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四九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四四九集)  2012/7/27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449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九叁0頁第一行,科題「真實因果」,分二段,第一小段「短時修因」,第二段「永得樂果」。我們看第一段,請看經文:

  【至心求願。積累善本。雖一世精進勤苦。須臾間耳。】

  我們看注解,「上段顯生死輪轉,憂苦不絕,勸令出離,是爲厭離娑婆」。前面一段經文一共有六個小段,前面學過了,都是說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世間,這六道輪回。這裏面一些狀況我們比較容易體會,是我們現前正是生活在其中,心有憂慮,身有痛苦。佛勸導我們要生出離心,六道永遠是苦,人天苦,叁途更苦,這個事實擺在我們面前。我們冷靜去觀察、思惟,這個痛苦我們受的時間已經很長很長了,在這個很長時間裏面,我們也曾經多次遇到佛法,但是沒有能夠出離。原因有兩種,一種對佛法的認識不夠,理解不夠,所以沒有認真修行;另外一種是我們累劫以來養成的習氣,無論是善業、是惡業,這個習氣不容易斷掉,雖然知道這不是好事情,可是常常犯。外面禁不起誘惑,裏面的煩惱沒有斷幹淨,很容易犯過失,甚至于犯過失自己還沒有辦法覺察。這是生生世世輪回不止,依舊在造業。

  這一段佛勸導我們求生淨土,就是欣求極樂,要用歡喜心求生極樂世界。「《彌陀要解》以厭離娑婆,欣求極樂爲願」。蕅益大師告訴我們,深信切願,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條件。沒有歡喜心,願不切,多少人想求往生,爲什麼去不了?問題就在此地。對于極樂世界沒有真正認清楚,雖然想求往生,這個求的心是半信半疑,或有或無,總認爲眼前這個世界是真實的,極樂世界只是聽說,沒見過,也沒有人見過,所以信心生不起來。以爲這個世界樣樣是真實,所以勸你放下,他放不下,原因都在此地。佛告訴我們,極樂世界是真的,這個世界是假的。大乘經典裏面的比喻,比喻得非常好,把我們眼前這個環境比喻作夢幻泡影,大乘經上常說,這個世間是一場夢。凡夫生不知道從哪裏來的,死也不曉得到哪裏去,總是迷惑顛倒。世間一切法,包括自己的身體,無一不是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,一定要很冷靜、細心去觀察,慢慢你就明白了。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們相信佛的話,世間人說話靠不住,不講信用,佛的話可靠,佛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妄語、不诳語,絕對不會欺騙人。

  爲什麼極樂世界是真的?在這本經裏頭介紹得非常詳細,因爲西方極樂世界是從真心裏頭變出來的,我們這個世界是從妄心裏面變出來的,不一樣。我們的身,稍稍涉入大乘的人就曉得,我們的身是阿賴耶的相分,我們的心,起心動念這個心,是阿賴耶的見分。如果從叁細相裏面講,身是阿賴耶的境界相,起心動念是阿賴耶的轉相,科學家所說的能量是阿賴耶的業相。阿賴耶是妄心,它不是真的,妄是講的生滅,叫無常。身是生滅身,心是生滅心。身,物質現象,物質現象是由意念變現出來的假相,不是真的。所以身心都不可得。不可得,你要想得到它,還要想長久占有它,這都是不可能。

  壽命真是有一定的,世間人壽命的長短是業力的牽引,所謂說命中注定的。雖然是命中注定的,可以延長,也可以縮短。怎麼延長?這個人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壽命會延長。爲什麼壽命有短的?這是中國人所說的,上天奪取你的壽命。爲什麼?心行不善,你壽命沒有到,老天就把你收走了,不定是什麼樣的方式,就沒有了。這些狀況都在眼前,只要我們細心去觀察,幾乎天天都在上演,我們全都看見了,能不相信嗎?所以在這個世間,聰明人、覺悟的人,一定知道藉假修真,我們能夠活一天,我們得真幹一天。修什麼?修淨土,爲什麼?它是真的。極樂世界第一德就是壽命長久,無量壽,真無量壽。像我們這些凡人,生到極樂世界,有些祖師大德說是有量的無量,這個話說得沒錯,不是假話,確實是有量的無量。但是,到極樂世界繼續不斷在修,修成之後就變成真的無量,有量無量是過渡期間,決定證得真正的無量。所以我們肯定極樂世界的壽命是真的無量,不是假的,無量的無量,不是有量。爲什麼?極樂世界每個人最後決定成佛,成佛就是無量,真的無量。沒有成佛之前是有量的,那個壽命真長,大乘經上常講叁大阿僧祇劫,極樂世界人壽確實是叁大阿僧祇劫。可是絕大多數不到叁大阿僧祇劫他就成佛了,他就真正的回到常寂光,回歸常寂光就真正的無量,那個地方不是有量。這些理論我們清楚,事實真相我們聽得耳熟,我們不懷疑,肯定這是事實。所以這個地方不能不去,這個地方才是真正究竟圓滿。

  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講信願行,願就是講厭離娑婆。厭是什麼?不再有歡喜心,對我們這個世界,天上人間都不能生喜愛之心。爲什麼?生喜愛之心就有留戀,這一生你就去不了,你這個地方還放不下;要往生的,真正往生的人,徹底放下。我們看到《往生傳》裏面所記載的,《淨土聖賢錄》裏面所記載的,那些往生的人,大多數都是在這個世間生活很清苦。這也是諺語所說的「富貴學道難」,富貴,他生活過得很舒服,留戀這個地方,不想走。那種一天叁餐飯都吃不飽的,每天在饑餓、在苦難邊緣上生活,他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。

  讓我們回想谛閑老和尚的徒弟鍋漏匠,如果鍋漏匠生活的環境好,日子過得很快樂,他怎麼會出家?怎麼肯真幹?就是因爲一生太苦了,沒過過好日子,都是在饑寒交迫之下,苦不堪言。看到老朋友出家了,出家不錯,有房子住,可以遮蔽風雨,有吃有穿的,不愁這個。他羨慕,一定要跟他出家,不願意再過苦日子了。因爲自己年歲大了,四十出頭,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學經教來不及了,年齡過了。在寺院裏面住,最低限度五堂功課要會做,這個對他是大難事,他怎麼學也學不會。谛閑法師給他想了個方法,頭剃了,這要知道他沒受戒,只是剃了頭,沒受戒。他沒法子去受戒,受戒那些規矩他受不了,人笨,又不認識字,拿到戒本也不會念。所以谛老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這個行,他會念,就教他念一句。把他安置在一個廢棄的破廟裏頭,這個廟已經沒有人住,也沒人去管他,讓他一個人住在裏面。在附近找了一個學佛的老太太照顧他,每天給他燒兩頓飯,中午、晚上,早餐自理,給他洗衣服。教他,這句佛號老實念,念累了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念。這一句佛號他念了叁年,預知時至,站著往生,他成功了。

  這種人雖然是下下根人,但是他修行的方法跟上上根人沒有兩樣,上上根人也是這個方法,也一句佛號念到底。上上根人他明白,理事完全通達明了。鍋漏匠什麼都不知道,就老老實實念這句佛號,可是成功了。方法一樣,成功一樣,我們就想到往生的品位也應該差不多。所以不能輕視他、不能小看他,這樣人往生,品位是在上輩叁品,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,上輩往生,不在中下。這是我們最好的榜樣,他距離我們不遠,大概是隔兩代,我們往上父親一代、祖父一代,他跟我們祖父一代同時代的人,不是太遠。最難得的,大概在《往生傳》裏頭找不到第二個,他往生站著走的。走了,也就是說死了,還站了叁天,等老和尚替他辦後事。死了站叁天的沒聽說過,我們只聽說這一個人站著往生的聽說過,死了以後站叁天的沒聽說過。這個人給我們做證明,念佛是真的不是假的,往生也是真的,他預知時至。

  所以,真正知苦樂,知道這個世間苦,知道極樂世界樂,「厭離娑婆,求生極樂」這個願就能發出來了。這個世間真的是苦,年輕的時候不知道,年老的時候就曉得了。我年輕的時候很勤快,愛幹淨,房間、書桌整整齊齊,一點都不零亂。可是你現在到我房間去看看就不行了,桌上堆了很多東西,衣服也零亂。這什麼原因?人老了,不是不想做,沒有這個體力了。這個對自己來說就警惕了,住在這個世間不久了。有福報的人,有年輕人照顧,替他整理。我們沒有這個福報。沒有福報有沒有好處?有好處,警覺心很高,出離心很切。如果有福報,樣樣都有人給你打理的時候,這出離心不切。年老沒有人照顧,願就發出來了。有錢沒用處,那個東西帶不去,所以錢財就肯布施,肯去做好事,自己求生淨土的心非常懇切,沒有留戀。

  「又以信願持名爲一乘真因」,這四個字對念佛人來說比什麼都重要,信是真信,決定相信西方極樂世界有,阿彌陀佛有。所以,蕅益大師晚年他有個別號,稱西有道人,這個西有是《彌陀經》上的,「有世界名曰極樂,有佛號阿彌陀佛」,這兩個有,真正相信。願是願生,這個世間的苦已經嘗到了。說到這個地方讓我們想到,早年在臺中,李老師,我們心目當中的聖人,他的晚年孤家寡人一個,同學們有想去做義工照顧他,不要。爲什麼?提高自己的警覺,厭離娑婆,求生淨土,爲這個。到九十五歲才接受兩個同學,這兩個同學是姐弟,照顧老師的生活,九十七歲往生,到九十五歲才接受。我們當時不懂,現在明白了,現在自己我們也有這樣的年齡了,已經感受到這個苦,非常明顯感受到,所以出離的心很強烈,求生的願望很懇切。有人侍候、有人照顧不是好事情,往生的時候産生困難、障礙,像這些事情自己要能把握到。

  所以信願持名,信願就是無上菩提心,持名就是一向專念,正是《無量壽經》修行的最高指導原則。這是一乘真因,一乘是西方極樂世界,一乘是成佛去的,到極樂世界不是作羅漢、不是作菩薩,去作佛的。作佛,而且跟阿彌陀佛一樣,這個太殊勝了。「故知世尊勸谕,正是往生切要」,釋迦牟尼佛的勸導,正是往生極樂世界迫切需要的,就是信願持名。「發此自覺覺他之大心,念佛名號,才契本經之宗」,這部經的宗旨,宗旨就是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,兩句話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我們自己要真幹,要勸別人真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四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