍受,逐漸根紮牢,懂得多了,善心出來,這些煩惱習氣自然就消除,自己能感受得到,逐漸逐漸輕了,真看破、真放下。要過佛菩薩的生活,純淨純善,世間這些惡念惡行自然淡薄了。
『有無相通』,不僅僅是對家人眷屬,如果有能力要照顧鄰裏鄉黨,你照顧的人愈多你的福報也愈大,你的心愈清淨境界也會提升,所以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。愛護衆生,真正愛護、照顧衆生,第一樁大事情就是要幫助他覺悟,那叫真愛護。釋迦牟尼佛的愛護從哪裏表現?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不停止,這是真正愛護。所以布施,經教裏說得太多了,財布施比不上法布施,大乘經上佛說,即使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都比不上爲人說四句偈的功德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,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是物質,物質給你帶來世俗的福報,不能讓你開悟,不能幫助你脫離六道輪回,所以這個布施功德不大。爲人說四句偈,雖然是小事情,甚至于勸他念一句阿彌陀佛,這都是布施。我們念佛他聽到,聽進去了;我們的形象他看見,他看到我們是個學佛的人,阿賴耶識裏頭落下佛的種子。這個種子雖然現在不起作用,來生後世,乃至于無量劫之後,他遇到緣這個種子起現行,會幫助他往生成佛。這個法布施的價值就太大太大了,我們要知道,知道利用善巧方便。布施的心真有,不斷,遇到緣真幹,不問收獲,只問耕耘,絕不求果報。
『無得貪惜』,對于財、名利沒有貪心,財布施、法布施沒有吝惜,這個樣子才能夠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。『言色常和』,「言」是言語,「色」是我們今天講的態度,儀態要柔和,要令人見到的時候生歡喜心,佛門這句話常常用彌勒菩薩來代表。中國人造彌勒菩薩像,都是造的布袋和尚,布袋和尚真有這個人,《高僧傳》上有。南宋,他跟嶽飛同時代,出現在浙江奉化,總統的家譜裏頭有記載,宋朝那個時候,他們的祖先禮請布袋和尚,在他家裏接受供養兩個月,家譜裏頭還有這個記載。所以有人說,供養彌勒菩薩兩個月,出了兩個總統。布袋和尚,我們在《高僧傳》看他的傳記,不知道他姓什麼、名字什麼,不知道,也不曉得他是哪裏人。出現在奉化這一帶到處化緣,背一個大布袋,所以人家叫他布袋和尚。化緣,人家給他東西,他都放在布袋上,背著就走了。他圓寂的時候告訴別人,他是彌勒菩薩再來的。說了之後,他真走了,大家才知道他是彌勒菩薩化身。這個人見人一天到晚滿面笑容,肚皮很大,代表能包容,心量大。所以在中國造彌勒菩薩的像都造他的像,這個表法非常明顯,笑面迎人,能包容萬物,絕對沒有看到他跟人計較的。《傳記》裏頭有寫,曾經有人向他請教佛法,他也不說話,他把布袋往地上一放兩手張開,人家說這放下。放下之後怎麼辦?他把布袋提起來走了,一句話不說。這佛門知道叫放得下,提得起。該放下的時候要放下,該提起的時候要提起,不能搞錯了,該提起你放下,該放下你提起,就大錯特錯。世間法要放下,弘法利生的事情要提起,很有味道。布袋和尚非常受人歡迎,「言色常和」,他做到這一點!
『莫相違戾』,跟任何人都和睦相處;換句話說,跟任何人不會發生沖突,真正是「當相敬愛、言色常和」。大乘教裏佛常說,「菩薩所在之處,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」,這個布袋和尚做到了,我們應當向他學習。所以在中國寺廟,這個建築都是表法的,不是隨便建造的。山門,一進山門,彌勒菩薩在天王殿坐在當中,面對著大門,進來的人第一個看到他。天王殿是表法的,是個教室,你想進入佛門一定要學彌勒菩薩,能包容一切、能忍辱。能包容、能忍辱,能以歡喜心對一切衆生,這是你入大乘之門必須具備的條件。進門兩旁邊是四大天王,四大天王也是表法的,這護法神,護誰的法?護自己的法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我進這個門這護持我的,你進這個門是護持你的,他教你怎樣護持自己。東方持國天王,表法都在名號裏頭,持國,我們引申這個意思,我如何持家,保持我這個家興旺而不衰。再往前面看,如何持身,如何保持精進不退轉,他教你這個。所以持國天王裏面含的意思,表的是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代表這個意思。
修身在正心,心要正;正心在誠意,意要誠。誠意要智慧,智慧要放下,這些物欲不能放下,智慧不會現前。所以格物,格物是放下,物是欲望,物欲,放下物欲,這叫格物。格是格鬥,不是跟別人鬥,跟自己的欲望去鬥,放下欲望就對了。放下貪瞋癡慢疑、放下五欲六塵(財色名食睡),你的心就清淨,清淨心生智慧。所以「物格而後知至」,智慧現前,智慧現前意就誠,心就正。這個時候中國老祖宗講的這些德目,我們把它總結十二個字,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、仁愛和平,你都很容易做到,你不會違背,這就持身。自己能做到,你就影響這個家,家就能齊;自己沒有做到,不能産生影響。所以這是日常生活,生活就是修行,生活就是教化衆生,它是一體不能分開的。末後這一句尤其是重要的教誨,「莫相違戾」,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,人與人之間的相處,一定要和睦,決定不能有違戾。
我們把注解念一遍,「敬愛者,指恭敬與慈愛。憎嫉指憎惡與嫉妒」,憎惡,我們現在一般講討厭,不喜歡這個人。「有無相通者,相通指財物,以我之所有,濟彼之所無。言色,言語與面色。違戾,違者背逆,戾者乖也,狠也」,我們常講心狠手辣。「《會疏》曰:怡聲下氣,言不違戾。溫良恭謙,面無颦蹙,是謂常和。故知言色常和」,就是經中所講的和顔愛語。「以上勸和」。這段經文非常重要,一定要認真把它做到,爲什麼?六和敬的基礎在此地,這個做不到,六和是假的。
六和這是佛陀對所有弟子,無論是在家、出家所要求的。六和第一個,「見和同解」,用現在的話說,一家人一定建立共識。大家庭有發號施令的,那是家長,家長一定推選出來的,多半都是祖父輩、曾祖父這一輩,年高德望,大家聽他的話。有德行、有智慧、有經驗,推選這種人做家長,全家聽命于他。家裏頭家教比什麼都重要,如果家教疏忽了,這家就會敗、會亡,所以中國人爲什麼那麼重視教育,道理就在此地。人是教得好的,不能不教,教他就明理,不教他他就迷惑。教什麼?決定是聖賢之道,真實智慧。有共同的認識,這建立共識,下面就是規矩,「戒和同修」。這個戒是家規,《弟子規》是一般家庭裏面共同必須要遵守的,裏面只說了一百一十叁樁事,那是每個家庭必須遵守的。這個東西的來源,是朱夫子的《童蒙須知》,陳弘謀先生的《五種遺規》裏頭有。除這個之外,每個家庭還有它自己定的規矩,一定要遵守的。因爲每個家庭,他們所學的不一樣,從事工作不一樣,所以各家有各家的行規。你是這個家庭的一個成員,你必須要遵守。底下是「身同住,口無诤,意同悅」,意同悅就是歡喜,彼此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、互相關懷、互相幫助。末後「利同均」,一切享受是平等的,沒有厚此薄彼,所以大家庭與性德相應。每個人的福報不一樣,那個福報大的,除自己生活之外,完全要歸公,是家庭的。這中國人家的製度,個人沒有私財,是你家裏有,家裏頭每個人生活都是一樣的,平等照顧,特殊需要一定全心全力照顧你。所以家是一個人一生的保障,無論從事哪個行業,遇到困難的時候家是你的支援,是你的後盾。中國古人他有依靠,家是他的依靠,這最可靠的,家負責育幼養老,小孩能讀書、能栽培的,家是全心全力栽培他。
團體,家是個團體,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同生活,算是一個小團體。叁皈依裏頭說,「皈依僧,衆中尊」,衆就是團體,所有團體裏面,出家人團體最值得人尊敬,爲什麼?它和睦,可以給一切團體做好榜樣。今天這個團體沒有了,兩個人相處都意見不和,都做不到。佛經上告訴我們,如果這個地方出現一個六和敬的僧團,就得到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擁護,這個地區不會有災難,這麼大的功德。爲什麼六和這麼難?問題是在每個人不肯放下,這就難了。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