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四四六集) 2012/7/26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446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九百二十五頁第四行,從當中這一句看起:
「若欲真實念佛,首須截斷狐疑。狐性多疑,故雲狐疑。行人不能絕疑,不敢勇猛直前,謂之狐疑。當知疑根未斷,即是罪根。倘時信時疑,半信半疑,或勉強試念,而意實未安;或口雖念佛,而心慕他宗,皆非真實念也」。這段文是教我們念佛,怎樣才是真念佛。念佛的功夫得力,這裏頭只給我們提了一個字,疑,有疑就不能成就,把你的功夫全破壞掉了,信心破壞了、願心破壞了,功夫也破壞了。所以說疑是罪根,這個話講得好。
所以決定不能懷疑。這句話說得容易,做起來可真不容易。今天念佛的同學,哪一個人沒有疑?只是這個疑字多少、淺深不一樣。如果不疑,不疑他就成功了,現前最低限度,他功夫成片,往生決定有把握。所以這個字重要,怎麼樣把它斷掉,這講真實念佛。爲什麼?念佛的人沒有把疑斷絕,還有一絲毫的疑惑。你看,不敢勇猛直前,勇猛直前就是精進不懈,沒有精進的功夫,這全是懷疑。疑根未斷,就是罪根,這個罪是嚴重的大罪,爲什麼?妨害我們這一生不能往生,這個罪多大。
什麼人能夠不懷疑?古德所說的,「唯上智與下愚不移」。上上根人,他徹底通達明了,他沒有懷疑;下愚之人,雖然他什麼都不知道,我們念佛的人說善根深厚,他不想知道,他不懷疑,教他這一句阿彌陀佛,他就能念到底,一直念到往生。這兩種人是淨宗根熟的衆生,熟透了,他有堅定的信心,不會動搖,願生淨土,他不會有偏差。如同經上所說的一向專念,他一個方向,一個目標,決定不改變的,專念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心裏頭沒有一個雜念,沒有一個妄想。這種人往生,即使是臨終之前,一生沒遇到佛法,臨終之前有人告訴他這個法門,他立刻接受,一點懷疑沒有,真信真願,一向專念,念一聲、念十聲都能往生。什麼品位?不是凡聖同居土,他是實報莊嚴土。爲什麼?他根熟了,一點疑心都沒有,他與阿彌陀佛相應,他與自性相應,真叫一步登天,他真上去了。
下面問題出來了,倘時信時疑,這假使有時候相信,又有時候懷疑,半信半疑。或者是勉強試試看吧,念幾聲佛號,心意實實在在未安,心不定,沒有定在佛號上,沒有定在信願上。或者是口念阿彌陀佛,心裏面還戀慕其他的宗派,學教的,像華嚴、天臺、法相;看到人學禅,戀慕學禅;看到人持咒,戀慕持咒,叁心二意,這都不是真念,這樣念佛,只是跟阿彌陀佛結一個善緣,阿賴耶識裏頭種一個念佛的種子,這一生不能成就。他決定有成就,那是來生後世,決定不是這一生。這一生成就,這些毛病統統沒有。上上根人完全知道,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,八萬四千法門,都在這一句佛號裏頭。這一句佛號不但具足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阿彌陀佛所說的一切法、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說一切法,都不離這一句佛號,一句佛號統攝了,完全包括了。這是什麼?上上根人知道,所以他對于這些問題統統沒有。哪個法門再好再好,都在其中。在《華嚴經》上,我們看到吉祥雲比丘對善財童子開示的二十一個念佛門,二十一是表法,代表大圓滿。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大圓滿的法,都在這一句佛號之中,一門統攝一切法門,一點懷疑都沒有,不要再去分心,分心就鑄成大錯。
所以下面說,「要之」,這要之是最重要的。「疑情不斷,正信難生」。還有絲毫懷疑,我們對于淨土信心就不足,就有欠缺。「信願有虧,資糧欠缺」。信不真,不圓滿,願不懇切,不能往生。資糧是比喻,出門旅行,資是帶些錢,錢財,糧是過去出門旅行要帶糧食。不像現在,現在這些旅館、酒店很多,只要帶錢就夠了。從前沒有,所以必須要帶吃的,要帶幹糧。那這個資糧,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它的資糧是四個字,信、願、持名,持名就是念佛。這叁個條件具足了,就是資糧圓滿,你決定往生,千萬不能有一絲毫懷疑。「故須截斷狐疑,老實念去,蓦直念去,拚命念去,直拚到死,花開見佛,悟無生忍,如是才是大善」。如是才是真正敬于佛者,我們對佛的真誠恭敬,不往生,敬佛的程度不到,不圓滿。
這個底下有一個術語,「蓦直」,我們這也有點參考資料,這個話是禅宗的話。老實念去是淨宗的話,蓦直念去是禅宗的話,拼命念去,這是一般世間人的話,意思都差不多。禅宗這個話出在《傳燈錄》,《景德傳燈錄》,這是禅宗很重要的一部書,記載這些修行人的成就。「一徑」,徑是近路、直路,一條路筆直。這個典故,「僧問:徑山路何處去?」徑山大師。這是來參訪的,問到一個老婆婆,到徑山去禮祖,從哪條路去?這個老婆婆告訴他「蓦直去」,就是一直去。「清王夫之」,這是一個學者,非常有名的學者。「《讀四書大全說.大學.傳第九章》:如弩機一發,近者亦至之有准,遠者亦至之有准」。古時候的弓箭,弩是非常強的弓箭,射得很遠,只要把目標鎖定了,近距離的射得很准,遠距離的射得也很准。爲什麼?它箭是一直去的,它沒有彎曲。所以,「一條蓦直去,終無迂曲走移」,它沒有偏差。
我們念佛也得守住這個原則,經上教給我們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淨宗的修行就這八個字。發菩提心,什麼意思?蕅益大師解釋得最簡單、最正確,印光大師贊歎,最容易理解,他說「真信有西方淨土、真信有阿彌陀佛,真信念佛決定往生,往生決定成佛」。你的信心堅定叫真信,真信之後自己發願,我這一生決定求生淨土,沒有第二個念頭,這叫切願,有這樣的信願,就叫做無上菩提心。你看,這個發心的意思清楚、好懂。我們這才知道,很多這些阿公阿婆念佛往生,預知時至,站著走,坐著走。他沒有聽過經,他不懂教,你問他什麼叫做菩提心,他不曉得,你講給他聽,他也不懂。但是你問他,是不是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?真相信;是不是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?他真相信。你看菩提心發了,自己不知道。平常看他用功,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,那就是一向專念,這八個字,他圓圓滿滿都做到了。人家不但是預知時至往生,往生的品位之高,我們不敢想象。什麼原因?跟這個經的意思完全相應。他雖然不懂,但他做到了,跟那個懂的人沒有兩樣,懂的人,也是到這個境界,他不懂,也到這個境界。所以古人說,暗合道妙,自然吻合,這個理講得通。
所以我們得拼命念去,直拚到死,死就往生了。死的時候就是花開見佛,阿彌陀佛來接引,往生到極樂世界悟無生忍。悟無生忍可不是普通菩薩,大乘教裏頭七地以上,無生法忍。無生法忍就是明心見性,見一切法不生不滅,這叫無生。無生是說一切法,一切法沒有生滅。你見到自己沒有生滅,見到佛菩薩沒有生滅,見到一切衆生沒有生滅,這叫無生法忍。忍這個字是定,心定在無生上,不動搖了,完全肯定了。一切法無生,哪來的滅!這個境界一般人不懂,學佛的人也未必懂,甚至于連概念都沒有。那對這句話有沒有懷疑?當然有懷疑,半信半疑。信什麼?佛說的。懷疑什麼?真的是這樣的嗎?沒有聽別人說過。
今天量子力學家,把這個疑幫我們解釋開了。量子力學家發現物質是假的,物質現象是從意念當中變現出來的,是個幻相,它生滅的速度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;換句話說,一秒鍾,它已經生滅一千六百兆次,這就叫無生法忍。生滅就是不生滅,不生滅就是生滅,在什麼時候你能夠體會得到?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明白了。如果真的沒有生滅,說個不生不滅,這廢話,這話毫無意義。它確實有生滅,生滅等于沒有生滅,這叫無生忍,你看到事實真相。也就是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,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這是無生忍的境界。無論是真谛,真谛是講自性,講諸法實相;無論是俗谛,俗谛是十法界衆生,他們的境界都是不生不滅,生滅同時。生滅同時,生滅就不可得。
忍,是心定在這個境界上,相信了,承認了,不懷疑了,這就是忍的意思。七地菩薩得的是下品無生忍,八地是中品,九地是上品,無生忍的菩薩地位高。再往上去叫寂滅忍,佛境界,也有上中下叁品,下品,十地菩薩,法雲地;中品,等覺菩薩;上品,妙覺如來。妙覺上面沒有了,妙覺是究竟圓滿的佛果。等覺以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住實報莊嚴土,見報身佛。妙覺如來住常寂光土,與一切諸佛如來,妙覺位的,融成一體,大光明藏,在淨土裏又稱爲常寂光。身是常寂光,土也叫常寂光,身土是一不是二。常寂光裏面沒有現象,沒有物質現象,沒有精神現象,也沒有自然現象,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這是不生不滅。我們要在大乘教裏頭,雖沒有親證,這些開示總要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對我們的學習、對我們念佛有很大的幫助。幫助什麼?幫助我們斷疑生信。這叫大善!大善只有大乘裏頭有,大善只有淨宗有,淨宗的大善是可以兌現的,決定要放下萬緣。只有往生到極樂世界,我們想幫助的人才能真正幫助他,不到極樂世界幫不上忙,一到極樂世界,就有這個能力。
我們再看底下一段,「上明斷疑而念佛」。下面這一段是「念佛即能斷疑」。我們想斷疑,怎麼斷法?念佛。真的是相輔相成,斷疑你才真念佛,念佛你才真的斷疑。「《安樂集》雲:若能常修念佛叁昧,能除貪瞋癡。無問現在、過去、未來,一切諸障,悉皆除也」。這一段《安樂集》裏頭的話很重要!若能常修,常修是不斷。用谛閑老法師教給鍋漏匠的方法,我們就學這個,那就是常修。你看,沒有壓力,累了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幹。什麼時候累,什麼時候休息,什麼時候休息好,什麼時候就幹,不分晝夜。在時間上沒有晝夜,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幹,生活簡單。鍋漏匠挺有福報的,出了家,谛閑老法師給他安排,這是他的護法,他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四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