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四五二集) 2012/7/29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452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九百叁十四頁最後一行,最後一句看起:
「又義寂曰:直趣菩提名端心,不求余事名正意。其義更深。蓋以唯趣菩提始稱端心,余無所求方名正意也」。我們看到此地。佛在這一品,一開端就告訴彌勒菩薩,說你們『能于此世』,「此世」是指現前這個世間,『端心正意,不爲衆惡,甚爲大德』。確實社會愈混亂,災難愈多,人民愈苦,在這種環境裏面,能夠堅持住端正心念,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,正所謂是難能可貴,諸佛如來都贊歎。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災難?爲什麼衆生生活這麼苦?原因佛在經上說得很多,總的教訓,這佛常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《華嚴經》上所說,遍法界虛空界是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;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,他說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宇宙之間這一切現象,科學家分叁類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;佛也分叁類,佛說阿賴耶的業相、轉相、境界相,跟科學講的完全相同。境界相就是物質現象,轉相就是精神現象,業相就是能量、自然現象,這些東西從哪裏來的?從心想生的,心是真心,能生能現;想是妄心,想就是念頭,想裏頭有染有淨、有善有惡。想就能變,把真心所生的一真法界,因爲衆生的想不同,所以變成十種法界。六道加上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稱爲十法界,這個十法界是從想變現出來,識變的,識就是想,想就會變。
我們今天的世界,是現在居住在地球上這些人,大家想出來的。現在想的是什麼?想的是自私自利,是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七情五欲,想的這個東西;在佛法裏面講,大家所想的是貪瞋癡慢疑,這個想法不善。我們所造的,每天幹什麼事?殺盜淫妄酒,這前面經上所說的,想的不善、做的也不善,所以感召來的果報就不善。這些事情真的,不是假的,現在人不相信。我在十幾年前,也是在香港講經,有個同學告訴我,他說真有鬼。他是個電影明星,夜晚在野外拍外景,拍完之後大家都很累,開車下山。開了沒多遠看到一個小鎮,裏面挺熱鬧,他們肚子餓了,就隨便在裏面吃一點東西,吃完之後離開回家。到了第二天早晨的時候,感覺得肚子不對,吐出來,昨天晚上吃的東西吐出來,都是些泥巴、草、樹根,都是這些東西。怎麼回事?再聯絡一下昨天晚上共同去的那些朋友們,個個都是這樣的。覺得不對勁,昨天晚上說付了錢還找錢,把錢拿來一看紙錢,是鬼用的紙錢,這就曉得遇到鬼了。好,再開車去看,走原路走到昨天的地方,到那裏去一看墳地,全是墳地,可是晚上看到那裏很熱鬧。所以他告訴我,真有不是假的,不是一個人遇到的,我們是個團隊,一隊人遇到的,個個都在那裏吃了東西,個個第二天都吐得亂七八糟。
我在今天早晨有個同修打電話給我,好像就是前兩天的事情。也是個認識的熟人,這個人還是政府的幹部,也是晚上出門,回來的時候太晚,迷路了。走到一個村莊,在這個村莊裏轉了叁、四個小時轉不出來。裏面門都是關的,只有一家開的,好像請他進去,他嚇得不敢進去。最後想到沒方法,退,從原路回來,退,好不容易退出來了,嚇了一身冷汗。第二天早晨沿著路再去看,墳地,很大一塊墳地,真見到鬼,相信了,本來不相信的,真相信。他說進去的時候,整個人神智迷惑顛倒,記憶力都沒有了,很不正常,遭了一夜的罪。原來這個一夜在墳地裏,但是他看是個很大的村莊,一戶一戶人家。所以讓我想起十幾年前這邊有個同修,他現在退休了,年歲大了,以前是演電影的明星,他們遇到是在香港,也是在山坡地這些野外,拍夜晚的外景。說明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佛在經上把這些事情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全是前生注定的,古人的話說得有道理,「一生皆是命,半點不由人」,你自己做不了主宰。讀聖賢書,學習佛的經教,智慧開了,了解事實真相,可以改造命運,改造命運有理論的依據,有很好的方法。明朝袁了凡居士他有四篇文章,是給他兒子的家訓,叫《了凡四訓》。現在這個書市面上流通得很多,那是一篇講怎麼樣把命運改造。他十五歲的時候遇到一個算命先生,雲南人孔先生,算得非常好,說他是個做官的命,好好去念書,參加考試,將來的官可以做到縣長,壽命只有五十叁歲。五十叁歲那一年就叫他要辭職,要回到老家壽終正寢,不要死在外面。從這裏算定之後,算他的流年,就是每年每年什麼狀況,就讀書參加考試每年考第幾名。那個時候考取秀才之後,國家就有俸祿給他,現在講工資,給他生活費用,讓他安心讀書。那個時候也不少,好像一年有九十多石米,當然吃不完,他可以賣了做別的事情。二十年,十五歲、二十五歲、叁十五歲二十年,每年考試第幾名、收入多少一點都不錯,所以他真相信了。相信之後,他妄念沒有了,爲什麼?那妄念沒用處,無濟于事,不如就不打妄想,所以幾乎到入定的境界。
叁十五歲這一年,在棲霞山遇到雲谷禅師,跟雲谷禅師在禅堂裏面坐了叁天叁夜。雲谷禅師很佩服他,一般人叁天叁夜不知道有多少妄念,他叁天叁夜沒有一個妄念。佩服他,向他請教,你這個功夫從哪裏學來的?他是讀書人講老實話,他說我沒功夫,我只是命被人算定,二十年一點差錯都沒有,所以我相信命運。打妄想那叫空想,無濟于事,所以我就不打妄想。雲谷禅師聽了哈哈大笑,我原來以爲你是聖人,沒想到你還是個凡夫。了凡先生向他請教,你這話什麼意思?禅師就給他說明,詳細講清楚,真正功夫是從戒定慧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你有這樣好的定功,距離開慧就不遠了。可是你不是從戒定慧上修的,你是因爲知道你的命運,所以不想了,依舊是六道,你出不了六道輪回。然後告訴他,那命運能改嗎?當然能改。你命運怎麼定的?是你前世修積的因,是這樣定下來的,你前世積的善因這一生得善果,你造的惡業你這一生要受罪,你得苦報,這麼來的。你明白這個道理,你從今之後斷惡修善你這個運就好了。如果不知道,完全造作罪業,用非法的手段奪取別人的財物,障礙別人的善事,你的好命就會變成壞命,你的長壽會變成短壽,都在自己手上操縱著。
他明白這個道理之後,雲谷禅師送他一本功過格,明朝那個時候很盛行。功過格是從什麼地方來的?從道教《太上感應篇》來的,裏面都是勸人,哪些是惡、哪些是善,善跟惡一共好像有一百九十多條,將近二百條,你就照這個修,惡要斷,善要修。他帶回去就真幹,發心行叁千樁善事。這個念頭一發,到第二年參加考試就不准了,孔先生算他這次考試應該考第叁名,結果他考了第一名,提升了,就不對了,收入也增加,信心就愈堅固。這叁千樁好事十年才圓滿,真有感應!命裏頭沒有功名,就是他最高的考試只能考到秀才,舉人、進士他命裏頭沒有,他求舉人、求進士,以後都被他考中,這命裏沒有的。命裏沒有兒子,他求兒子,也得了一個好兒子,傳宗接代,世世代代都還挺興旺的。他的後人跟我有聯系,沒見過面,跟我通過電話,寫信告訴我,難得!
所以命運可以改,不是不能改,怎麼改法?這個地方講的,「端心正意,不爲衆惡」,你就改了。沒學佛的時候自私自利,學佛之後心量拓開,不只爲自己想,會爲別人想,會爲整個社會想,會爲整個國家想,會爲地球上全人類著想,你這福報大!中國古人所說的「量大福大」,你心量拓開,你福報就大!佛的福報最大,爲什麼?佛的心量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所以他的福報大。他爲十方叁世一切苦難衆生著想,沒有爲自己,所以佛的智慧是圓滿的,福報也是圓滿的。我們要想求福求慧應當向佛學習,佛是我們最好的榜樣。我們今天「不爲衆惡」就是斷惡修善,首先要認識哪些是善,哪些是惡。
中國傳統老祖宗聖賢的教誨,五倫是善,五倫不但是善,五倫是中國古聖先賢所說的大道,倫常大道。五倫是道,五常是德,道德從這個地方建立的,這個五倫的核心就是父子有親。父母跟兒女這種親愛是天性,不是哪個人教的,不是哪個人發明的,不是哪個人建立的,不是,自然的。大自然的規律就稱之爲道,說明它不是人爲的。最明顯這個事情,你只要細心去觀察,不管是中國、是外國,你看叁、四個月的嬰兒天真,他還不會說話,甚至于他不認生,誰逗他、誰抱他,他都給你抱不認生。六個月以後會認生,認識那是父母,不是父母他就拒絕。叁、四個月還不認生,你看他多天真,對父母那個愛雖然不會講,你從他眼神、從他動作裏頭觀察,你就知道。父母對兒女的愛,對嬰兒的愛,照顧得無微不至,不管是中國、外國,不管是哪個族群你去看,這是什麼?這天性,天性是一樣的,沒有兩樣。如果你再細看動物,你看小狗、小貓,它生下那個小孩的時候,你在一個星期之內注意它,天性,你看這些小動物,母子那種親愛,這叫道!中國人叫道,大道生生不息。
老祖宗有智慧,這種親愛好,純真無妄,一絲毫偏邪都沒有,純淨純正。怎樣把它保存,讓他永遠不會改變,一生都不會改變?就想到要教,老祖宗對教學這個念頭就從這裏生的。怎麼樣去教他?教學的目的第一個目標,就是這種親愛一生不會改變。第二個目標,這種親愛要擴大,愛他的兄弟姐妹,愛他的家族,他的祖父母、曾祖父母、高祖父母、叔叔伯伯,這些堂兄弟、表兄弟,愛你的親族。然後再延伸愛你的鄰居,鄰裏鄉黨,愛社會、愛民族、愛國家,到最後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。所以中國教育,幾千年來愛的教育,它不是教你升官發財,那個東西是附帶的。一個人有道德、有學問,他當然升官發財,所以那是附帶的。真正的目的是教你作聖人、作賢人,聖賢教育,中國古人常說「讀書志在聖賢」,不是在功名,不是在富貴。從父子有親延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五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