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五0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嚴重的情執,放不下,雖然念阿彌陀佛,把阿彌陀佛當客人看待,求生淨土的心不切。還有一種人,這我們都遇到過,他不求生彌陀淨土,他求生彌勒淨土,跟彌勒菩薩的情執很深,希望彌勒菩薩將來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,他們做彌勒菩薩的大弟子,像舍利弗、目犍連這些人,跟彌勒菩薩,好不好?很好。我爲什麼不學?我沒有能力學。爲什麼?往生彌勒淨土的條件太高了,要修五重唯識觀。這個五重唯識觀,我們是一重都學不到,不是易行道,是難行道。彌陀淨土只是真信、真願,真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,這個我可以做得到。五種唯識觀我也學過,自己衡量自己做不到,我只有贊歎、恭敬、頂禮、佩服,我自己沒有能力學。

  遇到淨宗法門,真是無量的歡喜心,叫大喜過望。這個法門我有能力、我有把握,而且成就的超過一切法門。真像前面所說的,因小果大,這個果之大,大到出乎我們意料之外,我們從來沒有想到,這個真是一生的大幸!我們學這個法門,彌勒菩薩歡喜,爲什麼?我們成佛了,到極樂世界成佛了。如果不修這個法門,修彌勒法門,還得跟著彌勒菩薩來生來世再修,未必能成得了佛。彌勒菩薩將來龍華叁會決定會講這個經,爲什麼?釋迦牟尼佛囑咐他,《無量壽經》的後半部彌勒菩薩當機。你現在就往生極樂世界,彌勒菩薩省事,不要等他再來度你,你已經超前去了,他怎麼不歡喜?你要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決心修學這個法門,諸佛歡喜,無量無盡的菩薩歡喜,龍天善神歡喜,沒有一個不歡喜的。

  會集本決定不能有懷疑,字字句句是五種原譯本的經文。王龍舒的會集本、魏默深的會集本,偶爾有幾個字改動,受後世的大德們批評。夏蓮老注意到這個事情,十年的時間反覆的校對,務必要每一句、每一個字都以是原譯本做底本、做根據,不敢隨便改動一個字,取信于天下後世。說會集是不對的,那是個大錯的觀念,爲什麼?極樂世界是法藏比丘會集的,他參訪一切諸佛刹土,取人之長,舍人之短,總結成四十八願,這就是會集的。極樂世界是屬于會集的,所以這個世界超出一切諸佛世界,爲什麼?一切諸佛世界的優點它全有,缺點它沒有,你找不到。

  凡是真正的大聖,都是搞會集的,中國,孔子成爲大聖,孔子之聖是會集。孔子之前二千五百年,從叁皇五帝到他,這些傳統的文化,古聖先賢的教誨,世世代代相傳,那是口傳,沒有文字。他老人家把這些聖人口傳的統統用文字記載,傳給後世。所以孔子被後人尊稱爲「大成至聖先師」,就是集大成者。他自己沒有什麼著作,說得很清楚,「一生述而不作」,說明他所學的,他所修的、所教的、所傳給後世的,統統是古聖先賢的教誨,不是自己的,自己沒有東西。對古人的東西「信而好古」,他沒有懷疑,非常喜歡古聖先賢的教誨,這是他一生求學、爲人的心態。

  釋迦牟尼佛又何嘗不是集大成?十九歲出去參學,印度所有的宗教他都去參學過,所有的學派也參學過,這不是集大成嗎?不是閉門造車,不是一個人有什麼創造發明,不是,到處學來的。法藏比丘的參學,老師教他的,他自己還沒有想到。《華嚴經》上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那是廣學多聞,不是自己閉門造車想的,到處去參訪,取人之長,舍人之短,成就自己真實智慧、真實的德能。

  今天這個世界由于科技的發達,交通便捷,環繞地球一周,二、叁天就完成了。我在二00五年繞地球一周,叁天。對,叁天。第一天,我從北京起飛的,到巴黎,從巴黎坐火車到倫敦。第二天,從倫敦飛紐約,從紐約轉到華盛頓DC,在華盛頓DC住了一晚上,那是跟布什總統見面。第叁天,從華盛頓DC飛到舊金山,在舊金山轉機回北京。叁天繞地球一周,交通便捷。

  今天要讓這個世界的社會恢複到和平,我們還是用集大成的方法,現在只有求宗教團結。宗教怎樣才能真正團結?要互相學習。我學我的經典,我也學其他宗教的經典,求同存異,經典裏面所說一樣的,我們大家一起學習;所說的不一樣的,暫時放在一邊,慢慢的,到我們境界向上提升了,自然就明白,就能有能力給它解釋。現在不一樣的地方不談。完全一樣的,那就是愛人,神愛世人。這個愛世人、愛衆生,這是完全相同的,沒有一個宗教不講的,所以這根本相同,宗教可以團結,宗教可以成爲一家。用宗教信仰者愛心,幫助世界恢複安定和諧,這條路是可以走得通的路。

  二00六年,我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提到這個想法,沒有想到一直到現在六年了,教科文組織還有不少人對這個想法愈來愈有興趣,真正有意思向這個方向來探索,尋求恢複社會秩序,找一條出路。有不少駐聯合國的大使向我表示這個意願,我非常歡喜、非常贊歎,教科文組織要真能夠這樣做法,是一樁好事。所以我聽了,我心裏在想,給他們出個主意,教科文組織下面應該成立一個促進世界和平委員會,成立這麼一個機構。全世界真正熱心于這樁事情的人,我們的理念是從傳統文化跟宗教教育,用這兩個方法來化解沖突、促進安定和平,可以做得到,這也是聯合國應該做的事情。我相信比過去這四十多年開的這些和平會議會更有效果。有這麼一個常設的機構,由這個常設機構專家學者來推動。

  《大乘義章》裏面說,追返名悔。追悔返退之義。這剛才講了,舉了很多例子。過是罪過。咎是惡,是災難。「是勸大衆不應疑惑,自生災患」。這句話意思很深,災難有沒有?根本就沒有。爲什麼會有災難?確實是自生災患。從哪裏來的?確實從疑惑來的,也就是這個經上講的疑悔。你要懷疑,念佛了,後悔;或者是學到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的會集本,後悔,把它放棄,改學別的版本,這都是後悔。別的版本裏頭的意思不圓滿,所以才有會集的必要。如果圓滿,何必要會集本?五種本子裏面很多不一樣的地方,一樣就不要會集了,不一樣。不讀會集本,就要五種原譯本統統要讀,讀一種不行。五種全讀,這就對了,不怕麻煩的人可以。所以會集是有必要的,會集不是壞事。

  別人問我,我說法藏比丘極樂世界就是會集的,中國孔老夫子是會集在他之前二千五百年的聖賢教誨,他會集的。會集的事情太多了,我們佛門朝暮課誦本是會集的,所有經忏的這些忏法、儀規統統都是會集的。這些年來,我們提倡的中峰禅師叁時系念是會集的。如果會集是不容許的,那這些東西統統都要停止流通。這樣也很好,寺廟裏沒事幹了,經忏佛事都沒有了,法會也沒有了,法會儀規也都是會集的。會集是錯誤的,統統停了,大家好好可以清修了,那正法就久住了。這些事情多多去想想,不能夠盲從,要有真實智慧來面對這個問題。

  老師最初把這個本子給我,我一看就是生歡喜心,無量的歡喜,怎麼會有這麼好的本子!出乎意料之外。我聽老師講《無量壽經》聽過一遍,用康僧铠的本子。這個會集本老師也講過一遍,是之前講的,我還沒學佛。我在臺北,那個時候在學哲學,沒學佛。老師講這部經那個時候應該是六十歲,可能有些人批評,他避免麻煩,所以就不再講了。那個時候講經沒有錄音,也沒有人寫講記,他只有個提綱,就是眉注,把段落勾出來,大意說出來,這個本子給我了。我看到之後,我就非常想講這部經。剛剛好遇到韓館長五十歲生日,韓館長大我五歲,她五十歲,我四十六歲,我們爲慶祝她的生日,講《無量壽經》。本子印好了,印了叁千本,最後到臺中跟老師報告。老師說不行,他說你太年輕了,如果有人批評的話,你受不了。告訴我緣不成熟。所以那個經本也就跟人結緣了。

  一直等李老師往生之後,我想了想,怎麼紀念他老人家,這個本子在我手上,很多人不知道。因爲那時候講經聽衆不多,幾十個人,不到一百人。周邦道老居士,聽衆之一。所以就把這個眉注印出來,印了一萬本,在海外贈送。大家看到了都歡喜,美國、加拿大那邊的同修就來找我,要我講一遍。所以我們第一遍、第二遍是在美國跟加拿大講的,在溫哥華、舊金山講的。那個時候我們就有錄音帶了,錄音帶傳到臺灣,大家聽了之後都歡喜,所以在臺灣講了很多遍。

  一九八七年在美國,聽到了黃念老的信息,我們不認識。美國同修告訴我,中國大陸有個黃上師,密宗上師,想請他來傳法。我就勸大家,我們一門深入,一心念佛,專修淨土,不要摻雜其他的法門。但是我看他們的態度很懇切,我就問這上師是怎樣的爲人,他們簡略給我介紹,名字叫黃念祖。我聽這個名字很熟,這名字以前聽過,想了很久,忽然想到,李老師提的,提到過這個人,有印象。我就問是不是梅光羲的外甥?他們說是的。那請他來,爲什麼?這我們還是一家人。李老師是梅光羲的學生,《無量壽經》前面一篇長序,序文寫得太好了,是梅光羲寫的。那後頭又有黃念祖的跋,我說那這個人的知見決定沒有問題。雖然是密宗上師,他不反對會集本。我說請他來。他到美國住了一個月就回去了,帶了一本,就是這個《大經解》,把這個《大經解》送給我了。我們通了電話,通了幾次電話。他回到北京之後,我到北京去看他,這我們就這麼認識了。

  當時講這個經的就是我們兩個,在國內他講,在海外我講,都是孤家寡人,所以碰在一起,無量的歡喜,真是志同道合,就經典裏頭一些問題常常在一起討論。他開始寫這個注解,我看到,確實挺辛苦的,身體也不好,北京第一次見面,拄個拐杖。應當是我去看他,沒想到他先到旅館來看我。這個過分了。古人古禮是坐客不拜行客,就是主人不拜客人,客人先拜主人,這是禮節,應當我先去看他,他再到旅館來看我,是回拜。他沒有等得及,他就先來看我。第二天我到他家裏去拜訪,那張照片在他家門口照的,印在這個書本的前面。他還有些老同參,有兩位,他的家人、學生聚會一堂,這第一次見面。往後差不多每年至少我得看他兩次到叁次,那時候北京常去。同時在那個時候認識趙樸老,樸老是同鄉,非常投緣。第一次見面,我們聊天就談了四個半小時,留我吃晚飯,跟我去的二十多個人,開了兩桌。那個時候,就是香港同修陪我去的,同修們感到都很驚訝。我說爲什麼?樸老跟人會面,見客不超過半個小時。他說你們怎麼一談談了四個半小時。樸老是非常希望我回國,落葉歸根。我說依目前緣分沒成熟,國外弘法還不能離開。這些都變成了往事。

  所以,學佛要有大智慧,要有真智慧,小心謹慎選擇法門。這也隨著自己修行的功夫,智慧跟境界的提升不一樣。最後到成熟,這個時候選擇就決定性的。我們選擇,那一年我八十四歲了,八十四歲。前年清明,我們看到災難太頻繁,把《華嚴經》放下,決心晚年一門深入,專講《無量壽經》,專念阿彌陀佛。過去沒有這個緣,居無定所,周遊列國,總是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。這些年,我拿到香港永久居留的身分,這裏可以定居,我就不想再走了。所以,決定每天四個小時,這一部《大經集注》,我們講《集注》,在一起學習,一天四個小時。一部經預定一千二百個小時,也就是叁百天,一年講足叁百天。我能活多久,我就講多久,講到阿彌陀佛來接我往生,我就去了。這給念佛同學做一個榜樣,講經五十年之後,選擇這一門,選擇這一個本子,不再改動,其他全放下了。所以,決定沒有追悔,沒有退轉,沒有再改變的念頭了。

  追悔、返退,縱然有深厚善根,念佛還是往生,但是生在邊地。邊地在哪裏?邊地是個比喻,不是真有邊地,還在七寶池中。爲什麼稱邊地?就是花不開,是這個意思。花不開,你不能見佛,你不能聞法,你不能參加極樂世界這些聖衆的活動,你不能跟他們在一起參加,你在花苞裏頭,這叫邊地。其實花苞裏面的生活,經上講得很清楚,裏面生活快樂,像忉利天人一樣。他的難就是不能夠聞法,沒有見佛,以這個爲難,爲災難,不是別的意思。所以說是勸大家不應該懷疑,不能夠迷惑,自生災患,「以免生彼邊地……受諸厄也」,厄是厄難。「邊地者,或名疑城」,還有一個懈慢國。

  這個「懈慢國」,我們有一點參考資料,從《佛學大辭典》裏面節錄下來的。這是界名,有這麼一個地區,這就是太空當中,好像有這麼一個星球。「在閻浮提西方十二億那由陀,至極樂國之中途」,到西方極樂世界,中途會經過這個地方。如果經過這個地方,你就留下來,你以爲它就是極樂世界,那是搞錯了。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,因爲蓮花化生,阿彌陀佛決定把你帶到極樂世界,所以不是在懈慢國。「生于此國者,染著其國土之快樂,而起懈怠憍慢之心,不更進而生于極樂,故謂爲懈慢國。疑佛智不思議,雜修自力之善根,而願生于極樂者生之」。這一句很重要,真正發願求生極樂,但是他有疑惑,懷疑佛的智慧,後頭會說五種智慧,對佛的智慧懷疑。而且雜修自利善根,他有傲慢的心,他有懈怠的念頭,他這個往生,生到這個地方,不是佛來接引。佛來接引,絕對不會生這個地方。這個地方也在娑婆世界的西面。

  「菩薩處胎經二曰:西方去此閻浮提十二億那由陀,有懈慢界。國土快樂,作倡伎樂,衣被服飾,香花莊嚴,七寶轉圍床,舉目東視寶床隨轉,北視西視南視亦如是轉。前後發意衆生,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皆深染著懈慢國土,不能前進生阿彌陀佛國。億千萬衆,時有一人,能生阿彌陀佛國,何以故?皆由懈慢執心不牢固」。這一段講得很清楚。于是我們知道,娑婆跟極樂當中有這麼一個處所,這個地方也非常快樂,但是跟極樂世界不能相比,這裏沒有佛法。極樂世界有佛天天講經教學,有衆菩薩在一起學習,這個地方沒有,只是享樂,享樂把極樂世界忘掉了,以爲這裏就是極樂世界。由此可知,這個地方是修大福報的人去往生的,修大福報就是念佛,只有念佛的福報才大。

  念佛怎樣?念佛沒生到淨土,生到這來了。爲什麼沒有生到淨土?對極樂世界、對阿彌陀佛還有點懷疑。因爲自己,這個地方講的有一句,他自己修善,依著自力修善,我們講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他真幹,對佛的無量智慧、萬德萬能,對這個有懷疑。這種人有沒有?有。我們細心去觀察,也許周邊就有這種人。這個問題在哪裏?聽經不多,沒有能夠深入,懷疑的心重,自以爲是,成見很深。所以他真的有大福報,這個地方的快樂,我想超過欲界天。到這個世界,不能再到極樂世界,什麼原因?他自己以爲這是極樂世界。所以,從這邊再要求往生到極樂世界人很少,這不是沒有,有,少數,這是我們應該要知道的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五0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