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四二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有緣衆生,無有窮極,是爲大悲」。大智大悲,法爾如是,自自然然,爲什麼?沒有起心動念過,沒有分別執著過,這叫法爾如是,一切法它本來就是這樣的。「如來從體起用」,體是真如、是自性,本經所說的實際理體,叫真實之際,這是真正的自己,就是自己的真心、自己的本性。起作用的時候,「悲智並運」,慈悲心裏面有智慧,智慧心裏頭有慈悲,智慧跟慈悲融成一體。凡夫不是,凡夫慈悲心裏面是情識,感情用事,他有分別、有執著,這個人我喜歡他,那個人我討厭他,雖然有慈悲,歡喜、討厭,裏面就有差別。如來跟諸菩薩沒有,平等的,真平等。爲什麼真平等?這些見性的人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一切衆生跟自己是一體,統統是自性變現的,離開自性,無有一法可得,自然現象也不可得。

  佛家所謂「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」,法是現象,現象的本體就是自性,自性跟一切法根本分不開。他真的明白了,真的認知了,山河大地、一切衆生、花草樹木、泥沙微塵,沒有一樣不是自己。這種認知就是大乘佛法所說的法身,法身什麼意思?一切法就是我身,我身就是一切法,這叫法身。誰見到法身、證得法身?明心見性就見到了,明心見性就證得了。我不以爲我跟佛菩薩是一身,但是佛菩薩認爲,我這個身跟他身是一身,不一樣。這個就是覺跟迷,覺悟的知道,遍法界虛空界是一法身。「十方叁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後頭還有,「一心一智慧,力無畏亦然」,完全平等,一個心、一個智慧,力是力用,經上常常學的十力,如來的十力,無畏是四無畏,都是如來果地上的,衆生跟諸佛平等平等,毫無差別。

  「悲智並運,故妙用無盡,是乃彌勒以福智超勝贊歎佛德」,這個地方贊歎阿彌陀佛。叁皈依裏頭,「皈依佛,二足尊」,這個二就是此地的福、智這兩個字,足是圓滿、滿足了,沒有欠缺,就是福報滿足、智慧滿足了,這個人稱作佛。不要佛的人就是不要智慧、不要福報。不要福報,沒福報的人貧窮下賤,沒有智慧的人愚癡。誰願意貧窮下賤?誰願意愚癡?都不願意。都不願意,又不要佛,那怎麼辦?佛是智慧圓滿、福報圓滿,所以求福報、求智慧,一定要跟佛學。爲什麼跟他學?他是圓滿的福報、圓滿的智慧。

  「又佛十號之一曰天人師」,這是解釋「一切天人之師」,佛十號裏頭有這一個號。「天上天下,唯佛獨尊,遊步十方,爲大導師」,這個地方的遊步是比喻,實際上是應化,衆生有感,佛就有應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用什麼身,變化無量無數。佛在哪裏?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一切處、一切時他都在。我們起心動念佛都知道,統統都有感應。感應有顯有冥,顯,我們覺察到了;冥,我們覺察不到,但是不能說沒有感應。

  請看下一段,「心得開明」,經文:

  【今得值佛。複聞無量壽聲。靡不歡喜。心得開明。】

  注解,『今得值佛』,「值」是遇到。我們這一生雖然沒有遇到釋迦牟尼佛本人,但是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,我們生在其中,時當末法第二個一千年;換一句話,後面差不多還有九千年。「人身難得佛難值」,我們得人身、值佛法,「是一大慶也」。佛門弟子遇到生日的時候,在慶生會上,要把這個意思向大家宣布,提醒大衆,我們爲什麼要慶祝、慶生?因爲太難遇到了,我們遇到了,非常值得慶幸。如果不是這樁事情,人活在這個世間迷迷糊糊,生不知道從哪來,死不曉得到哪裏去,這個人生毫無意義,不值得慶祝。值得慶祝是真正遇到佛法。遇到大的功名富貴不值得慶祝,爲什麼?那是你過去生中修的因,這一生當中你必得到的果報,那有什麼好慶祝的?可是這一生當中遇到佛,這可是大大慶祝了,爲什麼?遇到佛,可以得大福報,這個大福報是了生死、出叁界,是成佛作祖;遇到佛,開真實智慧,這是真正值得慶祝的大事,不是小事。

  『複聞無量壽聲』,這更難了,「經雲信慧聞法難中難」,有智慧,能信、能聞佛的說法,你聽懂了,生信心了,這是什麼?這是你成佛的緣成熟了,真太難太難!「何況所聞乃六字洪名」,怎麼會這麼巧讓你聽到南無阿彌陀佛,這六字洪名是彌陀「一乘願海,最極圓頓,不可思議之妙法」,這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們向阿彌陀佛學習,要學習他最極精微、微妙的大法,我們才沒有白遇到。八萬四千法門當中,哪一法能比這個法門更巧妙、更簡單、更容易、更穩當、更快速,一下就超生到如來地?你不通過八萬四千法門,你不知道這個法門的微妙,你全了解之後,才知道這個法門真正不可思議。尤其不可思議的,不管是你什麼身分,男女老少、賢愚不肖,有智慧、沒智慧,只要你聽到了,只要你學習,沒有一個不成就,叫「叁根普被,利鈍全收」,決定在一生當中圓滿成就。

  你在世出世間一切法裏頭,你還能找到比這個更超勝的方法嗎?找不到了。大乘經好,它太高了、太深了,我們程度不夠,學不到。這個六字洪名,這一聲佛號容易,誰都能念。只要念念相續,不要間斷,放下萬緣,你的成就會比那個通宗通教成就還要高、還要殊勝,你跟他相比,你有信心,他不相信。爲什麼你比他高、他不如你?就是因爲他不相信,你相信,你超過他了,他修行要經過很長的時間,你修行很短的時間,超過他太多了。這是什麼?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,「不聽老人言,吃虧在眼前」。佛是老人,勸你這個法門你不相信,那就沒法子。好,找一個你相信的,難修難證,這個相信,這了不起的法門,你慢慢去學去。這個人沒有知識、沒有智慧,你瞧不起的人,他一天到晚老實念佛,叁年成就了,比你高太多了。你往上看,看不到它,沒看見,它太高了,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,法門太殊勝了。這叁句話,一乘願海,一乘是成佛的,四十八願是度一切衆生成佛的,不是成菩薩,所以最極圓頓,圓是圓滿,頓是頓超,沒有階級。《華嚴經》上凡夫成佛要經曆五十一個階級,淨宗沒有階級,所以不可思議的妙法。

  「《彌陀要解》曰」,蕅益大師的話,「不論至心散心」,講得好。至心是什麼?一心念佛,散心是散亂心。至心念佛的人少,一般念佛全是散心,行,散心可以。「有心無心」,有心是求生淨土,無心是沒有想求生淨土的心,也行,不往生淨土念佛的人得無量福報。「或解不解」,沒有關系,經的義理懂不懂不要緊。「但彌陀名號,一經于耳」,只要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你真聽進去了,只聽過一次,聽進去了。「假使千萬劫後」,當然善根種下去了,這一生不能起現行,可是畢竟千萬劫後,「畢竟因斯度脫」,你將來決定往生極樂世界,什麼時候往生都在你自己遇緣不同。于是我們明白了,我們的一經于耳,這句名號聽到阿賴耶識裏頭,肯定是千萬劫之前我們種的這個因,生生世世它都在增長。所以,大乘經上說,說得好,說得不錯,真正肯念佛的人,這一生往生,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。你爲什麼這麼相信?爲什麼這麼拚命去幹?是諸佛如來威神加持,幫助你在這一生當中成就。

  我們要記住,瑩珂叁天成就,在我們眼前的黃忠昌,兩年十個月成就的。他有一本日記給我,寫得很詳細,搬家不知道搬到哪裏去了,留意把它找出來,整理一下,把它印成書。因爲他在關房裏頭,每一天用功、感應,他都有記載。在頭一年也是散亂心,心不能集中,第二年、第叁年,慢慢心就定下來了,這都是經驗之談,非常好的參考資料。真用功的人都會遇到這些境界,最重要的忏悔。爲什麼心力不能集中?那是我們自己業障很重,煩惱習氣很深,一定要忏悔,求佛菩薩加持。希望這一生往生淨土,這個心要堅定,不能懷疑,要勇猛,這一生決定成就,不要等到來生後世。成就之後,乘願再來,廣度衆生,跟阿彌陀佛的願完全相應。

  「故令會衆,歡喜慶幸。開發佛智,明悟自性」,故名『心得開明』,所以這個「心得開明」就是開悟了。明悟自性,這是開明到極處,跟六祖惠能大師一樣。也有開明達不到這個境界,都好。所以古人講悟,有小悟、有大悟、有大徹大悟,等級不一樣,積小悟就成大悟,積大悟就成大徹大悟。總而言之,一個最高的原則,我們要記住的,就是放下。爲什麼不能開悟?因爲你放不下。自己去想,總有東西放不下,這個東西障礙了。把這些障礙排除掉,像念佛堂堂主常說,放下身心世界,一心專念,這就對了,問題就解決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四二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