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四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题就在觉迷,觉称为佛菩萨,迷才称为众生,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。真正知道一切法的真相有什么好处?有大好处。这个好处是什么?我们从心里头把这个疙瘩放下。我们的真心显现,就是清净心、平等心现前,清净平等是定,清净心是禅定,平等是自性本定。就是惠能大师第四句讲的,「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」,本来没有动摇,是自性本定平等,动就不平等,不动才平等。真正到不动心,不起心、不动念整个宇宙一切万法是平等的,众生跟佛平等,地狱跟天堂平等,无间地狱的众生跟阿弥陀佛都平等的,没有丝毫差别。

  所有的境界相都是自性变现的,佛是自性变现的,蚊虫蚂蚁是自性变现的,花草树木是自性变现的,没有一法不是自性变现的,它怎么不平等!所以这些不平,都是妄想分别执著里头造出来的。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本身就错了,本身是虚妄,没这个东西,所以它搞出这些东西虚幻的。虚幻怎么解释?我想佛在经教里头比喻,十之八、九都用「梦幻泡影」做比喻,梦讲得非常非常之多,这是个很好的比喻。我们都会有作梦经验,梦醒之后你坐起来想想,这梦从哪来的?去想这个问题。为什么会作梦?梦里头好像都是真的,那个东西它的体、它的根在哪里?科学家讨论这个问题,说梦是下意识变现的,我们能相信。为什么?一切法从心想生,意识是心想,离不开心想。可是晚上我没有想它怎么就出来了?这就是微细的念头,是我们自己不知道的,极其微细的念头不晓得。

  我们能够觉察到是很粗的念头,粗的念头也会在梦中出现,极其微细也在梦中出现,这个也不离自性,也是自性里头本自具足。自性里头没有,它怎么会出现这境界?在梦境当中不知道自己在作梦,以为都是真的。如果在作梦当中豁然明白,我是在作梦,梦中全都是假的,那你在梦中就成佛、成菩萨。为什么?清净平等觉现前,不会被梦境所转,你能转境界,像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若能转境,则同如来」。凡夫跟如来的差别,就是凡夫被境界所转,如来能转境界不被境界所转,所以他乐!被境界所转的人苦,能转境界的人乐,这大乘经里头有大乐,真帮助我们离苦得乐。所以实相,这三种般若的根本,它是体,观照般若是相,文字般若是用,体相用是一桩事情,一而三,三而一。

  我们再看《金光明经玄义》,我们对起来看。《玄义》里面说,「梵语般若」,这从梵语翻过来,「华言智慧」。为什么不把它翻成智慧还用般若?中国智慧两个字意思比较狭,没有般若那么广,所以不得已还用梵文音译,再加以注解。「此三般若体是圆常大觉」,这句话说得好,《名义集》里头没有讲。圆是圆满,包括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,五句话里头的前面四句,圆满。常,常就是不生不灭,如果有生灭那就是无常,阿赖耶是无常的,自性是真常,圆常大觉!这就是世尊在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是讲的智慧,自性里头有圆满的智慧,这个圆满的智慧称为大觉。「即此一觉,有三种德」,德是德用,所以称为「三般若」。这个说得好,我们要记住,要常常记住,我们的自性是圆常大觉,我们的真心,你看我们现在变到不觉,圆满永恒的大觉怎么现在变到不觉,迷惑颠倒、无常不觉,变成这个样子。

  诸佛如来跟我们自己是一不是二,为什么他是圆常大觉,我们是无常不觉?从这个地方我们生起真正惭愧心,怎么会搞成这种地步?今天我们蒙佛开示才晓得自己有圆常大觉。这根本不知道,这个世间不知道的人有多少!知道了我们要努力把圆常大觉恢复起来,成佛就恢复。恢复了是不是现在就证得?不是。你本来就有,怎么是现在证得!怎么恢复?经教里讲得很多,说得很细,我们的毛病就是被三种烦恼障碍住。第一个无明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妄想,是什么?起心动念。我们的起心动念没停止,这个要知道,停止就成佛,不起心不动念就成佛,就回归自性。起心动念,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秒钟一千六百兆这样的频率在波动。

  起心动念就是阿赖耶的业相,从阿赖耶的业相(从起心动念)就变成转相,从转相就变成境界相,转相就是第六识跟第七识。所以佛说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第六、第七是心想。业相没想,就是起心动念没想,所以它叫自然现象。有想的这精神现象,第六识分别,第七识执著。阿赖耶的境界相,物质现象、色相。迷了,自性里面的见闻觉知就变成受想行识,在阿赖耶里头叫受想行识,在自性里面叫见闻觉知。这些都要搞清楚,全在日常生活当中,我们从来没有说一分钟离开它,没有。大乘教里头,佛给我们讲事实真相,我们要认识它,要认得很清楚,要很肯定是真的不是假的。然后我们才有办法好好的来调理,把它调顺,顺着法性就明心见性了。

  一时顿舍我们做不到,一时顿舍立刻放下,释迦牟尼佛做到,惠能大师做到,在中国没看到第二个。有顿舍的,但是他不是一时,有二、三年的,有十几年的,有二、三十年的,我们在佛门文字记载里面看到。不论时间长短,这个没有关系,开悟境界是相同的,都是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那现在我们深入了一层,悟入境界是相同,里面习气差别不一样。习气造成实报土里面四十一个阶级,圆教,《华严》圆教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这四十个,等觉,菩萨四十一个阶级。四十一个阶级,统统是从无始无明习气厚薄上说的,因此这四十一个阶级不能说它真有,也不能说它没有。你要说它真有,在这个地位上都不起心不动念,还有什么分别执著!阶级是从分别执著生的,他起心动念断掉,分别执著没有了,所以他是平等境界。

  那为什么不能说无?真的,每个人妄想断了,不分别不执著,妄想习气没断,每个人习气不一样,有人多一点,有人少一点,这样就形成四十一个阶级。四十一个阶级是大说的,大分;细分?细分不晓得有多少阶级。小朋友在学校念书,统统都是一年级的学生,平等的,考试起来还有第一名、第二名、第三名,拿的分数不一样。所以细分那就说不清楚、说不尽了,大分为四十一个阶级。所以我们了解这个事实真相,别当真,不要以为真有,也不能以为真的没有,你才真正把这个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。这个叫「名为实相,即一切种智也」。

  下面括号它有解释,「非寂非照者,寂谓寂静,照谓照明,寂照皆言非者,用遮二边,以显中道实相之德」。讲经教学特别是讲般若,般若不能讲,以权巧方便来讲,所以讲的人、听的人都不能着相,着相就全都错了。寂跟照分不开,像一面镜子,镜子寂,寂是寂静,不动;照是它作用,外面境界它照得清清楚楚。所以说照而常寂,镜子没动,照而常寂,寂而常照,寂照是一不是二。这个地方讲非寂非照,不能说寂,也不能说照,为什么?那是法尔如是,本来就是这样。这是什么?显中道实相。寂是照之体,照是寂的作用,这个东西你要是真正了解,我们的心、我们的念头如果是在寂的状况之下,就是定,就是入定。如如不动,起不起作用?起作用。什么作用?照,你什么都明了,照见。

  那我们的心不寂?不寂就是心里头有动,就是念头,前念灭后念生,像波浪一样。我们的心水现在有波浪,波浪小,照得比较清楚一点,智慧就大;波浪大一点的时候,照得就很凌乱,不很清楚,智慧就小,就这个道理。所以愈是清净你愈照得清楚,我们跟有功夫的人比,实在讲不是比别的,就是他的心比我们清净,他的波浪比我小,所以他比我高明,就这么个道理。我如果定下来,把所有的杂念东西统统清除出去,我就用照,我不比他差。美国的修.蓝博士到这里访问告诉我们,要把我们的记忆,不善的记忆、善的记忆统统清除掉。那个记忆是什么?记忆是妄想、杂念,统统清除掉,心就恢复清净,清净心就起作用,就能替人治病,这是他把他的道理说出来。说你用什么功夫帮别人治病?他没有别的,就是把自己的心里头拉里拉杂东西清除掉,恢复心地清净,他没有到平等,到清净心。我们猜想,他的清净心大概只有须陀洹!就起作用了,如果到阿罗汉那还得了,放下了。

  我们为什么放不下?就是认为这个世间什么都是真的,就这一个错觉害得我们生活这么苦。要晓得所有一切全是假的,身体也是假的,你什么都不放在心上,你的本能就恢复。本能是什么?智慧,实相智慧,智慧德相,德是什么?德是观照,观照般若。相是什么?相是方便般若,这三个都出现。不断的清除,完全清除干净什么都没有了,这叫成佛,这叫证得实相,三种般若都现前。实相般若是自己的本性,真如本性;观照般若是自己的法身、报身;方便般若是自己的应化身,是度众生的,帮助别人的,自受用的是观照。三般若把整个佛法都包括尽,所以世尊当年在世教学,说法四十九年,讲般若讲二十二年,我们要记住四十九年,二十二年差不多是一半的时间。般若是什么?般若就是放下。章嘉大师早年告诉我的,看破、放下,看破是观照般若,放下是实相般若。佛法的契入,关键就是在看得破、放得下,什么都不要计较。

  庞蕴居士是唐朝的,虽然在家居士,这一家人都了不起。他往生的时候叫他女儿出去看看什么时候了,他女儿很灵巧,什么时候,他要走了,告诉他时间还没到。她先往生了。庞居士摇摇头:要我替她办后事!本来他想他往生了,后事让他女儿办,你看看这一家人多自在。就是他,他是个大富长者,把他整个家产变卖掉之后,买了一条大船,所有财产统统装在船上,船划到长江的中心,砸个洞让它沉下去。就有人问他,这些金银财宝你不要了,为什么不做一点好事,去布施给别人多好。他说了一句话,「好事不如无事」。我们就知道,他就是为了留这一句话告诉世间人,好事不如无事,把整个积蓄家财沉到长江底下。为什么?无事成佛,有事还在行菩萨道,哪里能比得上!整个财产统统沉到江里去生活怎么办?编草鞋。从前旅行的人穿草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四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