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五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四四五集)  2012/7/25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445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九百二十四页第六行,从当中看起:

  「我等遵依佛示,从文字般若而起观照,入于实相,是名敬荷佛恩」。前面我们学到此地,把三种般若详细的做了解释。疏里面告诉我们,要怎样做到「敬于佛者,是为大善」,对佛的这种恭敬心怎么样才能够生得起来。首先要真正认识,佛对我们有些什么恩德,所谓知恩报恩。如果对佛不认识,感恩的心生不起来,恭敬的心生不起来。现在这个社会,我们常常看到毁谤佛菩萨,这个现象很普遍,在佛经里面讲,这是很大的业障、很严重的业障。我们看到了,只有默默的替他忏悔,说不得。为什么?他不知道,真的是无知。想想我们自己在年轻的时候,跟他们差不多,心目当中根本没有佛的印象,误以为佛教是宗教、是迷信,这个恭敬怎么能生得起来?到以后慢慢接受老师的教诲,终于把释迦牟尼佛这个人认识清楚了,才知道这个人有大智慧、有大慈悲心,对一切众生有真实的功德利益,敬佛的心才生起来。这经过若干年,不是短短的几天、几个月,不是的。于是今天社会上对佛教、对释迦牟尼佛不尊重的我们完全理解,只是怪我们佛弟子本身对于佛菩萨恭敬的心不足,表面恭敬,不是真正的。什么原因?没有彻底了解。彻底了解谈何容易!说实在话,我们学佛六十年,恭敬心才生得起来。六十年没有离开经教,每天学习,这世间人怎么可能?

  「敬于佛者,是为大善」,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事情,对佛的恭敬,那是大善根、大福报。这说明什么?现在人没福报,我们生在是这个时代。比我们早一代的,我父母那一代的比我们就强,他们对佛菩萨虽然不十分了解,但是对佛菩萨的那种恭敬,至少我们看到跟对祖宗的恭敬差不多,这就很难得。原因是什么?接受的教育不一样,社会风气不一样。我们出生这个时候,社会风气已经败坏了,开始,开始败坏,速度太快了。前面说败坏了,速度很慢,十年十年不显著,看不出来。到最近的三十年,速度太快了,一个十年、一个十年来比,差距很大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众生没有福报,没有福报,苦难就多了。

  怎样才叫做敬?《净影疏》说得好,「敬荷佛恩,名为敬佛」,这把敬这个字,恭敬这个字说开了。荷是什么意思?承担,也就是常说的续佛慧命,弘法利生,弘护正法,这个叫敬。底下的解释,荷是承担的意思,承是继承,我们要把佛的法继承下来,让佛法不至于中断,一代一代的承传下去。继承,一定要修行,一定要真干,自己不修行就没办法弘护,无论弘法、护法都要真修行。担,是把这个责任担当下来。「领受」,领受就是接受佛陀的教诲,领纳接受。

  「如来万劫薰修,入佛知见」,这八个字很感动人,如来不是短时间修成的。我们在这个经里头,看到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在因地遇到世间自在王那个时代,自在王佛住世,弘法利生四十二劫,众生福报大,寿命长。佛说我们这个地球,地球上的人寿命最长的时候八万岁,每一百年减一岁,减到十岁,这最低的;从十岁再每一百年加一岁,加到八万四千岁,这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。世间自在王住世的时候,寿命四十二劫,你就知道那个福报多大。阿弥陀佛原本是国王,世饶王,是个非常好的国王,勤政爱民,国家治理得非常好。听佛说法,觉悟了,慈悲心特重,做国王只能照顾这一个国家,他把王位舍掉,出家修行,发心要作佛。因为,佛能照顾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苦难众生,不止一个国家,照顾遍法界虚空界,他做到了。发这么大的愿,特别是苦难众生,哪些是苦难众生?六道,六道众生太苦了,他要帮助六道众生,成就六道众生。什么原因?佛知道,我们不知道,佛知道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知道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。为什么会堕落到这个样子?没人教,学坏了,本来是佛,学坏了。所以他就想到,他将来建立一个道场教化众生,让这些苦难众生有一个最方便的法门、最稳当的法门、最快速的法门,不分男女老少、不分富贵贫贱,也不分学习程度高低,都能平等的成就,这个成就是成佛。

  这个法子到哪里去找?他向他的老师世间自在王请教。老师没告诉他,老师只教他去参访,十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你都去看看、你都去学习,去考察、去学习,取人之长,舍人之短。他很听话,真的他去参学了,用了多少时间?五劫,这不是短时间,五劫的时间。将每一尊佛的刹土里面的优点记住,缺点不要,总结成四十八愿。四十八愿是他考察一切诸佛刹土圆满的总结,就依照四十八愿来建立道场,就是极乐世界。所以,极乐世界不是佛说的,也不是他自己想的,是事实真相,他去考察的、总结的,四十八愿是总结的报告。所以这个世界建成之后超过一切诸佛刹土,一切诸佛刹土都比不上。这什么原因?集大成,一切诸佛刹土的优点统统在极乐世界,一切诸佛刹土的缺点在极乐世界找不到。这是万劫薰修,五劫考察,总结的大愿,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。用这一块,用这么个道场来接引众生,提供他们认真的修行,在极乐世界决定一生成佛,不要等到第二生,一生就圆满。这种大恩大德,谁知道?要不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,我们怎么知道?所以,对极乐世界的爱戴,对于阿弥陀佛的崇敬,自然就生出来了。

  世尊,本师释迦牟尼佛,用佛的知见教导我们,帮助我们悟入。上上根人一闻千悟,听佛说法他马上就能做到。这种人少,不是没有,太稀有了。绝大多数没有办法将烦恼习气一时放下,这做不到,所以有渐渐学习的法门,很多法门,这讲八万四千。八万四千也不是确定的数字,也是表法,表无量无边。四弘誓愿里面说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八万四千代表无量。可是净宗法门特殊,它「以佛果觉,作我因心」,这个佛是阿弥陀佛,不是别的佛,是以阿弥陀佛果地上圆满的大觉。这果地上圆满大觉是什么?就是名号,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听到这句名号生欢喜心,这个人善根福德不可思议。没有善根福德的,听到这句佛号拒绝,不喜欢,生厌恶的心。这些经上讲的,我们要晓得。我们想想我们自己,最初听阿弥陀佛是什么样的心态?没有欢喜心,也没有毁谤的心,很平常,听而不闻,听也像没听到一样,不在意。经过许多年来的学习,渐渐深入经藏,慢慢明白了,欢喜心才生出来。到真正认识的时候,才真正顶礼膜拜,真要跟阿弥陀佛学,真发愿求生净土,真是叫一点一滴的长时间培养出来的。

  我们希望在这一生当中「顿入佛智」,必须要到极乐世界,在这个世界是决定不可能。这里修学的环境不好,我们得换一个学习环境,现在讲移民,我们移民到极乐世界去,在极乐世界成就。这才讲到般若,我们遵依佛示,从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,入实相般若。言语也是文字,把言语记录下来就变成文字。这就是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诲。观照就是真正修行,依教修行,才能够入于实相,证得实相;实相就是自性,明心见性,真正了解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,这就叫成佛了。是名敬荷佛恩,这叫真的敬佛。

  「依此经中种种教诫」,佛在这个经里面教诫得很多,我们得依靠。以这个经做标准,「端正身心,止恶修善,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」,这教我们修行。种种教诫很多,我们要抓住纲领,纲领简单扼要,记在心里不会忘记。当年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,我们的修行提了五个纲领,五个科目,第一个净业三福,第二个六和敬,第三个戒定慧三学,第四个六波罗蜜,第五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。我们以这五个科目代表经中种种教诫,做为我们端正身心、止恶修善的标准。这五个科目,第一个比较长一点,四十四个字,第二个长的,普贤十愿,一句四个字,十句四十个字,其他的都不到四十,都不到。好记,你不会忘记。时时刻刻念兹在兹,可别忘记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不离这个。

  净业三福,第一福,这是福报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。四句,一句四个字,四四十六个字。孝亲尊师我们将它落实在《弟子规》,慈心不杀落实在《太上感应篇》,修十善业落实在《十善业道经》,我们称它作儒释道的三个根。从哪里修起?从根修起。没有根,修行是假的,没根,不会成就。真正从根本上修,决定有成就。成就大小在乎自己勤惰,勤是精进,你功夫就深;懈怠,功夫就浅。这三个根重要,有这三个根是世间善人。佛经你打开,你看都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说这种人;不具足这三个根的不能称善人,善人才能学佛。

  第二福,这是佛弟子了,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,三句十二个字。这真正是佛的弟子,受了三皈,至少受了五戒,出家再沙弥十戒,二十四门威仪。这真正的佛弟子,不是假的,总得要真干。再向上提升这大乘,第二是小乘,它三福,第一是世间福,第二是小乘福,第三是大乘。大乘,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」,劝进行者是化他,欢喜把佛法介绍给别人。净业三福不仅是修净土要遵守,无论学哪个宗派、学哪个法门都要遵守。佛在后面讲,这三条叫净业,它是「三世诸佛,净业正因」,三世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菩萨修行要成佛都必须遵守,不遵守这三条,成就不了,你说这三条多重要。佛法从这里开始,所以我们必须要依照这个修行。

  第二个科目,六和,家和万事兴。人跟人不和,你决定成不了佛,你也不能往生。为什么?不能跟别人和睦相处,到极乐世界还跟人家打架吗?极乐世界是个和谐世界,没有和谐的条件是决定不会到极乐世界,阿弥陀佛不来接你。今天佛法衰了,为什么衰?佛弟子不能和睦相处,出家跟出家的不能和睦相处,在家跟在家也不能和睦相处,在家跟出家也不能和睦相处。现在能相处什么?利害,跟世俗人没有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五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