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四四二集) 2012/7/24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442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九百二十二頁第二行,「庚二、贊超群聖」。請看經文:
【佛爲法王。尊超群聖。光明徹照。洞達無極。普爲一切天人之師。】
這六句贊阿彌陀佛智慧光明,一切功德超過群聖。群聖是指小乘以上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如果是阿彌陀佛,那就更殊勝了,前面我們讀過,十方一切諸佛都尊稱阿彌陀佛爲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那這個群聖就是諸佛如來。唯有這樣的人才具足教化衆生的條件,得稱爲『一切天人之師』,他有能力、有善巧方便,幫助一切衆生脫離六道輪回,證得無上菩提,這是真正的超聖。
現在我們看念老的注解。『佛爲法王』者,「《法華經藥王品》曰:如佛爲諸法王」。這一句話是經文,只有佛才爲諸法之王,王是自在的意思;也就是說,真正通達一切諸法,無有障礙,這樣的人被人尊稱爲佛陀。佛陀的意思,智慧圓滿、福德圓滿,所以爲天人師。下面這一句是念老的注解,「如來于法自在」,像剛才所說的,于一切法通達、沒有障礙,「故稱法王。《法華譬喻品》雲:我爲法王,于法自在」,這個地方的我是釋迦牟尼佛的自稱,佛當著大衆宣布,他于法自在了。于法自在的人就是明心見性的人,沒有見性,于一切法不自在;明心見性,對一切法真的自在。這樁事情就像六祖惠能大師所說,與我們識字不識字、念書不念書、學習不學習都沒有關系,有關系是明心見性,心是真心,性是自性。六道凡夫因爲有煩惱、有業障,把自性的功德,功是功能、能力,德就是它應當起的一些作用,都障礙住了。煩惱無量無邊,因煩惱造罪業了,變成業障,所以煩惱是根本,業障是由煩惱而興起的。
無量無邊的煩惱,大乘教裏面把它分叁大類,這個叁大類就是無明煩惱、塵沙煩惱、見思煩惱。在《華嚴經》上,佛說的妄想就是無明煩惱,分別就是塵沙煩惱,執著就是見思煩惱,名詞不一樣,意思完全相同。佛教導衆生真正的意思,就是教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裏頭,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就明心見性了。他自己是過來人,給我們做了榜樣。世尊在叁十歲的時候放棄參學,過去參學十二年,放棄參學,到恒河邊上,畢缽羅樹下,就是菩提樹,在這個樹下入定。入定幹什麼?就是把這叁種煩惱放下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。這一放下就大徹大悟,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統統現前,這叫成佛,這叫證得一切種智。爲什麼?一切法是自性變現的,所以大乘經上常說,一切法不離自性。既然明心見性了,自性所變的一切法哪有不知道的道理?這個不必學,自然知道,是自性變的,自性怎麼會不知道!
我們真正把這個道理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不懷疑,真接受了,這叫真實的信心。這個信心比什麼都可貴,因爲信爲道元功德母,信是佛道的根源,是一切功德之母;也就是說,無量無邊功德成就,最初第一個因就是信。由此可知,學佛最大的障礙就是不信,信了裏頭還夾雜著懷疑。爲什麼你修行不能成就,功夫不得力?你的信心裏頭夾雜著許多疑慮,懷疑、顧慮,不是別的。這真正是第一個因素,《華嚴》跟《大智度論》裏頭都說,「信爲道元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,長是生長,養是培養,生長、培養一切善根,信心。我們的信心沒有建立,一定要想方法去建立。建立之後,好好的去養護它、保護它,不要受外面境界動搖。信心如果一動搖,我們這一生無論怎麼樣去學習,只可以說在佛法裏頭種一點善根,這一生決定不能成就殊勝的果報。殊勝果報最低的是超越六道輪回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
信心怎麼培養?從哪裏生起來?大乘教裏頭佛常說,能生決定信心的,無一不是過去生中培養出來的。佛說,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,這一生遇到佛法,冥冥當中得諸佛威神加持,這信心才生得起來,不是偶然的。那我們今天反省,問問自己,得人身、聞佛法,又聞到大乘,而且聞到大乘裏頭最殊勝的淨宗法門,這就說明我們也像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,過去生中決定有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。如果沒有,這一生遇不到,遇到也不相信,也不容易遇到這個法門。這是一生頂尖的成就,什麼叫頂尖?成佛了,不是成阿羅漢、菩薩,一生圓滿成佛,這是多大的善根、多大的福德,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爲什麼到今天,學了十幾年、幾十年了,信心還不能夠堅定,這個問題在哪裏?這個問題在緣,總在遇緣不同。緣遇到了,緣遇到了那就是怎麼?怪自己懈怠、懶散,沒有真正接受善知識教。善知識是經典,佛菩薩教誨、祖師大德的教誨沒有認真去學,所以這個善根一直不能堅定。從什麼地方看?我們自己真的看不出來,早年章嘉大師教給我,你沒有做到的,你知道了,沒做到,不要以爲你自己真知道,你自己並不知道,你自己並不相信。如果真的相信,真的知道,你一定會做到。他說這些話,告訴我,用這個標准去檢驗自己那個信是不是真的,解是不是真的。這個很有道理,許多人自以爲知道,沒做到,那章嘉大師說,其實他根本不知道,他根本不相信。這個標准是我在年輕時候從章嘉大師那裏得到的,這是一個真善知識。那怎麼辦?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裏頭多次的勸勉學人,告訴我們,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是依經教爲基礎。爲什麼世尊在世,四十九年講經教學不中斷?這個意思,唯有經教能幫助我們種善根,能幫助我們建立信心。你解得愈深,信心愈堅固;你解得很淺薄,深度不夠,你信心會動搖,道理在此地。
我們原本有善根,但是不足,爲什麼?遇到淨宗,把它看輕了,以爲這個在大乘教裏頭不值得學習的,它層次太低了,總以爲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、《般若》這是高深的佛法,這是如來究竟的大法。我們這個解錯了,有問題。還好,就是沒有把教放棄,這個問題不怕,只要你深入經藏,深入經藏之後,于是我們境界提升了。看到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最後都導歸極樂,最明顯的是文殊、普賢,在《華嚴經》末後,這兩位菩薩發願求生淨土,親近阿彌陀佛,並且率領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極樂世界向阿彌陀佛學習,這使我們感到非常震驚!回過頭來再細細的去觀察,以前看經粗心大意,沒有看到這個門道,再仔細觀察,明白了。
《華嚴》之所以能圓滿,靠什麼?靠往生極樂世界。爲什麼?一往生極樂世界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。不說別的,單單說這一句就超過《華嚴》了。往生到華藏世界,是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但是向上提升要一級一級的上去,四十一個階級,不可以躐等;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四十一個階級,可以躐等,那這個法門就比《華嚴》殊勝。憑什麼道理?淨宗所憑藉的道理就是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也正是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。所以在極樂世界,實報土初住菩薩就可以躐等,證得十地菩薩,甚至于證得等覺菩薩,可以躐等。這個道理是你的心是佛,完全看你的心,不看事,看你的心。也就是章嘉大師告訴我們的,完全看你放下多少,不在修行功夫長久,與這個不相幹。那個人修行,修行幾十年,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放下,還是凡夫;你修行才一、二天,你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,你成佛了。
這樁事情,世尊在菩提樹下給我們做例子,禅宗六祖惠能大師在中國給我們做了榜樣,沒有別的,就是放得下。神秀跟五祖二、叁十年,沒放下,可以說通宗通教、顯密圓融,當世大法師。惠能不認識字,砍柴的樵夫,什麼也沒學過,經教一天沒學過,修行,禅堂一支香也沒去坐過,根本連邊都沾不上,五祖把衣缽傳給他,憑什麼?憑他能放得下,徹底放下了。放下、放不下,可以從神秀的偈子跟惠能把它刪改這個偈子上看到。神秀修了幾十年,還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」,沒放下,教人「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」,完全是著相修行。惠能把他這四句話改了,修正了,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全放下了。五祖半夜召見他,跟他講《金剛經》,找到對象了,遇到知心,你說他心裏多快樂,大法有了人繼承,他的責任了了,可以放心走了。全在放下。
我這一生感謝章嘉大師,第一天就把大乘的秘訣傳給我了。可是我那時候年輕,聽老人家的教誨似懂非懂,我還向他請教,看破、放下從哪裏下手?還問了這麼一句。他告訴我,從布施,跟我講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。這叁種布施都有回報,世間人歡喜。回報是修福,果報在六道,如果修的因是善,果報在叁善道;修的因不善,果報在叁惡道,都享福。惡道裏頭還是有福報,譬如很多修福的人來生畜生道去了,這些畜生一定是主人的寵物,主人非常愛護它、非常照顧它。爲什麼?福報。爲什麼到畜生道的?愚癡,墮畜生道享福。如果是離相,不著相、不求福報,我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,我修這叁種布施,不求人天福報,那就變成功德。功德裏頭有智慧,智慧幫助你超越六道輪回,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。
往生極樂世界那是大智慧,不是普通的智慧。爲什麼?八萬四千法門讓你去選擇,你選擇法門裏最殊勝的一個,這不是一等智慧,怎麼會選擇這個法門?這個法門選定了,就定住了,不會再動搖、不會再改變。堅定到什麼樣的程度?就像《觀無量壽佛經.上品上生章》上所說,有一個大善知識,聲望地位很高的這位大德,來告訴你,你這個法門不是真的法門,還有比這個更高的法門,你心會不會動搖?如果一動搖,完了。這個人地位高、名氣大,畢竟他還是凡夫,如果來了一個阿羅漢,這證果的,來勸你修個更好法門。你對羅漢也頂禮磕頭、感恩,告訴阿羅漢,我選定這個法門,我就不改,我這一心一意修到底。比阿羅漢更高的菩薩,文殊菩薩、觀音菩薩、地藏菩薩來勸你,告訴你有一個法門比這個更好,動不動心?最後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四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