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六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四四六集)  2012/7/26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446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九百二十五页第四行,从当中这一句看起:

  「若欲真实念佛,首须截断狐疑。狐性多疑,故云狐疑。行人不能绝疑,不敢勇猛直前,谓之狐疑。当知疑根未断,即是罪根。倘时信时疑,半信半疑,或勉强试念,而意实未安;或口虽念佛,而心慕他宗,皆非真实念也」。这段文是教我们念佛,怎样才是真念佛。念佛的功夫得力,这里头只给我们提了一个字,疑,有疑就不能成就,把你的功夫全破坏掉了,信心破坏了、愿心破坏了,功夫也破坏了。所以说疑是罪根,这个话讲得好。

  所以决定不能怀疑。这句话说得容易,做起来可真不容易。今天念佛的同学,哪一个人没有疑?只是这个疑字多少、浅深不一样。如果不疑,不疑他就成功了,现前最低限度,他功夫成片,往生决定有把握。所以这个字重要,怎么样把它断掉,这讲真实念佛。为什么?念佛的人没有把疑断绝,还有一丝毫的疑惑。你看,不敢勇猛直前,勇猛直前就是精进不懈,没有精进的功夫,这全是怀疑。疑根未断,就是罪根,这个罪是严重的大罪,为什么?妨害我们这一生不能往生,这个罪多大。

  什么人能够不怀疑?古德所说的,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」。上上根人,他彻底通达明了,他没有怀疑;下愚之人,虽然他什么都不知道,我们念佛的人说善根深厚,他不想知道,他不怀疑,教他这一句阿弥陀佛,他就能念到底,一直念到往生。这两种人是净宗根熟的众生,熟透了,他有坚定的信心,不会动摇,愿生净土,他不会有偏差。如同经上所说的一向专念,他一个方向,一个目标,决定不改变的,专念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,心里头没有一个杂念,没有一个妄想。这种人往生,即使是临终之前,一生没遇到佛法,临终之前有人告诉他这个法门,他立刻接受,一点怀疑没有,真信真愿,一向专念,念一声、念十声都能往生。什么品位?不是凡圣同居土,他是实报庄严土。为什么?他根熟了,一点疑心都没有,他与阿弥陀佛相应,他与自性相应,真叫一步登天,他真上去了。

  下面问题出来了,倘时信时疑,这假使有时候相信,又有时候怀疑,半信半疑。或者是勉强试试看吧,念几声佛号,心意实实在在未安,心不定,没有定在佛号上,没有定在信愿上。或者是口念阿弥陀佛,心里面还恋慕其他的宗派,学教的,像华严、天台、法相;看到人学禅,恋慕学禅;看到人持咒,恋慕持咒,三心二意,这都不是真念,这样念佛,只是跟阿弥陀佛结一个善缘,阿赖耶识里头种一个念佛的种子,这一生不能成就。他决定有成就,那是来生后世,决定不是这一生。这一生成就,这些毛病统统没有。上上根人完全知道,宗门教下、显教密教,八万四千法门,都在这一句佛号里头。这一句佛号不但具足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,阿弥陀佛所说的一切法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一切法,都不离这一句佛号,一句佛号统摄了,完全包括了。这是什么?上上根人知道,所以他对于这些问题统统没有。哪个法门再好再好,都在其中。在《华严经》上,我们看到吉祥云比丘对善财童子开示的二十一个念佛门,二十一是表法,代表大圆满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大圆满的法,都在这一句佛号之中,一门统摄一切法门,一点怀疑都没有,不要再去分心,分心就铸成大错。

  所以下面说,「要之」,这要之是最重要的。「疑情不断,正信难生」。还有丝毫怀疑,我们对于净土信心就不足,就有欠缺。「信愿有亏,资粮欠缺」。信不真,不圆满,愿不恳切,不能往生。资粮是比喻,出门旅行,资是带些钱,钱财,粮是过去出门旅行要带粮食。不像现在,现在这些旅馆、酒店很多,只要带钱就够了。从前没有,所以必须要带吃的,要带干粮。那这个资粮,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它的资粮是四个字,信、愿、持名,持名就是念佛。这三个条件具足了,就是资粮圆满,你决定往生,千万不能有一丝毫怀疑。「故须截断狐疑,老实念去,蓦直念去,拚命念去,直拚到死,花开见佛,悟无生忍,如是才是大善」。如是才是真正敬于佛者,我们对佛的真诚恭敬,不往生,敬佛的程度不到,不圆满。

  这个底下有一个术语,「蓦直」,我们这也有点参考资料,这个话是禅宗的话。老实念去是净宗的话,蓦直念去是禅宗的话,拼命念去,这是一般世间人的话,意思都差不多。禅宗这个话出在《传灯录》,《景德传灯录》,这是禅宗很重要的一部书,记载这些修行人的成就。「一径」,径是近路、直路,一条路笔直。这个典故,「僧问:径山路何处去?」径山大师。这是来参访的,问到一个老婆婆,到径山去礼祖,从哪条路去?这个老婆婆告诉他「蓦直去」,就是一直去。「清王夫之」,这是一个学者,非常有名的学者。「《读四书大全说.大学.传第九章》:如弩机一发,近者亦至之有准,远者亦至之有准」。古时候的弓箭,弩是非常强的弓箭,射得很远,只要把目标锁定了,近距离的射得很准,远距离的射得也很准。为什么?它箭是一直去的,它没有弯曲。所以,「一条蓦直去,终无迂曲走移」,它没有偏差。

  我们念佛也得守住这个原则,经上教给我们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净宗的修行就这八个字。发菩提心,什么意思?蕅益大师解释得最简单、最正确,印光大师赞叹,最容易理解,他说「真信有西方净土、真信有阿弥陀佛,真信念佛决定往生,往生决定成佛」。你的信心坚定叫真信,真信之后自己发愿,我这一生决定求生净土,没有第二个念头,这叫切愿,有这样的信愿,就叫做无上菩提心。你看,这个发心的意思清楚、好懂。我们这才知道,很多这些阿公阿婆念佛往生,预知时至,站着走,坐着走。他没有听过经,他不懂教,你问他什么叫做菩提心,他不晓得,你讲给他听,他也不懂。但是你问他,是不是真正相信有极乐世界?真相信;是不是真正相信有阿弥陀佛?他真相信。你看菩提心发了,自己不知道。平常看他用功,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,那就是一向专念,这八个字,他圆圆满满都做到了。人家不但是预知时至往生,往生的品位之高,我们不敢想象。什么原因?跟这个经的意思完全相应。他虽然不懂,但他做到了,跟那个懂的人没有两样,懂的人,也是到这个境界,他不懂,也到这个境界。所以古人说,暗合道妙,自然吻合,这个理讲得通。

  所以我们得拼命念去,直拚到死,死就往生了。死的时候就是花开见佛,阿弥陀佛来接引,往生到极乐世界悟无生忍。悟无生忍可不是普通菩萨,大乘教里头七地以上,无生法忍。无生法忍就是明心见性,见一切法不生不灭,这叫无生。无生是说一切法,一切法没有生灭。你见到自己没有生灭,见到佛菩萨没有生灭,见到一切众生没有生灭,这叫无生法忍。忍这个字是定,心定在无生上,不动摇了,完全肯定了。一切法无生,哪来的灭!这个境界一般人不懂,学佛的人也未必懂,甚至于连概念都没有。那对这句话有没有怀疑?当然有怀疑,半信半疑。信什么?佛说的。怀疑什么?真的是这样的吗?没有听别人说过。

  今天量子力学家,把这个疑帮我们解释开了。量子力学家发现物质是假的,物质现象是从意念当中变现出来的,是个幻相,它生灭的速度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;换句话说,一秒钟,它已经生灭一千六百兆次,这就叫无生法忍。生灭就是不生灭,不生灭就是生灭,在什么时候你能够体会得到?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明白了。如果真的没有生灭,说个不生不灭,这废话,这话毫无意义。它确实有生灭,生灭等于没有生灭,这叫无生忍,你看到事实真相。也就是《般若经》上所说的,「一切法无所有,毕竟空,不可得」,这是无生忍的境界。无论是真谛,真谛是讲自性,讲诸法实相;无论是俗谛,俗谛是十法界众生,他们的境界都是不生不灭,生灭同时。生灭同时,生灭就不可得。

  忍,是心定在这个境界上,相信了,承认了,不怀疑了,这就是忍的意思。七地菩萨得的是下品无生忍,八地是中品,九地是上品,无生忍的菩萨地位高。再往上去叫寂灭忍,佛境界,也有上中下三品,下品,十地菩萨,法云地;中品,等觉菩萨;上品,妙觉如来。妙觉上面没有了,妙觉是究竟圆满的佛果。等觉以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住实报庄严土,见报身佛。妙觉如来住常寂光土,与一切诸佛如来,妙觉位的,融成一体,大光明藏,在净土里又称为常寂光。身是常寂光,土也叫常寂光,身土是一不是二。常寂光里面没有现象,没有物质现象,没有精神现象,也没有自然现象,无处不在,无时不在,这是不生不灭。我们要在大乘教里头,虽没有亲证,这些开示总要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对我们的学习、对我们念佛有很大的帮助。帮助什么?帮助我们断疑生信。这叫大善!大善只有大乘里头有,大善只有净宗有,净宗的大善是可以兑现的,决定要放下万缘。只有往生到极乐世界,我们想帮助的人才能真正帮助他,不到极乐世界帮不上忙,一到极乐世界,就有这个能力。

 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,「上明断疑而念佛」。下面这一段是「念佛即能断疑」。我们想断疑,怎么断法?念佛。真的是相辅相成,断疑你才真念佛,念佛你才真的断疑。「《安乐集》云:若能常修念佛三昧,能除贪瞋痴。无问现在、过去、未来,一切诸障,悉皆除也」。这一段《安乐集》里头的话很重要!若能常修,常修是不断。用谛闲老法师教给锅漏匠的方法,我们就学这个,那就是常修。你看,没有压力,累了休息,休息好了接着干。什么时候累,什么时候休息,什么时候休息好,什么时候就干,不分昼夜。在时间上没有昼夜,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着干,生活简单。锅漏匠挺有福报的,出了家,谛闲老法师给他安排,这是他的护法,他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