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題就在覺迷,覺稱爲佛菩薩,迷才稱爲衆生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真正知道一切法的真相有什麼好處?有大好處。這個好處是什麼?我們從心裏頭把這個疙瘩放下。我們的真心顯現,就是清淨心、平等心現前,清淨平等是定,清淨心是禅定,平等是自性本定。就是惠能大師第四句講的,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本來沒有動搖,是自性本定平等,動就不平等,不動才平等。真正到不動心,不起心、不動念整個宇宙一切萬法是平等的,衆生跟佛平等,地獄跟天堂平等,無間地獄的衆生跟阿彌陀佛都平等的,沒有絲毫差別。
所有的境界相都是自性變現的,佛是自性變現的,蚊蟲螞蟻是自性變現的,花草樹木是自性變現的,沒有一法不是自性變現的,它怎麼不平等!所以這些不平,都是妄想分別執著裏頭造出來的。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本身就錯了,本身是虛妄,沒這個東西,所以它搞出這些東西虛幻的。虛幻怎麼解釋?我想佛在經教裏頭比喻,十之八、九都用「夢幻泡影」做比喻,夢講得非常非常之多,這是個很好的比喻。我們都會有作夢經驗,夢醒之後你坐起來想想,這夢從哪來的?去想這個問題。爲什麼會作夢?夢裏頭好像都是真的,那個東西它的體、它的根在哪裏?科學家討論這個問題,說夢是下意識變現的,我們能相信。爲什麼?一切法從心想生,意識是心想,離不開心想。可是晚上我沒有想它怎麼就出來了?這就是微細的念頭,是我們自己不知道的,極其微細的念頭不曉得。
我們能夠覺察到是很粗的念頭,粗的念頭也會在夢中出現,極其微細也在夢中出現,這個也不離自性,也是自性裏頭本自具足。自性裏頭沒有,它怎麼會出現這境界?在夢境當中不知道自己在作夢,以爲都是真的。如果在作夢當中豁然明白,我是在作夢,夢中全都是假的,那你在夢中就成佛、成菩薩。爲什麼?清淨平等覺現前,不會被夢境所轉,你能轉境界,像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。凡夫跟如來的差別,就是凡夫被境界所轉,如來能轉境界不被境界所轉,所以他樂!被境界所轉的人苦,能轉境界的人樂,這大乘經裏頭有大樂,真幫助我們離苦得樂。所以實相,這叁種般若的根本,它是體,觀照般若是相,文字般若是用,體相用是一樁事情,一而叁,叁而一。
我們再看《金光明經玄義》,我們對起來看。《玄義》裏面說,「梵語般若」,這從梵語翻過來,「華言智慧」。爲什麼不把它翻成智慧還用般若?中國智慧兩個字意思比較狹,沒有般若那麼廣,所以不得已還用梵文音譯,再加以注解。「此叁般若體是圓常大覺」,這句話說得好,《名義集》裏頭沒有講。圓是圓滿,包括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,五句話裏頭的前面四句,圓滿。常,常就是不生不滅,如果有生滅那就是無常,阿賴耶是無常的,自性是真常,圓常大覺!這就是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是講的智慧,自性裏頭有圓滿的智慧,這個圓滿的智慧稱爲大覺。「即此一覺,有叁種德」,德是德用,所以稱爲「叁般若」。這個說得好,我們要記住,要常常記住,我們的自性是圓常大覺,我們的真心,你看我們現在變到不覺,圓滿永恒的大覺怎麼現在變到不覺,迷惑顛倒、無常不覺,變成這個樣子。
諸佛如來跟我們自己是一不是二,爲什麼他是圓常大覺,我們是無常不覺?從這個地方我們生起真正慚愧心,怎麼會搞成這種地步?今天我們蒙佛開示才曉得自己有圓常大覺。這根本不知道,這個世間不知道的人有多少!知道了我們要努力把圓常大覺恢複起來,成佛就恢複。恢複了是不是現在就證得?不是。你本來就有,怎麼是現在證得!怎麼恢複?經教裏講得很多,說得很細,我們的毛病就是被叁種煩惱障礙住。第一個無明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妄想,是什麼?起心動念。我們的起心動念沒停止,這個要知道,停止就成佛,不起心不動念就成佛,就回歸自性。起心動念,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秒鍾一千六百兆這樣的頻率在波動。
起心動念就是阿賴耶的業相,從阿賴耶的業相(從起心動念)就變成轉相,從轉相就變成境界相,轉相就是第六識跟第七識。所以佛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第六、第七是心想。業相沒想,就是起心動念沒想,所以它叫自然現象。有想的這精神現象,第六識分別,第七識執著。阿賴耶的境界相,物質現象、色相。迷了,自性裏面的見聞覺知就變成受想行識,在阿賴耶裏頭叫受想行識,在自性裏面叫見聞覺知。這些都要搞清楚,全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從來沒有說一分鍾離開它,沒有。大乘教裏頭,佛給我們講事實真相,我們要認識它,要認得很清楚,要很肯定是真的不是假的。然後我們才有辦法好好的來調理,把它調順,順著法性就明心見性了。
一時頓舍我們做不到,一時頓舍立刻放下,釋迦牟尼佛做到,惠能大師做到,在中國沒看到第二個。有頓舍的,但是他不是一時,有二、叁年的,有十幾年的,有二、叁十年的,我們在佛門文字記載裏面看到。不論時間長短,這個沒有關系,開悟境界是相同的,都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那現在我們深入了一層,悟入境界是相同,裏面習氣差別不一樣。習氣造成實報土裏面四十一個階級,圓教,《華嚴》圓教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這四十個,等覺,菩薩四十一個階級。四十一個階級,統統是從無始無明習氣厚薄上說的,因此這四十一個階級不能說它真有,也不能說它沒有。你要說它真有,在這個地位上都不起心不動念,還有什麼分別執著!階級是從分別執著生的,他起心動念斷掉,分別執著沒有了,所以他是平等境界。
那爲什麼不能說無?真的,每個人妄想斷了,不分別不執著,妄想習氣沒斷,每個人習氣不一樣,有人多一點,有人少一點,這樣就形成四十一個階級。四十一個階級是大說的,大分;細分?細分不曉得有多少階級。小朋友在學校念書,統統都是一年級的學生,平等的,考試起來還有第一名、第二名、第叁名,拿的分數不一樣。所以細分那就說不清楚、說不盡了,大分爲四十一個階級。所以我們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別當真,不要以爲真有,也不能以爲真的沒有,你才真正把這個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。這個叫「名爲實相,即一切種智也」。
下面括號它有解釋,「非寂非照者,寂謂寂靜,照謂照明,寂照皆言非者,用遮二邊,以顯中道實相之德」。講經教學特別是講般若,般若不能講,以權巧方便來講,所以講的人、聽的人都不能著相,著相就全都錯了。寂跟照分不開,像一面鏡子,鏡子寂,寂是寂靜,不動;照是它作用,外面境界它照得清清楚楚。所以說照而常寂,鏡子沒動,照而常寂,寂而常照,寂照是一不是二。這個地方講非寂非照,不能說寂,也不能說照,爲什麼?那是法爾如是,本來就是這樣。這是什麼?顯中道實相。寂是照之體,照是寂的作用,這個東西你要是真正了解,我們的心、我們的念頭如果是在寂的狀況之下,就是定,就是入定。如如不動,起不起作用?起作用。什麼作用?照,你什麼都明了,照見。
那我們的心不寂?不寂就是心裏頭有動,就是念頭,前念滅後念生,像波浪一樣。我們的心水現在有波浪,波浪小,照得比較清楚一點,智慧就大;波浪大一點的時候,照得就很淩亂,不很清楚,智慧就小,就這個道理。所以愈是清淨你愈照得清楚,我們跟有功夫的人比,實在講不是比別的,就是他的心比我們清淨,他的波浪比我小,所以他比我高明,就這麼個道理。我如果定下來,把所有的雜念東西統統清除出去,我就用照,我不比他差。美國的修.藍博士到這裏訪問告訴我們,要把我們的記憶,不善的記憶、善的記憶統統清除掉。那個記憶是什麼?記憶是妄想、雜念,統統清除掉,心就恢複清淨,清淨心就起作用,就能替人治病,這是他把他的道理說出來。說你用什麼功夫幫別人治病?他沒有別的,就是把自己的心裏頭拉裏拉雜東西清除掉,恢複心地清淨,他沒有到平等,到清淨心。我們猜想,他的清淨心大概只有須陀洹!就起作用了,如果到阿羅漢那還得了,放下了。
我們爲什麼放不下?就是認爲這個世間什麼都是真的,就這一個錯覺害得我們生活這麼苦。要曉得所有一切全是假的,身體也是假的,你什麼都不放在心上,你的本能就恢複。本能是什麼?智慧,實相智慧,智慧德相,德是什麼?德是觀照,觀照般若。相是什麼?相是方便般若,這叁個都出現。不斷的清除,完全清除幹淨什麼都沒有了,這叫成佛,這叫證得實相,叁種般若都現前。實相般若是自己的本性,真如本性;觀照般若是自己的法身、報身;方便般若是自己的應化身,是度衆生的,幫助別人的,自受用的是觀照。叁般若把整個佛法都包括盡,所以世尊當年在世教學,說法四十九年,講般若講二十二年,我們要記住四十九年,二十二年差不多是一半的時間。般若是什麼?般若就是放下。章嘉大師早年告訴我的,看破、放下,看破是觀照般若,放下是實相般若。佛法的契入,關鍵就是在看得破、放得下,什麼都不要計較。
龐蘊居士是唐朝的,雖然在家居士,這一家人都了不起。他往生的時候叫他女兒出去看看什麼時候了,他女兒很靈巧,什麼時候,他要走了,告訴他時間還沒到。她先往生了。龐居士搖搖頭:要我替她辦後事!本來他想他往生了,後事讓他女兒辦,你看看這一家人多自在。就是他,他是個大富長者,把他整個家産變賣掉之後,買了一條大船,所有財産統統裝在船上,船劃到長江的中心,砸個洞讓它沈下去。就有人問他,這些金銀財寶你不要了,爲什麼不做一點好事,去布施給別人多好。他說了一句話,「好事不如無事」。我們就知道,他就是爲了留這一句話告訴世間人,好事不如無事,把整個積蓄家財沈到長江底下。爲什麼?無事成佛,有事還在行菩薩道,哪裏能比得上!整個財産統統沈到江裏去生活怎麼辦?編草鞋。從前旅行的人穿草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四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