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五0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严重的情执,放不下,虽然念阿弥陀佛,把阿弥陀佛当客人看待,求生净土的心不切。还有一种人,这我们都遇到过,他不求生弥陀净土,他求生弥勒净土,跟弥勒菩萨的情执很深,希望弥勒菩萨将来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,他们做弥勒菩萨的大弟子,像舍利弗、目犍连这些人,跟弥勒菩萨,好不好?很好。我为什么不学?我没有能力学。为什么?往生弥勒净土的条件太高了,要修五重唯识观。这个五重唯识观,我们是一重都学不到,不是易行道,是难行道。弥陀净土只是真信、真愿,真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,这个我可以做得到。五种唯识观我也学过,自己衡量自己做不到,我只有赞叹、恭敬、顶礼、佩服,我自己没有能力学。

  遇到净宗法门,真是无量的欢喜心,叫大喜过望。这个法门我有能力、我有把握,而且成就的超过一切法门。真像前面所说的,因小果大,这个果之大,大到出乎我们意料之外,我们从来没有想到,这个真是一生的大幸!我们学这个法门,弥勒菩萨欢喜,为什么?我们成佛了,到极乐世界成佛了。如果不修这个法门,修弥勒法门,还得跟着弥勒菩萨来生来世再修,未必能成得了佛。弥勒菩萨将来龙华三会决定会讲这个经,为什么?释迦牟尼佛嘱咐他,《无量寿经》的后半部弥勒菩萨当机。你现在就往生极乐世界,弥勒菩萨省事,不要等他再来度你,你已经超前去了,他怎么不欢喜?你要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决心修学这个法门,诸佛欢喜,无量无尽的菩萨欢喜,龙天善神欢喜,没有一个不欢喜的。

  会集本决定不能有怀疑,字字句句是五种原译本的经文。王龙舒的会集本、魏默深的会集本,偶尔有几个字改动,受后世的大德们批评。夏莲老注意到这个事情,十年的时间反覆的校对,务必要每一句、每一个字都以是原译本做底本、做根据,不敢随便改动一个字,取信于天下后世。说会集是不对的,那是个大错的观念,为什么?极乐世界是法藏比丘会集的,他参访一切诸佛刹土,取人之长,舍人之短,总结成四十八愿,这就是会集的。极乐世界是属于会集的,所以这个世界超出一切诸佛世界,为什么?一切诸佛世界的优点它全有,缺点它没有,你找不到。

  凡是真正的大圣,都是搞会集的,中国,孔子成为大圣,孔子之圣是会集。孔子之前二千五百年,从三皇五帝到他,这些传统的文化,古圣先贤的教诲,世世代代相传,那是口传,没有文字。他老人家把这些圣人口传的统统用文字记载,传给后世。所以孔子被后人尊称为「大成至圣先师」,就是集大成者。他自己没有什么著作,说得很清楚,「一生述而不作」,说明他所学的,他所修的、所教的、所传给后世的,统统是古圣先贤的教诲,不是自己的,自己没有东西。对古人的东西「信而好古」,他没有怀疑,非常喜欢古圣先贤的教诲,这是他一生求学、为人的心态。

  释迦牟尼佛又何尝不是集大成?十九岁出去参学,印度所有的宗教他都去参学过,所有的学派也参学过,这不是集大成吗?不是闭门造车,不是一个人有什么创造发明,不是,到处学来的。法藏比丘的参学,老师教他的,他自己还没有想到。《华严经》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那是广学多闻,不是自己闭门造车想的,到处去参访,取人之长,舍人之短,成就自己真实智慧、真实的德能。

  今天这个世界由于科技的发达,交通便捷,环绕地球一周,二、三天就完成了。我在二00五年绕地球一周,三天。对,三天。第一天,我从北京起飞的,到巴黎,从巴黎坐火车到伦敦。第二天,从伦敦飞纽约,从纽约转到华盛顿DC,在华盛顿DC住了一晚上,那是跟布什总统见面。第三天,从华盛顿DC飞到旧金山,在旧金山转机回北京。三天绕地球一周,交通便捷。

  今天要让这个世界的社会恢复到和平,我们还是用集大成的方法,现在只有求宗教团结。宗教怎样才能真正团结?要互相学习。我学我的经典,我也学其他宗教的经典,求同存异,经典里面所说一样的,我们大家一起学习;所说的不一样的,暂时放在一边,慢慢的,到我们境界向上提升了,自然就明白,就能有能力给它解释。现在不一样的地方不谈。完全一样的,那就是爱人,神爱世人。这个爱世人、爱众生,这是完全相同的,没有一个宗教不讲的,所以这根本相同,宗教可以团结,宗教可以成为一家。用宗教信仰者爱心,帮助世界恢复安定和谐,这条路是可以走得通的路。

  二00六年,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提到这个想法,没有想到一直到现在六年了,教科文组织还有不少人对这个想法愈来愈有兴趣,真正有意思向这个方向来探索,寻求恢复社会秩序,找一条出路。有不少驻联合国的大使向我表示这个意愿,我非常欢喜、非常赞叹,教科文组织要真能够这样做法,是一桩好事。所以我听了,我心里在想,给他们出个主意,教科文组织下面应该成立一个促进世界和平委员会,成立这么一个机构。全世界真正热心于这桩事情的人,我们的理念是从传统文化跟宗教教育,用这两个方法来化解冲突、促进安定和平,可以做得到,这也是联合国应该做的事情。我相信比过去这四十多年开的这些和平会议会更有效果。有这么一个常设的机构,由这个常设机构专家学者来推动。

  《大乘义章》里面说,追返名悔。追悔返退之义。这刚才讲了,举了很多例子。过是罪过。咎是恶,是灾难。「是劝大众不应疑惑,自生灾患」。这句话意思很深,灾难有没有?根本就没有。为什么会有灾难?确实是自生灾患。从哪里来的?确实从疑惑来的,也就是这个经上讲的疑悔。你要怀疑,念佛了,后悔;或者是学到这一部《无量寿经》的会集本,后悔,把它放弃,改学别的版本,这都是后悔。别的版本里头的意思不圆满,所以才有会集的必要。如果圆满,何必要会集本?五种本子里面很多不一样的地方,一样就不要会集了,不一样。不读会集本,就要五种原译本统统要读,读一种不行。五种全读,这就对了,不怕麻烦的人可以。所以会集是有必要的,会集不是坏事。

  别人问我,我说法藏比丘极乐世界就是会集的,中国孔老夫子是会集在他之前二千五百年的圣贤教诲,他会集的。会集的事情太多了,我们佛门朝暮课诵本是会集的,所有经忏的这些忏法、仪规统统都是会集的。这些年来,我们提倡的中峰禅师三时系念是会集的。如果会集是不容许的,那这些东西统统都要停止流通。这样也很好,寺庙里没事干了,经忏佛事都没有了,法会也没有了,法会仪规也都是会集的。会集是错误的,统统停了,大家好好可以清修了,那正法就久住了。这些事情多多去想想,不能够盲从,要有真实智慧来面对这个问题。

  老师最初把这个本子给我,我一看就是生欢喜心,无量的欢喜,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本子!出乎意料之外。我听老师讲《无量寿经》听过一遍,用康僧铠的本子。这个会集本老师也讲过一遍,是之前讲的,我还没学佛。我在台北,那个时候在学哲学,没学佛。老师讲这部经那个时候应该是六十岁,可能有些人批评,他避免麻烦,所以就不再讲了。那个时候讲经没有录音,也没有人写讲记,他只有个提纲,就是眉注,把段落勾出来,大意说出来,这个本子给我了。我看到之后,我就非常想讲这部经。刚刚好遇到韩馆长五十岁生日,韩馆长大我五岁,她五十岁,我四十六岁,我们为庆祝她的生日,讲《无量寿经》。本子印好了,印了三千本,最后到台中跟老师报告。老师说不行,他说你太年轻了,如果有人批评的话,你受不了。告诉我缘不成熟。所以那个经本也就跟人结缘了。

  一直等李老师往生之后,我想了想,怎么纪念他老人家,这个本子在我手上,很多人不知道。因为那时候讲经听众不多,几十个人,不到一百人。周邦道老居士,听众之一。所以就把这个眉注印出来,印了一万本,在海外赠送。大家看到了都欢喜,美国、加拿大那边的同修就来找我,要我讲一遍。所以我们第一遍、第二遍是在美国跟加拿大讲的,在温哥华、旧金山讲的。那个时候我们就有录音带了,录音带传到台湾,大家听了之后都欢喜,所以在台湾讲了很多遍。

  一九八七年在美国,听到了黄念老的信息,我们不认识。美国同修告诉我,中国大陆有个黄上师,密宗上师,想请他来传法。我就劝大家,我们一门深入,一心念佛,专修净土,不要掺杂其他的法门。但是我看他们的态度很恳切,我就问这上师是怎样的为人,他们简略给我介绍,名字叫黄念祖。我听这个名字很熟,这名字以前听过,想了很久,忽然想到,李老师提的,提到过这个人,有印象。我就问是不是梅光羲的外甥?他们说是的。那请他来,为什么?这我们还是一家人。李老师是梅光羲的学生,《无量寿经》前面一篇长序,序文写得太好了,是梅光羲写的。那后头又有黄念祖的跋,我说那这个人的知见决定没有问题。虽然是密宗上师,他不反对会集本。我说请他来。他到美国住了一个月就回去了,带了一本,就是这个《大经解》,把这个《大经解》送给我了。我们通了电话,通了几次电话。他回到北京之后,我到北京去看他,这我们就这么认识了。

  当时讲这个经的就是我们两个,在国内他讲,在海外我讲,都是孤家寡人,所以碰在一起,无量的欢喜,真是志同道合,就经典里头一些问题常常在一起讨论。他开始写这个注解,我看到,确实挺辛苦的,身体也不好,北京第一次见面,拄个拐杖。应当是我去看他,没想到他先到旅馆来看我。这个过分了。古人古礼是坐客不拜行客,就是主人不拜客人,客人先拜主人,这是礼节,应当我先去看他,他再到旅馆来看我,是回拜。他没有等得及,他就先来看我。第二天我到他家里去拜访,那张照片在他家门口照的,印在这个书本的前面。他还有些老同参,有两位,他的家人、学生聚会一堂,这第一次见面。往后差不多每年至少我得看他两次到三次,那时候北京常去。同时在那个时候认识赵朴老,朴老是同乡,非常投缘。第一次见面,我们聊天就谈了四个半小时,留我吃晚饭,跟我去的二十多个人,开了两桌。那个时候,就是香港同修陪我去的,同修们感到都很惊讶。我说为什么?朴老跟人会面,见客不超过半个小时。他说你们怎么一谈谈了四个半小时。朴老是非常希望我回国,落叶归根。我说依目前缘分没成熟,国外弘法还不能离开。这些都变成了往事。

  所以,学佛要有大智慧,要有真智慧,小心谨慎选择法门。这也随着自己修行的功夫,智慧跟境界的提升不一样。最后到成熟,这个时候选择就决定性的。我们选择,那一年我八十四岁了,八十四岁。前年清明,我们看到灾难太频繁,把《华严经》放下,决心晚年一门深入,专讲《无量寿经》,专念阿弥陀佛。过去没有这个缘,居无定所,周游列国,总是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这些年,我拿到香港永久居留的身分,这里可以定居,我就不想再走了。所以,决定每天四个小时,这一部《大经集注》,我们讲《集注》,在一起学习,一天四个小时。一部经预定一千二百个小时,也就是三百天,一年讲足三百天。我能活多久,我就讲多久,讲到阿弥陀佛来接我往生,我就去了。这给念佛同学做一个榜样,讲经五十年之后,选择这一门,选择这一个本子,不再改动,其他全放下了。所以,决定没有追悔,没有退转,没有再改变的念头了。

  追悔、返退,纵然有深厚善根,念佛还是往生,但是生在边地。边地在哪里?边地是个比喻,不是真有边地,还在七宝池中。为什么称边地?就是花不开,是这个意思。花不开,你不能见佛,你不能闻法,你不能参加极乐世界这些圣众的活动,你不能跟他们在一起参加,你在花苞里头,这叫边地。其实花苞里面的生活,经上讲得很清楚,里面生活快乐,像忉利天人一样。他的难就是不能够闻法,没有见佛,以这个为难,为灾难,不是别的意思。所以说是劝大家不应该怀疑,不能够迷惑,自生灾患,「以免生彼边地……受诸厄也」,厄是厄难。「边地者,或名疑城」,还有一个懈慢国。

  这个「懈慢国」,我们有一点参考资料,从《佛学大辞典》里面节录下来的。这是界名,有这么一个地区,这就是太空当中,好像有这么一个星球。「在阎浮提西方十二亿那由陀,至极乐国之中途」,到西方极乐世界,中途会经过这个地方。如果经过这个地方,你就留下来,你以为它就是极乐世界,那是搞错了。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,因为莲花化生,阿弥陀佛决定把你带到极乐世界,所以不是在懈慢国。「生于此国者,染着其国土之快乐,而起懈怠憍慢之心,不更进而生于极乐,故谓为懈慢国。疑佛智不思议,杂修自力之善根,而愿生于极乐者生之」。这一句很重要,真正发愿求生极乐,但是他有疑惑,怀疑佛的智慧,后头会说五种智慧,对佛的智慧怀疑。而且杂修自利善根,他有傲慢的心,他有懈怠的念头,他这个往生,生到这个地方,不是佛来接引。佛来接引,绝对不会生这个地方。这个地方也在娑婆世界的西面。

  「菩萨处胎经二曰:西方去此阎浮提十二亿那由陀,有懈慢界。国土快乐,作倡伎乐,衣被服饰,香花庄严,七宝转围床,举目东视宝床随转,北视西视南视亦如是转。前后发意众生,欲生阿弥陀佛国者,皆深染着懈慢国土,不能前进生阿弥陀佛国。亿千万众,时有一人,能生阿弥陀佛国,何以故?皆由懈慢执心不牢固」。这一段讲得很清楚。于是我们知道,娑婆跟极乐当中有这么一个处所,这个地方也非常快乐,但是跟极乐世界不能相比,这里没有佛法。极乐世界有佛天天讲经教学,有众菩萨在一起学习,这个地方没有,只是享乐,享乐把极乐世界忘掉了,以为这里就是极乐世界。由此可知,这个地方是修大福报的人去往生的,修大福报就是念佛,只有念佛的福报才大。

  念佛怎样?念佛没生到净土,生到这来了。为什么没有生到净土?对极乐世界、对阿弥陀佛还有点怀疑。因为自己,这个地方讲的有一句,他自己修善,依着自力修善,我们讲断恶修善,积功累德,他真干,对佛的无量智慧、万德万能,对这个有怀疑。这种人有没有?有。我们细心去观察,也许周边就有这种人。这个问题在哪里?听经不多,没有能够深入,怀疑的心重,自以为是,成见很深。所以他真的有大福报,这个地方的快乐,我想超过欲界天。到这个世界,不能再到极乐世界,什么原因?他自己以为这是极乐世界。所以,从这边再要求往生到极乐世界人很少,这不是没有,有,少数,这是我们应该要知道的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五0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