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四叁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麼注冊?我們這裏動個念頭,「好,我也想去」。就這一念,七寶蓮池裏頭就長一個蓮花,花苞,沒有開,上面寫的你名字,一點都不會錯。你念佛念得愈懇切,花就愈開愈大,光色愈來愈好。你緣成熟了,花開了,阿彌陀佛看到這花開了,立刻把這花拿過來去接引你。你沒有成熟,花不開,成熟,花就開了。往生的時候,你坐在這個蓮花裏面,蓮花會合起來,你到極樂世界去,那個身體變了。所以,這個蓮花就像蠶繭一樣,你看蠶吐絲把自己身體包在裏頭,等到在裏面變成蝴蝶,它把繭咬破,就飛出來了。在這個花裏頭脫胎換骨,花一開,不是我們這個身體了,換了,換成什麼身?法性身。居住的世界,法性土。

  只有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才是法性身、法性土,法性身是報身,法性土是真的淨土,永恒不變,那個地方沒有風災、沒有水災。我們這個世界,身是阿賴耶的相分,心是阿賴耶的見分,全是假的。阿賴耶不是真的,妄心,所以這個身跟土它有生有滅。六道裏面衆生有生老病死,無常,樹木花草有生住異滅,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,所以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法性是真的,永恒不變。特別是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也是法性土,凡聖同居土裏面的人也是報身,這個我們在這經上看到的,是阿彌陀佛的本願。他因爲看到十方刹土裏面的衆生不平等,不平等就有苦樂,地位高的人樂,地位低的人就苦;在六道裏頭,人天樂,叁途苦。這是法藏比丘不願意看到的,所以他發心,他的國家也有凡聖同居土,凡聖同居土只有人天,沒有叁惡道、沒有修羅、沒有羅刹;而且,同居土也是法性身、法性土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。這是從考察十方諸佛刹土得來的結論,在極樂世界兌現了。

  所以我們往生,甚至于還沒有往生,現前我們發的心是真心。什麼是真心?對這個世界不再留戀,這就是真心。也就是來生我不想到這個世界來輪回,來生我到極樂世界去,我在極樂世界成佛之後我再來,這個心是真心。你有這個真心,現前就得到佛力加持,這個功德不可思議。如果對這個世界還有名利,我說名利代表二障,名是所知障,利是煩惱障,還有絲毫名利心沒放下,往生淨土靠不住。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念佛的人多,真正往生的人不多。李老師當年在世常常告訴我們,臺中蓮社的蓮友,一萬個人當中他說頂多只有叁到五個往生,萬分之叁、萬分之五。什麼原因?就是名利沒有幹淨放下,還有那一點牽挂,臨終造成障礙,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。換句話說,名跟利要徹底放下,不能有絲毫貪戀;不如意的事情,不能有絲毫瞋恚。由此可知,貪戀于別人不相幹,瞋恚于別人也不相幹,最後害苦了自己。自己以爲這是小事,小小瞋恚、貪戀有什麼關系?沒有想到造成了這一生不能往生。這個傷害有多大,大千世界七寶不能爲比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彌陀弟子要像阿彌陀佛一樣的存心,一樣的清淨、一樣的平等、一樣的覺悟,我們就會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。

  「開發佛智,明悟自性,故雲心得開明」。我希望同學們真幹,我們這一會在極樂世界常常在一起,這個做得到。無論哪一個,碰到哪個世間有緣,你去作佛去了,那別人,別人以菩薩身、聲聞身、國王身來護持你。就跟唱戲一樣,你唱主角,我們大家唱配角,同一個目的,度化衆生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間示現,菩薩弟子、聲聞弟子當中多少人都是古佛再來的。我相信他們都是極樂世界的人,到這邊來表演的,多麼自在。表演完了,回到極樂世界,一塵不染。「如《會疏》曰:開發佛智,斷滅無明」,無明只要斷了,塵沙、見思自然就沒有了。爲什麼?從無明生塵沙,從塵沙生見思,所以無明是根,無明只要斷掉,塵沙、見思全都斷了,都斷幹淨了。「故雲開明」,這個開明就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『靡不歡喜』的靡是無的意思,沒有一個不歡喜,沒有一個不是心得開明。所以「靡不歡喜,即與會大衆皆大歡喜」,真得利益。

  下面第叁段,「重誨當機」。這裏頭分四個小段,第一段「自利利他」。這一小段裏頭又分六段,第一個「敬佛大善」。這是勸我們,學佛要從恭敬當中求,沒有恭敬心學不到,真的是印祖講的話不錯,「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」。老師是不是真佛不要緊,我能把老師當作真佛看待,我就成就了,老師沒有成就,自己成就了。早年,我受戒的時候,我們得戒和尚跟我們講一個故事,這是佛門的故事。一個法師,其實是跟人開玩笑,告訴一個年輕人,我證了阿羅漢果了,騙他的。這個年輕人聽了以爲是真的,真的恭敬禮拜,也想求阿羅漢果。他說好,我傳給你,你恭恭敬敬跪在這個地方,跪在這個牆角。他拿個棒子頭上敲了一下,須陀洹果。他真得須陀洹果。再換第二個牆角,四個牆角打了,你證阿羅漢了。他非常感激,五體投地拜他。他說,我騙你的。我真證阿羅漢果。那個人給他開玩笑的,結果他真的證阿羅漢果。這是什麼?恭敬心,沒有別的。

  所以,無論在世間跟出世間,學生修學超過老師的人很多,青出于藍而勝于藍。什麼原因?他的恭敬心超過老師,老師求學沒有他那麼認真。這就跟惠能大師所說的,真正開悟了,所得的智慧、德能、神通不是從經本上學來的,不是說哪一種法門、功夫上學來的,不是,于這個統統不相幹,那些全是手段。如果說死在手段裏頭,你怎麼能開悟?你要能善用手段,從這個手段裏頭真的悟入自性,你真學到了。從手段裏頭,手段是善巧方便,八萬四千法門,八萬種善巧方便,任何一門都能幫助你成無上道。所以佛才說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這個道理要懂。印祖告訴人,就在誠敬這兩個字,如果用一個字,就是「誠」,真誠的誠,這一個字能成佛。請看經文:

  【佛告彌勒。敬于佛者。是爲大善。】

  早年我們在臺中跟李老師學教,李老師有一天,常常親近的幾個學生,每個人送一個字,有人送兩個字,不一樣。送給江逸子一個字,叫江逸子,手伸出來,在手掌心寫了一個字,「誠」,然後把他手指捏個拳頭。表示什麼?你這一生能夠把誠字握住了,你就成功了。老師送給我的四個字,用這弘法利生,講經教學。講經,先告訴你不是容易事情,條件要通世出世間法。不要說多,說到最少,世間法《四庫全書》,能通嗎?出世間法,一部《大藏經》。通出世間法,契理,通世間法,契機,契機契理這才能夠講經教學。我們聽到都嚇壞了,這怎麼能通得了!老師說還有一條路,我們沒有能力去學,求感應。這個通是什麼?感通,我們有感,求佛菩薩加持。怎麼求感?誠,還是一個誠字,誠上再加一個字「至誠」,真誠到極處,你就能感通。老師教我這個方法,我們認真的學習用這個方法,不用這個方法,這個路子我們無法走。學一部經都這麼難,叁藏經典談何容易!學一輩子,一藏都通不了,何況叁藏!

  《四庫全書》,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告訴我,我第一次向他買了一套,是他最後的一套。這一套本來賣掉了,賣給日本人,日本人向他買了五套,四套付了錢,最後這一套付不出錢來。日本人讓給我,還要了十二萬,他的權利金,我們也只好給他。總經理告訴我,假使這個人一出生就能夠看《四庫全書》,一天看十個小時,到一百歲,書還沒有看完,就看一遍。你就知道這個分量有多大,怎麼能通?所以,還是釋迦牟尼佛這個老辦法高明,他用什麼方法?戒、定、慧。你看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通了。這個開慧就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這個方法能通。所以自古以來真正成就的人都是走這個門子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他修什麼?修清淨心、修平等心,清淨平等是定。清淨阿羅漢的定,平等菩薩的定,最後覺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就成佛了,這麼來的。

  見到性了,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通達,爲什麼?不離心性。一切法從心性生,你見性之後,哪有不明了、不通達的道理!所以,覺悟的人,真正開悟的人,一看就明白,不要學習的,一聽就明白。六祖能大師不認識字,你念給他聽,一聽就懂了。《壇經》上有記載,法達禅師,念《法華經》的,念了十年,功夫不錯了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十年,沒開悟,得定。到曹溪去參訪六祖,禮拜的時候頭沒著地,叁拜頭沒著地。能大師問他,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?禮拜頭沒著地。他說他誦《法華經》叁千部。不容易!六祖問他,《法華經》講的什麼?他說不出來。法達就請求能大師,能大師說行,你念給我聽聽。念得很熟了。《法華經》一共二十八品,他念到第二品「方便品」。惠能大師說行了,不要念了,全知道了。不必學完,聽上幾句,這經裏講什麼統統知道了。給他講《法華經》大意,他開悟了。

  我們知道,能大師跟無盡藏比丘尼講《涅槃經》,聽衆只有比丘尼一個人,聽開悟了。在曹溪說法,聽衆很多,爲什麼只有他開悟,別人不開悟?那就是他有十年功夫,他有戒、有定,他得的是法華叁昧,只是功夫還差一點。換句話說,他在開悟的邊緣上,碰到六祖,給他那麼一點,他就通了。這才真正叫教學。由此可知,這個世間教學的方法太差了、太笨拙了,你才能真正顯示到佛法的教學高明。沒有這些前人的例子,我們很難體會,也很不容易接受,有這麼多的例子擺在前面,不能不服,這是佛經的科學,沒有真正的事實,佛不說。這些事實擺在你面前,你真肯學,你真肯走戒定慧這個路子,沒有一個不成就。因爲你本來是佛,你要記住這句話,你爲什麼會成就?你本來是佛。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說的。有,不是沒有,只是現在這些障礙障住你,障礙去掉就通了。這是佛家的教學。

  我們看念老的注解,「佛重誨彌勒」,這一品前面,佛叫彌勒菩薩,到這個地方再度的叫著他的名字。『敬于佛者,是爲大善』。佛不是要求別人尊敬他,如果有這個念頭,他是凡夫,他沒成佛。爲什麼要這樣說?這是你自己,你自己從真誠恭敬當中,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四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