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五一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望自己幸福、希望能改善自己生活,佛法裏頭有,我想很多人都聽到過,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初學佛的時候,章嘉大師教給我的,人有命運,要尊重命運。命運怎麼來的?過去生中所造的業,成爲這一生當中的命運。過去生中修的財布施,修得多,你這一生命裏頭有財富,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你都會賺錢。爲什麼?命裏頭有。命裏沒有的,你怎麼求都求不到,你去搶別人、偷別人的也得不到,命裏沒有。搶劫還沒到手,已經被警察抓去了,這就是命裏沒有。他搶到手了,還能享受幾年,那是命裏有的;命裏沒有的時候,決定不可能的,你說你冤不冤枉!不用這種非法手段你也能得到,爲什麼用不正當的手段?

  所以佛告訴我們,財從哪裏來的?財布施來的。過去生中財布施多,喜歡布施,這一生得大富。聰明智慧是果報,原因是過去生中修法布施,義務教學,歡喜幫助別人,這一生得的果報聰明智慧。健康長壽是果報,原因是無畏布施。別人有苦難,全心全力去幫助別人,幫助別人離苦得樂,你的果報就健康長壽。過去生中這叁種果報都修,那你今天叁種果報都得到。你修一種,只得一種,修兩種,你得兩種,佛在大乘經上教我們的。所以要財富,愈施愈多,愈多愈施,要明白這個道理。過去生中沒修,命裏是貧窮的命,現在懂得這個道理,現在開始修,你還是能得到。多久就有效?一年就有效果,你就看到效果了,你就知道佛講的話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所以世間富貴人,不要羨慕他,人家過去修的因。我們不如他,我們沒修因,我們現在修因可以趕上他,只要明白道理,你得的果報是非常踏實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如果這個善行是爲社會、爲國家、爲人類的,那個福報就非常大;爲自己、爲一家,這福報很小,不大。這也是應了中國古人所說的一句話,叫「量大福大」,量是包容別人,包容得愈多,你的福就愈大。所以要學忍辱、學包容、學謙虛、學恭敬、學布施、持戒,這個對自己決定有好處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,「五惡者,惡因也。五痛者,華報也。五燒者,果報也」,你看這用植物來做比喻。我們心不善,自私自利,行爲不善。心不善,就是貪瞋癡慢,這個心不善,貪瞋癡慢疑。對佛菩薩教誨疑惑,對聖賢人教誨也懷疑,懷疑就不肯學習了,不肯學習就沒有辦法改善,這一定的道理。我們怎樣改善自己的環境、改善自己的命運?佛教經典,這是裏面主要的一部分內容。佛陀的教育,他的目標是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。他用什麼方法?佛知道,苦從哪裏來的?從迷惑來的,對于宇宙萬物的真相不知道,這就是迷。因爲迷,我們對于人事物的看法就看錯了,看錯了、想錯了,于是也說錯了、也做錯了,這就造了罪業。今天錯得太離譜了,心是自私自利、是貪瞋癡慢疑,行爲是殺盜淫妄酒,做絕了。所以這個果報,社會動亂不安,身心都痛苦,居住的環境也不安全,各種災難不定什麼時候發生。這些不是沒有原因,不善業之所感。佛教導我們,樂從哪裏來?樂從覺悟來,對宇宙人生、萬事萬物明白了、覺悟了。一個人明白,就是智慧開了,覺悟了,不再造惡業,身心恢複健康,你的人生就幸福快樂;你居住這個環境、這個地區沒有災難,周邊有災難,你住的地方不會有災難,佛教給我們的。

  佛用什麼做手段?用教學。釋迦牟尼佛叁十歲開悟之後就講經教學,七十九歲圓寂,一生講學四十九年,用這個爲手段。所以,釋迦牟尼佛一生崇尚教學。我們跟他學習,雖然他不在世了,當年教學的這些教科書留下來了,這就是經典。我們依照經典來學習,就能破迷開悟。迷破了苦就沒有了,悟開了樂就現前,你活得很幸福、很快樂,這是真正的佛法。佛法對我們每個人有真正的利益、有真正的好處,不能不學。

  末後《嘉祥疏》裏頭有一段解釋五惡,爲什麼要說五惡?「何故但明此五?」惡的念頭、惡的行爲很多,爲什麼佛單單說這五種。底下就解答,「由世人喜造,故偏彰」。這個五種,世間人喜歡造,時時刻刻都在造,不停止的在造,所以佛特別把它拈出來、彰顯出來,讓大家很容易覺悟,道理在此地。

  下面分爲五段,第一段「贊無惡成德」,這贊歎,不造這五種惡,就成就你自己的道德。請看經文:

  【佛告彌勒。汝等能于此世。端心正意。不爲衆惡。甚爲大德。】

  這佛贊歎,我們能夠遠離這五惡。學佛的同學,進入佛門先受五戒。五戒就是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就這五條。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,佛的學生必須要遵守的基本的德行。這個地方一開端,佛告彌勒菩薩,告是告訴,上對下用告;下對上用白,菩薩白佛言。這都是屬于禮貌。現在這個規矩沒有了,小孩對爸爸媽媽,我告訴你。這「我告訴你」是上對下說的,現在沒人懂。『汝等能于此世』,你們,「汝等」是你們大家,能夠在這個世間,在這一世當中,『端心正意』,下面有解釋,「指正心誠意」。這四個字是中國儒家所說的,在《大學》裏頭。《大學》確實一開頭就教我們做人的道理,這個也有次第,因爲這個經是大乘,對大乘人說的。如果是小乘經,那要從前面講起,格物、致知,要從這個講起,然後才是正心、誠意。沒有格物致知,心怎麼正、意怎麼誠?做不到。格物致知是戒律,物就是欲望,我們今天講物欲,格是格鬥。這是讓我們自己真正覺悟,欲望害人,欲望不是好事,欲望增長你的貪瞋癡慢,它是罪惡的根源。

  人生在世,真正聰明人、真正覺悟的人,生活很簡單,每天能吃飽能穿暖,有個小房子遮蔽風雨,他就非常快樂。真正做到「于人無爭,于世無求」,這樣的人過的是神仙生活,是佛菩薩的生活,知足常樂,快樂,幸福就來了。痛苦從哪裏來?不知足,那給你帶來的是一世的痛苦,還會延到後世,生生世世都痛苦。所以要覺悟。你看,儒家教學把格物放在第一條,放下物欲,知足就常樂。物欲放下了,你的心清淨了,清淨就開智慧。所以第二個致知,智慧生起來了。佛法對這個道理講得非常清楚,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說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話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如來是佛,如來智慧是圓滿的智慧,你沒有不通達、沒有不明了的事情。你智慧怎麼失掉了?因爲你有妄想,你心不清淨了,你有分別、你有執著,把你的心搞亂了,把你心的作用全部障礙了。所以雖然有像佛一樣的智慧、一樣的能力、一樣的相好,現在全沒有了。並不是失掉了,只是障礙了,你能把這些煩惱放下,你的心恢複清淨平等覺,你的智慧德相就現前了,跟佛沒有兩樣。

  大乘經裏對這樁事情尤其講得清楚、講得詳細,我們要有信心,要認真學習,學習放下。頭一個放下,不與人競爭。今天這個世界,看到別人賺錢,我不跟他競爭,那我怎麼辦?錢不是競爭得來的,如果競爭可以得來財富,佛在經典一定教我們競爭。競爭帶來的是災難,它不是好事情。中國聖賢經典、佛教這些經論,裏頭沒有教人競爭的,而是怎麼樣?處處教你讓,跟競爭恰恰相反。你相不相信?肯不肯讓?沒有想到愈讓愈多。佛在經上說的,我們聽了我們相信,我們依教奉行,學佛這六十年來,真的愈讓愈多,大家都看到了。可見這不是爭來的,從讓當中得來的。樣樣都能讓,沒有一樣不能讓的,能舍財、能舍法,能舍一切所有,到最後連身體都要舍掉,我們就得到極樂世界了。

  極樂世界的身不是業報身,是法性身,那個身太圓滿了。這個身不舍,你得不到法性身;你把這個舍下、放下了,你就得到。大乘經教的修行,說到最後就一個字,叫你舍,舍的後頭你就得,你就得到了。所以舍得,不舍就不得,你舍得多,你就得的多。舍得這兩個字是佛學的術語,真正懂得這個名詞的意義,認真去學習。所以,能夠放下,能夠舍得,你的意才會誠。爲什麼?智慧開了。智慧開了,意就誠,心就正了。意誠心正,身就修了。心正,我的言,言語就端正,我的行爲就端正。

  所以,「善護己念,遠離叁毒,不思邪惡」,這是端心正意。好好保護自己清淨心、平等心,這是善護己念,自己的正念。這個念就是前面講的正心誠意,你好好保護。遠離叁毒,叁毒是貪瞋癡。對于善緣、順境不起貪心,反過來,對于逆境、惡緣也不生瞋恚,要學不受外頭境界影響。外面境界不管是善惡、不管是違順,都能保持清淨心、能保持平常心,這叫真修行。這個修行叫功夫,這也叫定,也叫知足,當然就有常樂。不思邪惡,邪惡就是殺盜淫妄酒,不要想這些東西。常常想著聖賢教誨、佛菩薩的經教,常常想著這個好,這個對自己,提升境界。煩惱慢慢少了,業障逐漸的消了,你身心健康,你在工作上事事如意,這是幸福人生。從這個基礎上,你才能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平天下的意思是整個世界社會得到公平,平是平等,我們現在講的安定和平。不思邪惡,這一點關系尤其重大。佛在大乘經上常說,一切法從心想生,我們常常想著這些邪惡,邪惡就在我們心裏頭紮根了,那你起心動念都不離開邪惡,這個問題就嚴重了。心不善,言語、行爲自然不善,前面所說的五痛五燒你一定會感染到。

  現在許多人有很錯誤的觀念,就是天天在想著有災難,這是很錯誤的觀念、不善的觀念。爲什麼?一切法從心想生,災難從哪來?你念來的。我不念災難,我念阿彌陀佛多好!念阿彌陀佛,身心健康,什麼災難都化解了。所以我勸大家老實念佛,不要想別的。想阿彌陀佛,念阿彌陀佛,想極樂世界,念極樂世界,我們這個世界會變成極樂世界,我們每個人都變成阿彌陀佛,這個多好,做得到。極樂世界,就是他們那邊的居民,念念都是心地純淨純善,我們這個世界居民,念念都是五惡、都是不善,這個道理不可以不知道。所以不要去想這些邪惡,邪知邪見統統放下。《無量壽經》正中之正,善中之善,沒有比這個更善。每天能抽出一點時間來讀經、來聽經,朋友相聚的時候我們來分享,這是好事情。我們身語意叁業都在道裏頭,大道,成佛之道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五一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