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四五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四四五集)  2012/7/25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445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九百二十四頁第六行,從當中看起:

  「我等遵依佛示,從文字般若而起觀照,入于實相,是名敬荷佛恩」。前面我們學到此地,把叁種般若詳細的做了解釋。疏裏面告訴我們,要怎樣做到「敬于佛者,是爲大善」,對佛的這種恭敬心怎麼樣才能夠生得起來。首先要真正認識,佛對我們有些什麼恩德,所謂知恩報恩。如果對佛不認識,感恩的心生不起來,恭敬的心生不起來。現在這個社會,我們常常看到毀謗佛菩薩,這個現象很普遍,在佛經裏面講,這是很大的業障、很嚴重的業障。我們看到了,只有默默的替他忏悔,說不得。爲什麼?他不知道,真的是無知。想想我們自己在年輕的時候,跟他們差不多,心目當中根本沒有佛的印象,誤以爲佛教是宗教、是迷信,這個恭敬怎麼能生得起來?到以後慢慢接受老師的教誨,終于把釋迦牟尼佛這個人認識清楚了,才知道這個人有大智慧、有大慈悲心,對一切衆生有真實的功德利益,敬佛的心才生起來。這經過若幹年,不是短短的幾天、幾個月,不是的。于是今天社會上對佛教、對釋迦牟尼佛不尊重的我們完全理解,只是怪我們佛弟子本身對于佛菩薩恭敬的心不足,表面恭敬,不是真正的。什麼原因?沒有徹底了解。徹底了解談何容易!說實在話,我們學佛六十年,恭敬心才生得起來。六十年沒有離開經教,每天學習,這世間人怎麼可能?

  「敬于佛者,是爲大善」,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的事情,對佛的恭敬,那是大善根、大福報。這說明什麼?現在人沒福報,我們生在是這個時代。比我們早一代的,我父母那一代的比我們就強,他們對佛菩薩雖然不十分了解,但是對佛菩薩的那種恭敬,至少我們看到跟對祖宗的恭敬差不多,這就很難得。原因是什麼?接受的教育不一樣,社會風氣不一樣。我們出生這個時候,社會風氣已經敗壞了,開始,開始敗壞,速度太快了。前面說敗壞了,速度很慢,十年十年不顯著,看不出來。到最近的叁十年,速度太快了,一個十年、一個十年來比,差距很大。這說明什麼?說明衆生沒有福報,沒有福報,苦難就多了。

  怎樣才叫做敬?《淨影疏》說得好,「敬荷佛恩,名爲敬佛」,這把敬這個字,恭敬這個字說開了。荷是什麼意思?承擔,也就是常說的續佛慧命,弘法利生,弘護正法,這個叫敬。底下的解釋,荷是承擔的意思,承是繼承,我們要把佛的法繼承下來,讓佛法不至于中斷,一代一代的承傳下去。繼承,一定要修行,一定要真幹,自己不修行就沒辦法弘護,無論弘法、護法都要真修行。擔,是把這個責任擔當下來。「領受」,領受就是接受佛陀的教誨,領納接受。

  「如來萬劫薰修,入佛知見」,這八個字很感動人,如來不是短時間修成的。我們在這個經裏頭,看到釋迦牟尼佛爲我們介紹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在因地遇到世間自在王那個時代,自在王佛住世,弘法利生四十二劫,衆生福報大,壽命長。佛說我們這個地球,地球上的人壽命最長的時候八萬歲,每一百年減一歲,減到十歲,這最低的;從十歲再每一百年加一歲,加到八萬四千歲,這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。世間自在王住世的時候,壽命四十二劫,你就知道那個福報多大。阿彌陀佛原本是國王,世饒王,是個非常好的國王,勤政愛民,國家治理得非常好。聽佛說法,覺悟了,慈悲心特重,做國王只能照顧這一個國家,他把王位舍掉,出家修行,發心要作佛。因爲,佛能照顧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苦難衆生,不止一個國家,照顧遍法界虛空界,他做到了。發這麼大的願,特別是苦難衆生,哪些是苦難衆生?六道,六道衆生太苦了,他要幫助六道衆生,成就六道衆生。什麼原因?佛知道,我們不知道,佛知道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知道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。爲什麼會墮落到這個樣子?沒人教,學壞了,本來是佛,學壞了。所以他就想到,他將來建立一個道場教化衆生,讓這些苦難衆生有一個最方便的法門、最穩當的法門、最快速的法門,不分男女老少、不分富貴貧賤,也不分學習程度高低,都能平等的成就,這個成就是成佛。

  這個法子到哪裏去找?他向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請教。老師沒告訴他,老師只教他去參訪,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刹土你都去看看、你都去學習,去考察、去學習,取人之長,舍人之短。他很聽話,真的他去參學了,用了多少時間?五劫,這不是短時間,五劫的時間。將每一尊佛的刹土裏面的優點記住,缺點不要,總結成四十八願。四十八願是他考察一切諸佛刹土圓滿的總結,就依照四十八願來建立道場,就是極樂世界。所以,極樂世界不是佛說的,也不是他自己想的,是事實真相,他去考察的、總結的,四十八願是總結的報告。所以這個世界建成之後超過一切諸佛刹土,一切諸佛刹土都比不上。這什麼原因?集大成,一切諸佛刹土的優點統統在極樂世界,一切諸佛刹土的缺點在極樂世界找不到。這是萬劫薰修,五劫考察,總結的大願,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。用這一塊,用這麼個道場來接引衆生,提供他們認真的修行,在極樂世界決定一生成佛,不要等到第二生,一生就圓滿。這種大恩大德,誰知道?要不是釋迦牟尼佛爲我們介紹,我們怎麼知道?所以,對極樂世界的愛戴,對于阿彌陀佛的崇敬,自然就生出來了。

  世尊,本師釋迦牟尼佛,用佛的知見教導我們,幫助我們悟入。上上根人一聞千悟,聽佛說法他馬上就能做到。這種人少,不是沒有,太稀有了。絕大多數沒有辦法將煩惱習氣一時放下,這做不到,所以有漸漸學習的法門,很多法門,這講八萬四千。八萬四千也不是確定的數字,也是表法,表無量無邊。四弘誓願裏面說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八萬四千代表無量。可是淨宗法門特殊,它「以佛果覺,作我因心」,這個佛是阿彌陀佛,不是別的佛,是以阿彌陀佛果地上圓滿的大覺。這果地上圓滿大覺是什麼?就是名號,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聽到這句名號生歡喜心,這個人善根福德不可思議。沒有善根福德的,聽到這句佛號拒絕,不喜歡,生厭惡的心。這些經上講的,我們要曉得。我們想想我們自己,最初聽阿彌陀佛是什麼樣的心態?沒有歡喜心,也沒有毀謗的心,很平常,聽而不聞,聽也像沒聽到一樣,不在意。經過許多年來的學習,漸漸深入經藏,慢慢明白了,歡喜心才生出來。到真正認識的時候,才真正頂禮膜拜,真要跟阿彌陀佛學,真發願求生淨土,真是叫一點一滴的長時間培養出來的。

  我們希望在這一生當中「頓入佛智」,必須要到極樂世界,在這個世界是決定不可能。這裏修學的環境不好,我們得換一個學習環境,現在講移民,我們移民到極樂世界去,在極樂世界成就。這才講到般若,我們遵依佛示,從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,入實相般若。言語也是文字,把言語記錄下來就變成文字。這就是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誨。觀照就是真正修行,依教修行,才能夠入于實相,證得實相;實相就是自性,明心見性,真正了解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,這就叫成佛了。是名敬荷佛恩,這叫真的敬佛。

  「依此經中種種教誡」,佛在這個經裏面教誡得很多,我們得依靠。以這個經做標准,「端正身心,止惡修善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」,這教我們修行。種種教誡很多,我們要抓住綱領,綱領簡單扼要,記在心裏不會忘記。當年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,我們的修行提了五個綱領,五個科目,第一個淨業叁福,第二個六和敬,第叁個戒定慧叁學,第四個六波羅蜜,第五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。我們以這五個科目代表經中種種教誡,做爲我們端正身心、止惡修善的標准。這五個科目,第一個比較長一點,四十四個字,第二個長的,普賢十願,一句四個字,十句四十個字,其他的都不到四十,都不到。好記,你不會忘記。時時刻刻念茲在茲,可別忘記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不離這個。

  淨業叁福,第一福,這是福報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四句,一句四個字,四四十六個字。孝親尊師我們將它落實在《弟子規》,慈心不殺落實在《太上感應篇》,修十善業落實在《十善業道經》,我們稱它作儒釋道的叁個根。從哪裏修起?從根修起。沒有根,修行是假的,沒根,不會成就。真正從根本上修,決定有成就。成就大小在乎自己勤惰,勤是精進,你功夫就深;懈怠,功夫就淺。這叁個根重要,有這叁個根是世間善人。佛經你打開,你看都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說這種人;不具足這叁個根的不能稱善人,善人才能學佛。

  第二福,這是佛弟子了,「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」,叁句十二個字。這真正是佛的弟子,受了叁皈,至少受了五戒,出家再沙彌十戒,二十四門威儀。這真正的佛弟子,不是假的,總得要真幹。再向上提升這大乘,第二是小乘,它叁福,第一是世間福,第二是小乘福,第叁是大乘。大乘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勸進行者是化他,歡喜把佛法介紹給別人。淨業叁福不僅是修淨土要遵守,無論學哪個宗派、學哪個法門都要遵守。佛在後面講,這叁條叫淨業,它是「叁世諸佛,淨業正因」,叁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菩薩修行要成佛都必須遵守,不遵守這叁條,成就不了,你說這叁條多重要。佛法從這裏開始,所以我們必須要依照這個修行。

  第二個科目,六和,家和萬事興。人跟人不和,你決定成不了佛,你也不能往生。爲什麼?不能跟別人和睦相處,到極樂世界還跟人家打架嗎?極樂世界是個和諧世界,沒有和諧的條件是決定不會到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不來接你。今天佛法衰了,爲什麼衰?佛弟子不能和睦相處,出家跟出家的不能和睦相處,在家跟在家也不能和睦相處,在家跟出家也不能和睦相處。現在能相處什麼?利害,跟世俗人沒有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四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