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四叁六集) 2012/7/18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436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九百零九頁,從第一行看起,「谕眷屬和敬」:
【世間人民。父子兄弟夫婦親屬。當相敬愛。無相憎嫉。有無相通。無得貪惜。言色常和。莫相違戾。】
世界的和平,必須求之于國家跟國家的和睦相處。一個國家之和,在古人,中國古時候說,必定要在家齊,家齊而後國治,所以家是國的根本。在中國過去古老的社會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相當中國周朝時代。周朝建國距離我們現在叁千二百年,孔子出現在春秋,孟子出現在戰國,那是周朝的晚期,末期五百年,釋迦牟尼佛也在這個時代,印度跟中國都沒有統一,都是屬于部落的國家,所以小國。我們在曆史上看到,周朝那個時候有八百諸侯,諸侯國就是八百多個國家,以後秦始皇統一,許多這國家就變成縣市、大的鄉鎮。國跟家關系非常的密切,家治好了,國家自然穩定和諧,社會會繁榮而成爲太平盛世。所以中國人非常重視家,這個家的觀念,在中國社會産生很大的作用,就是幫助國治、天下平,起了這麼大的作用。
家庭是由夫婦結合建立的。中國自古以來,以農立國,農業需要人口,工作的時候,人多好工作。中國人對于産業重視恒産,恒産就是土地,它不會變動。房屋都會摧毀掉,唯有田地會長久的存在,所以重視田地、山林,以這個爲産業。一個家族世世代代都住在一起,五代同堂,我們就想這個家有多大!老祖宗他們兄弟這一輩,每一個兄弟又有兒子,兒子又有孫子,五代當中你就能夠看得到,一般人口都在叁百多口。叁百多口人家,子弟大概就有六、七十個人,這是要學習的、要讀書的,所以家庭有子弟學校。除了教育自己家的子弟之外,有時還有親戚,如果這個家學辦得好,很多人都想來學習。我們在《義田記》裏面看到範仲淹非常重視教育,貧窮人家沒有能力讀書的,他辦義學。義學還是私塾,聘請好的老師,能夠造就的這些孩童,都非常認真來教,替國家培養人才。這個人一生做好事,自己生活非常節儉、廉潔,家裏面也是很窮,讀書的時候在寺廟。
寺廟對于中國社會也有很大的貢獻,寺廟裏頭有藏經樓,不僅是佛經,儒釋道的典籍統統收藏,所以寺廟跟讀書人的關系就非常密切。讀書人在那個時候找不到書,幾乎在宋朝以前都是手抄的、手寫的卷子,自己要書一定要去抄。宋朝發明了印刷術,流通的分量也不是很多,我記得我們在家鄉小時候還是要抄書。到哪裏去找書?也是到寺廟藏經樓,就等于圖書館一樣,那個地方的書籍比較齊全,收藏這些典籍。大戶人家也有藏書的,但是分量比不上寺廟。所以讀書人到寺廟主要去學習,那個時候出家人確實都有能力教導,儒釋道叁家都通,所以出家人做了義務的老師。
家庭組織,夫婦有別。先生對外,負責家庭生計,也就是家庭的生活,丈夫工作要把這個擔負出來;婦女相夫教子,相夫是管家,她最重要的一個任務,就是把底下一代教好,所以叫夫婦有別。別是不同的任務,一個是家庭經濟生活,一個是培育下一代,培育下一代的使命比那個生活還要重要。所以中國婦女在古時候跟西方人不一樣,她有很崇高的地位,家人沒有不尊重婦女的,不尊重她,怎麼能夠對得起祖先?因爲她要培養下一代,責任非常重大。一般知識分子,不一定他念過書,他沒有念過書,他懂得這些道理,這是什麼?老人講給他聽的,不是從書本上學習的,他懂得,懂得胎教,懂得紮根教育,給嬰孩做最好的榜樣。這是過去的父母,做父母的他明白!
家庭要興旺,中國人常說「家和萬事興」,所以家庭裏面和睦比什麼都重要。要達到家庭和睦就必須要學習忍讓,學習謙卑,學習尊重別人。所以家族輩分非常嚴格,晚輩一定要尊重長輩,年幼一定要尊重年長。大家庭裏面的家長他有權威,等于他執法,家人犯的有過失,處分在祠堂裏面,也就是在祖先的面前,家裏面有規矩。我們看家譜,每家家譜都有它的家規、有家訓,這都是後人必須遵守的。中國是把孝道擺在第一,祖宗的教誨不能違背,所以六親和睦。『父子兄弟夫婦』之外,這算『親屬』,堂兄弟這是一家人,族兄弟這一家人,表兄弟這是外親,都要相敬相愛,這一家才會興旺。要讀書、要明理,婦女縱然不念書,要常常聽講,講倫理的故事,講道德的故事。在古時候確實有這些從事于傳播教育的藝人,跟現在的藝人不一樣,說唱藝術。這個大家族家長知道他能講些什麼東西,請到家裏面來住半個月、住一個月、住叁個月,給家人講這些故事;多半是曆史故事,孝悌忠信的故事,禮義廉恥的故事。所以那個時候沒有進學堂念書的人都懂得、都明理,他用這些方法來彌補,做爲補充教學非常成功。這些都是屬于家教!
決定不能有怨恨、不能有嫉妒,這是最大的忌諱。所以小孩從小父母帶他,就要把心量拓開,起心動念常常想著別人,好吃的東西、好玩的東西不可以據爲己有。同輩分懂得相讓,對長輩都知道尊敬,這個家庭它才會興旺。這些我們現在也要學,學會了,佛法講你的法緣好,廣結法緣;在世法裏面說廣結善緣,不跟人結惡緣,結善緣。在佛法裏講要結法緣,法緣跟善緣事是相同的,理不一樣;法緣是清淨心、是平等心,世緣是愛心,這就是裏頭有情執,世緣。法緣沒有情執,這就涉及到空慧。了解事實真相,對一切人應該要尊重,沒有求回報的心,完全是義務,這是人與人之間應該要做的。把一切衆生都看作自己兄弟姐妹,年齡跟父親差不多的都看作父輩,伯伯、叔叔,跟自己兒女年齡差不多的都看成晚輩,一家人!
前面這四句話,末後兩句很重要,「應當和敬,不和成怨」。特別是言語之間,如果心量狹小的很容易結怨。結怨自己並不知道,所謂是「言者無心,聽者有意」,他把你的話解錯了,他怨恨你,我們自己還完全不知道,所以言語不能不謹慎。這個例子很多,曆史上記載的就很可觀,引起到後來的冤冤相報,往往很悲慘的結果,都是言語不謹慎。
『敬愛』,「指恭敬與慈愛」,敬愛的心怎麼能生得起來?真的要從小去培養。現在人,我很想敬愛,敬愛的心生不起來,不知道人跟人的關系,不知道人與人的恩德。尤其是父母的恩德、聖賢的恩德(聖賢是大公無私)、佛菩薩的恩德,不學真的不知道。受父母的恩德,如果沒有人把這個東西,這個道理、事實真相講透,我們沒有感覺。所以古人說養兒才知道父母恩,到你自己養兒女的時候,你對兒女那種關懷,那種無微不至,才知道自己小時候父母怎麼對我們的,你才能在這上體驗到。如果不知道反省,你自己永遠不會知道父母對你的那種愛。
老師對學生的照顧現在看不到了,我們很幸運,抗戰時期做過流亡學生,國家收我們,國家辦學校專收這些流亡的學生,沒有父母照顧的。這個學校是國家辦的,費用是國家拿的,不但不繳學費還管吃管住。那個時候學校的老師要把父母的責任肩負起來,我們看到老師對我們的照顧,在日常生活當中超過父母,感恩!晚上睡覺,老師夜晚有值班的,夜晚一定有兩次巡邏,看學生睡得怎麼樣,有些睡得不好,被子都踢掉了,老師半夜給他蓋被子。對于生病的照顧,那我們親眼所看見的,所以對老師非常敬愛,老師照顧學生,真的跟照顧兒女一樣。這是個特殊的時代,才有這麼個學校,我們的校長,校長帶頭,校長夫婦愛護學生超過他自己兒女,學生服了。一年有那麼個幾次得到這些救濟的物資,分量不多,老師分配。學生離開父母,還跟父母有通信的,有時候父母寄點零用錢;有些完全沒有的,那這些同學就受到特別照顧,有限的物資先讓他們分。學校學生雖然不多,只有一千多人,同學都分到了,才有他自己子女的分;如果同學還有沒分到的,他的子女決定得不到,這我們看見的。老師的心清淨平等,大公無私。
我初到臺灣的時候,同學們組織一個校友會,登在報紙上我看到。我到時候到那裏去看一下,不少同學,那個時候在臺灣大概將近有叁百人。校長周邦道,以後他在考選部擔任政務次長,就是第一副部長,這公家給他裝了電話,他是公事用這個電話,私事不用,私人的事情他到巷口打公用電話。國家給他裝電話是公事,不是給他私人用的,所以他的兒女在家裏,外面打電話進來可以接,不能打出去,你要打出去的話,得要到巷口去打公共電話。他兒子跟我們都是同學,把這些故事講給我聽,他說老頭子都搞成這個樣子,給你用的,這不都可以用嗎?不行。公家配給他有轎車,他上班、公事他坐那個車子,私事他坐巴士,他不坐那個車,絕對替公家節省汽油。確實我們真是聞所未聞,不是他兒子告訴我們,我們不知道。這樣的官員現在社會到哪裏去找?我們對這個老校長佩服到極處,沒有話說。同學聚會的時候,校長一定要我坐他旁邊,因爲我出家,同學當中出家只有我一個,他也學佛,所以一定要我坐他旁邊。真難得,你看那種廉潔!待遇並不很多,自己生活非常節儉,把錢省下來寄給家鄉,還有兄弟姐妹,幫助他們,雖然不多,他盡心,心到了。他的故事,我們學生非常受感動。老人在世,每年校慶這一天我們都聚會,都非常希望看看他、親近他。老人不在了,我們這個校友會好像也解散了,沒有人再能召集。那個時候學校真的是個大家庭。
要真的,這恭敬心怎麼生起來?沒有看到榜樣,沒有真正的事實做基礎確實很難生。尊師重道,我跟方東美先生沒有關系,只是知道他是同鄉,接受他的教誨,學術上不管怎麼樣,人格感人,那種真正的愛心出自于真誠。失學多年想學一點東西,不讓我到學校去旁聽,每個星期天上午九點半到十一點半兩個小時在他家裏面,我們受感動。那個時候我們的生活很清苦,待遇很微薄,對老師真是一分錢的供養都沒有。有人補習還有收費的,這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