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女學壞了。跟父母在一塊住有什麼好處?兒女看到父母孝順他的父母,他學會了,這個小孩將來會孝順你,他有榜樣。你要不照顧父母,將來他一結婚就搬走,他不顧你,到那個時候你才知道你苦。
真正看清楚、明白這個道理,你就會非常喜歡中國舊社會的大家庭。大家庭雖然不自由,規矩很多,因爲團體生活,團體生活沒有規矩這家就亂掉了。中國從前老的叫家庭,那叫家,現在家沒有了。那個時候家都是五代同堂,自己上面有父母、有祖父母、有曾祖父母,有時候還有高祖父母。如果高祖父母活到九十歲、一百歲,就五代同堂。往下看,你有兒子、孫子、重孫子。這個家庭不分家,你說人有多少?最少的人數也有二百多人,平常一般的都叁百人左右,人丁興旺的五、六百人。五、六百人這一個大家庭,沒有規矩怎麼行?所以《弟子規》是基本的規矩,就是每個家庭裏頭共同要遵守的,一共一百一十叁樁事情,人人要遵守,這家才像個家。所以家庭負責育幼養老這兩樁大事,怎樣把家裏這些小朋友教好?目標是什麼?目標教他成聖人、成賢人,不是教他做大官、發大財,不是這個,做聖賢。聖賢人生活是幸福的、快樂的,聖賢人他的物質生活會缺乏嗎?不會。爲什麼?他有智慧,他知道怎麼經營,如法如理的經營他多快樂,他不欺騙別人。
養老更是人生第一樁大事,我們走遍全世界看到老人可憐,外國的老人特別可憐,退休之後沒有工作,年歲大了找不到工作,沒人要你,每個月領取政府的養老金,物質生活還能過得去,精神生活完全沒有。兒女要想回家來看看老人,一年有一次他就高興得不得了,根本就不來看你,所以說孤苦伶仃一直到死,死都沒人知道。這個時候我們就想到中國舊式家庭的好處,舊式家庭人到年老了,退休的年齡不能工作,這個時候落葉歸根。歸根是什麼意思?回老家去養老。老家養老就真快樂,這個家族,老人年歲大了都在一起,還有什麼?跟小朋友在一起,老人跟孩子在一起。老人都會教孩子,他一生的經驗、一生的經曆這些故事,講不完的故事講給小朋友聽,親人他都學會了。所以老人養老,老人聚會的地點是什麼?茶館,家庭茶館,有這個大堂,就像我們現在活動中心,家庭有活動中心,老人在那裏去聊天,在那個地方去玩的地方。這個活動中心還有就是表演的,有什麼雜耍,請外面這些表演的,活得真快樂!
小朋友,一般家庭多半用祠堂,祠堂很大,因爲祠堂只有春秋祭祀,大概一年使用不過五、六天的樣子,平時都空著,所以辦學,私塾在祠堂裏面,活動中心也在祠堂裏面,祠堂就是活動中心。距離家不會很遠,走路不會超過五分鍾就到,所以他老人真快樂。人一生當中最快樂的是什麼?是老年,不要工作。這是中國人跟外國人的想法不一樣,外國人兒童讓他快樂,天真爛漫,活活潑潑,不要去管他;中年人的戰場,拼命;老年人的墳墓,入了老年就進入墳墓,苦不堪言。中國的教育是顛倒的,小孩的時候嚴加管教,一點自由都沒有,要知書達理,你看《弟子規》上條條都要做到,規規矩矩。中年奉獻給社會,貢獻給社會,他是幼年的時候培養他的道德、培養他的學問、培養他的能力才幹。這個東西要從小培養,根深蒂固,到中年的時候奉獻給家庭、奉獻給社會。
所以中國,大家一定要曉得,中國從前舊社會的家庭是共産主義,私人不能有錢的,我賺再多的錢歸公,這是我家的,不是我的,是我家庭的。所以家創業要明白這個道理,沒有私財,不管你賺多少都歸公。家庭多半是置産業,自己有家庭的事業,它這個錢是聚集在一起用的,所以它不容易出問題。無論從事哪個行業,它都有很堅實的基礎。我自己的財力不夠,我兄弟姐妹有錢,統統都集中在一起,所以它是不分家的。衣食住行公家負責,有管家的他負責,過年新衣服每個人都有,所以衣食住行統統由家的總管來照顧。你們看《紅樓夢》,那不就是一個家庭嗎?大管家就是鳳姐,這得要管總務,所以它是有組織的。共産是一家人所共的、所有的,你是家庭一分子你就有一分,不是這一家的人他不管的。所以他那個共産是他一家所共,家有多少人,人人都有分,所以他生活有保障。無論從事什麼樣行業,他有後盾,有人支持他,家就是支持他的,最安全、最保險的,不會出問題的。如果家很富有他會照顧親戚朋友,會照顧這個地方鄰裏鄉黨。
學佛的人肯定是富有的,爲什麼?學佛的人知道是怎樣做才會發財,他懂得,所以他就真發財。一般人不懂,財從哪裏來?這要跟佛學,佛告訴我們,財是從財布施來的。財布施是因,得財富是果報,愈施愈多!你不要以爲我施了之後,就沒有了,不會,你布施出去,進來的時候一定還有利息,愈施愈多,永遠布施不盡。這樁事情知道的人不多。我初學佛的時候,章嘉大師把佛門有求必應的理跟事教給我,理是道理,事是事實真相。財布施是因,得財富是果報;法布施是因,得聰明智慧是果報;無畏布施是因,得健康長壽是果報。所以你要想得叁種果報,財富、聰明智慧、健康長壽,那你怎麼修?修財布施、修法布施、修無畏布施,修這叁種布施決定得叁種果報。我剛剛學佛的時候二十六歲很苦、很可憐,很多人給我算命,我這命很苦,什麼命?叫花子討飯的命,第一個沒有財富,財庫空空。第二個沒有官印,縱然做官你不能做主官,主官有印信,你只能幫別人忙,給別人做幕僚不能做主官。換句話說,小小村長都沒分,村長還有個橡皮圖章,這樣的命!我自己也知道。
可是老師很厲害,章嘉大師,我跟他的時候二十六歲,他老人家那年六十五歲祖父輩的,對我們非常愛護。講什麼?補出來,過去生中沒有修,現在修行,教我修財布施。我跟他老人家說,我每個月收入很微薄,僅僅夠生活哪有錢布施?老師說一毛錢有沒有?一毛錢行,可以。一塊錢有沒有?一塊錢勉強還可以。你就從一毛、一塊開始布施,心裏頭常常想著布施,養成一個布施的念頭,隨分隨力功德圓滿。真不可思議,從接受老師教誨之後,半年就有感應,收入就多一點了。叁年之後,就有很好的效果,信心就堅定,有多少布施多少,一文都不留,真的愈施愈多。命裏頭是短命,我沒有求長壽。章嘉大師教我,勸我出家,勸我學釋迦牟尼佛,第一本教我看的書《釋迦譜》跟《釋迦方志》。這兩種書書店都買不到,《大藏經》裏頭有,所以我就開始逛寺廟。在寺廟裏頭借《大藏經》,《大藏經》不能借出寺廟門,在寺廟裏面抄經,我前後抄了十幾部。
這樣才認識釋迦牟尼佛,才認識佛教,知道釋迦牟尼佛叁十歲開悟,十九歲離開家庭去參學,參學十二年。就跟善財五十叁參一樣,跟阿彌陀佛去參訪一切諸佛刹土一樣。我們中國古人所說的,「讀萬卷書,行萬裏路」,行萬裏路是參學。釋迦牟尼佛參學十二年,當時印度所有的宗教、所有的學派他都去學過,廣學多聞。最後再沒有地方學了,就放棄參學,在恒河邊上畢缽羅樹下入定,這一年他叁十歲,夜睹明星大徹大悟,他成佛了。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,到鹿野苑度五比丘,叁寶在這個世間出現。從這個之後一生教學,沒有一天間斷,七十九歲圓寂,講經叁百余會,說法四十九年,我們才認識釋迦牟尼佛。
照著經典這個事實真相,佛教不應該是宗教是教育,釋迦牟尼佛的教育,佛教應該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。他是個非常負責的老師,而且教學的時候他是有次第的、有原則的,就像辦學校一樣,四十九年前面十二年象是小學,辦小學培養大家的基礎,講《阿含經》,這是小乘。十二年之後再提升像辦中學,方等講八年,方等前面接小乘,後面開大乘,方等跟阿含合起來是二十年。有二十年的基礎,好,辦大學講般若,這是釋迦牟尼佛主要要傳授的,也就是他教學的中心課題。二十二年占的時間最長,四十九年幾乎占一半,二十二年,般若,這是大乘,好比辦大學;最後的八年法華,好比是研究所。你看它有次第,由淺而深,它不是躐等的。
佛是最忌諱躐等,躐等的人不能成就,小學沒有念就念大學這怎麼行?不可能的事情。所以在《佛藏經》上有這麼一句話,釋迦牟尼佛說的,他說「佛子」,佛弟子,「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」,他不承認你。但是今天這種人可特別多,這佛不承認的。佛是一定教你,由小慢慢向上提升,有次第的不可以躐等的。躐等只有一個條件,釋迦牟尼佛拈花微笑那就是禅宗,這是躐等的,它不講次第的,他一進門就是上研究所,前面他都不要學的。這是什麼?這天才兒童,上上根人,上上根人可以,不是上上根人不行。上中下叁根都不可以,都要循序漸進,哪有一上學就上博士班?不可能的事情。這些我們都必須要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們得按部就班。
真正將來證果,修行證果這就是博士班畢業,博士班畢業最後八萬四千法門變成叁個門,這叁門是覺正淨。禅宗、性宗上上根人學的,不是上上根人沒用處,你決定修不成功。禅宗之外,在中國還有七個宗派,中國大乘八大宗,小乘是兩個宗,宋朝時候就沒有了。中國不修小乘,用什麼方法來代替?用儒跟道,這是對的。如果沒有儒道的基礎,又不從小乘學起,這是釋迦牟尼佛所不承認的。到今天這個時候儒道沒有了,小乘也不學,所以大乘架空了。下面沒有了,大乘怎麼學是學的知識,他不能開智慧。學知識那就變質了,在佛法講就變成外道,他心外求法,他沒有定,他沒有慧。這個我們心裏要知道,我們的心散亂,這就說明你沒有定。一門深入、一心不亂,這是定,大乘法一定要定,不定不能開悟。定從哪裏下手?從阿含就開始。阿含修四禅八定,世間禅定,到方等學出世間禅定,比世間禅定高,在教下叫止觀,止觀就是禅定。止是製心一處,講求的是一門深入,不是叫你學很多,學很多你心力分散。什麼時候再廣學多聞?開悟之後,大徹大悟之後才准許你廣學多聞。爲什麼?你已經得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四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