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五叁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一條戒,有五位護戒神;五戒全持,二十五位護戒神,也是日夜守護。現在受戒不如法,這我們都知道,但是你真受戒,它真有神護持你。這就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,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。傳戒那是形式,形式你得不到戒。但是你在佛面前發心,我真持這條戒,我一生都遵守,我不會犯這條戒,你就得戒了,不一定要在戒壇,你就得到五位護戒神守你。你如果持兩條就十位,持叁條就十五個,每一條戒有五位護戒神,一點都不假,要真發心、要真幹。所以你持五戒的人、修十善的人,在現在世間你身心安穩,健康快樂,你不會有苦難,這是近果報。

  「遠果者,得生極樂,定證涅槃」,遠果就更殊勝了,遠果是來世,來世你往生極樂世界,這是持戒念佛。十善、五戒修得好就行了,不要再搞別的麻煩。出家人能夠把沙彌十戒,那是十善、五戒、十戒、二十四門修好,你就是標准出家人。比丘沒有了,蕅益大師說的,南宋以後,中國就沒有真正比丘,所以比丘戒得不到。蕅益大師自己受戒之後,退比丘戒,一生自稱菩薩戒沙彌。他的弟子成時法師,蕅益大師一生的著作是成時大師把它整理、刻版、印刷流通,他做的。因爲師父稱菩薩戒沙彌,他自己不敢稱沙彌,一生自稱菩薩戒出家優婆塞。也就是說,他能夠做到五戒十善,一生能真正奉行的是五戒十善,這他做到了,出家優婆塞。在近代,弘一大師也自稱出家優婆塞,這都是真正懂得戒律的人。末後是「《淨影疏》曰:後生彌陀,終得涅槃。現世安樂,身後往生,故雲獲其福德」。真正依教奉行的人,現在在這個世間身心安穩,自在快樂,來生往生極樂世界,決定證得大般涅槃。所以說「獲其福德」。

  下面有一段長文,佛教導我們,「違教成五惡」,這是詳細來說明前面講的五惡。第一句就把這個題指出來。

  【何等爲五。】

  這是講令舍五惡,是哪五惡。

  下面「別釋」,就分爲五段。第一段「殺」,殺生,這裏面分五個小段。第一小段「共造殺業」,這現在的社會,大家都在造殺業。請看經文:

  【其一者。世間諸衆生類。欲爲衆惡。強者伏弱。轉相克賊。殘害殺傷。疊相吞噉。】

  「在惡之中,首標殺生惡」,第一個就標示出來,殺生是一切惡當中第一惡,決定不可以殺生。「太賢曰」,這是唐朝時候人,法相宗的大德,他說,「世間所畏,死苦爲窮」,這個窮就是到極處。世間衆生最怕的是什麼?怕死。「損他之中,無過奪命」,損是損害,損害之中最嚴重的就是要人命。「人所最怕者,死也。人所最惜者,命也」,最愛惜的是命,最怕的是死。「是以殺害他生,最爲大惡。此不但佛教」,其他宗教都有這條戒,不能殺人。佛教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可以說知道得最清楚,了解最深刻。這衆生從哪裏來的?這衆生前世都是人,造作的罪業不一樣,有受畜生報,有受餓鬼報,有受地獄報,有受羅刹、修羅報,都是在做人時候造的不善業。一轉世,身形不一樣了,他還是一條命。蚊蟲螞蟻也是一條命,跟人一樣貪生怕死。你殺害它,它沒有能力報複你,但是它那個怨恨它不會放下;怨恨要不放下,它就會報複你。

  《往生論》裏面記載唐朝的張善和,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。張善和在世,一生以殺牛爲生,賣牛肉,那一生殺多少頭牛。以前是刀殺,生意好的話,一只牛的話一天就賣掉了。一天殺一頭,一年叁百六十天,這個罪業還得了嗎?一生幹這個事情。臨命終時,算他過去生中應該與佛有緣,種的善根深厚,這一生做的行業不好,殺生,看到牛頭人來索命,很多。在他臨命終時看到這個境界,這就是經上講的,地獄相現前。他喊救命。你說這運氣好,喊救命的時候就有個法師從他門口經過,聽到裏頭有人喊救命,就走進去看看。張善和大聲在叫,好多牛頭人來索命。這個法師立刻就知道了,點一把香交給他手上,跟他講,念南無阿彌陀佛,大聲念南無阿彌陀佛。念了幾聲,他就說牛頭人不見了,阿彌陀佛來了,他真往生了。這個案例證明四十八願裏面所說的,五逆十惡臨命終時忏悔都能往生。可是這個緣不簡單,如果他在叫牛頭人索命沒有人聽到,沒有這個法師用這個方法教他,他就下地獄了。這是他運氣好,在這個緊要關頭的時候遇到善知識,一句話提醒他、幫助他。臨命終時,一念十念皆得往生,說明阿彌陀佛願力不可思議,給後人做最好的榜樣。所以,決定不能殺人,也不能殺害一切衆生,特別是靈性高的衆生。

  過去一般農民家裏都養家畜,養雞、養鴨、養豬,這都是吃的;養牛、養馬這耕種,讓它來幫助的。可是牛跟馬老的時候往往也被殺了,被吃掉。這是什麼原因?這是來償債的。欠命還命,欠錢還錢,它的工作是來抵償它的債務的。它如果不是欠債、不是欠命,它在你家裏不會乖乖的工作。很聽話,叫它工作它就工作。世間法裏頭,全是因果報應。主人如果是慈悲,牛老了,寺廟裏多半都有放生園,送到放生園去讓它自己老死,不殺它,這是恩德。也不能賣它,賣它都被人殺了。人要懂得這個道理,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天天都可以做,蚊蟲螞蟻都不傷害它。

  我們看底下這一段注解,「文中先明殺惡」,這個惡是最嚴重的惡,惡中之惡,就是殺生。經文裏頭說,『強者伏弱』,「伏」是降伏,我們俗話講欺負。『轉相克賊』,這個麻煩就大了,造業就重。『殘害殺傷,疊相吞噉』。這下面來解釋,伏,「伏者,降伏」,「克」就是殺的意思。《會疏》裏面是,「強者伏弱」,能殺這是強,所殺的、被殺的這是弱。「人畜皆然」,人當中,力量強的殺弱的;畜生當中也是的,獅子、虎豹這是強的,小動物是弱的,弱肉強食。「轉相克賊者」,克,製勝的意思,也是殺害的意思,賊是賊害的意思。底下舉個比喻,「如雀取螳螂」,鳥雀看准了螳螂,螳螂比它小,它欺負它,它要吃這個螳螂。「人亦取雀」,沒想到後面有個人拿著彈弓要來打它,要把這個鳥雀打死,叫轉相。這個事情每天都發生,不知道發生多少次。「又憬興曰:克者殺也。賊者害也。殘害者,凶殘傷害」,殺的方法很殘忍,讓被殺的動物感到非常痛苦,所以它産生怨恨。「殺傷者,殺生致死或傷害其身」。「吞噉」,噉也是吞的意思,吃了。「蛇能吞蛙,蛙食蚯蚓,故雲疊相吞噉」。以上諸句,統統是指的殺生惡,殺生造成的冤冤相報,苦不堪言。

  我們看下面經文,第二段,「惡業殃罰」,這因果報應。

  【不知爲善。後受殃罰。】

  『後』是來生、後世,果報就現前了。哪些果報?簡單舉幾個例子。

  【故有窮乞。】

  貧窮到乞丐,人類當中,貧賤到極處無過于乞丐,『窮乞』。

  【孤獨。聾盲。瘖痖。癡惡。尪狂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。不肯爲善。】

  這是舉這些例子,都是說明造惡的過失。「以廣爲不善,複殺害生命」,所以有這麼多的果報。這只是舉幾個例子,實際不只這麼多,這是我們眼前都能看見的。我們不知道,沒有天眼通,沒有宿命通,看不到過去生。如果看到過去生,看到現在的果報,就清楚了、明白了。「窮者貧窮」,沒有財富。「乞者乞丐,討飯度日者」。這是過去沒有修善積德,雖然得人身,在人間的生活跟餓鬼、地獄很接近,人間地獄。這是佛經上說的,十法界每一法界都具足十法界,人中的畜生、人中的餓鬼、人中的地獄,都能看到。『孤獨』,「無父曰孤,無子曰獨」,「孤者無父母,獨者無子女」。現前的社會,人老了之後都是孤獨,子女不養父母了。所以,現在做父母也很聰明,自己一定留一點積蓄養老。

  在外國,我們知道外國沒有儲蓄的習慣,這些國家老人福利事業做得不錯,老了,退休了,國家發養老金。看國家財政收入,收入多就多發一點,少,就少一點。我們在美國的時候,美國每一個州老人待遇不一樣,富裕的州就拿得多一點,像加州,一個月大概可以拿到五、六百塊錢生活費用,少的也拿到叁百多塊錢,我們在美國。美國現在窮了,可能發不出來了,誰也不敢取消,你要是取消,老百姓不選你做總統,這是政府很嚴重的一個包袱。所以新加坡政府強迫儲蓄,它用行政命令,你每個月的收入,規定要拿出好像百分之十還是百分之二十儲蓄,將來你退休的時候發給你。政府也會補助一點,少,這個方法好。但是遠遠比不上中國古老的家庭。

  古老的家庭,家族養你,每個家族的成員對家庭都有貢獻。我們工作賺的錢,除了生活之外,全部都交給家裏,由家裏面置産業,再生利。一般家裏面,中國人老觀念就是買土地,土地叫恒産。中國人非常重視土地,房屋,火會燒掉,水會漂掉,土地不會,永遠在那裏,所以有土則有財。自己不耕種,可以租給農民耕種,收獲的時候再分,大家分。過去多半是四六分,農民耕種的收入,百分之六十是他的,百分之四十給地主,所以他家裏頭有收入。買山,山可以種樹,都有生産。所以說家養老,中國社會是以家爲單位。現在家沒有了,家沒有了,換句話說,一個人一生當中沒有保障了。從前家是保障,無論你淪落在哪裏,家是你的支援,你跟家聯上的時候,家一定幫助你。年老不能工作了,落葉歸根,回家養老。一生對家的貢獻,回家養老天經地義,這應該的。所以,人生最幸福的是晚年,這是外國人沒想到的。中國人一生最幸福是晚年,晚年是享受,中年是創業、興家,晚年是養老。

  所以,家肩負起教育的使命跟養老的使命,這是人生兩樁大事。大家庭裏面,小孩,父母沒有能力供給小孩,沒有關系,家族教,有家學。家學就是私塾,不需要繳學費,而且連生活都包了。小朋友在學校飲食,學校照顧,那都是自己家。這個學校是歸家裏頭的總管他來管理。諸位看小說《紅樓夢》,《紅樓夢》就是描寫一個家庭,一個大家庭。《紅樓夢》裏頭的大管家是鳳姐,總管,她管理得不錯,管理得很好。

  下面說,「聾」,耳不能聽。「盲」,眼不能見。「瘖」,口不能發聲。「痖」,雖能發聲,他不會說話,舌不會轉,所以不能語言。「癡」是愚癡、癡呆。「惡」是狠惡不善,這心地不良,不善。「尪」是弱的意思,跛也,短小也。「狂」是瘋狂。「上即不信道德,不肯爲善,所受之種種殃罰。殃者禍也,罰者罪也」。這個都是過去生中造作種種不善,雖然到人間來,受這種果報,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我們學佛的人讀了這個經,知道中國過去大家庭的好處,可是中國從前大家庭再也不能恢複了。這樁事情我想了很久,今天用什麼方法來代替?用社團、團體。我們常常聽到企業家、企業家,我就想到企業能不能代替家?可以。老板真正能覺悟,用企業,企業是用道義,組成一個家庭。其他的行業也同樣。我們佛門無論在家出家,道場就是一個家庭。道場如果真的變成一個家庭,參加這個道場就是入夥了,對這個道場要盡義務,你老的時候就享受權利,老的時候養老。這個道場有教育,教育比什麼都重要。以前的家興旺,教得好,有好老師,這個家會興旺。如果對教學疏忽了,這個家會敗,到最後會家破人亡。教育裏頭最重要的就是德行教育、道德教育,只有道德才能夠傳得下去。如果把道德丟掉了,這個家肯定敗亡。這就是爲什麼中國古人對于倫理道德那麼重視,維系這個家的興旺全靠教學。倫理道德的規矩是決定要遵守的,老人做年輕人的模範,年輕人做小朋友的榜樣。所以,小小的禮節、小小的規矩都不敢放逸,他知道這個問題嚴重,知道這個東西重要。

  家家都好,社會就安定和諧,太平盛世就出現。中國每一個朝代,漢朝文景之治,漢文帝、漢景帝,唐朝貞觀之治、開元之治,這都是世界曆史上最著名的。人民安樂,天下太平,物産豐富,災難沒有。明朝有盛世,清朝有盛世。清距離我們近,清朝的盛世一百五十年,在曆史上真的稀有,它享國只有二百七十多年,你看,一百五十年的盛世。康熙六十一年,雍正十叁年,乾隆六十年,嘉慶,乾隆的兒子,一百五十年的盛世,人民安樂,社會一切都上軌道,全在教學。

  《群書治要》是嘉慶登基的時候,日本向中國皇帝進貢,就是送的禮物,裏頭有這部書。中國人雖然知道了,不重視它,爲什麼?它在盛世的時候。康熙、乾隆的盛世絕對不亞于貞觀,有過之而無不及,對這個不需要,不重視。所以編《四庫》沒有放進去,《四庫》那個時候已經編成了。嘉慶編了一套書,那個裏頭有。所以真正流通是在民國初年,商務印書館印過兩次,我們相信數量也不是很多,社會動亂,大家對這個事情疏忽了。確確實實這是一部好書,今天世界亂了,迫切需要這部書。書印出來了,誰去教、誰去讀?這是問題了。所以我們就想到,最好能有六十五個老師,因爲這個裏頭是節錄六十五種書,也是集大成,會集本。最好這六十五種書有六十五個專家,一生專攻的,我相信他們能夠有個叁年到五年,就會把這些東西教得非常好。

  我明天到馬來西亞去就爲這個事情,不是爲這個事情我才不去。我要跟馬來西亞的老師們見面,馬來西亞華校,小學有一千多個,中學六十一個。我明天去,主要跟這些校長們、老師們見面,我勸他們發心。如果能有兩百個老師發心,那就分叁個人一組,六十五個小組,每個小組專攻一部。他們叁年變成全世界漢學專家,這個成就不得了,這可以救全世界。我們的漢學院,大概再有一年多,現在已經開工,一年多就造成了,造成之後他們就是漢學院的研究員。學校工作不要辭掉,一樣到學校去上課,但是希望大家都住在漢學院,在漢學院叁個人一個小組,專門學這個東西。到叁年就會有一部活的《群書治要》,這些人就能幫助世界恢複到安定和平,這些人是帝王師。

  我們年老了,該回老家了,我們老家是極樂世界,我們也落葉歸根,到極樂世界去養老去。這樁好事讓這些後人去做,這個東西要留意。學佛的人如果有興趣的話,也可以專攻個一、二種,不必專攻原書,就《群書治要》就好。你可以專門講這幾段,不必要完全,完全用的時間太長。喜歡哪個部門,就可以把那幾個部門,這是魏征他們選出來的,你把這一段能夠講清楚、講明白,這樣就很好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五叁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