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六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四三六集)  2012/7/18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436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九百零九页,从第一行看起,「谕眷属和敬」:

  【世间人民。父子兄弟夫妇亲属。当相敬爱。无相憎嫉。有无相通。无得贪惜。言色常和。莫相违戾。】

  世界的和平,必须求之于国家跟国家的和睦相处。一个国家之和,在古人,中国古时候说,必定要在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所以家是国的根本。在中国过去古老的社会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相当中国周朝时代。周朝建国距离我们现在三千二百年,孔子出现在春秋,孟子出现在战国,那是周朝的晚期,末期五百年,释迦牟尼佛也在这个时代,印度跟中国都没有统一,都是属于部落的国家,所以小国。我们在历史上看到,周朝那个时候有八百诸侯,诸侯国就是八百多个国家,以后秦始皇统一,许多这国家就变成县市、大的乡镇。国跟家关系非常的密切,家治好了,国家自然稳定和谐,社会会繁荣而成为太平盛世。所以中国人非常重视家,这个家的观念,在中国社会产生很大的作用,就是帮助国治、天下平,起了这么大的作用。

  家庭是由夫妇结合建立的。中国自古以来,以农立国,农业需要人口,工作的时候,人多好工作。中国人对于产业重视恒产,恒产就是土地,它不会变动。房屋都会摧毁掉,唯有田地会长久的存在,所以重视田地、山林,以这个为产业。一个家族世世代代都住在一起,五代同堂,我们就想这个家有多大!老祖宗他们兄弟这一辈,每一个兄弟又有儿子,儿子又有孙子,五代当中你就能够看得到,一般人口都在三百多口。三百多口人家,子弟大概就有六、七十个人,这是要学习的、要读书的,所以家庭有子弟学校。除了教育自己家的子弟之外,有时还有亲戚,如果这个家学办得好,很多人都想来学习。我们在《义田记》里面看到范仲淹非常重视教育,贫穷人家没有能力读书的,他办义学。义学还是私塾,聘请好的老师,能够造就的这些孩童,都非常认真来教,替国家培养人才。这个人一生做好事,自己生活非常节俭、廉洁,家里面也是很穷,读书的时候在寺庙。

  寺庙对于中国社会也有很大的贡献,寺庙里头有藏经楼,不仅是佛经,儒释道的典籍统统收藏,所以寺庙跟读书人的关系就非常密切。读书人在那个时候找不到书,几乎在宋朝以前都是手抄的、手写的卷子,自己要书一定要去抄。宋朝发明了印刷术,流通的分量也不是很多,我记得我们在家乡小时候还是要抄书。到哪里去找书?也是到寺庙藏经楼,就等于图书馆一样,那个地方的书籍比较齐全,收藏这些典籍。大户人家也有藏书的,但是分量比不上寺庙。所以读书人到寺庙主要去学习,那个时候出家人确实都有能力教导,儒释道三家都通,所以出家人做了义务的老师。

  家庭组织,夫妇有别。先生对外,负责家庭生计,也就是家庭的生活,丈夫工作要把这个担负出来;妇女相夫教子,相夫是管家,她最重要的一个任务,就是把底下一代教好,所以叫夫妇有别。别是不同的任务,一个是家庭经济生活,一个是培育下一代,培育下一代的使命比那个生活还要重要。所以中国妇女在古时候跟西方人不一样,她有很崇高的地位,家人没有不尊重妇女的,不尊重她,怎么能够对得起祖先?因为她要培养下一代,责任非常重大。一般知识分子,不一定他念过书,他没有念过书,他懂得这些道理,这是什么?老人讲给他听的,不是从书本上学习的,他懂得,懂得胎教,懂得扎根教育,给婴孩做最好的榜样。这是过去的父母,做父母的他明白!

  家庭要兴旺,中国人常说「家和万事兴」,所以家庭里面和睦比什么都重要。要达到家庭和睦就必须要学习忍让,学习谦卑,学习尊重别人。所以家族辈分非常严格,晚辈一定要尊重长辈,年幼一定要尊重年长。大家庭里面的家长他有权威,等于他执法,家人犯的有过失,处分在祠堂里面,也就是在祖先的面前,家里面有规矩。我们看家谱,每家家谱都有它的家规、有家训,这都是后人必须遵守的。中国是把孝道摆在第一,祖宗的教诲不能违背,所以六亲和睦。『父子兄弟夫妇』之外,这算『亲属』,堂兄弟这是一家人,族兄弟这一家人,表兄弟这是外亲,都要相敬相爱,这一家才会兴旺。要读书、要明理,妇女纵然不念书,要常常听讲,讲伦理的故事,讲道德的故事。在古时候确实有这些从事于传播教育的艺人,跟现在的艺人不一样,说唱艺术。这个大家族家长知道他能讲些什么东西,请到家里面来住半个月、住一个月、住三个月,给家人讲这些故事;多半是历史故事,孝悌忠信的故事,礼义廉耻的故事。所以那个时候没有进学堂念书的人都懂得、都明理,他用这些方法来弥补,做为补充教学非常成功。这些都是属于家教!

  决定不能有怨恨、不能有嫉妒,这是最大的忌讳。所以小孩从小父母带他,就要把心量拓开,起心动念常常想着别人,好吃的东西、好玩的东西不可以据为己有。同辈分懂得相让,对长辈都知道尊敬,这个家庭它才会兴旺。这些我们现在也要学,学会了,佛法讲你的法缘好,广结法缘;在世法里面说广结善缘,不跟人结恶缘,结善缘。在佛法里讲要结法缘,法缘跟善缘事是相同的,理不一样;法缘是清净心、是平等心,世缘是爱心,这就是里头有情执,世缘。法缘没有情执,这就涉及到空慧。了解事实真相,对一切人应该要尊重,没有求回报的心,完全是义务,这是人与人之间应该要做的。把一切众生都看作自己兄弟姐妹,年龄跟父亲差不多的都看作父辈,伯伯、叔叔,跟自己儿女年龄差不多的都看成晚辈,一家人!

  前面这四句话,末后两句很重要,「应当和敬,不和成怨」。特别是言语之间,如果心量狭小的很容易结怨。结怨自己并不知道,所谓是「言者无心,听者有意」,他把你的话解错了,他怨恨你,我们自己还完全不知道,所以言语不能不谨慎。这个例子很多,历史上记载的就很可观,引起到后来的冤冤相报,往往很悲惨的结果,都是言语不谨慎。

  『敬爱』,「指恭敬与慈爱」,敬爱的心怎么能生得起来?真的要从小去培养。现在人,我很想敬爱,敬爱的心生不起来,不知道人跟人的关系,不知道人与人的恩德。尤其是父母的恩德、圣贤的恩德(圣贤是大公无私)、佛菩萨的恩德,不学真的不知道。受父母的恩德,如果没有人把这个东西,这个道理、事实真相讲透,我们没有感觉。所以古人说养儿才知道父母恩,到你自己养儿女的时候,你对儿女那种关怀,那种无微不至,才知道自己小时候父母怎么对我们的,你才能在这上体验到。如果不知道反省,你自己永远不会知道父母对你的那种爱。

  老师对学生的照顾现在看不到了,我们很幸运,抗战时期做过流亡学生,国家收我们,国家办学校专收这些流亡的学生,没有父母照顾的。这个学校是国家办的,费用是国家拿的,不但不缴学费还管吃管住。那个时候学校的老师要把父母的责任肩负起来,我们看到老师对我们的照顾,在日常生活当中超过父母,感恩!晚上睡觉,老师夜晚有值班的,夜晚一定有两次巡逻,看学生睡得怎么样,有些睡得不好,被子都踢掉了,老师半夜给他盖被子。对于生病的照顾,那我们亲眼所看见的,所以对老师非常敬爱,老师照顾学生,真的跟照顾儿女一样。这是个特殊的时代,才有这么个学校,我们的校长,校长带头,校长夫妇爱护学生超过他自己儿女,学生服了。一年有那么个几次得到这些救济的物资,分量不多,老师分配。学生离开父母,还跟父母有通信的,有时候父母寄点零用钱;有些完全没有的,那这些同学就受到特别照顾,有限的物资先让他们分。学校学生虽然不多,只有一千多人,同学都分到了,才有他自己子女的分;如果同学还有没分到的,他的子女决定得不到,这我们看见的。老师的心清净平等,大公无私。

  我初到台湾的时候,同学们组织一个校友会,登在报纸上我看到。我到时候到那里去看一下,不少同学,那个时候在台湾大概将近有三百人。校长周邦道,以后他在考选部担任政务次长,就是第一副部长,这公家给他装了电话,他是公事用这个电话,私事不用,私人的事情他到巷口打公用电话。国家给他装电话是公事,不是给他私人用的,所以他的儿女在家里,外面打电话进来可以接,不能打出去,你要打出去的话,得要到巷口去打公共电话。他儿子跟我们都是同学,把这些故事讲给我听,他说老头子都搞成这个样子,给你用的,这不都可以用吗?不行。公家配给他有轿车,他上班、公事他坐那个车子,私事他坐巴士,他不坐那个车,绝对替公家节省汽油。确实我们真是闻所未闻,不是他儿子告诉我们,我们不知道。这样的官员现在社会到哪里去找?我们对这个老校长佩服到极处,没有话说。同学聚会的时候,校长一定要我坐他旁边,因为我出家,同学当中出家只有我一个,他也学佛,所以一定要我坐他旁边。真难得,你看那种廉洁!待遇并不很多,自己生活非常节俭,把钱省下来寄给家乡,还有兄弟姐妹,帮助他们,虽然不多,他尽心,心到了。他的故事,我们学生非常受感动。老人在世,每年校庆这一天我们都聚会,都非常希望看看他、亲近他。老人不在了,我们这个校友会好像也解散了,没有人再能召集。那个时候学校真的是个大家庭。

  要真的,这恭敬心怎么生起来?没有看到榜样,没有真正的事实做基础确实很难生。尊师重道,我跟方东美先生没有关系,只是知道他是同乡,接受他的教诲,学术上不管怎么样,人格感人,那种真正的爱心出自于真诚。失学多年想学一点东西,不让我到学校去旁听,每个星期天上午九点半到十一点半两个小时在他家里面,我们受感动。那个时候我们的生活很清苦,待遇很微薄,对老师真是一分钱的供养都没有。有人补习还有收费的,这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