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五一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四五一集)  2012/7/28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451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九百叁十二頁第五行,第二句看起:

  「邊地者,或名疑城、懈慢國」,疑城跟懈慢國不是一處。前面我們學到此地,現在接著往下面看。「《略論》曰:五百歲中,常不見聞叁寶安樂國土,謂之邊地,亦曰胎生。」這是說明邊地的狀況。實際上並不是極樂世界的旁邊,不是的,只是往生他還有障礙,這個障礙就是懷疑。所以,疑確實是菩薩最重大的障礙,特別是懷疑佛的智慧,經上所講的五種智慧。智慧確實是不可思議的,大乘經教如果有基礎,不會懷疑,因爲這些智慧是每個人自性裏頭本有的。《華嚴經》上世尊所說的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對于佛的報身、法身、智慧都不會懷疑。不明白佛所說這句話的意思,說哪有可能,人怎麼可能會有這種智慧?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,這一般都是贊歎神的話,這宗教裏頭的,世間不可能有這個事情。抱著這種心態去往生,生到極樂世界,花開得很慢,五百歲中,這個五百歲是我們人間五百年。

  極樂世界實在講沒有年月日時,這個東西它沒有,那個地方是光明世界,沒有黑暗。我們這個地方,一個晝夜稱爲一日,極樂世界沒有夜晚。佛身放光明,菩薩、每個往生的人身上都放光,樹木花草、山河大地,沒有一樣不放光的。所以極樂世界的光不是從日月得來的,是本身放光。在那個地方確實沒有年月日時,沒有這個概念,永遠無量壽,永遠是清淨平等覺。這個地方的人不需要飲食、不需要睡眠,所以他們學習是不間斷的,一直到圓成佛道。無始無明的習氣,雖然說要叁大阿僧祇劫才能夠斷盡,極樂世界特殊,有的人是慢慢斷,但是有的人斷得很快,就是說他可以躐等。十方世界是不能夠躐等的,極樂世界可以躐等。這些道理都有理論做依據,所以我們應當要相信,不應該懷疑。

  人間五百年,這麼長的時間,這是最長的。如果一忏悔,承認自己錯了,蓮花就開了,就入了品位。世尊在大經上常說,一切法從心想生,在極樂世界是特別明顯。這個世界好處,只有往前面進,向上提升,沒有後退的,沒有一個退轉的。向上提升的有早有晚,在于他的精進、在于他的善根福德。明白這樁事情,修淨土的同學們,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是我們很重要的功課。這個功課要做得好,基礎打得好,到極樂世界提升品位很快。

  下面跟我們解釋厄難,厄是艱,我們常講艱難,比較麻煩,沒有那麼順利。「《嘉祥疏》曰:此中先誡斷惑,明懷疑生邊地。離佛前,遠至五百歲花不開。不開且不得至十方供養諸佛。」你在蓮花裏頭你出不來,花沒有開。你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,佛雖然加持你,你沒有法子用,花開才起作用,花不開不起作用。「《會疏》曰:始終不退名精進,求心所願,願求往生也」,這是解釋求心所願,這句話怎麼講?就是願求往生,一心一意求生極樂世界。「疑惑者,不了佛智」,對于佛的智慧不能完全明了,他懷疑。「悔是惡作」,什麼叫惡作?底下告訴我們,「初信後疑」,起先他相信,以後他疑惑了,「悔前信解,半途而廢」,所以這叫悔。不善的事情後悔,好,善事;念佛,這個後悔那就錯了,大錯特錯。「自爲過咎,彼國不逆違,自甘生邊地故」。這不是佛對你的懲罰,不是的,是你自己業障造成的,完全是自作自受。「諸厄,不見叁寶,不聞經法」,諸多的艱難。《會疏》之解比較詳細,我們看了之後,大致上都沒有問題。

  至于叁輩當中是否包括邊地的問題,自古以來有人認真討論過這個問題,佛經上所說的邊地。「《無量壽經鈔》論之甚詳。鈔曰:經說不同。謂《覺經》」,這是《漢譯》,「及《大阿彌陀經》」,這個《大阿彌陀經》是《吳譯》,「中下輩攝」,中輩下輩皆有邊地。「今經不爾」,今經是指《魏譯》本,康僧铠的本子,「別說之」。「故諸師亦異」,古來祖師大德講法也不一樣。「所謂昙鸾、元曉、法住、如湛等師,存不攝義。義寂、憬興、龍興、仁嶽等師,存攝義」。這就是中輩、下輩,有的祖師大德說包含,這個攝就是包括,包括邊地在內;有些法師認爲不包括在內,不在中下品之內,它是另外的。「各據一義,並不相違。但以此經,翻譯正本,昙鸾大師,我宗高祖,今須依之」。這個是念老的話,昙鸾法師確實在淨土宗是非常有成就、有貢獻的人,但是他沒有列入祖師的地位。遠公是第一代,如果列進去,他是第二代。他出生在南北朝的時代,而善導大師是唐朝時候的人,隋唐時代的,比他要晚。承認他是淨宗祖師,但是沒有列在這十叁代祖師裏頭,他的話我們應該要遵守。

  《略論》是昙鸾大師作的,雲:「又有一種往生安樂,不入叁輩。」這講得很清楚了,它不在叁輩九品裏頭。「夫叁輩,則信心往生,亦所勸也」,叁輩九品決定是真信、切願,是依這個往生。「邊地即是疑心往生,亦所誡也」,這個誡是告誡,希望不要生在這個地方。「信疑勸誡」,勸信誡疑,是這個意思,「天地水火,何得相攝」。「《鈔》論甚善」,《鈔》是《無量壽經鈔》,這個講法講得很好。「具信心者入叁輩,存疑心者墮邊地。兩心不同,生處必異。是以今此《會本》,于叁輩外,別明邊地疑城,于後第四十品中詳述之」。後面還會詳細說明,爲我們解釋這樁事情。

  下面是彌勒菩薩接受世尊的教誨。請看經文:

  【彌勒白言。受佛明誨。專精修學。如教奉行。不敢有疑。】

  請看注解,「彌勒領受佛旨」,釋迦牟尼佛的旨意,領是領納,受是接受,就是接受佛的教誨。「乃向佛言,受佛明誨」,「明」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的教誨,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「明者,智也」,備是完備,沒有欠缺,顯是明顯,顯發的意思。「明誨即顯發大智,明白完備之教誨」,這明誨。「專者專一,精者精進,修者修行,學者學道」,『專精修學』。佛在這個經上講得這麼清楚、講得這麼明白,彌勒是真聽懂了,覺悟了,所以在這裏表態,專一精進修行學道,『如教奉行』,佛怎麼教我們怎麼做,『不敢有疑』。念老在此地舉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上兩句話,「漸漸修學,悉當成佛」,來解釋這段經文。

  「如教奉行,表彌勒領解佛訓,決定遵行也。不敢有疑,表領受舍疑之勸」,前面佛教導我們不應當疑悔,「不敢生疑。疑者乃萬惑之所由生,故應斷也」,末後這句話尤其重要。今天聖教常住世間,傳統的倫理道德的教學再能夠複興,困難的所在就這一個疑字。所以我們很擔心,對佛菩薩有疑惑,對古聖先賢老祖宗有疑惑,那就沒法子。不要說我們沒有能力教,不相信,你是誰!他不能接受。今天人他什麼?他相信科學,這個懷疑是科學教出來的。學科學的人首先要有懷疑的態度,從懷疑裏頭發現問題,然後再追根究柢,再研究這個問題,最後把它證實。這是科學上用的一套方法,用在科學上行,因爲科學是物質,物理學。聖賢教誨、佛菩薩教誨偏重在心理上,心理學就不能懷疑,懷疑就是障礙。爲什麼?懷疑是染汙,你的心不清淨,心不清淨生煩惱。生什麼煩惱?貪瞋癡慢疑。小的疑惑,慢慢就變成大的疑惑,這個事麻煩。

  聖賢之學,佛菩薩的經典,要用什麼心態?誠敬,誠敬是一絲毫疑惑都沒有。要用孔老夫子的態度,「信而好古」,這句話說明,夫子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誨沒有一絲毫疑惑,他能成就。中國幾千年來的教育,完全建立在誠敬的基礎上,講求的孝親、尊師。一分誠敬,一分收獲,不僅是在學佛,學中國儒、道亦如是。所以在古老的中國,老師教學生,完全看學生的悟性跟誠敬。誠敬的人,悟性不好,能培養得出來,真誠到極處會開悟。爲什麼?真誠到極處,心就清淨了,心裏頭沒有雜念。沒有雜念的時候,心就生智慧,對于聖賢所說的,一看、一聽他就明白。我們今天學佛,學佛難,有人學了一輩子不開悟,不開悟他就有疑惑,有疑惑就更沒法子開悟。因爲從小接受的科學的概念,不能不疑,懷疑已經養成習慣,很不容易斷掉。他學一輩子,可以成爲佛學家,現在人講的,歐洲漢學家、佛學家,成爲一個專家學者。他所學的,我們今天講的知識,不是智慧。爲什麼?他心不清淨,他沒有定力,他不能夠依教奉行,經上教他不能懷疑,這他做不到。他是想不懷疑,自自然然他就有懷疑,這個懷疑裏面還挺複雜的。這是難處,這是我們今天佛教一個最嚴重的障礙,也是傳統文化的障礙。

  所有的宗教,不僅是我們國家的古聖先賢傳下來的教誨,在這個世界上其他各個民族老祖宗也有很好的東西傳下來。馬雅人的預言,這老祖宗傳下來的,至少有一千叁百年,一千叁百年前就算定今年會有災難,銀河對齊。現在科學發達,科學家替他證明了,他所講銀河對齊正確的,這是個天象,是屬于科學。像這些都要用真誠恭敬心去學習,才真正能學到。我們今天學佛最大的障礙是這個,這是必須自己去把它打破,別人沒法子幫助你。有一個方法,但是你有疑還是有問題。如果真的是老實念佛,可以斷疑生信。老實,疑心重的人就不老實,老實兩個字做不到。這是學傳統、學聖賢教育、學佛法,或者學宗教教育,嚴重的障礙。

  如何能不懷疑?這是個大問題。也就是說怎樣叫我相信?相信就不疑了,疑就是不相信。于是我們得要想想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間,他是怎麼樣教人的?他的方法我們細心去觀察,懂得一些。讓你在能夠相信、不懷疑的這個範圍之內,教你,你不相信、懷疑的這個東西不教你。我們今天要想把聖教恢複,把佛法正法能再留住,不用釋迦牟尼佛的方法是做不到的。我們今天沒做,所以佛教怎麼想振興興不起來,這一點不能不懂。釋迦牟尼佛怎麼教?教你能夠相信的,你不懷疑的,《阿含經》。給你講什麼?講倫理、講道德、講因果,這個東西容易相信。特別是有真實的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五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