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叁參,集大成。《無量壽經》上世尊告訴我們,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,接受世間自在王如來的指導,讓他去參訪二十一億佛國土。二十一不是數字,是表法的,代表大圓滿,一個佛國土都不漏,統統去看過。總結出四十八願,四十八願每一願都是考察、攝受的報告,他所要的,不善的統統不要。于是在今天這個世界,人心壞了,世界亂了,怎樣收拾這個局面?要學《華嚴》五十叁參,要學法藏比丘參訪佛國。怎麼個學法?我們要參訪這個世界上各個不同的宗教,去學習各個不同宗教的經典。在這個裏面取它們的優點,善因、善行,我們取這個,成就自己的純淨純善。在這個世界就地取材,在這個世界就能發揮作用。爲什麼找宗教?宗教有它的底蘊。宗教的核心就是一個「愛」字,沒有一個宗教不是說神愛世人、上帝愛世人,沒有說神害世人的,沒有。我們要發揮這個愛,愛確實是性德的核心,這一點我們要肯定。
中國老祖宗,我有理由相信,在一萬多年前他們就發現了。中國的文字發明是黃帝時代,距離我們四千五百年。五千五百年的時候是伏羲氏,開始畫八卦。沒有文字不能說沒有文化,文化的起源比文字早。在印度,婆羅門教有一萬叁千年的曆史,這是傳說,他們沒有文字記載。我們有理由相信,中國古文化不會落後于印度,至少也有一萬叁千年。所以,倫理是誰說的?五倫。五常是誰說的?四維八德是以後。我們相信五常五倫,五倫中國講叁綱五常,這個傳說我相信超過一萬年,到孔子時候才用文字把它記下來,傳給後世。
我在很多次報告當中都跟大家提到,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「父子有親」那種親愛,那個親愛是真心,不是妄心。那個親愛是自然的,裏面沒有夾雜任何妄念,沒有妄念、沒有雜念。這個愛心是宇宙的核心,是每個宗教的核心,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,它是真的,它不是假的。真假,用佛法的標准來說,真的是永恒,不生不滅,假的是有生有滅的。性德是不生不滅的。從這個親愛延伸出五倫,父子有親,夫婦有別,這個「別」裏頭,是這個親愛用在夫婦上,就用個「別」字,所以它就是那個親愛;用在君臣上,它就稱「義」;用在兄弟上,它就叫「序」,就是它有次序,一點都不會亂;用在朋友上,它就叫「信」。其實就是那一個親愛,看用在什麼地方,一個道理,一個原理。
做人的德,也就是五倫是屬于道,道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就叫做德。德有五,仁義禮智信。父子當中有仁義禮智信,夫婦裏頭也有仁義禮智信,君臣、長幼、朋友都離不開仁義禮智信。仁者愛人,想到自己一定想到別人,沒有專想自己的。聖人,先想別人後想自己;凡人,先想自己後想別人;想自己不想別人,那不是人,那跟畜生沒有兩樣。義者循理,就是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你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,這叫義,無論對什麼人,無論對什麼事情。禮,那是禮節,禮節要遵守,不要怕麻煩,爲什麼?禮是人的形象,形象壞了,心就壞了,是我們內心的誠敬表現在外面,這是自然的。智是理智,不是感情用事,對人對事對物都要用智慧,不能用感情。最後一個是信用,人言曰信,不能不守信。現在的社會普遍的不仁、不義、無智、無禮、無信,五個字都沒有了,怎麼辦?別人沒有,我有。那在這個世界上不吃虧嗎?我願意吃虧,我不願意占便宜,做出來給別人看。
我記得有一次,早年了,香港電視臺何守信曾經做了一次訪問,問了我很多問題。當中有個問題我印象很深刻,他說中國古人說,「人不爲己,天誅地滅」,就是人爲自私自利這是應該的,天經地義。我就勸他,這個話要把它糾正過來,千萬不要誤導,讓人産生錯誤的觀念。我說人不爲己,天不誅他,地也不滅他,誰?釋迦牟尼佛。一生沒有爲自己,天沒有誅他,地也沒有滅他,死了到現在二千五百多年,全世界多少人還崇拜他。我說第二個,中國孔老夫子、孟夫子,都是不爲自己的,天也不誅他,地也不滅他。中國人稱他爲聖人,孔子爲至聖,孟子爲亞聖,他都是不爲自己的。我說我學佛這麼多年,我也沒有爲自己,天也沒有誅我,地也沒有滅我,我活得比誰都快樂。這是樣子擺在此地,說明這個話是錯誤的,這個話恰恰說反了。人要真正是爲自己不爲別人,天會誅他,地會滅他。《太上感應篇》裏頭有,人算不如天算,天天算計別人,貪而無厭,到惡貫滿盈的時候,壽命還有,老天爺就把你請走了。不等待你的命終,你壽命就完了,所以說「祿盡人亡」,你惡貫滿盈,也是上天奪取你的壽命理由之一。所以一個人爲別人,不爲自己的人,反而長壽。爲什麼?你替大家造福,你爲別人不爲自己,這個福壽上天給你的。所以,這些信息不可以傳錯了。修善斷惡,這個一定要認真學習。
《會疏》裏頭說,「教,上人被下之言」,老人教小孩,父母教子女,老師教學生,這是教。「誡」是誡約,「誡約也」。底下說,「言徹實理,故雲甚深」。這個誡約,約也就是約法、規章,在佛門裏面的戒律,在儒家的禮,這都是屬于誡約這一類的。言語能徹實理,與真實的理相應,這叫甚深。「轉凡成聖,故雲甚善」,這個解釋得好。爲什麼說善?能轉凡成聖。「法音廣被,普令聞者」,這就是不吝法,自己所知道的,一定會教人,全心全力教導別人,這是好事。聽的人愈多愈好,聽懂很好,聽不懂也好,總是鼓勵大家常常聽。書常常讀,書是古人的教誨,古人有言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這就是長時薰修。讀一千遍,意思就明白了,不必要猜。讀不懂,沒有關系,不需要求解,你一直念下去,自然就懂了。爲什麼?心靜下來就懂了,心平了就懂了;心浮氣躁,聽也聽不懂。現在的好處,可以錄音、可以錄像,錄音可以反覆的聽,錄像可以反覆的看。
真正學習的秘訣,中國人知道,外國人不知道,外國人是廣學多聞,中國人是一門深入。乍看好像一門深入比不上廣學多聞,但是到後來的結果你才曉得,原來一門深入超過廣學多聞太多太多了。廣學多聞,他所沒有聞的他不知道,他一生所學、所聞都有限。可是一門深入開悟了,他沒有學過的東西他都知道。他悟了,他一看就明白,一聽就明白,一接觸就明白,沒有一樣不知道。真的是上帝的智慧他得到了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全知全能。這是什麼?聖人,轉凡成聖。人人都可以轉凡成聖,爲什麼?心性是本有的,大徹大悟是本能,不是說某個人有、某個人沒有,不是的,一切衆生平等平等。問題,總在遇緣不同,你要是遇到聖人,你就成聖,遇到佛菩薩,你就成佛菩薩,都在遇緣。所以佛法,因、緣、果、報四樁事情,它只講一樁,講緣,它不講因。講得好,緣太重要了,緣可遇不可求。
法音廣被,普令聞者,『皆蒙慈恩,解脫憂苦』,這是經文末後兩句。「《會疏》雲:解脫憂苦者,得聞要津」。要,是重要的開示;津,是渡口,你的出發點,從前坐船到碼頭,津就是碼頭。今天我們看到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是一切經的要津。一切經都是幫助人轉凡成聖的,都是幫助人破迷開悟的。我們遇到破迷開悟的經論聽不懂,爲什麼?迷得太深,迷的時間太長。但是,如果我們轉凡成聖了,那些東西就容易了,自然就懂了。這個法門怎麼轉凡成聖?往生就成聖,妙就妙在此地。我們需要多少時間真正能達到往生成聖?我們看《淨土聖賢錄》,我們看《往生傳》,我們看眼前一些修行的人,我們得到了一個結論,大多數人都是叁年,這叁年真幹。
應該是四、五年前,深圳黃忠昌,這是我們親眼看到的,叁十才出頭。聽我講經,講到《往生傳》、《淨土聖賢錄》裏面這些公案,他聽懂了,他就想做實驗,在深圳閉關,向小莉居士護關。他說我一切放下,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一句阿彌陀佛,看叁年能不能往生。他走的時候還差兩個月滿叁年,兩年十個月,預知時至,真走了。這在我們面前,現身說法,給不少學佛同學增長信心,不是假的,這個人真的轉凡成聖了。一往生到極樂世界,心得開明,他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了,這個我們能相信。爲什麼?我們看看六祖惠能,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的人。他接受五祖的教誨,五祖半夜叁更召見他,講《金剛經》大意,我想頂多兩個小時,他開悟了。五祖把衣缽傳給他,立刻他就動身離開道場,他走了。在中途他遇到無盡藏比丘尼,這個比丘尼一生受持《大涅槃經》,這部經分量很大,在中國兩種譯本,一個是叁十六卷,一個是四十卷。一生受持一部經,修一個法門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應該也有不少年。我相信這個比丘尼年歲比六祖大,六祖接受衣缽二十四歲,這個比丘尼是個老比丘尼。他聽她讀經,讀完之後,六祖把他所聽到這一段經文,裏面的意思講給比丘尼聽,她聽了非常驚訝,講得太好了。捧著經文向他請教,他說我不認識字。你不認識字,爲什麼講得這麼好?他說這個與認識字、與學不學沒關系。
我們從這些地方就能體會到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我相信你不會輸給惠能大師,一切經教全通了、全懂了,這是事實。然後你才曉得,「佛語教戒,甚深甚善」,方法巧妙極了,你就是不相信,那就沒法子。你們如果相信的話,可以跟個同學做個實驗,找兩個同學,志同道合,程度差不多的,一個廣學多聞,什麼都涉獵,一個一門深入。十年之後,再來做比較看,看哪一個有成就,這個不難。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我們現在看到一個,東北劉居士,劉素雲居士,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一句佛號,十年。不但這一部經通了,精通,你請她講什麼經她都沒障礙,讓聽衆沒有不佩服的。祖宗有絕妙的東西,可惜我們不敢相信,當面錯過。
法音廣被,普令聞者。解脫憂苦,這注解裏頭說的,得聞要津。要津常有,每個人不一定相同。要津是什麼?在這個地方突然開悟了,明心見性,這就是要津。「絕流浪憂」,沒有得到要津,在外面流浪;得到要津,這開悟了,不再流浪。「飽耽法樂」,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,「脫生死苦」,生死苦是六道輪回,脫離六道輪回了。底下,念老解釋這一句,《會疏》裏頭這一句的意思,「意謂得聞法要,乃斷流浪六道之憂」,你開悟了,你不會再流浪六道了。「飽嘗法樂,則除生死之苦」。所以,學佛這是最低的成就,永脫輪回。如果不能脫離六道輪回,你這一生的學佛就是不及格,你沒有成績。在小乘,成就是證果。如果能證初果,就算是成就,雖然沒有脫離六道,他脫離六道的期限有了。他在六道決定不墮叁惡道,在六道只是天上人間,而且只有七次,七次往返他就再不回到六道來了。七次往返,他證得阿羅漢果,阿羅漢超越六道了,這算學佛的成就。
念佛法門不但是成就,是大成就,不僅是大成就,是究竟圓滿的成就,這個利益到哪裏得?所以大家一定要覺悟。我們遇到,要像彌勒菩薩遇到一樣,無盡的慶喜,這多幸運,百千萬劫難遭遇。彭際清居士說,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,我們遇到了,真不容易,真是稀有的因緣。爲什麼?你這一生作佛去了。脫離六道輪回,不過是個阿羅漢而已,阿羅漢距離成佛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。你這個眼前就得到,像一般所說的,叁年就得到。那是什麼?那是真正聰明人、真正有大福報的人,像黃忠昌這樣的人,這個世界上什麼災難于他不相幹了。他有慈悲心,他在極樂世界,這個地方有災難,我相信他一定會回來救災,哪些人跟他有緣,他一定來幫助。
所以佛法,脫離六道輪回,小成就,往生極樂世界是大成就,一切諸佛都贊歎。雖然不是到極樂世界就成佛了,他跟佛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相彷佛,這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實際上也就等于是阿彌陀佛的化身。我在這裏透這一點信息給大家,你們好好去觀察、去思惟。真是「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,我今見聞得受持,願解如來真實義」。解如來真實義就是發願求生淨土,願要真、要切,要決定在這一生,不要等到來生。這個願心一發,我相信你的法樂就現前。怎麼會現前?你把這個地方的身心世界放下了。放下,你才得法樂,放不下,你還被這個世間這一切虛幻的東西累贅。一定要放下,放下才法喜充滿,放下才得大自在,放下才跟阿彌陀佛心心相印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四一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