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貴人。在農村裏找了一個老太婆,給他燒兩頓飯,給他洗衣服,打掃環境。你看,他就不要工作了。早飯自己理,簡單自己理。叁年如一日,真成功了,預知時至,站著往生。往生還站了叁天,大概有史以來只有他一個,沒看到第二個人。站著往生的人有,往生站了叁天,沒聽說過。這個法子好!
念佛堂裏頭把它清理得幹幹淨淨,一尊佛像。像印光大師關房,我去看了,就一尊阿彌陀佛,一個香爐,一對蠟臺,一個小磬,一個小木魚,一把引磬,再就供一杯水,其他都沒有了。牆壁上什麼都沒有,就是佛像背後,印祖寫了一個「死」字,貼在佛像背後,拜佛念佛常常看到它。這叫專心。放幾本經書在裏面,打閑岔了,需不需要看看?這就是斷絕了,真正做到一心專念,就一句阿彌陀佛。印祖晚年閉關,關房裏就這樣的,找不到一本書。我們自己真正修,念佛堂裏面,像祖師念佛堂一樣,可是我想我們放一部《無量壽經》。真正徹底放下,經就不要念了,放在桌子上是什麼?那是法寶,我供養的法寶。放一張印光大師的像,僧寶。叁寶具足,佛、法、僧,叁寶具足。我們這個法是印光大師傳的,印祖傳給李炳南老居士,李老居士傳給我。我們的小佛堂裏頭叁寶具足,其他的不要了。一直念到花開見佛,心地清淨,沒有一個不成就。
所以常修念佛叁昧,能除貪瞋癡慢疑。這個念頭才動,就是阿彌陀佛,這禅宗的方法,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覺悟。不管什麼念頭,善念也好,惡念也好,念頭才起,第二個念頭是阿彌陀佛,把前面念頭打掉。念頭開始的肯定多,爲什麼?無始劫來的習氣。不要害怕,念頭一動,阿彌陀佛,把念頭打掉,這叫真念佛,這真管用。叁年就養成習慣,雜念、惡念、邪念、妄念沒有了,念念都是這一句阿彌陀佛,叫正念現前,這一句佛號是正念。到你一切雜念、妄念、邪念、惡念統統都沒有的時候,這一念就跟阿彌陀佛相應,古人所說的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,這一聲佛號跟阿彌陀佛通了,起感應作用。真求往生,心地真誠懇切,就會見到極樂世界,見到阿彌陀佛。見到的時候就提出要求,求往生,還有壽命,壽命不要了,像瑩珂法師一樣。
當年,慧遠大師,這是東晉時候,南北朝的時候,他在廬山建一個念佛堂,東林念佛堂。志同道合,一百二十叁個人,在那個地方結社念佛求往生,一百二十叁個人統統成就了。遠公在往生之前,叁次見到極樂世界,第四次見到的時候,他走了。叁次見到從來沒有告訴過別人,臨走的時候才告訴大家,這個境界過去看過叁次。第四次看到,很熟悉了,這一次阿彌陀佛來接引他,蓮社比他早往生的那些同修都跟在阿彌陀佛的身邊,一起來接引他,他都能把名字一個一個說出來,這不是假的。所以希望我們真幹。這個世界衆生苦,苦從哪裏來的?沒智慧。爲什麼沒有智慧?不讀聖賢書。我們這一生很有幸,知道這個世間有聖有賢、有佛菩薩,我們今天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趕緊發願往生。生到極樂世界,成就智慧、德相、神通,然後再來,來幫助這些苦難衆生。我們相信像地球上這種狀況,在這遍法界虛空界一定還很多,不止這一處。相信念佛能除業障、能除煩惱。
「愚癡少智,心則狐疑。念佛除癡,疑情自斷」。蓮池、靈峰(就是蕅益大師),這兩位祖師大德都說,「佛號投于亂心,亂心不得不佛」。所以心雜亂的時候,煩惱多的時候不怕,念佛。現在這個念佛機好用,二十四小時都可以不中斷。聽念佛,跟著念佛,多好;念累了就聽,總叫這句佛號在心裏頭不間斷。「此乃實當念佛,截斷狐疑之又一義也」。這個意思也非常之好。
我們再看底下一段,『拔諸愛欲』,這段教給我們,教給我們消業障。「憬興雲:拔欲者,令離煩惱。諸苦所因,貪欲爲本。故勸拔除愛欲」。憬興大師的注解注得非常好。佛爲什麼教我們拔諸愛欲,這個諸是多,你對人的愛欲、對事的愛欲、對物的愛欲,全都包括在裏頭。愛是情執,欲就是占有、控製,這就是欲表現在外面,乃至于支配,這都是屬于欲。這些錯誤的觀念要放下,爲什麼?它造業,這個東西不放下,造業。業,不管是善業、是惡業,它感召六道輪回。人要沒有愛欲,就不會搞六道輪回,六道輪回就是愛欲發生的,這個我們一定把它搞清楚。所以斷煩惱、消業障,煩惱跟業障的根就是愛欲。世間人看到這兩個字都歡喜,佛菩薩看到這兩個字覺悟。你爲什麼搞六道輪回?爲什麼離不開六道?問題就出在這裏。要把這個根拔掉,要把這個源頭給堵塞,用什麼方法?就是一句名號,這一句名號能拔諸愛欲,這一句名號能杜衆惡源。所以你不認識它,你以爲它很好,真正認識清楚之後,才知道所有痛苦都從這來的。佛清楚,菩薩明白,愛欲之體是什麼?愛欲之體是智慧,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它,覺悟了它就變成智慧,迷了它就叫愛欲,就是煩惱。
所以我們今天要有能力轉煩惱爲智慧,一覺悟,愛欲是智慧,智慧表現在外面,大慈大悲。慈悲就是愛欲,但是這個愛沒有欲。欲是什麼?占有是欲,控製是欲,支配是欲,沒有。慈悲這個愛裏頭,沒有這個東西,所以叫大慈大悲。慈悲這個愛是清淨的愛、平等的愛、覺悟的愛,是真愛。凡夫的愛是假的,不是真的,爲什麼?它會變質。不但現前我們能看見,讀曆史,曆史上有多少恩愛到最後變成仇恨。所以世間愛不是真的,慈悲是永恒不變的,慈悲是真愛。特別是對毀謗我的人,我愛他;對于怨恨我的人,我愛他;對傷害我的人,我愛他,沒有不愛。爲什麼愛他?他是人。
中國傳統教育裏頭,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,他是人;在大乘教裏面,他是佛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怎麼能不愛。只是這一尊佛很不幸,他現在迷了。迷不是真的,他會覺悟,迷是一時的,他會回頭,他會覺悟。所以他以仇恨對我,我以真心愛他,等他哪一天覺悟、回頭了,他會感恩,他會認錯,他會忏悔。所以諸佛菩薩對九法界衆生沒有怨恨,他沒有煩惱,他沒有敵對的,古人所說「仁者無敵」。在大乘裏面,仁者是菩薩,仁慈的人,對菩薩的尊稱。無敵,他沒有敵對的。我們今天講,冤家對頭,菩薩沒有,菩薩沒有冤家對頭。怨怼,不是從對方化解,從自己化解,自己這化解就沒有了。他那個地方縱然有怨恨,他怨恨,沒有敵對的了,所以他那個怨恨久而久之自然化掉。這個本事要學,這是忍辱波羅蜜。
我這個本事,是在南京念書跟我一個同學學來的。我這個同學姓白,白振寰,離開學校之後,這一生沒有再見面了,我常常懷念他。小時候不懂事,自己貢高我慢,他是我同班同學,瞧不起他,常常侮辱他,常常罵他。可是他從來沒有跟我翻過臉,他都能承受。背後他對我很佩服、很贊歎,這同學傳給我的。一年兩個學期,我被他感動了,我向他道歉,說我錯了。他有這麼好的忍耐功夫,初中叁年級。所以我學會這套,別人罵我,我低頭接受,聽你罵。罵到一、二個鍾點,他罵累了,不罵了,謝謝他的教訓。我不會反駁一句,你說得對我接受,說得不對我也接受,不去反駁。反駁,互相相罵,愈罵愈熱鬧。那個地方一個人在罵,我這裏不吭聲,罵久了,他自然就罵不下去了。打架也是如此,你打,我不還手,讓你打,打幾下之後,他再打不下去了。這我都跟他學的本事,一生不跟人結怨。打架,愈打愈熱鬧,一個人打,那個人不打,打不起來。所以罵不還口,打不還手。結果?結果一些老師、同學都贊歎我很有修養,說我有修養。真的,讓人對自己有好處,不吃虧!這古人的教誨,裏頭有很深的哲理,真實智慧,叫哲理、道理。
『杜衆惡源』,「杜者,塞也」,把它堵塞。「《淨影疏》曰:杜衆惡源,令離惡業」,這是什麼?這叫消罪業、消業障。前面拔諸愛欲是斷煩惱,這是消業障。令離惡業,惡業是殺盜淫妄。佛法裏面講的十惡業,身,殺、盜、淫;口,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绮語;意,貪、瞋、癡,要把這十種放下,起心動念與十善相應,與十惡相離,離得愈遠愈好。這樣什麼?不造惡業。造善業不著造善業的相,這就成就功德了。罪業確實能消除,把它轉變成功德。我們再看底下,「惡業是其惡道家本」,惡道家就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這是惡道的家。惡業是惡道家的根本、源頭,所以叫「衆惡源」。幹這些業,他果報在叁惡道,不能不知道。「教之斷塞,目之爲杜」,這裏杜跟塞意思是一樣的,你把它堵住,所以叫杜塞。決定不能造,一定要忍,修忍辱波羅蜜。六度裏頭最難的是布施、忍辱,人肯布施、能忍辱,六度修起來就不難,那是菩提道,菩提道的根本。歡喜布施,常常能想到布施。
我們居住在一個地方,鄰裏鄉黨要把它看作一家人,我們居住在這個地方的環境就非常美好,現在人講磁場好。看我們怎麼做法,我們能不能把鄰居都看成一家人。香港居住,我們在鄉下,一個村是一個單位,我們居住這個村有八十多戶人家。我們能不能把八十多戶人家看作是我們一家人,對他們尊重,對他們愛護,對他們關懷,對他們照顧,見面一定有禮節,慢慢養成這個小村的人跟人見面都會打招呼。我們有多余的,常常分送給大家,吃的、穿的、用的跟大家結緣。尤其現在,閑暇的時候大家都看電視、看光盤。我們有些小的光盤,像《了凡四訓》、《俞淨意公遇竈神記》,還有國內外這些傳統文化講座裏面精彩片段,可以把它節錄成一個碟,都是精彩片段,送給他們每一家,結緣。你要他看一段,他不喜歡,看不下去,最精彩的那幾句節錄下來給他看,好!我們過去做的一些有聲書,裏頭沒有人像,有文字、有聲音,這都是他們非常歡迎的。我們住在這個地方,對他們統統都有好處。科學裏面的報告大家都愛聽。我們真正能用心,讓這個小村居民都能夠和諧,像一家人一樣,慢慢就影響其他的村。
我們在澳洲住十年,確實影響了圖文巴這個小城。圖文巴十幾個宗教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四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