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四五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兩樣,有利可以在一處,沒有利益,分開了,再也不見面。所以六和敬重要。佛在經上甚至于說,這個世界上出現一個僧團,六和敬的僧團,就得到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守護,這個地區不遭災難。六和僧團有這麼大的功德,你願不願意做?你要願意做的話,你救了多少人,讓多少人得到你的恩惠,這個地區不遭災難。幾個人?四個人。四個人住在一起修行,完全依六和敬,就有這麼大的功德。所以叁皈依裏頭,「皈依僧,衆中尊」,那什麼意思?僧就是六和敬的僧團,不修六和敬不叫做僧。四個人在一起就稱爲團體,這個衆,佛家的衆是團體的意思。就是世出世間所有的團體,哪一個團體最值得人尊敬?就是僧團,僧團就是六和敬的團體,就這個意思。你在家人,譬如公司行號,你們完全能修六和敬,那就是一個僧團。僧,不是指出家、在家,不是指這個,就是團體,衆是當團體來講。修六和敬的團體稱爲僧團,因爲它跟出家團體一樣,它裏面上上下下一團和氣。

  然後翻過來說,破六和敬的僧團,破和合僧的,在這個團體裏面不和,破壞和睦的氣氛,佛說了,這個果報是無間地獄。無間地獄,重罪五種,叫五無間,殺父親、殺母親、殺阿羅漢、出佛身血、破和合僧。這個和合僧你要記住,不是出家人,也不一定是修行人。它這個團體是照著佛的佛法,這個六條修,見和同解、戒和同修、身同住、口無诤、意同悅、利同均,它是依這個方法修的時候,這個團體你要破壞它的話,你的果報就在地獄,這個道理要懂。今天我們是個出家人,我們在這個出家團體不能跟大衆和合,這個罪多重。無論我們在什麼地方,今天在大埔這個地方也是個團體,我們人數不多,只有十幾個人在一起生活。這十幾個人能夠真正修六和敬,香港這個地區不會有災難。如果這個六和敬是用真誠心來修,中國沿海這一帶地區都不會有災難。得到您恩惠的人,數字要從億來算,那多少億人受你的恩惠。

  怎麼個修法?我跟人和,別人跟我不和沒有關系,我跟人和。你不跟我和是你的事情,我跟你和;你對我有意見沒關系,我對你沒有意見,真正要從自己做起。怎麼樣才能和?真的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見和同解、戒和同修就成立了。決定不跟人起爭論,處處懂得讓人、尊重別人,自己謙虛。自己一定要知道,我在這個地球上住的時間很短,充其量不過一百年,一百年一彈指就過去了,時間很短,我要到極樂世界去。憑什麼?憑我跟人和睦相處,就這一點極樂世界就歡迎你,你對任何人沒意見。極樂世界是一個六和敬的團體,決定沒有主觀觀念,我要怎樣怎樣,我要以爲,不是的,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。我們得學這個本事,把這個習慣養成,這是極樂世界他們要的。

  見和同解,跟阿彌陀佛一樣的同解,這個叁般若講得很清楚,無論是性、無論是相、無論是理、無論是事皆不可得。《大般若經》的總結,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你能把事實真相看穿,問題就很容易解決。我們用叁種般若來生活、來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完全是智慧。智慧沒有別的,就是知道這個東西是假的,只有實相般若是真的。實相是體,是我們的真心、是我們的自性,一切衆生同一個體,沒有第二個,同一個體。知道同一個體,敬愛的心就生起來,尊重的心生起來,關懷照顧的心生起來了。別人有苦難,我們會盡心盡力去供養他,這個心都生起來了。爲什麼?一體,哪有不照顧的道理!別人的痛苦是我們自己的痛苦,別人的快樂是我自己的快樂。我自己的手腳受傷了,你看你不是很好的去照顧它嗎?看到苦難衆生造作罪業,就等于自己的手腳受傷了。我受傷了,趕快去醫療,讓它恢複健康。看到衆生迷惑、顛倒、造業、受報,我們怎麼辦?要救他。他迷得太深、迷得太久,完全不能接受,我們趕快修自己,到極樂世界。到極樂世界修成圓滿的功德、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神通,我們真有能力幫助人。不到極樂世界,不靠阿彌陀佛,要自己修到極樂世界衆生那個程度,那個時間太長了,不是論年算,論劫數算。所以,認識了淨宗,這真正值得我們一生最大的慶幸,太幸運了,我這一生要決定成就。

  人要學一個本事,什麼環境都能處得好,順境能相處,逆境也能相處,善緣能相處,惡緣也能相處。老老實實一句名號念到底,這是往生淨土的秘訣。心裏念就可以了,念出聲,別人歡喜,不反對,可以出聲念;別人討厭,我們心裏念,默念,功德完全相同,後面說到。所以端正身心,止惡修善。

  戒定慧叁學那是一條道路,成佛之道,可不能搞錯了。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一門深入就是定,定慧都在其中。學太多了、學太雜了,這一生什麼都不能成就。所以,不能走知識這個道路,要走諸佛菩薩智慧的道路,那就是戒定慧。這五科是戒律,叁福、六和、叁學、六度、十願這是戒律,必須得遵守的。第四個六度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。

  最後,普賢十願,到普賢十願那要相當功夫,因爲普賢十願是已經沒有自己,身見放下了才能做到。中國人講量大福大,普賢的量最大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看一切衆生都是自己。首先,功夫達不到的,看一切衆生我們都是一家人,都是兄弟姐妹,從這裏入門。慢慢到最後,跟自己是一體,那就修成了。先從一家人開始,最後慢慢的真的體會到是一體。所以「禮敬諸佛」,這個諸佛是一切衆生,爲什麼?一切衆生是未來佛。過去佛知道,現在佛也知道,未來佛是一切衆生。對一切衆生,蚊蟲螞蟻、樹木花草都要把他們看成是佛,這叫普賢行。普賢行跟一般不一樣,普賢菩薩看一切衆生都是諸佛如來,所以他真誠到極處、恭敬到極處。「稱贊如來」,恭敬是平等的,對蚊蟲螞蟻都恭敬,對花草樹木都恭敬,對山河大地也恭敬,沒有一樣不恭敬的。但是稱贊就有差別,好事稱贊,壞事不稱贊;不像禮敬,禮敬是平等的,稱贊是有差別的。因爲稱贊,有別人會向他學習,只能夠學好,不能學壞。

  供養是平等的,供養是當他有需要的時候,他有困難、他有需要的時候,我們有多余的,一定要幫助他。幫助的人愈多愈好,你能夠照顧的、你能夠護持的人數愈多愈好,無量功德。必須把一切人看作一家人,恭敬心才生得出來;沒有看作一家人,恭敬心生不出來。現在一家人都很難,這個社會上,一家人不照顧的太多了,連夫妻都不行,你看離婚率有多少!是一家人,能離開嗎?不能離,沒有理由離。只有一個理由,他去求學,他到外國去留學,這個沒辦法,這要成就他;他去修道,這要成就他。除這種情形之外,不離。

  真正有個合適的道場,讓我們修行、讓我們成就,這個機緣也不可多得,一定要抓住。今天修行,必須要自己有真實智慧,要抓住機會,只有真實智慧才能抓住機會,一時一刻不能放松。我們只要真正能夠掌握住,真信切願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就是道場。無論在什麼地方,地方,人在哪裏,哪裏就是道場。要用真功夫,不要露在外頭,外面人看不出來,自己功夫綿綿密密不間斷。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。「橫生四土,圓登不退,才是真實敬佛」。敬佛,佛喜歡的我們做到了。阿彌陀佛最喜歡的不是別的,叫我們趕快到極樂世界去,去跟著他,這他最喜歡的。我們真做到了,這叫真正敬佛。

  「故曰敬于佛者,是爲大善」,大善是往生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。到極樂世界,就不離阿彌陀佛了。什麼時候離開?成佛再離開,不成佛的時候不離開。到十方世界,十方世界本身沒有離開,有這個本事,本身不離開阿彌陀佛,化身去了。能變化無量無邊身,每天到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刹土去拜佛修福,聞法修慧,那是什麼?化身去了。本身沒有去,本身在阿彌陀佛講堂沒離開,這只有極樂世界人辦得到。極樂世界人,這些事情叫家常便飯,每天都在幹的。所以,無論幹什麼事情,他全在定中。這怎麼說?不著相。極樂世界人,心像什麼樣子?就是經題上說的,清淨平等覺,極樂世界所有的人個個都是清淨平等覺。那清淨平等覺太重要了,我們時時刻刻照顧自己清淨平等覺。于一切衆生沒有高下就平等了,不受染汙就清淨,不迷惑顛倒就覺悟了,這大善。「大者,即大方廣之大」,大方廣的大怎麼講法?「絕諸對待,強名爲大」。大的反面是小,大方廣的大沒有反面,它不是大小的大,它是絕對的大、永恒之大,這叫大善,「謂無上之善」。

  「又《會疏》曰:叁業敬奉,是爲敬」,這再告訴我們什麼叫敬。叁業是身口意。我們看下面念老的注解,「以己之身口意叁業恭敬奉事于如來,身業清淨、口業清淨、意業清淨,乃名敬佛也」,這叫敬佛。如果叁業不清淨,叁業裏頭最重要是意業,就是念頭,意業有染汙,自私自利是染汙,名聞利養是染汙,五欲六塵是染汙,貪瞋癡慢是染汙,那就不敬了。所以,這個敬是叁業清淨。意業先不染汙,然後口業清淨。清淨的相就是十善業,身,不殺、不盜、不淫,身業清淨;口,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绮語、不惡口,口業清淨;意,不貪、不瞋、不癡,還要加一個,不傲慢、不懷疑,意業清淨,這才叫敬佛。

  所以,「非同世俗,但以焚香禮拜爲敬佛也」。這是世俗,怎麼叫恭敬佛?我每天給他磕頭,定上早晚課,拜佛,燒香拜佛,以這個爲敬。念老在此地說的,跟早年章嘉大師教我是一個意思。大師教我,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,這種焚香、禮拜這個恭敬,這是形式,最重要的是心地。真正叁業清淨是恭敬,恭敬再往上提升,最恭敬,那是平等。所以叁業清淨是二乘善,阿羅漢、辟支佛做到了,平等他還沒做到。真正做到心地平等,那是菩薩,定功更深了。我們前面的比喻,阿羅漢、辟支佛看一切衆生一家人,可是法身菩薩看一切衆生是一體,平等了,不一樣。我們自己要練,怎麼練?那就是一定要靠經教,多聽經、多讀經。像這樣的經文每天都要念一遍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四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