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四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鞋,一双草鞋两文钱,每天卖几双草鞋,生活就够了,什么都不要了。这示现什么?现身说法的,什么叫看破、什么叫放下,你看我做出样子给你看,这叫看破、放下,真的看破、放下。所以甚深般若他要不是参透了,他做不出来,禅宗的大德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

  所以寂照皆非,非寂非照,显示什么?中道实相法尔如是。对这桩事情不能起心动念,不可以分别执著,也就是说,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。「一切种智者,谓知一切诸佛之道,知一切众生之因种」。上面,一切诸佛成佛之道,他完全明了。一切众生,九法界众生他们的业因,种是种种,种种不同的因、种种不同的果报全知道,这样才能普度众生。

  第二「观照般若」,我们看《名义集》,「观照般若以智慧为体。体是般若,观照是用,体用合说故名观照般若」。这是《名义集》说的,我们再看《光明经玄义》,「观照般若,谓观照之德,非照而照,了法无相,名为观照,即一切智」。前面实相是一切种智,观照般若是一切智,一切智是菩萨智慧,一切种智是如来智慧,圆满的智慧。「非照而照者,照谓照明,谓理本非照,因观而照」。理是自己的本性,本性本来具足般若智慧,在什么时候?一切时、一切处无时不在、无处不在。我们怎么不觉?其实它都在起作用,在眼这叫见,你有没有看见?有看见,那是它起作用。在耳曰听,在鼻叫嗅,在舌叫尝,在身叫触,在意叫知,这是什么?这就是观照。

  非照而照,你并没有起心动念要叫它照,它自然的,睁开眼睛就见,竖起耳朵就听,外面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了了,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、没有起心动念,这就是你的观照般若。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著这是智照,照见,照见什么?照见五蕴皆空,就是了法无相。它明明有相,相即非相,知道这些相因缘所生,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,这是智照。六根对六尘境界,六尘境界当体即空,那我们能照的六根也是当体即空,根尘都不可得。这当中还有识,识是什么?识是妄想分别执著也不可得;换句话说,六根六尘六识都不可得,这叫五蕴皆空。这叫什么?这叫见实相。所以自性虽然说不上照与不照,因为六根对六尘境界自然就起照的作用,而「显观照之德」。

  一切智无所不知,你看般若的体无知,般若无知,它起作用无所不知。你问他,程度浅的人他给你讲得浅,你欢欢喜喜;程度深的人,他给你讲得深。他有没有说法?没说法。他所说的法即是非法、非非法,你不能执著他有法可说,错了,相是假相,法哪里是真的?所以《般若经》上才说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法有作用、有用处,用了就别执著。不但是用完了不执著,正在用的时候也不执著,这真的离一切相。过河要坐渡船,到了对岸我们把船舍掉,上岸了,对这个船没有占有的念头、没有执著的念头,这个对的。还没有到彼岸,还在水当中坐在船上,对这个船也没有占有的念头、也没有支配的念头,那就更对了。这些都是日常事,都是平常事,般若在哪里?在日用平常、在穿衣吃饭、在家常生活、在工作、在处事待人接物,没有一样不是般若。菩萨的生活就是三种般若体现,圆满体现。所以,一切智就是我们讲无所不知,「般若无知,无所不知」。无知是讲真谛,无所不知是讲俗谛,真俗是一不是二,圆融!

  第三,《名义集》里头说,「文字般若以音声言教诠提为体」。音声、言教是工具,诠提,诠是圆满真实的意思,提是提示。这是说佛讲经教学是实相般若,全是实相般若,用言语音声提示,这是教学之体。释迦佛四十九年教化众生以这个为理体,就是说他这些话从哪来的?他这些道理从哪里来的?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,是自性般若智慧流出来的。自性般若智慧就是实相般若,这一句实相为体,从实相般若里头流出来的音声、言教。「文字非般若,何以名般若」?将这些音声,像现在讲经教学,我们把它录像、录音录下来。录下来之后把它写成文字,做为书本来流通,这就是用文字。这些文字你看了之后能生智慧,这就是文字般若。这些文字能诠提般若,能将实相般若用文字显示出来。「因中说过说果」,过是过去、未来,果是果报,过去世的因有现在的果,现在的果又是未来世的因,来世的因,互为因果,源源不断,在这个里头体现到智慧。

  在《金光明经玄义》里头,第三讲「方便般若」,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文字般若,文字是属于善巧方便。「方便,犹善巧也」,也就是讲的善巧。「谓方便之德,非寂而寂,善巧分别诸法,名为方便,即道种智」。道是道理,无量无边这一切法什么道理而成就的,种是种种,种类太多太多了。每个法里头也不是一个道理所现的,许许多多道理,佛法叫因缘,无量因缘起一法,一个因缘起无量法,无量因缘起一法,菩萨统统知道。

  下面括号里一个小注,「非寂而寂者,寂谓寂静,以寂静故,了一切法皆从因缘而生」。这桩事情我们要知道,你要想智慧现前先要修定,寂静是定,定才有智慧,定不下来没智慧。所以学教以为我读很多书,我就什么都知道,那是常识、那是知识,不是智慧。智慧是什么?智慧不学你就完全晓得,你所了解比学的人更深、更广。为什么?智慧现前了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才晓得戒定慧重要,你才会承认,你才不会把路走错了。今天走错路的人有多少?真的是无量无边,不走老祖宗的道路。而且一个最大的错误观念,认为老祖宗比不上现在人,认为现在人有智慧,老祖宗没有智慧;现在人有科学,老祖宗没有科学。殊不知老祖宗的科学比现在高太多,为什么老祖宗知道,不向科技这个方向去发展?因为向科技发展会引导人争利,就是今天现前这个社会。老祖宗不走这条路走道德,宁愿不要这些科技的方便,一生过太平幸福美满的生活。

  我们细心想想,老祖宗选择这个道路,跟现在人选择科学技术道路,两个比较一下哪个好。细心对比你才知道老祖宗有智慧,不会鲁莽;有道德,没有自私自利。人应该随顺性德,生活在伦理道德之中,这个人有幸福。存好心、说好话、行好事、做好人,起心动念多替别人着想,少为自己着想,世界永远是安稳和谐,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真善美慧。所以戒定慧三学,随着佛教传到中国来,儒家接受,道家也接受。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这是真学问,这是「无上甚深微妙法」,决定不是知识能够相比的。我们对这桩事情知道得太迟了,到晚年才知道。这些话年轻时候听说,但是不懂,所以没有认真学习,如果真听懂了,我们就会真做,没听懂。老人,上一代这些老师,虽然苦口婆心的诱导我们这些年轻人,但是这些年轻人善根不够深,烦恼习气很重,听懂了,好像是听懂了,不是真懂。

  所以章嘉大师说的一句话说得好,是不是真听懂要用行动来做标准,就是说你有没有做到?你没有做到说明你没有听懂。真听懂哪有做不到的道理!哪有不肯做的道理!这个话说得好。六十年前说的,那个时候我们听懂了没有?没听懂。现在懂了,过了六十年才懂,懂了,迟了。所以现在我这一代,把这些经教讲给年轻人听,比我听老师教我的时候,讲得清楚、讲得仔细。希望你们真正懂,真正回头,马上就干,底下一代就超过我了。心量要大,希望下一代都超过我自己这一代,再过个三代、五代,传统文化就复兴了。决定不能有嫉妒心,不希望别人超过我这个念头,这个念头是灭佛法、是灭传统文化。为什么?一代不如一代,三、五代下来就完了,断掉了。

  关键就在这一念,一念私心不希望别人超过我,我灭佛法,灭佛法果报在阿鼻地狱。无量劫之后,你从阿鼻地狱出来,得什么果报?无论在哪一道生生世世愚痴,没有智慧,糊涂!一个人愚痴糊涂,当然造罪业,所以到人间来时间不长,又回到恶道去了。这样的来来去去不知道干多少次,没法子计算的。人不能造这个罪业,这罪业太重!我们想自己提升,要帮助别人提升,帮助别人,是真正帮助自己;障碍别人,完全是障碍自己,这个道理要参透。永远存一个心希望别人比我好,这就对了。所以心地清净,智慧自然生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自然聪明,自然就放下执著、放下占有,你就得清凉自在。所以以寂静故,了一切法皆从因缘而生,缘聚就生,缘散就灭,假的不是真的。「性本空寂」,没有自性,只是缘聚缘散而已,「以显方便之德」。

  「道种智者,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」,八万四千法门,「发起一切众生善种」。方便般若是为别人的,不是为自己的,观照是成就自己,方便是成就一切众生。所以别人有优点要赞叹,别人有缺点不但不能放在口上,更不能放在心上。为什么?放在心上你的心被染污,错了;放在口上,你造恶业。记住普贤十愿,「礼敬诸佛,称赞如来」。如何让一切众生以善巧方便生起善种?这个善种就是善根种子。三种般若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
  后边还有五种般若,五种般若前面两种,实相、观照跟前面所说大致上相同。这是出自《金刚经纂要疏刊定记》,我们把它念一遍。「一、实相般若:实相即般若体也」,这三种说法合起来看,意思就很清楚不难懂。般若之体,前面我们讲般若之体,讲过什么叫实、什么叫相,讲过自性、性体、真如、本性、实相都是一个意思。「谓明了一切诸法皆空,离一切虚妄之相,故名实相般若」。无论是真是妄都是空寂,真实的是空寂,妄,外面的假相也是空寂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一定是空寂,你就见道了。

  「观照般若:观照即般若之智用」,就智慧起作用。「谓因观照明了法无相,悉皆空寂,以显即体之用,故名观照般若」。不是没有作用,在一切作用当中,不着相就是观照般若。《般若经》上给我们说了不着十种相,这是举例子,十种代表一切相。完全用清净平等觉,那就是真心,那就是实相,用这种心生活,用这种心工作,用这种心待人接物,你就是菩萨。在生活当中体验出来了,在工作、在处事待人三种般若统统现前,这是佛菩萨,真正是清净平等觉。即用,即体之用,即用之体,体用不二,体用一如,这是自受用。

  第三,「文字般若:文字是能诠之文」,诠是说理圆满,言语可以把这个理讲圆满,文字也能把这个理说圆满。「般若是所诠之法」,就是这个文字里头有圆满真实之法在其中。「能所合成,以语言文字,性本空寂,故名文字般若」。佛所说的一切经全是文字般若。

  第四个是「境界般若」,这个界就有界限,譬如一个国家,在中国东面是东海,是界限,西面是葱岭为界限,这叫境界。所有一切物质现象都有它的界限。另外一种,我们契入,譬如学习经教,契入经教程度的不同也是界限。像读书,小学有小学生的界限,中学有中学生的界限,一年级的界限跟二年级界限不一样。般若亦如是,也有浅深不同,所以,境界是一切诸法的境界。「谓境无自相」,这些境界相从哪来的?「由智显发,以根本、后得二智,照了一切诸法境界,悉本空寂」。用智去看能看到它的真相,一切诸法,根本智见它的体,性空,了不可得。用后得智看它的事,看它的相,看它的作用,这些相是幻相,看穿了就像《般若经》上所说的,「一切法无所有,毕竟空,不可得」。「从境得名,故名境界般若」。括号里头有个简单解释,「根本智者,即菩萨亲证本有之智」,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是释迦牟尼佛在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这是根本智。「后得智者,谓证根本智后,所起化他之智」,你证得根本智,就是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然后你教化众生种种方便,或者说种种文字,那叫后得智,是根本智的起作用。

  第五种叫「眷属般若」,眷属这里举几个例子,很多,像「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」,这个合起来是四加行。下面,「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」,这都是佛在经上常说的。「谓此诸法,皆是观照慧性之属」,与观照般若有关系,所以称为「眷属般若」。括号里头有简单的解释,「暖者,如木钻火,未见火出,先得暖相。以喻加行位人」,这是四加行,加行位人。「未得智火」,智火没开,「烧烦恼薪,已见暖相」,还没有办法,智慧没开,没有断烦恼,在将断未断的时候暖相现前。「顶者,观行转明,如登山顶,皆悉明了」,这是比喻,你到达山顶,比前面暖高了一层。「忍者,即忍可之义」,忍是承认的意思,肯定的意思。「于苦集灭道之法,忍可而乐修也」,对于佛所讲的这个道理明白、懂得,认真去学习。最后一个,「世第一者,于理虽未能证,而于世间最胜也」,没有能大彻大悟,没有能明心见性,知道佛法殊胜,在世间法里确实是第一。

  下面是三学,加上这个是五种解脱,戒是戒律,定是禅定,慧是智慧,「解脱,解缚得脱」,缚是烦恼,烦恼真正放下,脱是脱离生死轮回,「自在之谓也。解脱知见者,知谓智也」,后得智,「见谓眼也,智眼照了诸法皆空,无有障碍,得其自在也」,这叫解脱知见,属于眷属般若,略举这个几种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四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