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定,已經開智慧,這個時候學東西一聽就明白、一看就明白了。
惠能大師開悟了,你們想想,法達禅師到他那裏去參訪,法達是專攻《法華》的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古人他懂這個道理。無盡藏比丘尼專攻《大涅槃經》,都是一門深入,學十幾年心真的是定了,這得叁昧,沒開悟,在將悟未悟的邊緣上,這個時候需要高人幫他一把。他到曹溪去參訪,法達禮拜的時候頭沒有著地,叁拜頭都沒著地。六祖問他,你禮拜頭沒有著地,是不是有值得驕傲的地方?他就說出了誦《法華》叁千部。《法華經》很長,一天只能念一部,叁千多部就十年。六祖問他《法華》講什麼,他答不出來,轉過頭來向六祖請教,六祖說《法華經》我沒聽過。六祖不認識字,當然不會看,有人念給他聽他就知道,沒有人念給他聽過。他說你念給我聽,你都背得很熟了,念過叁千多遍。他就念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二十八品,念到第二品,六祖就告訴他,行了,別再念,我全都知道,跟他講《法華經》,他開悟了。所以什麼時候廣學多聞?開悟之後。你看法達搞《法華經》十年沒開悟,六祖聽了,還沒有聽完兩品,他就明白了。所以廣學多聞什麼時候?悟後,不是在開悟之前,開悟之前廣學多聞,永遠不會開悟,把你的悟門堵死了。所以好的老師不會教你走這個路,走這個路害你,不是真善知識。
我們跟李老師學教,老師規定只可以學一門,你同時想學兩門,不教你。就老老實實告訴你,你沒有能力,一門學好了再學第二門。好是什麼程度?從前好的程度是開悟,那才叫畢業。現在他的標准很低,你上臺去講,我在臺下聽,我聽了很滿意點頭,就算通過了,你才可以學第二部經。還是守住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所以我們初學講經的時候,學會這一部經能講了,我自己給自己訂的標准要講十遍。十遍到哪裏去講?到居士們家裏去講,星期一在張叁家裏,星期二在李四家裏,我講都是一樣的。我這樣講十遍,你才能真正體會到這個經裏頭講的意思,怎樣把所學到的用在生活上、用在工作上、用在處事待人接物,你就真學會!如果所學的用不上的,那學了幹什麼?所學非所用那不叫白學了。佛法可貴之處他學了馬上管用,所以學習的氣氛非常濃,歡喜心。
小部經不長,一部經也不過一千、二千字!一個月學一部很有成就感。佛學院裏頭一年都沒有辦法學一部,我們一個月學一部。我那個時候沒出家,跟李老師學講經,我跟他一年叁個月,就是十五個月,我學了十叁部經。比佛學院厲害,佛學院畢業不能講十叁部經,我在臺中住了一年叁個月,我可以講十叁部經。所以我一出家就講經,一出家就教佛學院,教佛學院一個學期教一部經,一年教兩部,他們叁年畢業我才教六部經,還有七部還沒用上。所以我就深深體會到,佛學院不如私塾,私塾教學真管用,李老師教我們是私塾教學的方法,真管用。所以以後星雲法師找我,他辦東方佛教學院請我去做教務主任。我就跟他建議,那個時候有一百叁十多個同學,我的意思想叁個人分一組,專學一部經。十年至少可以培養二十個,我們有把握培養二十個講經的老師,專講一樣。一生專講一樣、專學一樣,十年之後頂尖的人物,那佛光還得了,佛光遍照全世界。
星雲法師不能接受,他說這不像學校。我說真管用。他也知道真管用,但是不像學校,一定要采取大學這種方法。我們兩個人意見不和我就離開了,我在山上住了十個月離開。他要接受我,我要一直住在他山上,住了這麼多年,你說那佛光山,真正名符其實的佛光山,能夠講經講得好的,至少有四、五十個人,真正弘遍全世界。這機緣、緣分不夠,大家不相信,喜歡像現在一般學校什麼都學,廣學多聞。其實廣學多聞,全學的一些皮毛常識,一樣都沒有紮根。一門通了門門都通,到那個時候門門通了,你一定會大發慈悲心你還是搞一門。爲什麼?給後人做好榜樣。不開這個例子,我門門什麼都講,大家都學的時候,後人沒有了,培養不起來。所以你一定會有大慈悲心,顧慮到後面的人,我不開多門,我一生講一部,給你們做一個樣子。這是大慈大悲,給這個後面來學的人,給他做一個好樣子。
這就是決定自己成就,自利成就之後,然後『轉相拯濟』,這大開方便之門,可以培養學生,雖然培養學生還是專搞一門。學生在淨宗道場,修學其他的經論,可以,不離開淨宗這個主軸,無論學哪一部經教都導歸極樂,這就對了。所以從前叢林,叢林是大學,分座講經,那就是什麼?不同宗派經典都可以講。學生不是什麼都學,不是的,學一門,我學《華嚴》,我只進華嚴講堂,不能進其他的講堂,專攻《華嚴》,那個地方的首座和尚天天給你講《華嚴經》。那邊是法華講堂,專講《法華》的,學生是專學一樣,不是統統都學。早晚課誦在一起,學經教是一門深入,決定不許可學兩部經。每部經都有一個首座和尚帶頭,所以首座是親教師,可以稱和尚。所以利他。
利大衆,大衆根性不相同,他們不受約束,聽衆,哪個法師來講經,他都喜歡聽。這是什麼?這是讓他認識佛教,認識佛教各個宗派。最後他要想成就,要想真修行,他一定是還要走一條路。有走叁條路的,很多,夏蓮老你看通宗禅宗,通教,他也學密,但是到最後歸淨土,黃念祖亦如是。我在臺中跟李老師學,李老師也如是,最後歸淨土了。爲什麼?這個法門不要斷煩惱,不要消業障,只要真信,真願意往生極樂世界,真念阿彌陀佛,他就決定能生,太方便了,人人有把握。黃念老他是密宗金剛上師,他有資格傳密法,最後走的時候,在往生前六個月,告訴我,每天念佛十四萬聲,念了半年往生。這些人來給我們示現的,無論哪個宗派、無論哪個法門,最後都歸淨土,妙極了。就像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》到最後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用善財童子給我們表演,做榜樣,五十叁參廣學多聞,爲什麼?成就後得智。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,廣學多聞是成就無所不知,但是自己修行是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念佛求生淨土。
你看五十叁參第一參吉祥雲比丘,代表初住菩薩,他修般舟叁昧,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。你看這開頭,開頭代表什麼?先入爲主,就是他一生主修的法門。那看最後,最後第五十叁參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你看一頭一尾,這你就看出來了,善財修什麼法門?老實念佛,他就是一向專念。當中參學爲什麼?是爲普度衆生的,衆生根機不一樣,一個法門不能普度。所以門門都要通、門門都要懂,對任何人你都能給他指路,你有這個本事,你講經教學能夠契機契理,什麼樣根性你都能教。所以要把它方方面面看清楚,你才了解如來真實義。淨宗法門不但成就容易,它成就太高了,這是我們意想不到,爲什麼有那麼高的成就?理講明白了。理是什麼?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道理就憑這個。你本來是佛,你爲什麼不能成佛?當然可以成佛,只要門道對了,你就成就。像那個保險櫃一樣,門本來可以打開的,爲什麼打不開?那號碼不知道,知道號碼一調整,不一拉就開了嗎?不費事!
所以凡夫可以立刻成佛,在中國六祖惠能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,你看不認識字,一生沒有聽過一次經,在黃梅八個月是做苦工。黃梅有講堂一次沒有去過,黃梅有禅堂也一次沒去過,八個月碓房裏頭舂米破柴,幹這個事情。最後這個晚上,五祖半夜叁更召見他,叁更大家睡覺了,沒人知道。給他講《金剛經》,當然不要用經本,不認識字不需要經本,講《金剛經》大意,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大概是四分之一他就開悟,他就提出報告,這個五句話就是他的博士論文。他畢業通過了,五祖衣缽就給他了,承認他是第六代祖。這五句話裏頭描述的就是自性,見性了,性是什麼樣子?第一句話說本自清淨,你看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清淨,決定沒有染汙。這就是說你可以立刻成佛,理上講得通。凡夫成佛,大乘經上常說,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這叁大類煩惱一次放下馬上成佛。不能完全放下一樣一樣的放,先放下見思煩惱證阿羅漢果,都在一念,放下塵沙煩惱證菩薩果位,放下無明煩惱(起心動念),不起心不動念就成佛,就明心見性了。
大乘教裏面跟我們講這個道理,我們聽懂了,成就全在放下。爲什麼不肯放下?放下這麼難,難在什麼?難在無始劫來習氣成了習慣,我知道要放下,我也很想放下它,就是放不下,問題就出在這裏。所以對惠能大師佩服,他真厲害,他一下就把它放下。這個一念放下叫頓舍,圓頓到極處,沒有階級、沒有次第,一念之間,這個放下叫頓修頓證,這一放下就見性。當中所有一切葛藤全部沒有,都是假的,就是所有障礙全是假的,只問你肯不肯放下。如果你對這個世間人事物有一樁放不下就不行,你的心就不清淨,清淨心裏頭什麼都沒有。頭一個講清淨,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「清淨平等覺」。清淨阿羅漢證得,放下見思煩惱心就清淨,放下塵沙煩惱心就平等,放下無明就是迷惑,你就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就成佛了。所以經題上「清淨平等覺」,你看清淨是阿羅漢,平等是菩薩,覺就是佛,告訴你一念可以成就。幾時能成就?善導大師說一句話很有趣味,真話,「總在遇緣不同」。你要遇到最殊勝的緣立刻放下,不就成佛了!一念之間,這一念轉過來就成佛了,轉過來全在放下。
我向章嘉大師請教,這頭一天見面,頭一句話我問他,佛法裏頭有沒有一個方法,能教我們很快的契入?我這個問題提出來,他老人家看著我,我也等著他的開示,這一等等了半個小時,半個小時像在入定,半個小時之後說一個字,有。我們等了半個小時聽到一個有,精神就振作起來了,這要用心的來聽。他又不說話,又再等等差不多六、七分鍾,給我說六個字「看得破、放得下」,第一天見面傳給我的秘訣。真的,你看學了六十多年,老師這句話是秘訣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四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