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四五一集) 2012/7/28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451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九百三十二页第五行,第二句看起:
「边地者,或名疑城、懈慢国」,疑城跟懈慢国不是一处。前面我们学到此地,现在接着往下面看。「《略论》曰:五百岁中,常不见闻三宝安乐国土,谓之边地,亦曰胎生。」这是说明边地的状况。实际上并不是极乐世界的旁边,不是的,只是往生他还有障碍,这个障碍就是怀疑。所以,疑确实是菩萨最重大的障碍,特别是怀疑佛的智慧,经上所讲的五种智慧。智慧确实是不可思议的,大乘经教如果有基础,不会怀疑,因为这些智慧是每个人自性里头本有的。《华严经》上世尊所说的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对于佛的报身、法身、智慧都不会怀疑。不明白佛所说这句话的意思,说哪有可能,人怎么可能会有这种智慧?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,这一般都是赞叹神的话,这宗教里头的,世间不可能有这个事情。抱着这种心态去往生,生到极乐世界,花开得很慢,五百岁中,这个五百岁是我们人间五百年。
极乐世界实在讲没有年月日时,这个东西它没有,那个地方是光明世界,没有黑暗。我们这个地方,一个昼夜称为一日,极乐世界没有夜晚。佛身放光明,菩萨、每个往生的人身上都放光,树木花草、山河大地,没有一样不放光的。所以极乐世界的光不是从日月得来的,是本身放光。在那个地方确实没有年月日时,没有这个概念,永远无量寿,永远是清净平等觉。这个地方的人不需要饮食、不需要睡眠,所以他们学习是不间断的,一直到圆成佛道。无始无明的习气,虽然说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够断尽,极乐世界特殊,有的人是慢慢断,但是有的人断得很快,就是说他可以躐等。十方世界是不能够躐等的,极乐世界可以躐等。这些道理都有理论做依据,所以我们应当要相信,不应该怀疑。
人间五百年,这么长的时间,这是最长的。如果一忏悔,承认自己错了,莲花就开了,就入了品位。世尊在大经上常说,一切法从心想生,在极乐世界是特别明显。这个世界好处,只有往前面进,向上提升,没有后退的,没有一个退转的。向上提升的有早有晚,在于他的精进、在于他的善根福德。明白这桩事情,修净土的同学们,断恶修善,积功累德,是我们很重要的功课。这个功课要做得好,基础打得好,到极乐世界提升品位很快。
下面跟我们解释厄难,厄是艰,我们常讲艰难,比较麻烦,没有那么顺利。「《嘉祥疏》曰:此中先诫断惑,明怀疑生边地。离佛前,远至五百岁花不开。不开且不得至十方供养诸佛。」你在莲花里头你出不来,花没有开。你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,佛虽然加持你,你没有法子用,花开才起作用,花不开不起作用。「《会疏》曰:始终不退名精进,求心所愿,愿求往生也」,这是解释求心所愿,这句话怎么讲?就是愿求往生,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。「疑惑者,不了佛智」,对于佛的智慧不能完全明了,他怀疑。「悔是恶作」,什么叫恶作?底下告诉我们,「初信后疑」,起先他相信,以后他疑惑了,「悔前信解,半途而废」,所以这叫悔。不善的事情后悔,好,善事;念佛,这个后悔那就错了,大错特错。「自为过咎,彼国不逆违,自甘生边地故」。这不是佛对你的惩罚,不是的,是你自己业障造成的,完全是自作自受。「诸厄,不见三宝,不闻经法」,诸多的艰难。《会疏》之解比较详细,我们看了之后,大致上都没有问题。
至于三辈当中是否包括边地的问题,自古以来有人认真讨论过这个问题,佛经上所说的边地。「《无量寿经钞》论之甚详。钞曰:经说不同。谓《觉经》」,这是《汉译》,「及《大阿弥陀经》」,这个《大阿弥陀经》是《吴译》,「中下辈摄」,中辈下辈皆有边地。「今经不尔」,今经是指《魏译》本,康僧铠的本子,「别说之」。「故诸师亦异」,古来祖师大德讲法也不一样。「所谓昙鸾、元晓、法住、如湛等师,存不摄义。义寂、憬兴、龙兴、仁岳等师,存摄义」。这就是中辈、下辈,有的祖师大德说包含,这个摄就是包括,包括边地在内;有些法师认为不包括在内,不在中下品之内,它是另外的。「各据一义,并不相违。但以此经,翻译正本,昙鸾大师,我宗高祖,今须依之」。这个是念老的话,昙鸾法师确实在净土宗是非常有成就、有贡献的人,但是他没有列入祖师的地位。远公是第一代,如果列进去,他是第二代。他出生在南北朝的时代,而善导大师是唐朝时候的人,隋唐时代的,比他要晚。承认他是净宗祖师,但是没有列在这十三代祖师里头,他的话我们应该要遵守。
《略论》是昙鸾大师作的,云:「又有一种往生安乐,不入三辈。」这讲得很清楚了,它不在三辈九品里头。「夫三辈,则信心往生,亦所劝也」,三辈九品决定是真信、切愿,是依这个往生。「边地即是疑心往生,亦所诫也」,这个诫是告诫,希望不要生在这个地方。「信疑劝诫」,劝信诫疑,是这个意思,「天地水火,何得相摄」。「《钞》论甚善」,《钞》是《无量寿经钞》,这个讲法讲得很好。「具信心者入三辈,存疑心者堕边地。两心不同,生处必异。是以今此《会本》,于三辈外,别明边地疑城,于后第四十品中详述之」。后面还会详细说明,为我们解释这桩事情。
下面是弥勒菩萨接受世尊的教诲。请看经文:
【弥勒白言。受佛明诲。专精修学。如教奉行。不敢有疑。】
请看注解,「弥勒领受佛旨」,释迦牟尼佛的旨意,领是领纳,受是接受,就是接受佛的教诲。「乃向佛言,受佛明诲」,「明」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的教诲,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「明者,智也」,备是完备,没有欠缺,显是明显,显发的意思。「明诲即显发大智,明白完备之教诲」,这明诲。「专者专一,精者精进,修者修行,学者学道」,『专精修学』。佛在这个经上讲得这么清楚、讲得这么明白,弥勒是真听懂了,觉悟了,所以在这里表态,专一精进修行学道,『如教奉行』,佛怎么教我们怎么做,『不敢有疑』。念老在此地举《法华经》,《法华经》上两句话,「渐渐修学,悉当成佛」,来解释这段经文。
「如教奉行,表弥勒领解佛训,决定遵行也。不敢有疑,表领受舍疑之劝」,前面佛教导我们不应当疑悔,「不敢生疑。疑者乃万惑之所由生,故应断也」,末后这句话尤其重要。今天圣教常住世间,传统的伦理道德的教学再能够复兴,困难的所在就这一个疑字。所以我们很担心,对佛菩萨有疑惑,对古圣先贤老祖宗有疑惑,那就没法子。不要说我们没有能力教,不相信,你是谁!他不能接受。今天人他什么?他相信科学,这个怀疑是科学教出来的。学科学的人首先要有怀疑的态度,从怀疑里头发现问题,然后再追根究柢,再研究这个问题,最后把它证实。这是科学上用的一套方法,用在科学上行,因为科学是物质,物理学。圣贤教诲、佛菩萨教诲偏重在心理上,心理学就不能怀疑,怀疑就是障碍。为什么?怀疑是染污,你的心不清净,心不清净生烦恼。生什么烦恼?贪瞋痴慢疑。小的疑惑,慢慢就变成大的疑惑,这个事麻烦。
圣贤之学,佛菩萨的经典,要用什么心态?诚敬,诚敬是一丝毫疑惑都没有。要用孔老夫子的态度,「信而好古」,这句话说明,夫子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没有一丝毫疑惑,他能成就。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,完全建立在诚敬的基础上,讲求的孝亲、尊师。一分诚敬,一分收获,不仅是在学佛,学中国儒、道亦如是。所以在古老的中国,老师教学生,完全看学生的悟性跟诚敬。诚敬的人,悟性不好,能培养得出来,真诚到极处会开悟。为什么?真诚到极处,心就清净了,心里头没有杂念。没有杂念的时候,心就生智慧,对于圣贤所说的,一看、一听他就明白。我们今天学佛,学佛难,有人学了一辈子不开悟,不开悟他就有疑惑,有疑惑就更没法子开悟。因为从小接受的科学的概念,不能不疑,怀疑已经养成习惯,很不容易断掉。他学一辈子,可以成为佛学家,现在人讲的,欧洲汉学家、佛学家,成为一个专家学者。他所学的,我们今天讲的知识,不是智慧。为什么?他心不清净,他没有定力,他不能够依教奉行,经上教他不能怀疑,这他做不到。他是想不怀疑,自自然然他就有怀疑,这个怀疑里面还挺复杂的。这是难处,这是我们今天佛教一个最严重的障碍,也是传统文化的障碍。
所有的宗教,不仅是我们国家的古圣先贤传下来的教诲,在这个世界上其他各个民族老祖宗也有很好的东西传下来。马雅人的预言,这老祖宗传下来的,至少有一千三百年,一千三百年前就算定今年会有灾难,银河对齐。现在科学发达,科学家替他证明了,他所讲银河对齐正确的,这是个天象,是属于科学。像这些都要用真诚恭敬心去学习,才真正能学到。我们今天学佛最大的障碍是这个,这是必须自己去把它打破,别人没法子帮助你。有一个方法,但是你有疑还是有问题。如果真的是老实念佛,可以断疑生信。老实,疑心重的人就不老实,老实两个字做不到。这是学传统、学圣贤教育、学佛法,或者学宗教教育,严重的障碍。
如何能不怀疑?这是个大问题。也就是说怎样叫我相信?相信就不疑了,疑就是不相信。于是我们得要想想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间,他是怎么样教人的?他的方法我们细心去观察,懂得一些。让你在能够相信、不怀疑的这个范围之内,教你,你不相信、怀疑的这个东西不教你。我们今天要想把圣教恢复,把佛法正法能再留住,不用释迦牟尼佛的方法是做不到的。我们今天没做,所以佛教怎么想振兴兴不起来,这一点不能不懂。释迦牟尼佛怎么教?教你能够相信的,你不怀疑的,《阿含经》。给你讲什么?讲伦理、讲道德、讲因果,这个东西容易相信。特别是有真实的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五一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