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四四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鞋,一雙草鞋兩文錢,每天賣幾雙草鞋,生活就夠了,什麼都不要了。這示現什麼?現身說法的,什麼叫看破、什麼叫放下,你看我做出樣子給你看,這叫看破、放下,真的看破、放下。所以甚深般若他要不是參透了,他做不出來,禅宗的大德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

  所以寂照皆非,非寂非照,顯示什麼?中道實相法爾如是。對這樁事情不能起心動念,不可以分別執著,也就是說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「一切種智者,謂知一切諸佛之道,知一切衆生之因種」。上面,一切諸佛成佛之道,他完全明了。一切衆生,九法界衆生他們的業因,種是種種,種種不同的因、種種不同的果報全知道,這樣才能普度衆生。

  第二「觀照般若」,我們看《名義集》,「觀照般若以智慧爲體。體是般若,觀照是用,體用合說故名觀照般若」。這是《名義集》說的,我們再看《光明經玄義》,「觀照般若,謂觀照之德,非照而照,了法無相,名爲觀照,即一切智」。前面實相是一切種智,觀照般若是一切智,一切智是菩薩智慧,一切種智是如來智慧,圓滿的智慧。「非照而照者,照謂照明,謂理本非照,因觀而照」。理是自己的本性,本性本來具足般若智慧,在什麼時候?一切時、一切處無時不在、無處不在。我們怎麼不覺?其實它都在起作用,在眼這叫見,你有沒有看見?有看見,那是它起作用。在耳曰聽,在鼻叫嗅,在舌叫嘗,在身叫觸,在意叫知,這是什麼?這就是觀照。

  非照而照,你並沒有起心動念要叫它照,它自然的,睜開眼睛就見,豎起耳朵就聽,外面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了了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起心動念,這就是你的觀照般若。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這是智照,照見,照見什麼?照見五蘊皆空,就是了法無相。它明明有相,相即非相,知道這些相因緣所生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這是智照。六根對六塵境界,六塵境界當體即空,那我們能照的六根也是當體即空,根塵都不可得。這當中還有識,識是什麼?識是妄想分別執著也不可得;換句話說,六根六塵六識都不可得,這叫五蘊皆空。這叫什麼?這叫見實相。所以自性雖然說不上照與不照,因爲六根對六塵境界自然就起照的作用,而「顯觀照之德」。

  一切智無所不知,你看般若的體無知,般若無知,它起作用無所不知。你問他,程度淺的人他給你講得淺,你歡歡喜喜;程度深的人,他給你講得深。他有沒有說法?沒說法。他所說的法即是非法、非非法,你不能執著他有法可說,錯了,相是假相,法哪裏是真的?所以《般若經》上才說,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」,法有作用、有用處,用了就別執著。不但是用完了不執著,正在用的時候也不執著,這真的離一切相。過河要坐渡船,到了對岸我們把船舍掉,上岸了,對這個船沒有占有的念頭、沒有執著的念頭,這個對的。還沒有到彼岸,還在水當中坐在船上,對這個船也沒有占有的念頭、也沒有支配的念頭,那就更對了。這些都是日常事,都是平常事,般若在哪裏?在日用平常、在穿衣吃飯、在家常生活、在工作、在處事待人接物,沒有一樣不是般若。菩薩的生活就是叁種般若體現,圓滿體現。所以,一切智就是我們講無所不知,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。無知是講真谛,無所不知是講俗谛,真俗是一不是二,圓融!

  第叁,《名義集》裏頭說,「文字般若以音聲言教诠提爲體」。音聲、言教是工具,诠提,诠是圓滿真實的意思,提是提示。這是說佛講經教學是實相般若,全是實相般若,用言語音聲提示,這是教學之體。釋迦佛四十九年教化衆生以這個爲理體,就是說他這些話從哪來的?他這些道理從哪裏來的?從自性裏頭流出來的,是自性般若智慧流出來的。自性般若智慧就是實相般若,這一句實相爲體,從實相般若裏頭流出來的音聲、言教。「文字非般若,何以名般若」?將這些音聲,像現在講經教學,我們把它錄像、錄音錄下來。錄下來之後把它寫成文字,做爲書本來流通,這就是用文字。這些文字你看了之後能生智慧,這就是文字般若。這些文字能诠提般若,能將實相般若用文字顯示出來。「因中說過說果」,過是過去、未來,果是果報,過去世的因有現在的果,現在的果又是未來世的因,來世的因,互爲因果,源源不斷,在這個裏頭體現到智慧。

  在《金光明經玄義》裏頭,第叁講「方便般若」,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文字般若,文字是屬于善巧方便。「方便,猶善巧也」,也就是講的善巧。「謂方便之德,非寂而寂,善巧分別諸法,名爲方便,即道種智」。道是道理,無量無邊這一切法什麼道理而成就的,種是種種,種類太多太多了。每個法裏頭也不是一個道理所現的,許許多多道理,佛法叫因緣,無量因緣起一法,一個因緣起無量法,無量因緣起一法,菩薩統統知道。

  下面括號裏一個小注,「非寂而寂者,寂謂寂靜,以寂靜故,了一切法皆從因緣而生」。這樁事情我們要知道,你要想智慧現前先要修定,寂靜是定,定才有智慧,定不下來沒智慧。所以學教以爲我讀很多書,我就什麼都知道,那是常識、那是知識,不是智慧。智慧是什麼?智慧不學你就完全曉得,你所了解比學的人更深、更廣。爲什麼?智慧現前了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才曉得戒定慧重要,你才會承認,你才不會把路走錯了。今天走錯路的人有多少?真的是無量無邊,不走老祖宗的道路。而且一個最大的錯誤觀念,認爲老祖宗比不上現在人,認爲現在人有智慧,老祖宗沒有智慧;現在人有科學,老祖宗沒有科學。殊不知老祖宗的科學比現在高太多,爲什麼老祖宗知道,不向科技這個方向去發展?因爲向科技發展會引導人爭利,就是今天現前這個社會。老祖宗不走這條路走道德,甯願不要這些科技的方便,一生過太平幸福美滿的生活。

  我們細心想想,老祖宗選擇這個道路,跟現在人選擇科學技術道路,兩個比較一下哪個好。細心對比你才知道老祖宗有智慧,不會魯莽;有道德,沒有自私自利。人應該隨順性德,生活在倫理道德之中,這個人有幸福。存好心、說好話、行好事、做好人,起心動念多替別人著想,少爲自己著想,世界永遠是安穩和諧,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真善美慧。所以戒定慧叁學,隨著佛教傳到中國來,儒家接受,道家也接受。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這是真學問,這是「無上甚深微妙法」,決定不是知識能夠相比的。我們對這樁事情知道得太遲了,到晚年才知道。這些話年輕時候聽說,但是不懂,所以沒有認真學習,如果真聽懂了,我們就會真做,沒聽懂。老人,上一代這些老師,雖然苦口婆心的誘導我們這些年輕人,但是這些年輕人善根不夠深,煩惱習氣很重,聽懂了,好像是聽懂了,不是真懂。

  所以章嘉大師說的一句話說得好,是不是真聽懂要用行動來做標准,就是說你有沒有做到?你沒有做到說明你沒有聽懂。真聽懂哪有做不到的道理!哪有不肯做的道理!這個話說得好。六十年前說的,那個時候我們聽懂了沒有?沒聽懂。現在懂了,過了六十年才懂,懂了,遲了。所以現在我這一代,把這些經教講給年輕人聽,比我聽老師教我的時候,講得清楚、講得仔細。希望你們真正懂,真正回頭,馬上就幹,底下一代就超過我了。心量要大,希望下一代都超過我自己這一代,再過個叁代、五代,傳統文化就複興了。決定不能有嫉妒心,不希望別人超過我這個念頭,這個念頭是滅佛法、是滅傳統文化。爲什麼?一代不如一代,叁、五代下來就完了,斷掉了。

  關鍵就在這一念,一念私心不希望別人超過我,我滅佛法,滅佛法果報在阿鼻地獄。無量劫之後,你從阿鼻地獄出來,得什麼果報?無論在哪一道生生世世愚癡,沒有智慧,糊塗!一個人愚癡糊塗,當然造罪業,所以到人間來時間不長,又回到惡道去了。這樣的來來去去不知道幹多少次,沒法子計算的。人不能造這個罪業,這罪業太重!我們想自己提升,要幫助別人提升,幫助別人,是真正幫助自己;障礙別人,完全是障礙自己,這個道理要參透。永遠存一個心希望別人比我好,這就對了。所以心地清淨,智慧自然生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自然聰明,自然就放下執著、放下占有,你就得清涼自在。所以以寂靜故,了一切法皆從因緣而生,緣聚就生,緣散就滅,假的不是真的。「性本空寂」,沒有自性,只是緣聚緣散而已,「以顯方便之德」。

  「道種智者,謂能用諸佛一切道法」,八萬四千法門,「發起一切衆生善種」。方便般若是爲別人的,不是爲自己的,觀照是成就自己,方便是成就一切衆生。所以別人有優點要贊歎,別人有缺點不但不能放在口上,更不能放在心上。爲什麼?放在心上你的心被染汙,錯了;放在口上,你造惡業。記住普賢十願,「禮敬諸佛,稱贊如來」。如何讓一切衆生以善巧方便生起善種?這個善種就是善根種子。叁種般若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  後邊還有五種般若,五種般若前面兩種,實相、觀照跟前面所說大致上相同。這是出自《金剛經纂要疏刊定記》,我們把它念一遍。「一、實相般若:實相即般若體也」,這叁種說法合起來看,意思就很清楚不難懂。般若之體,前面我們講般若之體,講過什麼叫實、什麼叫相,講過自性、性體、真如、本性、實相都是一個意思。「謂明了一切諸法皆空,離一切虛妄之相,故名實相般若」。無論是真是妄都是空寂,真實的是空寂,妄,外面的假相也是空寂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一定是空寂,你就見道了。

  「觀照般若:觀照即般若之智用」,就智慧起作用。「謂因觀照明了法無相,悉皆空寂,以顯即體之用,故名觀照般若」。不是沒有作用,在一切作用當中,不著相就是觀照般若。《般若經》上給我們說了不著十種相,這是舉例子,十種代表一切相。完全用清淨平等覺,那就是真心,那就是實相,用這種心生活,用這種心工作,用這種心待人接物,你就是菩薩。在生活當中體驗出來了,在工作、在處事待人叁種般若統統現前,這是佛菩薩,真正是清淨平等覺。即用,即體之用,即用之體,體用不二,體用一如,這是自受用。

  第叁,「文字般若:文字是能诠之文」,诠是說理圓滿,言語可以把這個理講圓滿,文字也能把這個理說圓滿。「般若是所诠之法」,就是這個文字裏頭有圓滿真實之法在其中。「能所合成,以語言文字,性本空寂,故名文字般若」。佛所說的一切經全是文字般若。

  第四個是「境界般若」,這個界就有界限,譬如一個國家,在中國東面是東海,是界限,西面是蔥嶺爲界限,這叫境界。所有一切物質現象都有它的界限。另外一種,我們契入,譬如學習經教,契入經教程度的不同也是界限。像讀書,小學有小學生的界限,中學有中學生的界限,一年級的界限跟二年級界限不一樣。般若亦如是,也有淺深不同,所以,境界是一切諸法的境界。「謂境無自相」,這些境界相從哪來的?「由智顯發,以根本、後得二智,照了一切諸法境界,悉本空寂」。用智去看能看到它的真相,一切諸法,根本智見它的體,性空,了不可得。用後得智看它的事,看它的相,看它的作用,這些相是幻相,看穿了就像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,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「從境得名,故名境界般若」。括號裏頭有個簡單解釋,「根本智者,即菩薩親證本有之智」,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是釋迦牟尼佛在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是根本智。「後得智者,謂證根本智後,所起化他之智」,你證得根本智,就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然後你教化衆生種種方便,或者說種種文字,那叫後得智,是根本智的起作用。

  第五種叫「眷屬般若」,眷屬這裏舉幾個例子,很多,像「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」,這個合起來是四加行。下面,「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」,這都是佛在經上常說的。「謂此諸法,皆是觀照慧性之屬」,與觀照般若有關系,所以稱爲「眷屬般若」。括號裏頭有簡單的解釋,「暖者,如木鑽火,未見火出,先得暖相。以喻加行位人」,這是四加行,加行位人。「未得智火」,智火沒開,「燒煩惱薪,已見暖相」,還沒有辦法,智慧沒開,沒有斷煩惱,在將斷未斷的時候暖相現前。「頂者,觀行轉明,如登山頂,皆悉明了」,這是比喻,你到達山頂,比前面暖高了一層。「忍者,即忍可之義」,忍是承認的意思,肯定的意思。「于苦集滅道之法,忍可而樂修也」,對于佛所講的這個道理明白、懂得,認真去學習。最後一個,「世第一者,于理雖未能證,而于世間最勝也」,沒有能大徹大悟,沒有能明心見性,知道佛法殊勝,在世間法裏確實是第一。

  下面是叁學,加上這個是五種解脫,戒是戒律,定是禅定,慧是智慧,「解脫,解縛得脫」,縛是煩惱,煩惱真正放下,脫是脫離生死輪回,「自在之謂也。解脫知見者,知謂智也」,後得智,「見謂眼也,智眼照了諸法皆空,無有障礙,得其自在也」,這叫解脫知見,屬于眷屬般若,略舉這個幾種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四四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